李 偉,郭玉軍
(1.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數千年來,人類以其智慧與力量推動著世界文明發展進程,文化藝術綿延不斷發展,繼承傳統與創新突破、文化交融與特色分明相得益彰。而當藝術發展和繁榮達到一定程度,由藝術衍生的各種爭議亟待相應的法律規范予以解決,藝術法應運而生。時至今日,藝術法已發展為涵蓋藝術各方面法律規范的體系,但仍無法滿足當前藝術法制化和全球化的客觀需求,藝術家的權利保護早已超越一國范疇,藝術品的傳播、使用以及流轉已完全融入國際藝術市場。為適應這一國際需求,德國海德堡大學艾瑞克·杰米(Erik Jayme) 在“全球利益、國家利益、私人主體利益、藝術品利益、藝術市場-貿易自由利益之間的利益碰撞”的現實基礎之上提出“藝術法全球化”(Globalization in Art Law),提出構建一套區別于傳統藝術法的國際藝術法理論,使藝術在實現不同國家文明互通的前提下保持其原有本質與魅力(1)Eric Jayme. Globalization in Art Law:Clash of Interest and International Tendencies[J]. Vandi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05,(8):927-928.。國際藝術法化建設的目標在于重點解決跨國藝術糾紛以及藝術家權利的國際保護問題,有利于提升一國文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更是推動和實現各國文化產業和國際文化藝術市場互通的重要落腳點。我國作為擁有獨特人文傳統和濃厚藝術積累的文明古國,理應更注重藝術法國際化與體系化建設,從國際視野充分剖析藝術法發展現狀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本國在藝術法國際化建設上的應對策略,在國際藝術法律制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藝術法濫觴于優士丁尼羅馬法對古羅馬繪畫和雕塑藝術的法律規定,以古羅馬繪畫與雕塑藝術為代表的歐洲地中海沿岸的藝術巔峰時期(公元前212年—奧古斯都時代),與羅馬法學的繁盛期相互重合和投射,從而使得以藝術為客體的物權法、債法以及繼承法等被納入優士丁尼羅馬法,主要服務于城市裝飾等公共文化建設(2)徐國棟. 優士丁尼羅馬法與繪畫、雕塑——羅馬藝術法綜論[J]. 法學, 2010,(3):47.。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文化國際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思潮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受納粹德國壓榨和劫掠的猶太人為追索流失海外的本民族藝術品,借助國際爭端解決機構以構建統一的藝術品國際爭議解決機制,也直接推動了諸多與藝術品返還和非法進出口管制相關的國際藝術法的形成。盡管與文化藝術相關的國際法趨于完善,但各國致力于發展國內藝術法理論同時卻忽視國際藝術法的內涵與特征,亟待結合國際藝術市場發展實際作出明確界定。
美國斯坦福大學約翰·亨利·梅里曼(John Henry Merryman)早在1983年《國際藝術法:從文化民族主義到共同文化遺產》一文中首次提出“國際藝術法”(International Art Law)概念(3)John Henry Merryman. International Art Law:From Cultural Nationalism to a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J]. N.Y.U.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Policy, 1983,(15):757-762.,而后因藝術保護被納入文化遺產法,這一概念得以在全球推廣。在當今文化藝術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的文化經濟需要自我重新調整以符合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的需求,促使全球藝術市場得以更大程度的解放,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爭議愈加頻繁,從而推動各國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藝術法律法規更為國際化,須針對國際范圍內的文化藝術沖突重新界定國際藝術法的內涵。國際藝術法中的“國際”(International)源于藝術本身的無國界屬性,這就使得國際藝術法獨立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利益之外,更加注重對全人類文化利益普遍關注,著重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 對藝術品的公眾近用(Public Access)。對藝術品的公眾近用,最早可追溯至 19 世紀意大利教皇的御用外交官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在 1815 年法國巴黎會議上提出將那些被拿破侖從意大利擄掠走的藝術品,置于Museo Chiaramonti公共博物館以供意大利民眾近距離觀賞(4)Eric Jayme. Globalization in Art Law:Clash of Interest and International Tendencies[J].Vandi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2005, 38(1):927-929.,后來已然演化為藝術作品使用的公共利益原則,即基于全人類接觸和欣賞藝術作品的平等權利,提升藝術在人類價值觀中的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以及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第二, 藝術品反扣押法規(Anti-Seizure Statutes)。國際藝術法支持藝術品反扣押的目的在于保護那些受來源國和所在國以外的第三國(方)所禁止的藝術品免受扣押,并確保藝術品返還給其借出國,那么在藝術品跨境展覽期間,任何國家不得提起針對借展中的藝術品的訴訟請求,充分保護藝術品的自由跨境流動。
第三, 與文化藝術密切相關的人權保護。對于藝術品來源國而言,藝術品系其國家或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傳承的象征,對其所有的藝術品的劫掠、非法占有或破壞,易導致對相關國際人權公約的違反(5)Gene Bykhovsky. An Argument Against Assertion of Universal Jurisdiction by Individual States[J]. WIS. INT’L L.J., 2003,(2):162-164.,因而有必要從國際人權保護角度促使那些特殊藝術品返還至其來源國。
第四, 和平和訴訟時效(Peace and Time Limitations)。各國在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以及訴訟時效規定上的差異,使得當下諸多跨國藝術品爭議陷入司法困局且難以解決(6)Ethud Guttel, Michael T. Novick. A New Approach to Old Cases:Reconsidering Statues of Limitation[J].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2004,(4):129-137.,此時和平解決爭議的國際利益,不是集中于內國法院判決能否在域外執行,而是盡可能尊重藝術品的文化背景及其來源國的相關法律法規。
1. 實現國家在保存具有民族意義藝術品的利益
藝術品是國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認同的文化象征,這也是國家之間圍繞藝術品返還進行政治博弈和制定國際公約的緣由所在,這具體表現在:第一,國家基于本國利益的需要,頒布法律限制本國藝術品的出口,即使這種出口限制會對貿易自由造成一定阻礙;第二,賦予藝術品“國籍”(nationality),這是國家提升自我文化保護意識必要條件;第三,保護國內少數群體和土著人民的藝術品的權利也很重要,因為其藝術品往往系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實體表現。
2. 維護藝術品所有者或藝術家的私人利益
藝術品所有者和藝術家在所有權限制、延續權(droit de suite)方面的利益,往往充滿法律沖突問題。藝術品所有者占有或售賣帶有文化財產屬性的藝術品的利益往往與國家利益或國際利益相沖突,實際上也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的沖突。而一旦藝術品被轉移至境外,相關的法律沖突解決規則的適用——“物之所在地法”(lex rei sitae)和“來源國法”(lex originis)孰先孰后則成為藝術品來源國和市場國之間爭論不休的命題。另外,就藝術家而言,不同國家在追續權的規定存在差異,從而導致藝術家能否通過藝術品交易商或拍賣行獲取藝術品收益的結果也不同。
3. 保護藝術品自身的利益
所有國家的藝術法不能忽視藝術品的利益,例如,維護藝術品的宗教功能,保護藝術品的完整性和它們的文化背景。現代社會對于藝術品視為純粹的物品,因為一旦藝術品脫離了背景,就沒有了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所賦予的文化認知功能,人們可以根據藝術品的來源、蘊藏的意義來了解其原始功能所處的時代背景,所以,所有國家和社會有責任通過制定法律來保護藝術品的完整性。
4. 協調藝術市場利益
藝術品市場利益較之前幾種利益更加強烈,因為藝術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為實現藝術品的市場價值。盡管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藝術品貿易自由被廣泛認可,但那些想要限制本國藝術品非法交易的國家通常對藝術品的出口進行嚴格管制。佳士得(christie)和蘇富比(sotheby)等在藝術品市場占據很大份額的大型國際拍賣行,也面臨著某些國家反壟斷法的限制(7)Eric Jayme. Globalization in Art Law:Clash of Interest and International Tendencies[J]. Vand. J. Transnat’l L., 2005,(8):929.。國際藝術法可以解決從藝術品交易商到藝術品國際展覽中所涉及的市場自由準入問題,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國際藝術市場的規范性管理。另外,從市場主體來看,藝術品市場國與限制藝術品出口的來源國之間,藝術市場及其參與者、藝術品交易商以及藝術品消費者在藝術品的取得和所有權上均存在利益沖突,亟待國際藝術法從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等角度加以解決。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藝術法,源于20世紀70年代歐美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蓬勃興起及其所引發的全球藝術投資熱潮,迄今為止已成為各國實現藝術品進出口管制的重要法律手段,所以從藝術法的發展歷史來看,其本身即一個國際化過程。伴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緊密化與多樣化,藝術法被置于更為廣闊的國際文化格局演變之中。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法律趨同化使得各國文化之間的融合與沖突并存,賦予國際藝術法以更為充分的現實發展基礎和理論研究價值。
當藝術被置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考察時,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全球文化市場競爭性特征:第一,在全球化態勢下每個國家所獨有的民族文化藝術,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經濟上強勢的國家在文化輸出上占據著優勢地位,弱勢國家的文化向心力漸弱。始于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運動,文化藝術處于教會法嚴格控制之下,間接促使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顛覆了歐洲傳統的文化傳播格局,歐洲國家的藝術發展領先于其他國家。尤其在19世紀初工業革命在英法等國的完成,歐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成為其在藝術法進步中的重要推手(8)郭玉軍, 李偉. 歐洲國家公共文化探討及對中國的啟示——以英國、比利時及法國公共文化立法為研究對象[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3):37.;第二,由于文化的全球產業化、藝術的全球市場化,以藝術品流轉與交易為核心的各國藝術市場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了全球經濟競爭之中。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市場難以孤立于國際藝術市場而獨立,一旦藝術市場糾紛涉及他國,亟需相應的國際藝術法的調整與解決,國際藝術法也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被賦予更多時代性意義。
日趨復雜的藝術品跨國交易與激烈的國際藝術市場競爭,催生著國際藝術法的誕生。源于經濟全球化的全方位影響,藝術發展目前正處于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時代,藝術法的國際地位因之不斷提升。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所有權的公約》與1995年《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在早期為藝術品海外流失與非法跨境交易構架起一個較為全面的藝術品多邊保護機制,推動“國際藝術法”初步框架的形成。伴隨著2018年歐盟《第五反洗錢指令》(9)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Directive (Eu) 2015/84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0 May 2015 on The Prevention of The Us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for The Purposes of Money Laundering or Terrorist Financing[EB/OL].[2019-09-27 ].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32015L0849&from=EN.和2019年《文化產品進口條例》(10)Ibid.的陸續頒布,國際藝術法的內容得以進一步豐富,著重遏制通過跨國藝術品非法交易進行洗錢和為恐怖主義融資,增加國際藝術市場交易透明度,保護來源國文化產品免遭破壞和走私,以進口許可制、進口人陳述等措施加強文化產品國際交易管理(11)此外條例還要求成員國對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制定有效適當的懲罰措施。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該條例不利于藝術品的國際自由流通。,從而調整藝術作品的國際交易、規范國際藝術市場。
2005年《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系國際社會首次從文化多元化視角確立“文化優惠待遇”這一國際藝術法律規則,即發達國家通過各種藝術機構與法律框架,為發展中國家的藝術家以及文化專業人員,乃至其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供優惠性待遇(12)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EB/OL][2019-09-28 ].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3103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文化多元化已然成為一種現實國際社會背景以及必然的歷史趨勢,由不同民族文化所構成的人類文明社會,在文化多元化推動下互通共存共榮,為藝術法的發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國際環境。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藝術之間互相交流融合,另一方面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跨國藝術糾紛較之以往明顯提升(13)郭玉軍,王秀江. 論文化財產國際爭議中的沖突及其解決——以文化為視角[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4):69.,國際藝術法在面臨新問題新挑戰,也促推其自身內涵的不斷豐富與發展。
在文化多元化的推動下,彰顯不同種族、不同社會集團乃至不同文明之間各種文化的平等的“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理念在國際藝術法領域得以廣泛推行并日益受到重視。加拿大則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基于“文化多元主義”保護性立法的立場,在其1982年《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中以憲法形式確定少數群體語言教育權,賦予國內不同種族(國家建立民族英裔和法裔、歐洲白人和非白人)移民和土著群體的固有多元文化權利(14)[加]威爾·金利卡. 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J]. 鄧紅風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169.。1988年《多元文化主義法案》使得多元文化主義從官方政策演變為法律上的確認,以國內法律容納外來和本地的文化沖突,保護土著民族的傳統習俗、古老法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少數族裔的語言權等藝術權利,使得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保護和國際藝術立法水準均居于世界前列(15)龐金友. 族權身份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現代爭論[J]. 浙江社會科學, 2004,(4):71.。放眼全球,把尊重多元文化作為一種通向法學領域的途徑,以形成法律與多元文化、生態藝術之間的內在聯系,成為構建多元藝術法研究理論體系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極具包容性的藝術法領域,在交鋒與融合愈加鮮明的文化藝術生態中,對藝術背后的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夠以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視角解決不同文化地域的藝術糾紛。
文化藝術法律規則作為全球文化資源分配機制的有效工具,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全球化背景下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一定的趨同性(16)郭玉軍, 李偉. 李雙元法律趨同化思想研究[J]. 時代法學, 2016,(5):6.。在國際法律趨同化背景下,藝術的繁榮發展進步,依賴于國際規則的構建,而這種構建,需要通過法律消除或者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沖突。可以說,藝術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與國際藝術法趨同化密不可分,其對于平衡國際藝術市場交易、解決糾紛沖突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法亦存在明顯的差異,短期內難以消弭,藝術市場上所產生的各類跨國藝術糾紛也就成為法律趨同化的阿克琉斯之踵。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多元性融合,從法律趨同化視角出發,各國在立足于本國藝術立法實際的基礎上,充分吸收與融合他國先進藝術立法經驗,相互吸收與兼容,共性的出現為國際藝術法統一規則的出現奠定基礎。
這種藝術法律的全球趨同化在公共藝術法(Public Art Law)領域較為顯著,美國早在20世紀中葉就頒布《百分比藝術》(Percent for Art)法案,從聯邦到地方政府,在公共財政中每年提取固定百分比作為公共藝術基金,開啟資助公共藝術發展之法律先河(17)汪單. 美國百分比藝術法初探[J]. 公共藝術, 2018,(6):73.。1983年紐約州頒布《紐約藝術家作者身份法》(New York Artists’ Authorship Act)確認公共藝術作者的精神權利,但僅限于在世的藝術家依據該法提起請求(18)Vera Zlatarski. Moral Rights and Other Moral Interests:Public Art Law in France,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Colum.-VLA J.L. & Arts, 2000,(23):217-220.。法國緊隨其后利用《法國知識產權法》(French C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來確認公共藝術家的精神權利,為承包方設立完成公共藝術任務的強制性義務。俄羅斯則在1993年《版權和鄰接權法》中確認藝術家的精神權利,賦予其在選擇和資助公共藝術更多的利益。并于1998年頒布《莫斯科紀念碑選址第一法》(又稱《莫斯科城市法》)將決定公共藝術的權力給予公眾和社區,由其決定公共藝術項目的通過與否(19)Christopher Boffey. Author’s Law:The Reform of Russian Copyright Law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J]. MD. J. INT’L. & TRADE, 1994,(18):108.。不同國家盡管在公共藝術立法體系構建上各有千秋,但國家間在公共藝術的法制化進程中卻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同化走勢,愈加重視藝術家精神權利的保護,以及在公共藝術項目實施上更多地引入公眾參與機制。
伴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沉寂數千年的絲綢之路重煥昔日盛景,以漢字書法、中國水墨、玉雕篆刻、皮影剪紙以及佛道儒墨等中華藝術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際法視野,中華藝術與國際社會發展之間聯系日趨緊密。與此同時,法律規則對國際藝術活動的規范性和引領性功能愈發受到重視,我們在推動國內藝術法制化進程時,更應著眼于本國藝術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實際,通過推動國際藝術法來促進國家間藝術法律交流和完善藝術立法,實現更具創造性的中國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建構。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的地位愈加顯著,根據2020年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同Artnet全球藝術品信息服務機構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中國占據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20)海外數據中拍品分類為:中國瓷玉雜項(陶瓷器、玉器、金屬器、竹木牙角、漆器、紡織品、家具、紫砂茗具等雜項門類);中國書畫(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及當代藝術(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中國古籍善本(古籍、手稿、碑帖);其他類(包括二十及二十一世紀中國工藝品)。參見中國拍賣行業協會、Artnet:《2019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網站,http://www.caa123.org.cn/frontNCPDIDLIST_YWH.do?method=queryInformList&pdid=251[EB/OL][2021-01-18].。2020年,中國是全球公開拍賣銷售的領先市場,約占該行業總銷售額的36%,美國和英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9%和16%(21)Statista. Auction market global share by country 2020[EB/OL].[2021-11-16].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885749/auction-market-global-share-by-country/.。2020年,中國也是全球美術作品拍賣收入最高的國家,約占總收入的39%,美國和英國分別占全球藝術品拍賣收入的27%和15%(22)Statista. Global fine art auction revenue by sector 2020[EB/OL].[2021-11-16].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45117/distribution-of-contemporary-art-auction-turnover-worldwide/.。這充分表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國際化格局已全面開啟,國際藝術市場對中國古代藝術品遺跡、現當代藝術品的巨大需求及其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亟需相應配套且完善的國內藝術法律制度。但受多種客觀因素制約,我國的國際藝術法在服務國際藝術活動和國際藝術市場等方面仍捉襟見肘:國內藝術立法與國際藝術立法實踐存在脫節,藝術法理論成果與國際藝術法律框架建設出現斷層;不少領域藝術立法的疏漏缺失使得涉外藝術交易糾紛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概言之,藝術立法在應對國際挑戰的滯后性所帶來的藝術活動無序化、法律適用單一化,一定程度阻礙了我國文化藝術的持續性發展,建設與現實國際挑戰相匹配的國際藝術法律體系迫在眉睫。我國的藝術立法應立足于國內外現實需求,采取前瞻性國際藝術立法模式來保護我國藝術品以及我國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糾紛中的合法權利。
從法律現實主義視角來看,藝術和藝術作品本身所承擔的商業屬性是無國界的,尤其對于藝術作品投資者(或收藏者)以及文化財產市場國而言,其對于古現代藝術品的巨大需求促使藝術法與社會現實的關聯性上升,即將法視為一種與社會相關的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23)范愉. 新法律現實主義的勃興與當代中國法學反思[J]. 中國法學, 2006,(4):40.。國際藝術市場在過去幾個世紀缺乏法律的有效管控,包括我國在內的藝術品來源國的無數藝術珍品慘遭劫掠甚至非法流入國際市場。即使在今日,許多西方市場國大量持有我國古代藝術品和現當代藝術品,甚多處于所有權晦澀不明的狀態。隨著我國在全球市場的深層次融入,國際藝術市場繁榮的背后,外國收藏者與我國(公民)之間的藝術糾紛愈加頻發,相應的國際藝術糾紛解決機制亟待完善(24)郭玉軍, 靳婷. 被盜藝術品跨國所有權爭議解決的若干問題研究[J]. 河北法學, 2009,(4):18.。以中國福建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和東浦村村委會就章公祖師肉身像所有權爭議在荷蘭法院和中國法院分別所提起的跨國文物追索訴訟為例,折射出的不僅是我國(公民)與文化財產市場國(公民)之間在藝術糾紛上的嚴重的利益沖突,更反映出有關涉外糾紛現實解決需求與相對滯后的法律之間的矛盾。荷蘭法院最終以“村委會不是荷蘭《民事訴訟法典》定義的自然人或法人,沒有訴訟資格”為由駁回起訴(25)從國際公約角度來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該公約主要針對的是“館藏文物”,但章公祖師肉身像不屬于這一類;第二是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荷蘭雖然于1996年簽署該公約,但至今沒有獲得議會批準,因此該公約對荷蘭目前并不具備強制法律約束力??梢詤⒖嫉牡谌齻€公約是聯合國《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借助刑事司法渠道追索文物。這需要中國和荷蘭兩國外交和公安部門合作。在這一過程當中,要通過司法調查還原整個證據鏈,包括偷盜、走私、出入境、交易等環節。如果肉身坐佛從中國盜出的事實得到中荷雙方的確認,并能找到責任人,中國就可以參與刑事訴訟,通過司法判決將文物索回。此外,中國與荷蘭之間也沒有簽訂關于文物追索的雙邊協定,使得章公祖師肉身像的追索沒有適當的法律程序可以做參照。。盡管該案后來由中國法院審理并作出有利于中方的裁決(目前還在二審),但中荷之間至今尚未達成有效跨國返還執行方案,如當事人不自動履行我國法院判決,未來的執行也面臨困境。
國際藝術法目前在中國正處于一個不斷獲得廣泛共識和學界支持的發展進程中,因為中國藝術創造的全球影響力以及藝術品市場的全球占有率在不斷提升,藝術產業和藝術經濟已超出一國范疇,因此,國際藝術法的理論體系構建應當成為我國藝術法學界建立全新的藝術生態和法學邊緣學科所必須解決的重點課題之一(26)范迪安. 支撐藝術創作、藝術授權、藝術品市場以及文化治理的基石——藝術法 [EB/OL].[2020-08-03]. https://www.sohu.com/a/360637865_488969.。但就我國藝術法理論發展而言,較之歐美國家起步較晚,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85藝術新潮”(27)“85藝術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指的是1985年前后中國如火如荼的現代主義美術運動。當時美術研究所的一些批評家以其主辦的《中國美術報》為陣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間,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并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這個運動實際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運動的社會大潮的一個支流。,在90年代初具規模。而受藝術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我國在國際藝術法的獨立性和系統性等短板上顯得較為突出,對于藝術品的跨國流轉、涉外藝術品交易合同和侵權等問題的法律調整更為模糊,使得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呈現分散化走勢和非體系化狀態,藝術法制化建構愈加迫切,國際藝術立法也在近些年被提上法治中國建設議程。但時至今日,國際藝術法在我國的認知度仍普遍不高,無論從其理論體系的主線來看,還是從其研究領域的國際化程度而言,均存在著難以克服的阿喀琉斯之踵。
國內學者在“85藝術新潮”后就提出以藝術法基本原則、藝術法主體和客體、藝術權保護期限以及藝術侵權行為為核心構建中國藝術法理論體系(28)劉國林. 確立我國藝術法體系的構想[J]. 美術, 1989,(5):58-61.。但與西方國家相比,過于單一的理論體系加之藝術法國際化建設的不完善,我國的國際藝術法目前仍處于散落在不同部門法的碎片化狀態,更無從提及建立有機、獨立的理論體系。與此同時,從藝術立法的國際公約層面來看,中國作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締約國,對于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研究局限于藝術作品的跨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而縱觀國內與藝術相關的涉外法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出口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調整,諸如藝術作品拍賣、鑒定以及藝術家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則受國內部門法強制性規范的制約,專門涉外規定幾乎難覓蹤跡(29)在我國已有的200多種法律中,與文化相關的法律僅占2.7%,而與藝術品相關的全國性法律文件更是只有一個,即2016年出臺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冻鞘械袼芙ㄔO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文化部關于加強美術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傳統工藝美術管理條例》等管理辦法的相繼出臺,使我國藝術品經營活動日趨規范,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但藝術立法的進程仍然滯后于迅速擴張的國際市場規模。。由此觀之,無論從國內外層面以及部門法層面來看,我國現有的國際藝術法理論分散在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行政法以及國際法等不同部門法。一旦某跨國藝術糾紛涉及多部門法,不同法律之間的法理協調對于該類糾紛解決而言是十分棘手的問題,這種碎片化也嚴重制約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在以文化藝術為主的國家法制戰略創新以及區域戰略發展等方面理論研究遙遙領先,但國際藝術法在我國起步較晚,相關理論體系化建設較之歐美國家稍顯滯后,理論研究模式較為單一,加上近年來受國內外藝術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影響,直接導致我國在國際藝術法在理論研究模式上過于偏向國際藝術品市場經濟,這種計絀方匱的局面直接影響我國國際藝術法理論格局的未來構建。而當前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已然成為我國創建“文化大國”的重要戰略步驟之一,這使得新國際形勢下的我國應當將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為藝術法建設的重要目標,基于此,我們需站在全方位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國國際藝術在理論研究定位上的正確導向。
國際藝術法理論研究的商業化定位,過于強調圍繞國際藝術市場中介機構運營、藝術品經營和進出口法律規制以及藝術品投資與市場交易中的法律風險等以國際藝術市場為中心,那么相關“國際藝術市場糾紛解決機制”就會成為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構建的核心要務,這種針對律師、法務人員、相關行業的法律部門負責人員、藝術品行業的從業人員、博物館、金融投資機構、藝術品投資收藏者、畫廊和拍賣行的經營管理人員等國際藝術市場法律實務人員的應用型理論研究,雖然適應當下國際藝術品投資由傳統交易到數字化、金融化及證券化的轉變,偏向于以“藝術與法律實務+行業基礎+案例研究”為主的市場導向型理論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輕保護、重處理”的國際藝術法研究傾向,更為注重處理以藝術品為主的跨國金融產品(如藝術品國際基金、藝術品跨國信托、國際藝術銀行、跨國文交所、跨國藝術電商及藝術品跨國保險等),過于注重金融資產實務而輕基礎理論研究,忽視不同類型藝術群體的基本理論學習需求和知識體系構成,從而容易造成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構建與現實應用的斷層。
不論是置之國內還是放眼全球,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內涵和外延都會隨著國際社會時勢的變化和文化藝術的演變而充滿諸多不確定變數,現實國際藝術爭議頻繁多發且配套法律解決機制無法及時跟上,提示著所有藝術與法律研究者們應緊隨全球文化格局的變化而對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進行有效重組和調整,賦予其在中國的生存土壤,以實現構建“文化大國”之愿景。因此,在洞悉國際藝術法理論演變的基礎上,我們應正視我國在國際藝術法的理論體系格局,凸顯藝術法理論建設的“國際化”核心,著力提升國家文化藝術軟實力,構建更為國際化、體系化的藝術法律框架,在國際文化藝術發展的新起點上推動文化產業及藝術市場的改革,從而實現民族文化藝術創造力與國家文化產業軟實力在時間脈絡與空間競爭中的新跨越。
文化藝術差異無論是一元化還是多元發生,只要處于同一世界,都會建立有機聯系的“共生”思想哲學,為具有不同特色、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藝術文明和諧共存奠定有力根基,構建起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共生文息”理念,對藝術商品化、全球化沖擊下的各類主體與藝術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界定(30)張順,張建軍. 羅素的形式蘊涵思想辨析——三論從形式蘊涵看“實質蘊涵怪論”[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4):34.。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趨向綜合國力競爭發展,而文化藝術軟實力的強弱則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共生文息”角度來說,提升我國的文化藝術軟實力,就是實現藝術法與國際文化藝術需求的深度契合,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先進藝術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廣泛傳播,更有利于促進我國與他國藝術法律的交流與融合,這對我國的國際藝術法理論格局的未來重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實事求是,指導“一帶一路”文化藝術發展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趨于擴大化,在實現民族文化藝術產業振興與國際藝術市場互通的同時,“一帶一路”倡議也給沿線各國的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播帶來了機遇與法律挑戰(如藝術作品的涉外知識產權爭議),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亟需國際藝術法的調整與保障(31)例如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就架起了一座貫通“一帶一路”的文化橋梁,令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主題活動成為電影節的最大亮點。電影節邀請羅馬尼亞、匈牙利、希臘、以色列等15個國家共同簽訂“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我們應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和萬邦”理念,以“一帶一路”藝術活動規范化、法制化運作為出發點,密切關注沿線國家間的跨境藝術活動及藝術品跨境流轉中的法律問題,深度契合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政策和法規,從文化產業管理、古現代藝術品鑒定、藝術知識產權開發、藝術媒體跨境運營、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藝術法律人才培養、藝術資產交易、博物館各國文化建設等角度打造集公法管理和私法規制為一體的“一帶一路”良性文化藝術生態產業鏈。
2. 自出機杼,挖掘藝術法領域的國際學術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作為當前提升國家文化藝術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以及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方針,其要求國內藝術類高校以及藝術法研究機構在國際社會發展最新動態中敏銳分析藝術熱點及其法律管控(3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EB/OL].[2021-02-08].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這就需要重點關注文化藝術領域的國家和區域戰略創新,宏觀把握全球文化藝術設計趨勢,加強對未來藝術表現方式研究,深入文化物聯網與設計戰略:例如古代藝術品資本化、證券化以及金融化,通過文化價值開發、藝術市場流通傳承使其成為國際可流動資產,藝術品金融風險法律防控體制的建立迫在眉睫;藝術品國際電子商務平臺的C2C(個人之間)、B2C(企業與個人之間)以及O2O(線上線下結合)等模式在打破傳統線下藝術品交易模式的同時,亟需相應的專業化藝術法律規制,從而為我國融入國際藝術市場提供堅實有力的智庫后盾。
3. 料遠若近,應對藝術數字化的未來挑戰
近年來“藝術+科技”在全球藝術法領域的發展方興未艾,古代藝術品藝術價值的科學檢測、藝術品的現代聲電光裝置展示、納米技術和帶磁液體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創作的藝術品等藝術科技的發展(33)新藝術門派Inceptionism藝術家創造出更“聰明”的電腦,用自己的想象重新“混搭”數幅經典名作,創造出有盜夢般效果的作品。Google贊助的團隊就是以此為靈感,開發出能讓電腦“混搭”兩幅圖片并自行創作的新技術。,尤其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鑒定技術正逐漸取傳統鑒定而代之,且受到國際藝術界以及藝術品鑒定行業的廣泛認同,在推動“藝術+科技”朝智能化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對傳統的藝術法理論體系形成新的挑戰(34)李偉. 藝術品人工智能鑒定:法律主體定位及可行性探討[J]. 科技與法律,2020,(2):46.。例如由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埃德蒙·貝拉米肖像》以高達43萬美元的高價拍賣成交,而圍繞該作品知識產權歸屬爭議,則成為數字藝術領域非傳統法律問題的焦點。2020年無疑是在線藝術市場的一個轉折點,全球新冠疫情迫使各國拍賣行和經銷商尋找面對面活動的替代品,全球藝術品和古董市場的在線銷售總額比2019年大約翻了一番。在佳士得組織的一次全球在線拍賣中,Roy Lichtenstein的一幅畫作售價超過4600萬美元,使其成為佳士得2020年售價最昂貴的畫作。2021年也是在線藝術銷售的重要一年,美國藝術家Beeple的數字拼貼畫(NFT藝術品)被佳士得拍出6900萬美元的高價(35)Statista. Online art market:total global sales 2020[EB/OL][2021-11-16].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886776/online-art-and-antiques-market-total-global-sales/.。我們須借助“藝術+科技”這一機遇大力拓展全球藝術數字化平臺和建立全球藝術法律合作線上機制的同時,著力構建“藝術+科技”國際法律保障機制,建立藝術法律咨詢和援助數據庫,為解決數字藝術品國際交易而產生的造假、盜竊、侵權等爭議提供支持,以保障藝術家在數字化平臺中的合法權利與義務,有利于我國在“藝術+科技”革命中提出全面的法律應對方案。
我國藝術立法在致力于國內藝術市場規范化的同時,應著力于把握國際藝術發展趨勢,為國際藝術市場的健康運行和藝術權利的有效保護提供更為全面、有效的國際法框架。在此剛性需求之下,如何以時代前瞻性視角構建我國的國際藝術法體系顯得至關重要。從藝術法學者的普遍視角來看,藝術法是“藝術品在創造、發掘、生產、銷售、流轉、展覽和收藏等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的部門”(36)[美]倫納德·D·杜博夫. 藝術法概要[M]. 周林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1.,即藝術法體系本身是一個縱向法律系統。而就橫向法律系統而言,由于藝術法涉及眾多部門法,自然不可能要求藝術從業者面面俱到。因此,國際藝術法應當基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發展實際,實現縱向法律系統和橫向法律系統的結合,在全方位掌握藝術創作、傳播、使用和流轉這條時間主線的同時,對橫向系統中涉及藝術的法律法規予以界定。
1. 立足前沿,探索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未來定位
隨著“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逐步開展,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和外國文化產品輸入的步伐加快,中國藝術品在全球藝術市場貿易所占份額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文化國際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的分歧,使得我國陷入保護本國藝術作品知識產權、追索海外流失中國藝術作品及打擊藝術作品國際犯罪的多重法律困境,如何有效運用現行國際法規則和國際慣例解決藝術作品國際市場貿易的所有權爭議、法律適用爭議以及返還爭議等,以構建藝術作品跨境流轉爭議解決機制為核心的國際合作框架,則成為當務之急,這就需要明確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定位:即以藝術創作為起點,以藝術傳播為媒介,以藝術使用為基礎,以藝術流轉為目的,探討藝術品的著作權法與商標法保護、藝術家的精神權利、美術作品投稿、美術作品表演者權和公開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物館文物托管、藝術品國際貿易買賣,以及各種類型文化財產爭議解決機制等藝術法領域前瞻性法律問題,以形成我國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客體框架、主體框架、權利基礎以及現實基礎,這種先進且全面的藝術法理論體系定位對于我國未來的國際藝術立法體系的方向把握而言有著重要的引領性意義和參考性作用。
2. 推陳出新,構建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在構建國際化、體系化的藝術法框架時,應當采用國際通行的藝術法理論體系劃分標準,依據藝術創作、傳播、使用和流轉四個階段來確定該體系的基本框架。藝術創作是整個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客體基礎,其側重保護藝術創作主體的合法利益,與其相關的法律集中于藝術家的精神權利和表達自由,以及藝術品的商標法和版權法等知識產權法保護;藝術傳播是借助不同形式媒介以實現藝術品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與其相關的法律集中于藝術家的經濟權利、藝術傳播者的精神權利,以及藝術博覽會、藝術資助、博物館、畫廊等藝術媒介行為管制;藝術使用是利用藝術品價值以實現其所有者、持有者或特定群體的權益,與其相關的法律集中于藝術品鑒定、擔保、保險、稅收、收藏以及借展;藝術流轉即對藝術品所有權的轉讓,但這種轉讓既有可能是合法的,如繼承、拍賣以及進出口貿易,但也有可能是非法的,那就涉及國家公權力保護和管理,如侵犯藝術品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以及妨害文物管理的犯罪行為應受相關刑法規定調整。
“人類至今無法準確道明藝術與法律是何時結合在一起,但卻在追溯藝術法演變根源的某些重要理論線索上卻有著自身獨特的看法?!?37)[美]倫納德·D·杜博夫. 藝術法概要[M]. 周林等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1.構建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則其當務之急即在研究主線上順藤摸瓜,從而實現理論研究模式的創新,我國自然也不例外。中華藝術本身是一個極為紛繁蕪雜的歷史文化系統,而當這類藝術與法律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產生交集時,國內學者更傾向于從法律對藝術的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與限制這種傳統法理思維出發,而忽略藝術“創作—傳播—使用—流轉”這一國際主流研究主線。不同藝術階段所適用的法律截然不同,以時間為理論研究線索,確保藝術法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制度有所區分卻有機契合,保障藝術家智力勞動過程的同時注重其藝術表達自由和文化權利訴求。
1. 主次結合,重置“國際一流”藝術法理論核心定位
從本質意義而言,國際藝術法理論體系本身是以立足全球戰略、洞察文化趨向、探究前瞻應用為核心定位的文化法制教育與研究體系,但國際藝術法本身理論體系較為龐雜,難以通過某單一部門法加以研究,因為國際藝術糾紛性質特殊,范疇較廣,其相應的解決機制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應走出商業化定位之藩籬,結合藝術糾紛性質及范圍,分別設置國際藝術法基礎研究模式(如藝術品鑒定法、拍賣法、擔保法,藝術品跨境流轉的國際法等)、國際藝術糾紛解決的程序法研究模式(如國際藝術品爭議或藝術侵權的跨國訴訟或仲裁、藝術品非法流轉的國際刑事訴訟等)以及解決國際藝術知識產權糾紛的研究模式(如與藝術創作者的權利、藝術作品著作權、商標權等相關的國際知識產權法),不同研究模式的相互疊加,形成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市場導向為輔的國際藝術法理論研究定位,有利于形成引領國內的戰略優勢部門法和對話國際的“國際一流”藝術法。
2. 各有側重,區別性把握藝術法不同領域的研究重點
不同學科的交叉點易衍生出新的邊緣學科生長點和新的理論前沿,最有可能催化理論的進一步突破,從而使理論研究進展產生意想不到的成果,國際法學與藝術學交叉思維下的國際藝術法即是如此,而決定國際藝術法理論格局是否得以突破的關鍵在于,如何構建和完善與不同類別藝術表現形式相對應的理論研究模式,以適應當前全球多元文化和多重思維交集的知識創新時代要求。就美術、音樂、舞蹈以及設計類等藝術而言,應當在國內外著作權法、商標權法以及專利權法下構建視聽類藝術的知識產權理論體系;對于跨國影視傳媒類藝術,除國際知識產權法以外,還需與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相關的各種國內外文化媒介規定相結合,以促進中國對外優秀文化藝術輸出為目標的藝術媒介行政管制理論體系;對于涉外藝術品爭議解決機制,須將國際文化法、文化財產法、文化遺產法以及關于藝術品跨境流轉的國際公約作為理論重心,以適應當前國際藝術市場復雜化和國際藝術糾紛解決高度專業化的新需求。
“經濟全球化處于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心地位,而文化實踐和理論則處于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毙伦杂芍髁x意識形態下的經濟全球化對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全球化起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得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歷經文化變革帶來的法律和制度之挑戰的同時,也將國際藝術法作為應對諸上各項挑戰,提升國家文化藝術軟實力的重要戰略步驟之一。我們在全球文化格局重組的時代背景下推行國際藝術法的理論體系格局重組,也是當下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構建人類命運文化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國需要對國內藝術法進行國際化構建以應對時代挑戰。更須在這一過程中,以“盡法律之精微,致藝術之廣大”這一包容的心態重新審視國內外民族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尊重文化,傳承文脈,發展文明,以實現國內與國際的接軌、歷史與現實的并重,繼承與創新的并行,以優良文化藝術引領和提升廣大社會民眾的藝術修養,促進國家生態文化的創建,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法律趨同化背景下加強國際文化法制建設,著力彰顯我國文化藝術產業在文化全球化下的強大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