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①家庭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境,父母的養育過程對兒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有關“工之子恒為工?”、“寒門再難出貴子?”及類似的話題不斷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家庭對子女教育產生的影響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議題。隨著對家庭教育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家庭教育投入問題的認識也逐漸從對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積累的關注轉變到從家庭維度分析教育公平問題。
本文從社會學學科視角,梳理當前家庭教育投入的界定與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勾勒出當前家庭教育投入的基本貌相,為進一步分析家庭教育投入影響機制提供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證經驗,有利于推動家庭教育和社會分層的深入研究。
在學界,家庭教育投入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有學者將其稱為家庭教育投資,也有學者將其稱為家庭教育投入。當前學界對家庭教育投入內容、范圍的界定和分類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致性的結論②,絕大多數研究者根據自身的研究目的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分類③。通過梳理文獻可知,在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中,家庭教育投入往往專指家庭為子女支出的教育費用,有關家庭教育投入的內容和分類的討論主要圍繞家庭教育中涉及的經濟性投入。
隨著對家庭教育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家庭教育投入問題的認識也逐漸從對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積累的關注轉變到從家庭維度分析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家庭教育投入的社會學研究將社會文化背景、家庭階層地位、家庭資本占有等社會性因素納入分析框架,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有效捕捉各階層家庭因經濟與教育優勢的不同而存在的教育公平階層化差異。
因此,家庭教育投入是一個多元的概念,指父母為子女提供一系列教育資源、學習活動、受教育機會的行為,既包括物質性投入、教育支出在內的貨幣性投入,也包括父母的教育觀念、撫養時間與精力等非貨幣性投入④。
1.家庭教育經濟型投入:家庭教育支出
家庭教育經濟型投入也可以理解為家庭教育支出,代表的是家庭對子女教育的經濟投入。學術界很早就認識到家庭教育支出作為教育投入的重要來源,對子女人力資本積累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不僅可以滿足暫時的需要,還能幫助子女通過知識、技能等方面人力資本的獲得與積累,提高家庭未來的收益,進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⑤。
現有的研究文獻將家庭教育支出劃分為以下類型:第一類,從家庭教育投入的個體性差異入手,根據教育消費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將家庭教育支出劃分為基本教育支出、擴展教育支出、選擇性教育支出三類⑥。其中學費、住宿費、伙食費、交通費、校服費等屬于基礎性教育支出;補課費、興趣班費、家教費、課外書費、學習用具和電子產品費等屬于擴展性教育支出,擇校費和贊助費是選擇性教育支出。第二類,根據教育經費的投入領域差異,將家庭教育投入區分為“校內投入”與“校外投入”,如將學雜費、食宿費等費用界定為校內投入,而將校外培優費、培訓費、興趣班、擇校費等費用全部界定為校外費用⑦。第三類,專注于家庭教育投入回報率,將個人教育投資成本區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⑧,其中直接成本多指家庭付給學校的學費、考試費、注冊費等費用,間接成本則指購買教材、文具、交通等方面的費用。
2.家庭教育非經濟型投入:從家庭教育時間到家庭教養實踐
隨著對人力資本認識的不斷加深,有學者開始認識到家庭為子女進行的教育投資不限于經濟性支出,家庭在育兒實踐過程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另一種重要投入。已有的經驗研究發現,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時間的投入與金錢上的投入具有同等作用⑨,家長可以通過在陪伴學習和活動等時間上的投入影響子女教育,有助于傳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觀⑩。社會學研究發現,在對子女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及學業成績的影響上,家庭教育時間投入在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過程中發揮著可能較經濟型投入更加重要的作用?。總之,在家庭教育非經濟性投入的研究中,由于時間具有可量化的特征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學界也逐漸發現僅僅是時間“量”上的累積,可能不能完全洞察出家庭在教育投入“質”上的差別,難以全面回答家長優勢是如何傳遞到子女學業成就的機制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不斷有學者將研究視角轉向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教養實踐是指在某種教養方式下所進行的育兒實踐行為。如果說家庭教育支出體現的是家庭的經濟能力,那么家庭教育非經濟性投入,即在某種家庭教養方式下所實施的教養實踐行為所表現的則是家庭文化環境下的重要文化資本。在相關經驗研究中,拉魯指出的教養方式的兩種理想類型為后續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目前,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對教養方式的分析主要包括教養觀、親子關系和能力培養三個維度。
從教養觀來看,學者們較為關注其體現的階層差異,認為家長對自己與孩子關系的定位是造成教養觀階層差異化的主要根源。多數學者認同協作培養側重于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的核心責任在于與孩子建立較好的情感聯系,并將教養孩子本身視為自我發展的一種經歷。自然成長強調對孩子服從性的培養,家長往往視孩子的成長為自身生命的延續,平時較為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從親子互動方式來看,協作培養注重“溝通”,自然成長強調“命令”。由于協作培養注重情感聯系,因此倡導這一教養方式的家長與子女間關系往往較為親密,傾向于與子女進行理性溝通,多為權威型家長;自然型成長通常與孩子的溝通以命令為主,不注重情感互動,親子關系較為疏遠,往往是專制型家長?。
從能力培養方式來看,主要包括家校互動方式與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對于家校互動方式,部分研究借鑒了科爾曼的社會閉合理論,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對孩子學業成就具有積極影響。協作培養強調家長在家校互動中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理解并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多與老師溝通等;自然成長則主張孩子的教育應由學校負責,家長通常較為被動的聽從老師指令。從課外活動組織形式的研究中發現,協作培養較為重視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特別是孩子對高雅藝術的鑒賞能力和運動能力,而自然成長多重視課業成績,對課業以外的活動并不太關心?。有學者指出這一差異性在暑假期間表現尤為明顯,協作培養的家庭會給孩子嘗試很多興趣班,旨在培養藝術、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興趣,而自然成長家庭的孩子則常在假期無所事事,花費很多時間在看電視上?。
顯然拉魯提出的兩種教養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家庭教育非經濟性投入的力度,其中“協作培養”往往需要花費父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國學者對家庭教養實踐的研究主要從家庭文化環境與家庭教養理念兩個方面進行。劉保中以家庭文化環境、孩子參與志愿者活動等作為測量家庭教育非經濟性投入的指標,對中國特大城市的中產階層與非中產階層家庭進行比較研究?;劉浩將家庭教養實踐的內涵劃分為三個層面: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互動、安排孩子參與有組織的業余活動、父母參與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洪巖璧和趙延東從布迪厄的階級理論出發,將慣習作為因變量代表家長的教養理念,將文化活動參與情況、家中藏書代表家庭文化資本,對不同家庭背景的父母進行家庭教育非經濟型投入分析?。
在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教育事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教育規模逐漸擴大、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以及教育經費大幅提高的同時,教育投資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一般來說,教育的投資結構主要由政府的公共投資和家庭的私人投資構成,中國在199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國生產總值4%的目標,最終在2012年得到實現。在公共教育投資不足的背景下,一方面,家庭教育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教育支出的不足;另一方面,家庭因教育支出的逐漸上升也承受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家庭教育經濟型投入的影響因素較多,大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收入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Knight和Shi基于中國的數據研究發現,當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100元,就會相應增加1.2元在子女教育消費上。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在提高家庭收入后在教育消費上具有同樣的增幅。經濟學家Benson運用經濟學概念“收入彈性”進行了相關實證分析,他發現家庭收入不同導致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表現出不同的收入彈性,中產階層家庭的教育支出彈性最大,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中產階層家庭的教育支出增加幅度也相對最大。隨后,有學者運用日本的數據對這一研究結論做了進一步論證,并指出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彈性大于0時,家庭收入變動對家庭教育支出變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中國本土的研究也證實了家庭經濟水平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如谷宏偉和楊秋平通過在中國東、中、西不同地區發放1800份問卷,發現家庭收入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影響其家庭教育支出的顯著性指標?;李亞偉和劉曉瑞基于CHNS數據,對中國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后發現,居民的收入水平對家庭教育支出具有顯著性影響?。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當家庭對家庭教育支出的看法不同時,其家庭經濟條件與教育支出之間的關系也將呈現出不同的表現。中國家庭在教育投入上雖然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但同時也關注“幸存者效應”,即較高地估計教育可能帶來的遠期回報,因此家庭教育支出與家庭收入之間呈現為U型曲線,即家庭教育支出隨著收入階層的提升而不斷增大,但當教育支出達到一定高水平后,家庭教育支出將不會繼續增加?,也就是說家庭在教育支出上存在一個上限,高收入家庭雖然收入較高,但如果已經達到上限也不會繼續提高教育支出,而低收入家庭則會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支出以接近這一上限?。
最初由Blake提出,后被Downy進行拓展研究的資源稀釋理論針對家庭教育投入提供了理論解釋框架,該理論認為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家庭子女數量的影響。因為在家庭總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子女數量越多,分攤到每個孩子的貨幣資本就越少。一些經驗研究對此進行了驗證,Lee的研究發現,子女數量和子女撫養質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且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這種反向關系表現得越明顯;在東亞的一些大家庭中,家長以犧牲年長女孩的教育機會為代價,將較多的資源留給家中的男孩?。
此外,貝克爾和Lewis都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提出孩子“數量—質量”的替代理論,他們認為家庭的資源配置受到孩子數量的影響,生育孩子與撫養孩子之間存在著數量和質量相互替代的關系。在父母照顧子女的時間以及家庭收入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家庭寧愿減少生育孩子的數量來提高撫育孩子的質量,通過加大在孩子身上的人力資本投資來實現家庭效用的最大化?。中國本土的研究因調查對象的不同呈現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龔繼紅和鐘漲寶在對農村地區的調查時發現家庭子女數量對家庭教育支出具有顯著的影響,隨著家庭子女數量的增多,家庭更傾向于讓未升學的孩子直接轉變為家庭勞動力,而隨著家庭子女數減少,選擇繼續接受教育的家庭則明顯增多?。谷宏偉和楊秋平通過在中國東、中、西不同地區發放1800份問卷,發現家庭教育支出隨著家庭子女數量的增多而增多?。
群體文化觀念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Hofstede認為,文化是一種心理的集體性編程,它將秉持不同價值觀的人群區分開來。因此,在某種特定的文化價值觀下,人們的行為和態度都會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Qian和Smyth的研究發現與家庭中其他形式的消費不同,家庭教育支出多少以及如何分配不僅受制于家庭的經濟預算的約束,還受到代際資源轉移偏好的影響?。
在影響家庭代際投入的文化觀念中,性別觀念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家中往往得到邊緣化待遇。有學者通過對越南的數據分析發現,家庭對女孩的教育支出彈性高于男孩,表現為只有當家庭經濟收入較為富足時才會為女孩在教育上投入。Lee在對日本的45位家長進行結構式訪談后發現,除了家庭經濟收入之外,父母的性別信仰和教育價值評估也是影響其對不同性別子女教育投資的重要因素?。此外,有學者進一步發現雖然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并不必然帶來兩性之間的教育平等,但家庭經濟收入的提高卻可能讓父母更加平等地對待不同性別子女在教育資源上的分配?。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孩偏好”、“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性別意識形態的影響,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多子女家庭存在男孩投資偏好,而當家庭整體收入提高,特別是突破了投資子女教育的資源瓶頸時,家庭中的男孩與女孩會平等地享有家庭的教育資源?。
在家庭教育支出的相關影響因素中,城鄉差異以及地區性差異等地域因素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發現,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造成的制度性分割導致的城鄉發展水平極不均衡,使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都遠低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課外輔導市場發展緩慢等因素進一步反映在家庭教育支出上,如有學者在對上海市的居民家庭進行調查后發現,同樣是家庭中有在小學、初中、高中讀書的孩子,城市家庭花費在教育上的開支分別是農村家庭的1.95倍、1.34倍和1.52倍?。
在地區差異影響家庭教育支出的相關研究中,李紅偉利用1999年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5萬戶城鎮居民的家庭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不同地區居民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經濟越發達地區的家庭投資越多,但同時由于這些地區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家庭總體支出也相對較高,因此反映到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率上則相對較低;與之相反,雖然在貧困地區家庭教育支出的絕對數額并不很高,但是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總消費中的比重較高,家庭教育負擔較重,不僅影響了家庭整體生活質量,還制約了這些家庭在教育投資上的意愿?。
在影響家庭教育支出的諸多因素中,父母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有學者在對土耳其等國家的研究分析中發現家庭教育支出與父母受教育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這一經驗發現得到了中國學者的驗證,有學者通過對CHNS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證實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增加子女教育支出,且這一特征在城鄉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越傾向于為子女在校外教育上花費更多,且從家庭教育的代際傳遞看,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更為重要?。
作為我國教育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教育支出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能否正常、穩定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有學者指出雖然公共教育投入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并不是屬于同等性質和類別的教育經費來源,但公共教育支出對居民個體的教育投資決策會產生一定影響?,然而這種影響究竟是“擠出效應”還是“擠入效應”,學者們的觀點莫衷一是。Tilak運用印度數據分析發現,政府財政教育支出對家庭教育支出具有“擠入效應”;Das等運用贊比亞、印度兩國數據分析時發現,家庭對政府教育支出會提前有預判,當他們認為政府會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時,就會相應減少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反之則會提高家庭教育支出;Glomm和Ravikumar運用世代交疊模型分析發現,政府公共教育的投入對家庭教育投入可能產生替代關系也可能形成互補關系,其中替代關系有助于減少教育不公平,互補關系則可能加劇教育不公平,隨后Nordblom通過理論分析對這一實證結果予以證明,并進一步指出當替代效應在不同收入家庭中分布不同時,就會嚴重損害公共教育的公平性?。
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經驗理論探索,孫敏通過對樣本區間介于1991—2007年的相關數據,以財政性教育投資與非財政性教育投資的增長率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政府教育投資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作用,研究發現從短期看政府的財政教育支出可能對家庭教育支出具有擠出作用,但從長期看則有擠入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此項研究中,作者是將學校資金來源中的非政府投入作為家庭教育支出,而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袁誠等運用相關橫截面數據對這一不足進行了彌補,指出政府財政性教育支出對家庭教育支出有較為明顯的“替代效應”,且在不同收入群體的家庭之間分布不均勻,對中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具有顯著的“互補效應”?。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近20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長率均基本保持在10%以上。然而在教育經費總體增長的背后,我國公共財政預算中生均教育事業費的分布依舊是“重高輕基”,與高等教育中教育經費總量的80%來自政府相比,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教育經費只有60%來自政府撥款?。與此同時,由于區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較大差異,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分擔比例缺乏明確的法律保障,導致各省所采取的實際措施各不相同,加之戶籍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在省份間的自由流動,教育資源的省際間差距依舊十分明顯?,公共教育投入表現出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在當前公共教育投入存在總體投入不足與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的背景下,家庭在子女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投資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對已有的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家庭教育支出的最重要因素,同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以及傳統的性別文化觀念也對家庭教育支出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諸多文獻研究中指出目前中國依舊存在明顯的地區性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城鄉之間、省際之間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公共教育投入上都差距很大,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和地區間的分布也不均衡。
目前國內對于家庭教育支出的研究還不夠系統與充分,具體表現為:
第一,有關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國性數據較少,多數研究是基于地方性樣本進行分析,且由于目前對家庭教育支出尚未有較為一致的界定,造成了研究結論不一致、且難以比較的情況。如在家庭經濟收入和子女數量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作用上,谷宏偉和楊秋平的實證分析就與龔繼紅、鐘漲寶以及楊珍、張倩的研究結論相左;在針對城鄉戶籍對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的研究中,蔡宏波、李昕宇的研究結論和楚紅麗的研究結論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需要進一步對家庭教育支出的項目和門類進行詳細界定,并通過全國性的數據進行檢驗。
第二,目前有關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分析,多從微觀層面關注社會階層地位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作用,如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家庭經濟收入等不同變量對教育支出的具體影響,忽略了公共教育支出、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競爭等宏觀層面的因素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可能影響,從而難以準確、全面地分析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機制。
近年來中國家庭的親職論述較以往有了很大的轉變。首先,親子關系從側重于傳統孝道規范下的社會交換向強調親子關系的情感滿足轉變;其次,父母角色從單一管教孩子的執行者向科學育兒的學習者轉變;第三,在多年素質教育改革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從過去“填鴨式”向注重孩子的個性、品行等多元綜合素質培養轉變。親職論述的時代轉變與近年來學界對人力資本認識的不斷加深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家庭為子女進行的教育投資不限于經濟性支出,除了經濟性投入外,父母在育兒實踐過程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另一種重要投入?,家庭教養方式及教養實踐的相關研究也隨之從最早的心理學領域逐漸進入社會學研究領域。
父母階層如何型塑其教育期待和教養方式并影響子女的未來成就等一直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目前學者對社會階層與家庭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社會選擇性視角和社會因果視角。前者認為諸如智力水平、家庭出身等先賦性因素對家庭教養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后者則認為個體家庭所處的階層位置決定了其家庭教養方式。隨后也有學者將上述兩種研究視角進行綜合,在分析模型中同時考慮了選擇機制與社會因果機制?。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目前在社會階層與教養方式關系的分析上主要存在兩種分析路徑:結構主義路徑與個體主義路徑。
結構主義路徑主要探討社會階層作為結構性要素對教養方式的整體性影響,如建立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拉魯的“協作培養”理論基礎上的相關實證性分析,主要考察社會階層的整體指標對教養方式的影響。在此研究路徑下,社會階層地位常被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以及位置差異與家庭教養方式差異間存在的對應性關系。林德夫婦對不同階層家庭教育目標的研究發現,勞工階層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服從”性品質十分重要,商人階層的父母則更為重視孩子個體的“獨立性”。布朗芬布倫納的研究指出,在親子關系上中產階層家庭更為民主與平等,而勞工階層則注重服從與規則。在家長與兒童進行語言互動過程中,伯恩斯坦的語言符碼理論發現,中產階層家庭傾向于使用精致性語言符碼,從而能夠更為精準的傳遞信息與自我表達,勞工階層則往往使用限制性語言符碼?。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認為,階層是具有相似資本的個體在社會場域中占據的位置,處于相同階層的人不僅具有類似的慣習與品位,且具有相似的社會實踐,反映到個體身上就是階層差異化的生活方式。秉承布迪厄階層理論,安妮特·拉魯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中提出“自然成長”與“協作培養”兩種教養方式,對應不同的階層家庭,其中勞工階層家庭采取的是“自然培養”模式,中產階層家庭采取的是“協作培養”模式,并分別從養育責任觀念、家庭語言模式、兒童課外活動安排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后續的諸多研究都建立在拉魯的理論模型上,采取實證方法對其進行論證。在對階層進行操作化測量時,霍林希德指數、鄧肯社會經濟指數、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一些代表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數常被用來作為測量指標。這些實證研究進一步印證了拉魯的理論模型,證實了處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方式、對孩子的懲戒方式、情感回應等教養方式上有較大差異,有利于從整體層面理解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
相對于結構主義分析路徑,個體主義路徑則更加關注社會階層地位作為個體或家庭稟賦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如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家庭經濟收入、家庭社會資本、流動的方向等不同變量對教養方式的具體影響。
1.家長受教育程度
有關家長受教育程度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研究主要來自于教育的非經濟回報理論。在人力資本視角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個體,不僅更能得到市場的認可,獲得較好的市場回報,還能獲得其他非經濟性回報。其中,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對教養方式的作用就是教育非經濟性回報的表現之一[51]。諸多研究業已證明,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與權威型、寬容型教養方式正相關,與專制型教養方式負相關,其中表現在母親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尤為明顯。例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母親在親子溝通上通常會有更多的情感表達,在語言交流上提供明確的信息并給予孩子更多的語言刺激,在敏感性與情感支持上得分較高[52]。在對孩子的懲戒方式上,不同的學者獲得的結論有所不同,有研究顯示父母的懲戒態度并不因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其可能的根源在于成人的懲戒態度受到個體的人生經歷影響相對較大,但也有描述性統計表明,無論家庭收入如何,對“有時狠狠地打孩子屁股來懲戒孩子是十分必要的”的看法表示十分贊同的家長中,上過大學的家長比例顯著偏低[53]。
在探究家長受教育程度影響教養方式的原因分析中,學者們提出了如下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教育有助于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個體,通常也具有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和決策能力,會適時根據不同階段的兒童發展需要調整自身的養育時間和策略,因此更易選擇兼具挑戰性與高效性的教養方式,如權威性教養方式。第二種,認為教育有助于提高個體的非認知能力。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個體往往更具有耐心,看待問題更為深入,擅長前瞻性決策,因此更可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出有助于孩子的長遠性規劃并避免采用風險性相對較高的教養方式[54]。
2.家長職業
伴隨著女性就業率上升以及雙職工家庭大量出現,家庭分工模式慢慢地為人們熟悉與認可,孩子在家庭中才逐漸得到父母的關注。目前,關于家長職業對教養方式的影響研究主要存在兩種理論視角:工作社會化視角與工作—家庭沖突視角。
工作社會化視角主要強調工作本身對個體能力、價值觀以及信念等方面的影響,認為復雜性工作本身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智力靈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55],個體通過工作中塑造的信念與價值觀會進一步影響其教養觀念與實際的教養行為。社會學家梅爾文·科恩最先從工作社會化的角度對家庭教養方式展開研究,他認為家長的職業類型會影響其價值觀,進而對教養觀產生作用,不同階層的群體由于其工作狀況和工作需要的不同產生出相異的價值觀取向,從而反映到家庭教養方式上也大相徑庭。具體而言,科恩認為勞工階層的工作較為常規化,在工作過程中也常被要求服從命令并受到嚴格的規范化管理。順從、遵守規則的職業特點造就了勞工階層遵守外部權威的價值觀取向,反應到家庭教養實踐中,這一階層的家長通常更加注重禮貌與服從性。與之相反,中產階層的職業常規化程度較低,對創新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同時可能經常面臨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職業性特點反應到家庭教養實踐中也將與勞工階層有較大的不同[56]。
職業類型對家長的養育行為具有影響作用的結論在得到一些學者印證的同時,部分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性研究,認為不同的工作特征也會促使個體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取向,進而影響其教養方式。那些傾向于采取權威性教養方式的家長,通常在職場中也從事較為復雜或對自主能力要求較高的工作。而在管理相對嚴格的職場環境中從事著以重復性為主要特征的工作的家長,往往傾向于采取專制型教養方式。此外,有學者發現職業特征對教養方式上的影響還具有一定的性別差異,如母親工作的復雜性有助于形成溫暖性的教養行為,父親從事復雜性或自主性較高的工作則有助于父親給予孩子更積極的回應,避免過于專制的教養行為[57]。
工作與家庭的研究一度被視為社會學獨立的分支學科,隨著女性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研究者逐漸注意到工作與家庭角色之間關系研究的意義,并從工作—家庭沖突視角探討家庭撫養子女的問題。在諸多研究中,溢出理論得到了普遍關注,其基本觀點是工作環境中個體承受的壓力以及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其家庭生活。運用到家庭教養方式研究中,學者們從正反兩方面得出結論:一方面,工作壓力對家庭教養具有不良的影響,因長時間工作的壓力而產生的負面感受,促使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互動時表現出行為與情緒上的退縮,更傾向于使用懲戒性手段和專制型教養方式,進而影響親子關系[58]。另一方面,較好的工作經歷有助于家庭的撫養行為,家長因為在工作中獲得獎勵和滿足感而產生的正面感受,有助于其在與孩子互動中更加有耐心,較少采取懲戒性手段,從而有利于形成較好的親子關系[59]。
3.家庭收入
作為階層劃分的重要指標之一,家庭經濟收入一直被作為研究家庭行為特征的重要變量。學術界最早將教養方式與家庭經濟收入情況相關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貧困問題的研究之中,分析貧困、低收入等經濟狀況對家庭養育可能造成的影響。其中,源于貧困家庭兒童發展機制研究的家庭壓力模型與家庭投資模型影響較大。
家庭壓力模型認為父母經濟收入低造成的家庭經濟壓力不僅會給父母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且會對其教養行為產生消極作用,具體表現為父母自身容易情緒暴躁,對孩子的關愛程度和日常參與程度相對較少,由此容易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60]。一些實證研究對此理論進行了論證,發現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其家長心理壓力也較大,在家庭教養方面傾向于采取專制型教養方式[61]。
與家庭壓力模型側重于從社會心理學視角分析經濟收入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機制不同,家庭投資模型則主要從“資本”視角探討高收入家庭在教育過程中所具有的投資性優勢。早期家庭投資模型關注的主要是對孩子的經濟性投資,如給孩子購買學習資料、購買教育服務、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環境等。隨后不斷有學者注意到家長對孩子陪伴時間的投入,認為家庭收入較低的家庭由于家長從事的多為非標準工作時間和非彈性日程的工作,因此較少有充沛的時間用于陪伴孩子,難以進行密集型教養[62]。實證性研究對此進行了驗證,指出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往往其認知刺激環境的能力也較差,能夠提供給孩子的照顧時間以及親子活動也相對較少[63]。
綜上所述,家庭壓力模型與家庭投資模型均表明家庭收入較低的狀況對家庭養育子女具有不良的影響,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因收入較低造成的家長心理健康等問題,進而產生不同的教養行為;后者則直接分析家庭收入對家長養育過程中投資行為的限制。
4.家長流動方向
與布迪厄的階層軌跡理論強調教養方式的階層繼承性不同,索羅金、李賽特等從社會流動理論出發,將教養方式的形成視為一種同時具有繼承性和理性選擇的過程。他們認為父母的流動經歷有助于其對教養方式的理性選擇,流動的方向也會影響其對自身家庭教養方式的判斷,因此教養方式雖然具有階層繼承性,但同時也會呈現出非對稱性的特征[64]。
1.“愛子”背后相異的驅動力表現
當下和未來的幸福是父母對孩子關心的兩個主要方面,包括父母教養方式在內的所有教養行為都反映了其對這兩個不同方面的權衡。相關學者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愛所具有的不同驅動力將其分為: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利他主義的父母對孩子完全共情,即接受孩子自己認為的什么對他們有益的觀點,而非強加給孩子父母的觀點;父愛主義的父母則更加關注從成年人的視角權衡孩子行為的利弊。完全利他主義的家長通常是履行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家長,完全父愛主義的家長通常是履行密集型教育的家長[65]。當然,現實中并不存在只出于一種特定驅動力的家長,無論是利他主義還是父愛主義經常是兩種力量不同程度地同時體現在父母身上,只是表現程度的多少不同。
2.經濟社會的平等程度
家庭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分歧之一在于如何處理“當下樂趣”與“未來投資”間的關系,在二者進行權衡決策的過程中,與孩子傾向于眼前的滿足不同,作為理性人的父母通常更加關注孩子的未來[66]。其中經濟社會發展的平等程度是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因素。從理性角度看,父母對子女采取密集型教養方式時,勢必會考慮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是否值得。在一個工資收入差異化較低、藍領工人也具有較高地位的社會中,父母通常不會太擔心孩子的受教育程度,這時寬松的教育容易被社會接受,整個社會放任型教養方式較為普遍。與之相反,在過于看重學歷文憑和教育回報率較高的社會,家長就會有很強的動機敦促孩子學習,并傾向于采取密集型教養方式。
3.成本與收益
在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有必要引導孩子,但具體實施的教養策略卻有不同。有的傾向于采用強迫型手段,即禁止某種行為或讓孩子必須從事某種職業的專斷性教養方式;有的是通過勸說,即父母試圖通過塑造孩子的價值觀與行為偏好,來促使孩子可以自愿去做與父母所希望的選擇相一致的決定,屬于權威型教養方式。從經濟學視角看,當這兩種教養方式并不存在明顯好壞時,教養方式的選擇將取決于父母對成本與收益間的權衡。比如,專斷性家長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督促孩子,而權威性父母也需要努力給自己的孩子灌輸某種觀念。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經濟性投入外,父母在育兒實踐過程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助于人力資本形成的另一種重要投入,家庭教養方式及其教養實踐與具體育兒行為不僅對兒童認知能力、社會情感以及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且常被學者作為分析家庭教育非經濟性投入的指標。基于教養方式的重要性,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影響教養方式的相關因素,通過梳理文獻可知,目前學者較為關注的是微觀層面社會階層與家庭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分析路徑可以歸結為結構主義和個體主義兩種。
結構主義分析路徑主要是從整體上理解階層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更多表現為階層差異對家庭教養方式及其實踐的直接影響,缺乏對差異化階層教養方式形成機制的深入探討,對不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要素的具體效應辨別不清。與之相反,個體主義分析路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結構主義路徑的這一缺陷,通過家長受教育水平、職業、收入以及流動方向等指標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分析,為深入理解階層對教養方式的影響機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證經驗,有利于比較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要素對教養方式的影響。然而,在個體主義分析路徑中,現有研究較多關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平均效應,較少關注階層內部可能存在的異質性,對造成同一階層的父母群體表現出相異的教養方式的宏微觀機制研究不夠深入。
除了關注階層對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外,也有學者從其他維度提出了可能影響家庭教養方式及其教養實踐的相關因素,但由于目前這些研究多分散于不同學科領域,融合性和交叉性相對不足,距離構建具有整合性的理論框架尚有距離[67]。此外,現有研究多是運用截面數據從微觀層面的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對家庭教養方式及其實踐的影響分析[68],較少運用跨期混合數據研究社會經濟不平等、教育競爭激烈程度以及政府財政地區性差異等宏觀因素對教養方式階層分化的影響[69]。
本文對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內涵和分析維度進行了梳理與歸納,發現社會階層地位作為個體或家庭稟賦,對家庭教育投入具有重要的影響[70],這一發現也為研究者進一步從社會階層視角分析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機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證經驗,有利于比較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要素如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家庭經濟收入、家庭社會資本、流動的方向等不同變量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然而,目前對家庭教育投入的研究依舊存在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為主、分析維度單一以及對家庭教育投入差異化形成的內在機制分析不足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具體包括如下幾方面:
第一,從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分析維度上看,現有研究較為單一且靜態[71],要么是強調家庭的經濟資本,通過分析家庭教育上的經濟性支出,認為家庭教育投入受到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與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階層特征影響[72];要么是側重于家庭的文化資本或社會資本,通過分析家庭教養實踐行為,強調教養方式的選擇對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73],較少將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同時納入分析框架,探索家庭資本整體對不同家庭教育投入的影響。
第二,從對家庭教育投入的分析視角上看,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階層分化、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家庭資本等個體化因素對其家庭教育投入選擇上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投入階層化差異對教育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74],較少將收入不平等、教育競爭強度、公共教育財政供給等宏觀因素納入分析框架。
第三,從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有關家庭教育投入的研究主要以量化分析為主[75],受數據可獲得性的影響,很多學者只能選取一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其整體和全面性把握相對欠缺。因此對于家庭教育投入顯示出怎樣的階層內群體差異,其通過哪種機制運作等仍有待深入探討[76]。
第四,從研究數據的選擇上看,相關調查研究主要以地方性、小樣本為主,不能真實反映總體人口特征。近年來使用全國代表性樣本的研究陸續增多,但通常使用的是某一年的橫截面數據,一些無法觀測的因素對因變量造成的影響難以識別,造成統計誤差。
基于新時期家庭教育投入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拓展:第一,采用組合視角對家庭教育投入進行更加全面、整合性、歷時性、動態性的描述,分析新時期我國家庭教育投入所具有的總體性、結構性特征以及投入偏好的歷時性變化;第二,采用具有全國性的跨期非平衡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可以準確反映當前家庭教育投入總體狀況的結論;第三,通過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家庭教育投入的機制與過程做更為細致的考量,對比不同階層家庭在教育經濟性支出和非經濟性教育投入上的異質性,分析家庭資本的累計與轉變在不同階層間影響其家庭教育投入的內在機制,為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參考。
注釋:
①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
②謝倩、吳亞凡:《家庭教育投入研究進展述評》,《湖湘論壇》2014年第6期。
③溫海瀅、李普亮:《中國城鄉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研究述評》,《廣東商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④盧春天、李一飛、陳玲:《情感投入還是經濟支持:對家庭教育投資的實證分析》,《社會發展研究》2019年第1期。
⑤[美]保羅·阿特瓦爾、 [美]凱瑟琳·S·紐曼主編:《日益加大的差距:世界各地的教育不公平》,張兵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頁。
⑥?涂瑞珍、林榮日:《上海城鄉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負擔狀況的調查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09年第1期。
⑦楚紅麗:《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分布的不均等水平》,《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⑧?李一:《中產階層家庭參加輔導班教養實踐分析》,《青年研究》2018年第5期。
⑨遲巍等:《我國城鎮家庭教育支出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117頁。
⑩ 戴耀華、關宏巖:《兒童早期綜合發展》,載2007年第七屆全國(內地、港、澳)“兒童發育與行為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李波:《父母參與對子女發展的影響——基于學業成績和非認知能力的視角》,《教育與經濟》2018年第3期。
?[57]田豐:《階層教養方式述評:拉魯框架與中國社會》,《社會發展研究》2019年第1期。
???[54][56]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劉保中:《“鴻溝“與”鄙視鏈“:家庭教育投入的階層差異——基于北上廣特大城市的實證分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劉浩:《中國家庭教養實踐與階層分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洪巖璧、趙延東:《從資本到慣習:中國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階層分化》,《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4期。
?王家源、焦以璇:《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邁上新臺階,教育服務國家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如期實現》,《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日。
??萬相昱、唐亮、張晨:《家庭收入和教育支出的關聯分析——基于中國城鎮住戶調查數據的研究》,《勞動經濟研究》2017年第3期。
?劉保中:《家庭教育投入:期望、投資與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42頁。
??谷宏偉、楊秋平:《收入、期望與教育支出: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的實證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13年第3期。
??李亞偉、劉曉瑞:《我國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分析》,《統計與決策》2011第17期。
?余紅玲、萬俊毅:《農村家庭教育支出變動成因探析——以廣東省為例》,《中國農學報》2012年第2期。
?丁小浩、翁秋怡:《權力資本與家庭的教育支出模式》,《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年第3期。
?[美]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陳耿宣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第36—47頁。
?龔繼紅、鐘漲寶:《農村家庭子女數量對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的影響——基于湖北省隨州市農村家庭的調查》,《統計與決策》2005年第9期。
???吳強:《家庭收入和特征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王遠偉:《個人家庭教育投入及其社會影響的國際比較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葉華、吳曉剛:《生育率下降與中國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5期。
?李通屏:《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城鄉差異分析》,《社會》2002年第7期。
?李紅偉:《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消費實證研究》,《教育與經濟》2000年第4期。
?沈百富、顏建超:《我國公共教育支出與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問題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10期。
?魏曉燕:《公共教育投入對個人教育投入的實證研究》,《復旦教育論壇》2018年第2期。
?孫敏:《政府教育投資對私人教育投資的引導效應分析——基于我國政府1978—2008年教育財政支出的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3期。
?袁誠、張磊、曾穎:《地方教育投入對城鎮家庭教育支出行為的影響——對我國城鎮家庭動態重復截面數據的一個估計》,《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3期。
?胡瑞文、崔海麗:《2018教育發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87—211頁。
?楊東平:《2020:中國教育改革方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頁。
?劉黎明:《論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教育現代化》2014年第1期。
?朱美靜:《西方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研究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蔣逸民:《教育機會與家庭資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10頁。
?[美]拉魯·安妮特:《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張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0—65頁。
[51][美]澤利澤:《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王水雄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33—42頁。
[52]李駿、張陳陳:《中國城市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基于不同數據和測量的交叉驗證》,《學術月刊》2021年第2期。
[53]許殷宏、朱俐嬛:《社會階級與家庭教養之探究——以兩個家庭個案為例》,《教育學術月刊》2014年第3期。
[55]吳瑩、張艷寧:《“玩耍”中的階層區隔——城市不同階層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58][67]劉程、廖桂村:《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及其后果:國外研究進展與反思》,《外國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59]王曉陽:《國外關于不同階層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60][66]廖青、肖廷:《西方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的路徑方法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61][63]藍佩嘉:《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6期。
[62]李珊珊、文軍:《“密集型育兒”:當代家庭教養方式的轉型實踐及其反思》,《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
[64]田豐、靜永超:《工之子恒為工?——中國城市社會流動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分化》,《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6期。
[65][美]馬賽厄斯·德普克、 [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吳嫻、魯敏兒譯,格致出版社2019年版,第36—108頁。
[68]劉保中:《我國城鄉家庭教育投入狀況的比較研究:基于CFPS(2014)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7年第12期。
[69]李佳麗、張民選:《收入不平等、教育競爭和家庭教育投入方式選擇》,《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70][美]蘭德爾·柯林斯:《文憑社會》,劉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0—35頁。
[71]蔡玲:《育兒差距:家庭教養方式的實踐與分化》,《青年探索》2021年第3期。
[72]蔡玲:《異質的中產階層:理想類型與“雙重”行為邏輯》,《社會科學動態》2021年第10期。
[73][美]勞倫·A·里韋拉:《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精英的自我復制》,江濤、李敏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56—80頁。
[74]藍佩嘉:《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同年》,春山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150頁。
[75]沈洪成:《激活優勢:家長主義浪潮下家長參與的群體差異》,《社會》2020年第2期。
[76]吳重涵、張俊、王梅霧:《家長參與的力量—家庭資本、家校合作與兒童成長》,《教育學術月刊》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