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淵,張慧芝
(1.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2.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把握政治思維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的根本認知,引領人們“信什么”“為何信”以及“怎樣信”是政治思維最直接的體現。明確政治方向、堅守政治本色、堅定政治道路是把握三者間內在邏輯關聯度的根本著眼點,更是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政治思維的根本著力點。
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進程中政治思維的把握首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方向,深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同與理論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意識來源于實踐。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實踐追求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以及所取得的偉大成果,是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的首要基礎。其次,意識指導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最直接的表達,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是對實踐活動的歸納和總結,同時也是指導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因此,明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方向既不可硬性強加,更不能自然而生,根本在于抓住其內在邏輯關系,深刻把握其認知規律。
意識形態的抽象性特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的政治本色的把握根本在于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與實現,即“現實的物”的滿足與“現實問題”的解決。人民群眾的需求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進程之中,馬克思將人的這種需求概括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次,而“現實的物”作為真實存在的,滿足人民群眾所需要的資源是基礎與前提,“現實問題”是人民群眾在需求層面的“現實的物”的不同表達,歸根結底同樣是利益需求的表現。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人們之間是由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的歷史和人們的歷史一樣長久。”[1]因此,人民群眾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正所謂物質決定意識,人民群眾對“現實的物”的滿足是意識形態形成的決定力量。“每一種意識形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于這個階級實踐中制造的社會現實。”[2]致力于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滿足,確保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進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本色永不褪色。
意識形態內在于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進程中,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同樣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是在意識形態場域中進行的,而且本來就是意識形態的存在形式[3]。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的實踐是意識形態立足實踐層面的具體表現。塑造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政治思維,落腳點在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道路不動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指導下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層面堅持政治思維。
馬克思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他就仍然是這種產物。”[4]意識是伴隨人類和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同樣是對社會的反映,體現著鮮明的社會政治性。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過程政治思維的彰顯具有隱性特征,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實踐性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現實性是其最直接的體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成效的取得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有著必然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資料是第一位的,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資料占有,是推動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的基礎。
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5]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實現二者的統一,才能展現理論的魅力,才能被人民所信服。毛澤東曾強調:“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6]人民得到物質的保障,獲得需要的滿足,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同樣強調:“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7]理論的徹底性與說服人的目標的實現同樣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認同。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不是產生于思想觀念之中,而是來源于客觀實際之中,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馬克思強調:“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8]這種需要是對那個時代客觀規律把握的客觀反映。
把握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的政治思維就要探尋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發展的歷史規律性,即通過通曉客觀存在的歷史發展脈絡建立歷史邏輯認同,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的基因認證。馬克思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9]把握歷史規律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永葆政治性的根本保證。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0],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特征,在強調物質財富增長和物質利益滿足的同時,重視人生存的目的和意義,注重對生活意義和人文精神的關懷,實現“生活世界”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融合。
馬克思指出:“人民自覺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是從他階段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實際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1]因此,“立足于‘現實的人’的獲得,著眼于‘現實的物’的滿足和致力于‘現實問題’的解決”仍然是其根本出發點。習近平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12]以問題為導向,致力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現實性把握,根本在于聚焦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幸福問題。
意識形態關乎民族、國家的旗幟與道路以及政治安全。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正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13]客觀上對意識形態提出了新的具體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開展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進程中塑造其意識形態的政治性,著手于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以及政治執行力的提高,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社會功能。
意識形態工作是思想工作的核心,關乎國家長治久安與繁榮穩定。習近平強調:“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要求我們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認真嚴肅地開展黨內政治生活。”[14]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提高政治判斷力的必然舉措,首要的是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
1.構建網格化的意識宣傳結構。美國學者詹姆斯·斯高特認為:“社會階層的位置越低下,這個階層對統治階層價值體系的信仰就越淡漠。”[15]因此,構建新型意識形態宣傳結構尤為重要。網格化的宣傳結構有效地實現了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聯結,發揮聯結在意識形態傳輸的核心環節作用,促進意識形態認同的形成。費孝通指出:“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的網絡。……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16]基于這一特點,構建意識形態網格化的宣傳結構應注重利益、價值、情感等多重維度的結構耦合,實現多維因素的連接互動,構建系統、完整、有效的網格化宣傳系統。
2.把握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源于實踐,是實踐過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實踐經驗的分析和總結,是邏輯抽象在實踐發展中形成的理性認知。人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完成對某個理論全面系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處于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作為抽象的理論,不是先驗存在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這就決定了對理論的抽象性進行深層次內涵的理解與把握要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實踐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理論只有處于不斷發展創新之中,才能增強其現實解釋力與實踐指導力。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政治領悟力的培養在于強調政治意識與政治認知的基礎上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判斷力。政治意識與政治認知的培養根本在于將抽象的意識形態具象化,意識形態傳播話語形式的轉變是具體舉措。
1.強調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實踐性。意識形態話語的表達與傳播對象主體相貼近,關注傳播對象的生存實踐與發展實踐,其表達形式要實現偏重政治話語的教育宣傳向聯系群眾生活實踐宣傳形式的轉變,凸顯其形象化、具體化。在新形勢下,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意識形態話語表達形式也應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作出相應調整,表現其靈活多樣性。堅持實踐導向原則,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宣傳教育進程中關注群眾生活,將理論教育滲透到實踐生活中,結合國內、國際形勢的分析,使人民群眾明確意識形態不僅是國家層面的事情,同時也是關乎每個人的現實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敏銳性與政治判斷力。
2.注重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靈活性。構建一套接近群眾實際生活,反映群眾現實要求的話語體系。一種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的程度往往與其話語創新能力、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密切相關。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表達提供了創新性可能和實踐性契機,將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性、政治性較強的話語與時代話語、網絡話語相結合,轉化為耳熟能詳的大眾話語;將抽象的意識形態理論以聲像俱全、圖文并茂的視覺圖像的形式展開宣傳,最終實現抽象化向具象化轉變,傳統的“硬灌輸”向隱形滲透的“軟灌輸”轉變,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17]。提高政治執行力是落實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體現,根本就是做好意識形態“落地”的工作,將抽象的理論思維實踐化。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傳遞者、表達者、踐行者的執政使命,增強其執政能力。
1.發揮黨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提高政治執行力就是要提升組織生活,強化各級黨組成員的戰斗力與執行力。“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重要形式。一個班子強不強、有沒有戰斗力同有沒有嚴肅認真的組織生活密切相關。”[18]因此,各級黨組織要積極開展組織生活,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塑造必須以人民群眾為核心,明確自身的執政使命在于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努力做到意識形態理論與群眾利益的實際關照相結合,關注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運用意識形態理論解決人民群眾的思想困惑與現實問題。做到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的統一,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親民愛民,率先垂范影響和吸收人民群眾,把服務好人民群眾作為意識形態塑造的切入點。
2.發揮黨組織的實踐指導作用。提高政治執行力就是要堅持實踐自覺,發揮各級黨組成員的指導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19]各級黨組成員要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能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堅持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打成一片,聽取群眾的心聲,發現群眾的困惑,了解群眾生活中的困難,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將社會職能與社會責任落到實處。
人類社會的存續與發展離不開所處時代組織觀念的指引,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群體受不同組織觀念的制約和影響。習近平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20]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中的意識形態塑造的歷史經驗與現實效用證明堅守政治思維,構建政治組織路徑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