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行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法哲學是黑格爾倫理體系的中樞,但最初對道德相關的描繪則在其另一著作《精神現象學》中展開。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將勞動理解為通過‘陶冶事物’來實現欲望與滿足,使之成為主人和奴隸角色設定與轉換的中介,使主人和奴隸通過勞動而‘相互承認’成為可能。”[1]與以往哲學家相比,黑格爾的進步之處在于他發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勞動,對青年馬克思及其唯物史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馬克思沿著黑格爾對勞動的敘述,進一步闡發了勞動的價值,在后來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分析中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梢哉f,黑格爾對勞動觀念的闡述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學思想開端,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黑格爾借思維與現實的對立揭示了道德觀念產生的理論源泉,但“他所建立的哲學體系與他宣揚的辯證法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2],青年馬克思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1842年始,隨著現實生活的深度體驗,馬克思先后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林木盜竊法》與《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三篇行政論文中揭露了黑格爾哲學的道德虛假性,馬克思指出,“社會群體利益的分化直接導致了社會的階級對立”[3],在黑格爾哪里代表著正義理性的國家和法在現實生活中異化為權貴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物質利益最大化的直接結果體現在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貧困狀況每況愈下。幾乎在同一時期,英德兩國政治生活原則的巨大差異吸引著恩格斯轉向對物質利益問題的分析。利益問題構成了政黨沖突、無產者革命爆發的引子,鑒于當時英國人沉溺表象的境況,恩格斯在《國內危機》一文中詳細地道出其問題的實質所在。當恩格斯對英國不同階級的經濟利益關系、社會關系與政治關系透視的愈發深刻,黑格爾純粹思辨的引領已愈發滿足不了此時恩格斯的眼界,出于對英國工人階級正在遭受苦難的同情,恩格斯致力于揭露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實質。1843年底,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問世,恩格斯發現了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的謬誤,指明了黑格爾闡釋倫理道德思想的缺陷所在,黑格爾雖然強調了勞動因素在生產中的關鍵作用,但他忽視了人的個體差異性與主觀能動性,換言之,沒有看到人的自由活動,其主要原因在于黑格爾的學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視為理所應當。在分析私有制下不正當的社會關系時,恩格斯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終究會歸結為競爭?!保?]由競爭引發的壟斷、生產波動與財產集中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資本家、工人等所有不道德行為的出現,社會中普遍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對立都是以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為前提,鑒于此恩格斯指出,“私有制不是自然合理的現象,資本主義社會中不道德的情況都根源于私有制?!保?]雖說該文的表述仍帶有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的觀點,但不可否認該文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隨著思維、眼界的提升和對社會生活更深層次的剖析,依靠《萊茵報》時期所積累的政治實踐經驗,馬克思漸漸探明了黑格爾思辨哲學體系的內在矛盾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加以述評,黑格爾用思辨的形式去看待勞動原則,沒有意識到勞動的現實性原則,馬克思將勞動重新恢復為現實的人的活動,從而使得人與市民社會的發展相適應,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處在社會關系的動態建構中,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對勞動異化的描述為現實的人的可能性作了鋪墊,人們通過勞動進行生產,滿足物質條件的同時精神方面也得到了一定地滿足,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善”的意志。此外,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勞動生產的細化勢必會形成分工體系,分工體系的出現自然而然會導致社會中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離(即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分工體系在社會發展中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職業,但職業分離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等級結構。馬克思認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絲毫不妨礙“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對資本的關系是雇傭勞動者的關系”[6]。
盡管黑格爾的辯證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世界觀轉變的過程中被不同程度的顛倒與揚棄,但他們在《大綱》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倫理道德觀念的勾勒仍帶有黑格爾哲學意味的筆墨,此類情況的出現從側面反映出此時的馬克思恩格斯還沒有達到共產主義思想的高度,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依賴隨著政治經濟學的深刻剖析逐漸淡化,道德因素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豁然開朗?!兜乱庵疽庾R形態》標志著上述問題成為現實的樞紐,馬克思恩格斯在該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由分工導致私有制的產生與城鄉分離,其結果是以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制的開始。伴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社會深層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圍繞物質利益關系及由經濟體系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而展開的階級對立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道德體系基于社會關系發展趨于成熟。雖說,馬克思恩格斯充分闡述了道德觀念生長的環境條件,但在資本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新的問題不斷產生,階級矛盾的異化迫使馬克思恩格斯要不斷深入社會生活更新“實踐精神”,變革自己的社會觀念。為了實現更深層次人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哲學的貧困》與《共產黨宣言》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撥開散落在資本主義周遭的謎團,為社會主義運動辨明了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作為上層建筑的道德觀念,伴隨階級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地出現,一方面資產者在利益的驅使下使整個社會變得烏煙瘴氣,錢財、地位成為衡量社會新的標尺,對資產階級來說道德觀念似乎從未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出現過,無產階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末路窮途之際無產階級決定不再委曲求全,“為了擺脫資產階級企圖永遠保存的資本主義性質”[7],維護共同利益的信念促使無產階級道德涌流。由此,恩格斯闡明:“人們總是從自己的經濟關系中吸收自己的道德觀念。”[8]
黑格爾“絕對精神”統攝的世界歷史觀內含自由和解放的張力,其哲學的思辨性決定自由與解放呈現觀念革命化的趨勢,“絕對精神”的抽象運動預示了人何以可能獲得自由與解放的形而上學式的邏輯路徑。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世界歷史觀的合理要素,進一步將“制度批判與人類解放相連接”[9],對資本主義制度與物質利益關系問題的剖析構成了人類解放的主線與政治革命的前提。然而,起初就歷經社會現實狀況呼聲的恩格斯先于馬克思發現實現人類自由解放的現實指向,即“和資產階級本身的利益作斗爭?!保?0]如前所述,恩格斯在《大綱》中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矛盾機制,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恩格斯明白“‘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11],處于工業迅速發展所造成的極端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的工人階級,才是真正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力量,因為“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因為它是我們目前社會一切災難的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無產階級長期處于這種地位必然會推動他們去為自身的解放而斗爭。如此,恩格斯將在黑格爾哪里代表著自由與解放抽象的自由意識內化為對無產階級的現實關懷,暴力革命是推翻資產階級社會、解放自身的現實指向。
無產階級怎樣獲得解放、如何破除思想上的障礙是恩格斯一直探索的問題。德國特殊的哲學視域為黑格爾思辨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條件,德國資產階級面對德國專制制度時所表現出的軟弱無力在黑格爾的預料之中,統治階級與資產階級自由派將黑格爾哲學上升為國家哲學,將其看作同資產階級一樣的軟弱無力。恩格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角戳穿了這一謊言,使黑格爾哲學內蘊的革命性質公之于眾。黑格爾雖未明確揭示資產階級實質,但恩格斯仍從他提綱挈領的概括中發現了階級沖突的意識成分。基于該發現,恩格斯采用了黑格爾式的表達,將道德作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道德由階級關系利益沖突的形式所顯現。因為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同,因此所維護的道德觀念也不盡相同,以此論證道德與階級的相互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階級社會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以階級社會為基礎形成的社會制度與社會矛盾拉開了階級對立的帷幕。資產階級為獲得更多的利益,自然而然地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代表地是統治階級的道德;遭受壓迫的工人與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道德情操,面臨“對餓死的恐懼大于對法律的恐懼”為了尋求解放,工人與無產階級勢必會通過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資產積極地統治,巴黎公社運動便是無產階級斗爭解放的一次偉大嘗試。
黑格爾思想精要的繼承促使馬克思深化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工人階級斗爭的現狀使得恩格斯疏通了被黑格爾顛倒過的“倫理”體系,馬克思恩格斯以實踐的歷史視野建構了一種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辯證法體系,“作為一種基于歷史事實的新的原創性的思想模式,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強調的是善與惡的融合,以及對幸福和不幸的歷史狀態的瞬時把握”[12],開創了解讀社會歷史問題的全新維度。
無產階級的真正解放是恩格斯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因杜林“原則在先”等觀點嚴重扭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為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義性,引領德國社會工人黨走上正確道路,肅清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帶來的不正之風,恩格斯系統詮釋了物質與意識、現實世界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關聯。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道德觀念加以衡量,結合當時情景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討。物質資料生產、人自身的繁衍及其衍生的交往關系構成了當下的社會面貌,隨之而來的利益矛盾沖突促使人們形成用以調和這些沖突的準則——道德觀念,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形而上學者將概念看作一成不變的研究對象的看法不同,在恩格斯看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發生的”,處在歷史變革中人自身的發展過程也是如此,黑格爾并未解決這個問題,但恩格斯解答了這一難題并揭示其內在邏輯,“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構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內容”[13],經濟條件的決定性與特殊的數量龐大的單個意志間的沖突共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結構為基礎的觀念形態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換言之,作為觀念形態的道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科學地論斷,恩格斯將道德觀念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為進一步闡述道德觀念的歷史發展規律奠定基礎。在判定道德發展的階段時,恩格斯基于經濟關系的因素對道德的特性進行了界定。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道德內含歷史性特征,毫不夸張地說是經濟利益的衍生品,社會利益的變動決定著道德的基本準則與基本范疇。新舊經濟生產關系地相互替代同樣在道德領域中有所反映,因此,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道德范疇,不存在永恒不變的道德。
由此恩格斯深刻闡明了道德的平等原則。《反杜林論》集中批判了杜林平等的研究方法及抽象的平等觀,恩格斯認為他是對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學者盧梭等觀點的抄襲。恩格斯認為:“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的特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蹦敲丛撛趺蠢斫馄降饶??事實上,黑格爾早在《法哲學原理》中就已給出了回答,在闡明市民社會與國家間的關系時,黑格爾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源于個人自由意志等同于客觀倫理的國家自由而產生的惡果,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黑格爾創造性地提出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國家這個倫理實體中,市民社會受到國家的限制,從而達到一種理想化的狀態。黑格爾將個人看作特殊性的環節,國家作為倫理自由的整體上升到了普遍性的層面,市民社會是國家的有限領域和環節,國家觀念最終會揚棄市民社會而返回自身,從而實現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統一。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實施法的制度,它將自由與必然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在以法律范圍內,個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進一步說,只要不違背國家意志、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筆者認為,平等觀念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在思想維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者人的思想與行為,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理想化的價值導向。然而,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是千變萬化的,具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因此,在道德領域評判別人的行為時,應當與他人對自己和自己對他人評判時的標準一致。再者,恩格斯點明平等觀念并非像杜林理解的那樣抽象,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是具體的呈現。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14]任何一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道德理念與道德需求,居于道德范疇中的平等觀念理應遵循這一規律,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在道德范疇中是相對平等的體現,和農民在反對封建剝削與壓迫的立場是一致的。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豐碩的經濟利益使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性顯露無疑,資產階級內部勢必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劍拔弩張,出人意料的是資產階級倡導社會要加強平等的訴求,有識之士者都知道這對于無產階級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最終成為導致無產階級要求消滅階級、實現真正平等要求進而奮起革命的引爆劑。也就是說,平等只有在消滅階級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實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平等的觀念不論是以哪一個階級的形式出現,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通過恩格斯對平等觀的界定,在踐履平等要求時不應空談,而應基于一定的社會現實,大力發展經濟并拔高精神生活,消除階級對立,實現真正平等。
黑格爾曾說“道德的觀點就是自為地存在的自由”[15],人除了生存的本能外,自由意識的迸發促進了人自身的進步發展,其作為倫理實體的絕對精神掩蓋了的人的原初特質。馬克思從物質生產關系的層面明晰“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自由意識作為一種觀念意識形態賴于人這個物質實存。恩格斯承認黑格爾對人享有自由即道德觀念的描繪,然則只有當所有人都處于明智分工的條件下,才“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16]。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物質實存在社會歷史現實中的政治性規定并非時刻與社會發展相同步,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力發展不相均衡,其衍生的社會意識必定參差不齊,特定的歷史形式下存在多種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恩格斯將通過比對處于歷史上不同階段人的社會觀念所折射出的“先進性與落后性雜糅并存、停滯倒退等現象”[17],揭示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使之抽象的發展形態具體化。當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不相同步時,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念再難以獨善其身,恩格斯在給瓦爾特·博爾吉烏斯的信中言明,歷史的發展不能離開經濟因素這條紅線,否則那些由經濟因素決定著的偶然性因素必然愈接近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對《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與摩爾根《古代社會》的內在關聯的揭示,使得政治形態和國家發展的整體脈絡得以呈現,奴隸社會雖克服了原始社會粗鄙散漫的情形,使人觸及到了文明,具有進步的色彩,但人們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個人的自由(身體的與精神的)成為社會發展的犧牲品,奴隸主階級的貪婪成性伴隨著奴隸生存意識的覺醒,階級斗爭一觸即發,與原始社會自由平等的道德觀念相比,在奴隸社會中被唯利是圖等取而代之,而到了封建社會乃至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特質被人們“發揚”到了極致,最為典型的代表是統治階級的道德。恩格斯認為,統治階級的道德可能會阻礙道德整體的發展,但它只不過是其組成部分,無法改變歷史發展進程。
在《起源》中,恩格斯通過對家庭婚姻道德觀揭示道德形態在何種程度上具有相對獨立性。辯證唯物者恩格斯認為,婚姻與家庭的發展是隨著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原始社會時期存在的群婚制后經社會發展而演變為對偶、專偶制(一夫一妻制)婚姻,“最初家庭的經濟基礎,是婦女起主要作用的原始共產制家庭經濟?!保?8]也就是說,此時的婚姻家庭道德是自由開放的,母權制社會統治下的家庭婚姻制度,更多是從繁衍的角度進行的,血族關系只按母系確定,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父權制取代母權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父系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男性為了更明確區分自己的直系后代以便于后代繼承自己的私有財產及其他方面的東西,一夫一妻制(個體婚姻)家庭成為時代主流,婦女在社會關系中的影響因子逐漸淡化。相比之下個體婚姻制是一種進步,但個體婚姻家庭絕不是像現代社會男女因為愛情結合而出現的,而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壓迫即女性是男性的所有物(女性成為男性繁衍后代的工具)的形式出現的,兩性沖突的強烈程度前所未有,照這樣看來同時也是一種退步。對此,恩格斯對現代資產階級家庭婚姻制度進行了尖銳地批判,私有制條件下的婚姻家庭是以政治、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個人的結合實際上是一種交易方式的呈現。處于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婚姻形式都無法繞開名利地位等外在條件自由實行,資產者所倡導的自由婚姻形式實則是為階級內部的利益交換披上了一件“合法外衣”,階級關系是一道跨不過去的鴻溝,在此基礎上,婚姻不過是維持利益關系的用具罷了。由此可知,恩格斯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闡釋婚姻家庭不同的道德觀念,總的來說,婚姻家庭的道德觀念并不同步于歷史的進程,不同歷史階段的婚姻家庭道德觀念內含該階段特有的需求狀態。
黑格爾哲學的精神遺產對恩格斯的世界觀影響深遠,對黑格爾辯證法合理內核的批判運用是恩格斯為無產階級實現自由解放的應有之義,進而在辨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階級矛盾與階級對立、自然規律與歷史發展規律的維度上,運用唯物辯證法洞悉道德問題的本質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應對之法,指明了人類解放的前進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