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張 建
(1.成都工業學院體育部 四川 成都 611730;2.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體育部 四川 廣漢 618307)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度,全方位為鄉村建設、“三農”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同時也重點推進各地區鄉村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體育文化是文化建設與民眾生活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更是可以實現鄉村旅游建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依托。然而,目前鄉村振興和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點,因此,本文針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開展相關研究,對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消費結構升級、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有重要意義。
為保證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需要重點關注民生問題,而少數民族體育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就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所提出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思想精神博大精深,而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內容[2]。從本質上講,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帶有明顯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特點的文化活動,其不僅是一種單純的體育活動,也是少數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很多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能夠真實地反映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的方式及精神文化,既有明顯的體育屬性,又帶有文化屬性。積極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能夠在心理層面上加強少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2]。
目前,我國正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而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地區,鄉村振興戰略不但能夠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加快推進產業發展進程,同時也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文化事業、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所以說,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和傳承的必要途徑之一就在于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3]。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受自然條件和地域限制較小,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對農村體育活動、旅游業發展項目都有著很好的豐富作用[4]。此外,村民參與到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過程當中,也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精神面貌,提高農村居民的身體素質。
農村事業建設與發展是解決農民問題、實現農業水平提升的有效保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基層治理是其重要的基礎。
少數民族體育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非日常群體性活動,其整體的籌備、組織和實施等多個環節緊密相連,需要基層管理組織和體育活動參與人群的高度配合,方能打造出精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活動。隨著中國基層治理模式和思路的不斷創新和改革,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社會組織開始成為中國體育治理的新成員。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深入變革和政府職能作用不斷提升,以及需求增長和現代化治理環境下,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已然成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基層治理探索的新治理模式。通過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基層體育組織的完善,同時也帶動了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充分發揮出基層體育組織在基層體育事務,甚至是鄉村治理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5]。
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真實地反映出了少數民族地區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是不同地區精神文化生活的具體表現。可以說,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成員間的情感關系,通過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激發出社區活力,提高社區凝聚力[6]。
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彰顯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活力,展現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精神內涵,也能夠增強鄉村旅游業的特點。可以說,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推進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和資源整合,也為鄉村振興及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整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7]。
當前我國各地區鄉村旅游產品形態主題主要以田園風光、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為主,旅游產品較為單一,而且同省份的少數民族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形式過于趨同,導致旅游項目缺少特色,同質化程度較高,不利于形成特色品牌[8]。
少數民族村落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應該大力挖掘自身的特色,樹立獨特的品牌。由于自然景點和歷史文化景點都具有較強的確定性,無法呈現出動態發展和創新發展特性,傳統旅游景點吸引力會隨著游客再次旅游選擇差異化而逐漸降低,而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有著較強的特異性,可以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模式中發揮出更高的創造力,既能夠作為文化觀賞產品,也能夠開發為體驗內容,形成賽事品牌,在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方面有著不小的提升空間,可以豐富少數民族村落物質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使鄉村旅游產業產品更具多樣性[9]。
鄉村振興戰略下要想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必須要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但在實際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恰恰成了阻礙鄉村振興與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的難點之一。由于很多少數民族村落位于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各項資源與能源設施運輸難度較大。交通道路、水電設施、信息網絡、衛生條件都會影響游客的體驗,而不好的旅游體驗也會成為阻礙游客二度消費的關鍵因素。所以,少數民族村落要想實現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必須要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策及資金支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資源調配,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10]。
人才一直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的必備資源,然而目前在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由于很多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較差,嚴重缺少專業服務人才,導致體育旅游組織和經營受到專業服務人才缺失的制約。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大量既掌握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特色、又懂得體育旅游活動經營管理的人才,而很多貧困地區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不具備旅游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這也成了阻礙鄉村經濟振興及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的難點之一。
旅游業發展建設當中,除基本的基礎設施之外,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以及相關旅游配套服務設施都是影響游客旅游體驗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配套服務和相關設施無法與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所需相匹配。而且,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餐飲、住宿、娛樂設施、醫療服務、購物網點等相關設施并不完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存在市場反應遲緩的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僅能夠依靠政府投入,無法激發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對鄉村振興戰略下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礙[12]。
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當中,需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政府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出職能作用,既要堅持政府引導為主要方向,也要遵循基本的市場原則,堅持市場對資源調配的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發揮出政府的支持力量,通過政策引導、服務商品化以及優惠補貼等多種形式促進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例如制定體育產業體育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并明確整體建設與發展目標,遵循市場發展規律,明確市場方向,把握整體發展思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各項少數民族體育基礎設施及旅游設施的建設和規劃,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以此來促進市場外部環境的優化[12]。
此外,還要積極落實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相關稅費減免政策,積極引入外部資金,激發外地企業與當地產業進入市場的動力,有針對性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量,為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及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等多項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旅游企業要全面掌握與了解地方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特色,加強與少數民族村落之間的協調與緊密聯系,有序推進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項目開發,通過雙贏、共同獲益的模式來激發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另外,還要借助政府資源,利用現代新媒體和主流媒體進行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項目的宣傳,擴大其影響力,激活市場,以形成完善的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市場體系。
少數民族體育旅游項目是集鄉村旅游與少數民族體育為一體的綜合系統性體系。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聯合企業、鄉村旅游業、少數民族體育組織,在多方協調共同作用下,打造完善的管理體系。同時要合理開發鄉村旅游與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堅持因地制宜,發揮鄉村土地資源與環境資源豐富性優勢,針對不同省份、不同鄉村地域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實現鄉村旅游與少數民族體育的多元化融合發展。結合當地地域特色與體育優勢項目,使游客在享受鄉村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同時,也能夠領略當地獨有的體育文化特色和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提高旅游的體驗性。此外,還要制定融合發展的村規村紀,在鄉村旅游建設基礎上,依據不同地域發展階段和發展成熟度,在政策上保持同步,不斷加強法律法規和現實發展之間的協調與統一,使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更加規范化,提高其服務水平。從政府、企事業單位、消費者、村民角度,堅持保護自然開發項目,保護鄉村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并從法律角度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堅實的后盾[13]。
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旅游開發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有機結合,其歸根結底屬于經濟活動,最終目標在提高村民收入、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效益。所以,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應當遵循基本的市場規律。在收益分配當中,要注意兼顧公平性,實現“惠民生”,要能夠通過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提供發展機會,以形成“普獲益”的局面。充分發揮出少數民族地區本土精英、本土資本、本土勞動力優勢,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參與程度,使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深入融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利途徑,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以及旅游業的同步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出鄉村地域文化差異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各少數民族地區政府能夠積極進行鄉村地域性旅游資源與少數民族體育特色民俗文化資源整合,從各主體角度構建出鄉村振興持續發展平臺,以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資源為中心,結合當地體育特色文化,以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保障依據,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積蓄力量,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