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健 柯沛強 曾 偉
土沉香黃野螟綜合防治技術初探
陸 健1柯沛強2曾 偉2
(1.茂名市國有大霧嶺林場 廣東茂名 525343;2.茂名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廣東茂名 525000)
近年來,隨著人工大規模種植土沉香,黃野螟的發生也越來越嚴重。對此,選擇茂名森林公園及周坑、化州市麗崗鎮扶良村、平定鎮上雙村作為試驗區域,開展黃野螟綜合防治技術試驗,旨在確保土沉香健康生長,降低土沉香產業經濟損失,帶動更多人加入土沉香種植產業中,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有效減少化學藥劑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
土沉香;黃野螟;綜合防治技術
土沉香[(Lour.)Spreng],瑞香科沉香屬植物,又名白木香、女兒香等,作為我國生產沉香的唯一植物資源,其經濟價值很高。沉香屬植物主要害蟲為黃野螟(Moore),屬鱗翅目螟蛾科,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南方各省,是典型的寡食性害蟲[1]。此類害蟲對土沉香生長危害巨大,目前普遍采用單一的化學藥劑方式進行防治,但防治效果只能是局部性、暫時性的,而且害蟲容易產生耐藥性[2],因此需要應用綜合防治技術以提升防治效果。
選擇了3個試驗地。
(1)茂名森林公園及周坑,地理位置為21°38′15.230 4″N、110°48′20.181 6″E,土沉香種植面積100畝,種植時間2009年,平均樹高2.5 m,平均胸徑8 cm,株行距2 m×2 m。
(2)化州市麗崗鎮扶良村,地理位置21°42′57.488 4″N、110°35′28.399 2″E,土沉香種植面積2 000畝,種植時間2011年,平均樹高2.8 m,平均胸徑10 cm,株行距1.5 m×2 m。
(3)化州市平定鎮上雙村,地理位置22°5′48.958 8″N、110°28′36.940 8″E,土沉香種植1 000畝,種植時間是2006年,平均樹高3.0 m,平均胸徑13 cm,株行距1.5 m×2 m。據調查,3個試驗地每年發生黃野螟6代~8代,為害程度中至嚴重。
儀器:E27型太陽能誘捕殺蟲燈,由江西省南昌營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半徑20 m~30 m范圍內放置1盞。
藥劑: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400億孢子/g)和球孢白僵菌粉炮(150億孢子/g、125 g/枚),江西天人生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吡蟲琳WP,煙臺科達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氯氰菊酯EC,山東鄒平農藥有限公司生產;1.8%阿維菌素EC,一帆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1.3.1 黃野螟生活史觀測
通過對土沉香黃野螟生活史的觀測,掌握茂名地區黃野螟一年發生代數,通過了解黃野螟主要的生物學特性[3],明確各蟲態出現的時間段。
1.3.2 黃野螟防治技術應用試驗
依據黃野螟的發生規律,對黃野螟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綜合防治的目的,防治方式包括布置誘捕殺蟲燈、噴灑白僵菌、化學藥劑處理。
(1)布置誘捕殺蟲燈。
在各代黃野螟成蟲羽化前后的時間段懸掛E27型太陽能誘捕殺蟲燈,每天清點誘捕的黃野螟成蟲數量。誘捕殺蟲燈通過吸收太陽能,轉換成電能貯存在蓄電池內,在夜間發出可見光,能吸引周邊半徑20 m~30 m范圍內趨光性強的成蟲(包括黃野螟),每3畝放置1盞。
(2)噴灑白僵菌。
施用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或15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炮(125 g/枚),每畝使用量為可濕性粉劑200 g或粉炮4枚,即每畝達到75 000億~80 000億球孢白僵菌孢子,在春季溫度達到23 ℃、濕度達80%以上使用。
(3)化學藥劑處理。
當黃野螟幼蟲蟲口密度達到100頭/株,在3齡期開始分開取食后,施用10%吡蟲琳WP,使用濃度為1 500倍液;或2.5%氯氰菊酯EC,使用濃度為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EC,使用濃度為1 500倍液。
經過調查得知,土沉香黃野螟在茂名地區1年可發生8代,世代重疊嚴重,幼蟲為害期為4月至12月,12月中下旬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陸續羽化。茂名地區黃野螟生活史如表1所示。

表1 茂名地區土沉香黃野螟世代生活史
注:E表示卵,L表示幼蟲,P表示蛹,A表示成蟲。
2.2.1 誘捕殺蟲燈效果分析
在黃野螟成蟲羽化前,利用成蟲的強趨光性,在茂名森林公園管理處、茂南公館周坑村委會、化州市麗崗鎮扶良村委會、化州市平定鎮上雙村委會沉香林共懸掛10盞E27型太陽能誘捕殺蟲燈。據2020年3月—12月的統計,在夜間工作時段(19:00至翌日6:00),1盞誘捕殺蟲燈平均一天可誘殺13頭黃野螟,最多的一天可誘殺92頭,為7號誘捕燈在第5代時誘捕到,誘捕到最多成蟲的是第2代,第5代其次,具體如表2所示。誘殺黃野螟成蟲數量與氣候相關,與誘捕殺蟲燈電量、氣溫呈正相關。

表2 2020年3月—12月誘捕殺蟲燈誘捕黃野螟成蟲數量匯總表

續表2 2020年3月—12月誘捕殺蟲燈誘捕黃野螟成蟲數量匯總表
2.2.2 白僵菌生物防治效果
通過施用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和15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炮(125 g/枚),使每畝達到75 000億~80 000億球孢白僵菌孢子。從茂名森林公園周坑和化州市麗崗鎮扶良村試驗點觀測,黃野螟感染率在40%以下,效果不顯著,可能要在防治時機、使用量和使用方式上再調整。
2.2.3 化學防治應急效果
使用廣譜性菊酯類EC、吡蟲琳WP等低毒、低殘留殺蟲劑常規劑量和阿維菌素EC常規劑量噴灑,防效達到85%以上,效果良好。
結合黃野螟在茂名地區的生活史,通過對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技術進行有機整合,初步形成一整套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針對成蟲的趨光性,利用太陽能誘捕殺蟲燈誘殺成蟲,在各世代成蟲出現前3 d開始懸掛,10 d左右回收,第1次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3月中旬開始)。通過有效誘殺成蟲,盡可能減少成蟲數量,從而從源頭遏制產卵量和下一代蟲口基數。
幼蟲期精準使用白僵菌和化學藥劑,開展綜合防治試驗,有效減少土沉香黃野螟的為害,據初步測算,總有效率在85%以上。
本研究通過觀測掌握黃野螟在茂名地區的世代生活史,研究應用物理方法防治黃野螟的手段、使用時機,噴灑生物制劑和化學藥劑的劑量和噴灑技術等,有機整合防治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黃野螟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本研究主要是開展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黃野螟的試驗和效果分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利用白僵菌進行生物防治的效果等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彭思穎,趙鵬飛,常明山,等.黃野螟幼蟲行為學特性及其防治[J].廣西林業科學,2022,51(2):280-284.
[2]朱誠棋,張蒙,馬濤,等.土沉香對黃野螟抗性機理的初步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7,36(5):5-8,12.
[3]溫秀軍,孫朝輝,馬濤,等.黃野螟生物學規律與防控技術[Z].華南農業大學,2017-07-06.
S476.3
A
2095-1205(2022)12-54-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15
廣東省科技創新專項“土沉香黃野螟綜合防治技術研究”(2018KJ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