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 】《機遇》是納博科夫早期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說,其中所蘊含的心理分析也值得探究。當拉康對主體與大小他者理論的闡釋在《機遇》中具體化時,困在小他者的幻想中而失去真實自我的迷惑個體就是主體;復雜的社會狀況就是折磨這些主體并控制他們欲望的大他者。《機遇》中主體深陷于小他者制造的幻象,因此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同時,主體無法抵抗大他者無孔不入的影響力,導致他們將自身的欲望置于大他者的掌控之中。
【關鍵詞】 納博科夫;大小他者;主體;《機遇》;自我
【中圖分類號】I10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5-0016-03
一、引言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作為一名杰出的后現代主義作家,他把文學精神在他的作品中貫徹得淋漓盡致,然而歷數多年來的納博科夫研究,大多集中于《洛麗塔》《微暗的火》等著名短篇小說,對于其早期作品《機遇》(“A Matter of Chance”)的研究少之又少。
《機遇》是納博科夫早期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其主要講述了俄國人盧興(Luzhin)在柏林與巴黎往返的一輛火車上擔任餐車服務員,在極度絕望的狀態下,他成了可卡因成癮者,并且計劃在列車的行駛過程之中實施自己的自殺安排。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他的妻子埃琳娜(Elena)也上了這輛火車,想去尋找他。
在車上,埃琳娜遇到了盧興以往的一個朋友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Old Princess Ukhtomski)。盧興由于沒有拿出餐車訂位單,而錯過了認出他妻子的機會。雖然他見到了老公爵夫人,他卻沒有想起來她是誰。而他的妻子由于戒指不小心遺失,一心去找戒指,并沒有進入餐車。在餐車進行清掃時,盧興也沒有發現戒指,最后還是按照自己對自己的安排自殺,錯過了與妻子的再會。
《機遇》一文中蘊含著非常多的心理描寫,這值得去探究。本文將以拉康對主體與大他者、小他者的闡釋為主要理論依據,解讀在大小他者影響下,小說中人物情感上的扭曲和人際關系的疏離。
二、拉康與大小他者
拉康主體理論認為,主體在形成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Lacan 167)。“他者”(the other)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拉康的“他者”分為大他者和小他者兩者。小他者(the little other)指的是想象界(the Imaginary)的他者。
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論里的其中之一,是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經改造發展后稱之為“鏡像階段”的產物。但“想象”這個詞匯在此是名詞,并非動詞,指的是類似孩童借由影像在腦中拼湊出一個完整個體的經驗。在“鏡像階段”時,孩童發現自己與鏡中影像同步,因此產生了一個認知:認為鏡中的影像與自己是相同的。這個認知其實并非完全正確,因為是靠鏡中影像才知道自己的樣子,拉康認為,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單純只是鏡中的影像,是一個“他者”,這就是他所謂的小他者。
大他者(the big other)則是代表了個體所經驗的象征界(the Symbolic)。它是一種超越想象界的虛幻他者的他者,因為它不能通過認同被吸收。大他者不是人,而是一個系統、規范、秩序、體制、符號、意識形態等,故在這個社會的象征秩序中,它體現為語言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體現為決定社會人際關系的互動規范、或物質經濟結構、或文化意識形態。大他者大于每個人,而且同人類共在,是寄生與人類且被人不覺默許的符號系統。大他者不是你我,卻由你我共同構成,并且通過物的凝視現身。而主體在本質上是虛無、異化的,它屈從于來自“他者”的影響。
人類生存的基本事實也就是對自我,社會以及自我在社會中的地位的認識。現代社會破壞了人類對社會的義務與本能之間的平衡,這使得人類對外界及自身的認識趨于復雜化。另外,日益變異的外部環境也對這種認識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主體與“小他者”
在《機遇》一文中,主體渴望在小他者中尋求認同,但在小他者中迷失了自我。不管是對于盧興而言的毒品,還是對于埃琳娜而言的戒指,這都是拉康理論主體理論中“小他者”的鮮明代表。拉康所謂的小他者,所規定的是我們自身內部的相異性。在想象界中,出現的第一個他者是“我”的影像。照鏡時,如果鏡子小,只能照出臉的一半,但反映在腦子里還是一個整體的臉。這就帶有一種整體性的想象性,在想象界中,他人是想象的他人,意象性的他人。所以就拉康的觀點來說,鏡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單純是鏡中的影像,是一個他者。
想象界就類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帶有鮮明的個性。個體的成長歷史,個體的獨特生活經驗,不同的社會習俗文化,都會構成想象的內容,都會影響著個體的想象界。在這個階段中,主體所想象出來的“自我”往往是理想化的。成人的鏡像復雜多變,層層疊疊,充滿恍惚與迷離。生活在世界上,人總要通過外在之物來求得自身。
俄國人盧興飽經戰爭的折磨,并因此導致他只能流亡。五年內不斷變換的職業,無法穩定的生活,導致他對于現實中的一切都感到失望。每天在火車上重復的工作與生活節奏,沒用的事塞滿了他的腦海,只有晚上的那點時間,他可以用來回憶以往。他已經整整五年沒有回過自己的家,沒有見過自己的妻子了。對于現在的生活,他認為就是對生命的浪費。他選擇借助毒品來麻木自己的記憶與痛苦,并且沉溺于其帶來的幻覺之中。這個時候,對于盧興而言,毒品就是小他者,通過毒品,他能夠回歸于早期的快樂記憶中去。他認為,只有借助毒品,他才能回到過去,享受毒品帶給他所謂的美好回憶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而事實上,不斷扭曲的情緒與精神狀態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確定,并直接導致他與他人之間的隔閡。對于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同事,麥克斯(Max)和胡果(Hugo),他也逐漸疏遠。這些種種都指向了他為自己安排的自殺計劃。最后,他發現“他的生命已經毫無意義了,沒必要再繼續了”(Nabokov 80)。
從盧興的心理可以看出,他已經對自己的生活喪失了興趣。而且,在毒品的作用下,他的記憶已經扭曲,他甚至認不出他的舊識。就這樣,盧興被想象界的秩序所吸引,渴望在其中尋求到認同的“自我”,誤認為自己在毒品的幫助下成功找到了“理想自我”,然而這些都是虛幻的假象,是引導他走向毀滅的因素。
在拉康看來,小他者也能指代讓主體與其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渴望相聯系的物體(Tyson 28)。盧興就是通過毒品這個小他者與其內心深處的欲望相聯絡,但這種欲望是無法實現的。他被這種無法滿足的渴望所困擾,而恰恰是這種無意識的欲望最終毀滅了他。在《機遇》中,盧興通過毒品這個“他者”想象了種種虛幻的鏡像,在這些鏡像中主體不斷地分裂,破碎,直到毀滅。
在《機遇》中,納博科夫還生動刻畫了另一重要主體埃琳娜。他先描述了這個女人出現在火車上時的孤寂,對未來的迷茫,接著筆鋒一轉,戒指的丟失將她推入了災難境地。對她來說,戒指是她的小他者,這枚戒指對她來說不僅是丈夫盧興的承諾,而且是回到過去生活的寄托。埃琳娜把戒指當作她最重要的東西。戒指作為一個媒介,讓她能夠繼續活在與丈夫過去的快樂生活的假象之中。對她來說,這不僅是她丈夫的承諾,更是她余生的精神支柱。
當她在火車上丟了戒指時,她精神崩潰了。她不受控制地陷入了焦慮之中,在戒指讓她與過去記憶的壓抑欲望聯系起來時,她甚至經歷了“暗恐”。小說中,不論是盧興還是埃琳娜,都在小他者的影響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毒品和戒指將他們的思緒給擾亂,對他們進行欺騙,在盧興和埃琳娜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影響甚至是摧毀他們。
四、主體與“大他者”
《機遇》中,盧興和埃琳娜作為主體需要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由小他者而帶來的,大他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俄國復雜的社會狀況就是不斷折磨主體并控制他們欲望的大他者。大他者的概念在拉康精神分析中至關重要。拉康認為個體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在人際之間直接形成的,而是在大他者的作用之下聯系在一起的。
簡而言之,來自想象界的他者只屬于“我”,只影響“我”,而處于象征界中的他者,相反,影響每個人(Tyson 28)。主體想要大他者存在是想通過它填補他自己不可避免的有限性,恢復因進入象征界而破碎的“自我”,讓其想象的“自我”更加完善(Muller and Richardson 182)。換句話說,主體錯誤地認為只有通過大他者的承認,他才能真正獲得自己的自我意識。拉康把形塑主體自我的他者稱為象征界。
人的外在世界,舉凡生活中可觸及的所有東西,談到的所有話題,都能包含在象征界中,他認為象征界中涵括社會規范、法律、血緣關系等等,可以稱之為生活中的“架構”。當大他者成為主導時,人們任由其擺布,不由自主地尋找隱藏在話語、文化和社會中的目標。換句話說,除了歷史,法律和文化、人類的價值觀、行為和情感都可以歸類于大他者之中。
在《機遇》中,盧興需要面對的困境不僅源于他的內心世界,還源于他所面臨的大他者——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從小說中“五年前,1919年他離開俄羅斯,從那以后,他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嘗試了很多行業和職業……”,盧興被描述為一個流放者(Nabokov 79)。因為戰爭,他失去了與妻子的聯系,成了流放者。在這五年間他做了很多種工作,在不同的國家周轉,在土耳其做過農場工人,在維也納做過信使,還做過油漆工,售貨員等等。五年的流浪使他逐漸向命運屈服。他不再想要去掙扎改變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的生命就是在浪費時間,找不到更多可以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歸根究底都是因為大他者的力量摧毀了他的一切,迫使他在這個世界上像個懦夫一樣殘存。
在他發現自己的生命完全沒有繼續的意義時,他終于決定為自己的死亡制定一個計劃。通過盧興以往的舊識老烏克托姆斯基公爵夫人的回憶,過去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過去的幸福生活與戰爭下的殘存形成巨大反差,從這巨大的落差中,更能看出盧興在大他者影響下扭曲的生活。
至于埃琳娜,俄國的社會環境變化,嚴峻的戰爭狀態讓她的生活經歷了劇變。她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不斷地陷入焦慮恐懼的狀態之中。從原文“埃琳娜警覺地注意到,當她起床時,米色西裝的男人已經起床等著了。(Nabokov 85)”可以發現埃琳娜非常不安驚恐,她發現那個米色西裝的男人在整個旅途過程中想盡一切辦法和她的眼神對視。在去往餐車的過道上,這個男人又尾隨著埃琳娜。火車里狹小的空間和埃琳娜過去噩夢般的經歷讓她越來越害怕,這一切讓她不斷地陷入驚恐的狀態之中,不可避免地想起“他一定是間諜”(Nabokov 86)。
雖然她已經不在俄國了,但是戰爭狀態給她帶來的影響卻沒能夠消散掉。她的腦海里不自覺地將男人幻想成了跟蹤他的俄國密探。可以看出埃琳娜還是擺脫不了大他者帶給她的影響,她的生活不斷被社會環境變化所折磨。就算她離開了俄國,她的想法和精神也沒能變化,俄國的戰爭狀態和社會環境給她帶來的影響無法消逝。
小說中,幸福的過去和扭曲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說明盧興和埃琳娜并不屬于自我,而是處于大他者控制之下。進入象征界后,人們總是試圖按照公認的社會規則行事,盧興和埃琳娜也是如此,這使得他們受到焦慮和情緒的折磨,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制于大他者的壓倒性力量。俄國復雜的社會狀況不斷地折磨著他們,迫使他們不自覺地將自身的欲望置于大他者的掌控之下。
五、結語
在《機遇》一文中,充斥著對于具體物象的描述而非概念的意義,具體的細節而非抽象的概括,可以看出敘述者更偏愛于對想象界的描述。幾乎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妻子的偶然出現、曾經的舊識、戒指的丟失——都在暗示著盧興和他的妻子見面的可能性。但在大小他者的影響下,“機遇”變成了具有諷刺意味的失敗。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重塑過去方面,盧興缺乏了表達的與關注細節的能力,這某種程度上也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
當拉康對主體與大小他者理論的闡釋在《機遇》中具體化時,困在小他者的幻想中而失去真實自我的迷惑個體就是主體;復雜的社會狀況就是折磨這些主體并控制他們欲望的大他者。因此,對于盧興來說,唯一讓他逐漸適應并最終完全棲身的位置,就是想象界中的“自我”。盧興完全沉溺于想象界中的“自我”,這導致了他無法在象征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無法作為社會的一員發揮作用,最終選擇跳下火車軌道,整個故事也在此結束。
所以說,小他者通過想象界所形成的特定形象侵入主體的自我建構過程,占據“理想自我”的位置,從而對于主體進行欺騙。當主體一進入象征界中,就開始在大他者的影響下追逐錯位的欲望,將自身的欲望置于大他者的掌控之下。在對主體與大小他者之間的沖突進行分析之后,得出無論性別、年齡、性格如何,主體都必須處理他們與他者間的矛盾與聯系。他們所做的事或所表達的言語都是他們自己或屈服或對抗社會規則和意識形態的方式。扭曲的情緒使他們對生活感到不確定,并直接導致他們之間的疏遠。只要主體和他者之間的矛盾存在,小說中的人物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情感上的失衡和人際關系的疏離,最終在尋求“自我”的過程中走向不同的命運。
參考文獻:
[1]Lacan, Jacques. Ecrits[M]. Trans. Bruce Fink. London: W. W. Norton&Company, 2002.
[2]Muller, P., and Richardson J. Lacan and Language: a Reader’s Guide to Ecrits[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ress, 1982.
[3]Nabokov, Vladimir Vladimirovich. The Stories of VLADIMIR NABOKOV[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
[4]Tyson, Lois.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