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探微

2022-02-05 03:22:24何金生譚培文
長白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馬克思生產活動

何金生,譚培文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自近代以降,空間掠奪、侵略與擴張是資本主義搶奪世界霸主王冠之主要手段。資本主義以空間問題攪亂世界,集中表現于海洋空間、陸地空間、宇宙空間等領域。跨入21世紀門檻,空間博弈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個突出特征。隨著全球化時代尤其是數字時代的到來,對于社會空間的研究成為主流。空間主要包括自然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以及由社會空間所衍生的虛擬空間如賽博空間、網絡空間、數字空間等當代社會空間形態。社會空間究竟是如何生成的?研究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對于回應全球化空間博弈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空間及其生成的本體論解析

受到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精神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站在自身的立場去理解社會空間,并將社會空間問題政治化。在他們看來,社會空間是一種工具理性和權力象征,并具有主體性和主動性。正如福柯所言,在以現代西方國家為代表的政治結構中,“空間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1]14。權力可以通過對領土的移植、支配、劃界以及對區域組織的控制,實現地緣政治。權力與空間的互動使得社會空間成為主權爭奪、資本空間、政府權威的象征。西方國家對空間的訴求在于實現對空間秩序的控制和統治,這是一種精于計算、隱性持久的權力機制。總而言之,社會空間博弈歸因于社會空間的當代重要性以及不同國家對“社會空間”的不同認識。如何正確理解社會空間及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成為回應全球化空間博弈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一)何謂社會空間

對于社會空間的理解,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廣義的社會空間泛指一切由人類活動所創造和生產出來的空間形式和空間關系。列斐伏爾指出,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活動所涉及之處就不存在自然空間,而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社會空間。[2]第二,狹義的社會空間特指以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空間結構形態,不包括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所創造的人化自然空間。如莊友剛所言,由人類所創造的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基礎的物質生存空間始終保留著自然空間的基本特性,它并不必然具有社會性和表征一定的社會關系。[3]社會性是指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屬性,社會空間主要指社會關系的范圍和廣度。

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筆者認為理解社會空間應當從理解馬克思關于“社會”的基本內涵出發。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社會”具有雙重意蘊:一方面,社會是包含人的能動性和現實性的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賦予社會以本質內容,沒有感性的實踐活動,社會只是一種失去了實際內容和意義的感性直觀。因此,實踐活動成為社會的存在論基礎。另一方面,社會是體現人的存在論意義上的一種關系性總和。因此,社會既指人的能動性和對象性所表征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指人的生命本質所表征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首次論述物質生產活動與社會歷史生成的內在關系。首先,人作為社會歷史產生的前提,其在本體論意義上先于社會而存在。社會是在一定的條件基礎上由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而生成的。其次,物質生產以個人之間的彼此交往為前提。交往性是人的類屬性,生產活動是一種交往性活動。可見,這里指稱的社會是一種由人所創造的物質生產活動和關系性交往活動。綜合文本語境,社會是指由實踐活動所創造的體現一切生產關系總和的關系性共同體,它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物質關系以及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在馬克思看來,“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所需要的要素”[4]875。在此意義上的空間是指廣義的社會空間,即空間關涉人類活動及其生產,它是一切社會生產活動的必然要素。

基于馬克思對社會、空間等內涵的相關論述,本文將社會空間理解為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的物質資料空間形式和以人與人的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結構空間形態,馬克思更傾向于從后者闡釋其社會空間思想。筆者認為,以人與自然為基礎的物質資料空間形式已然不具有純粹的自然性,“自然的退卻”必然呈現為一種人化的自然空間。人化自然空間雖還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社會性,但已具有屬人性。如果沒有屬人性,則無所謂社會性。社會空間不等同于空間的社會性,社會性只是社會空間的基本屬性之一。因此,社會空間是物質性、屬人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二)何謂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

本體,具有本原、根本、基礎等多重涵義,意指事物得以產生和發展的終極性或始原性根據。[5]從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看,本體論所要追問的是何者是世界本原的問題,主要劃分為物質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在現代哲學意義上,本體論所要追問的是超越世界本原性而探究世界某種存在的基本的、重大的地位和意義。[6]海德格爾認為,本體論追問的是“在者由何根據而來?在者處于何根據之上?在者照何根據行事?”[7]4也就是關于“在者何以可能”“在者何以存在的依據”的問題。簡言之,本體論是關于本原和存在的學說,它所追問的是何者為世界本原以及何物存在的問題。本體論具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何者是世界本原。如古希臘哲學本體論是一種以水、火、氣等物質具體形態為世界本原的自然實在本體論,近代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精神實在本體論;二是何者存在,即何者存在的基本性地位和意義。追問何者是某種具有重大意義的存在,也就是追問何者存在的社會意義即社會存在本體論。如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是一種以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存在本體論。社會空間本體論屬于社會存在本體論范疇,它所追問的是社會空間在社會存在中的基本地位、作用和意義。因此,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即是對社會空間生成何以可能的探究。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空間主要歸類為以物的客觀形式存在著的物質生存空間和以人的主體形態存在著的社會關系結構。其中,社會關系結構性空間形態是本文主要指涉的狹義的社會空間。物質生存空間是指現實社會客觀存在著的可感知的有形空間,它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前提和結果。社會關系結構空間以物質生存空間為依托,并在一定的條件和方式下促進社會空間形態的向前發展。社會空間是以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資料存在形式為基礎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反映。因此,對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探討要求對社會空間生成的物質性、能動性、動力因和實現方式等問題進行解答。社會空間具有物質性、屬人性和社會性,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所要探究的是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必然與自由的關系問題。

二、批判與闡釋: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探析

基于資本主義非物質空間生產的現狀,現代西方社會空間本體論者過分夸大空間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并將社會空間視為其實現自我生產的本體論基礎,最終沒能真正解決社會空間生成的物質性、動力因等問題。馬克思哲學物質-勞動本體論對此作出了科學解答,并表明勞動是社會空間的創生基礎和根本動力。

(一)社會空間“自我生產”的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批判

基于資本主義非物質空間生產的特征,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者展開了與馬克思物質生產理論的話語權競爭,并宣稱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著空間缺場、勞動理論失效等挑戰。話語是一種斗爭的手段和目的,話語權的博弈意味著西方空間本體論者意圖建立資本主義空間本體論甚至是空間決定論的強勢話語體系。

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者突出強調空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核心地位,并把空間視為現代社會生產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量。在列斐伏爾看來,空間不能簡單地被視為容納實踐活動的容器,而應被視為由其自身內在地生產出來的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因素、過程和結果。“生產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存在,或者說是一種空間存在;它們將自身投射到空間里,在其中打上烙印,與此同時它們本身又生產著空間。”[2]129因此,空間的自我生產過程也就是社會關系的不斷重組和自我建構的過程。濮蘭查斯視空間為社會創生的物質根據和真正來源。“空間是社會的母體,是一種基本的物質框架而不是單純的表征方式。”[8]于是,空間是生成社會關系的根源。大衛·哈維則認為,空間是資本運動的內生性構成要素,“把經驗的、實證的‘空間’內化到資本矛盾及其性質中,將資本矛盾及其性質置換為空間生產的矛盾及其性質,從而人的社會關系的解放被挪移為人的地理空間的解放”[9]。最終,他以空間的能動性力量代替馬克思勞動-資本意義上的資本運行邏輯,以資本矛盾性質的空間化否認馬克思勞動思想的時代解釋力。總而言之,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者以現代資本主義的空間運行邏輯重構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結構,空間似乎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的唯一的推動力。尤其是列斐伏爾晚年過分強調空間在社會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吉登斯以時空動力論研究社會結構性變遷的問題,使得社會空間具有決定論色彩。

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者視社會空間為一種自我生成物,以試圖超越馬克思的實踐、勞動等核心范疇。他們熱衷于在空間自身內尋找其發展的動力因,剝離物質基礎和人的現實需要,沒有看到物質的先在性和實在性,并脫離生產勞動理解空間生產問題。因此,最終沒能真正解決社會空間如何生成的本質問題。

(二)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闡釋

從歷史發展邏輯看,勞動具有先于人類及其社會而存在的更為本質的邏輯先在性。勞動是一切社會存在物、社會產物的物質基礎和根據,它不僅創造著物質生活資料,還創造著人自身及其社會生活本身。馬克思指出,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東西,而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10]528作為感性世界的一部分,社會空間是歷史的物質感性活動的產物。進言之,勞動作為一種物質感性活動,它是以人之關系為表征的社會空間生成的根源和動力。

1.社會空間生成的物質本體論基礎

首先,物質相對于社會空間具有第一性,社會空間是物質的形態表征。在馬克思文本語境中,物質與自然界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并承認物質自然界優先于一切社會存在物和社會生產活動。相較于人的感性活動和感性世界,物質自然界始終是“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11]58。這說明:物質相對于人的感性活動和人類社會具有邏輯先在性,物質先于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產物即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空間形態而存在。無涉任何人類活動的物質自然界是不可能現實存在的,人的感性活動必然使物質自然界轉化為現實的感性世界,并具有屬人性和社會性。簡言之,感性活動是感性世界的基礎,社會物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也是對物質的表征。因此,物質相對于社會物質和社會存在物具有先在性,社會空間的生成依賴于一定的物質運動的發展。其次,物質勞動相對于社會空間的生成具有邏輯先在性。邏輯先在性強調邏輯主體先于客體而存在,這是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客體必須以主體“我”的存在為前提。勞動是一種物質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任何對象只有被納入主體現實的勞動生產活動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客體,作為感性客體的社會空間是主體性的感性活動的結果。主體先于客體而存在,主體性先于對象性而存在,這說明勞動的主體性是第一性,社會空間是勞動主體創造的產物。從這層意義上看,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從“解釋世界”的邏輯層面說明了社會空間生成的物質性。實際上,馬克思堅決反對這樣一種觀點:在物質和物質過程中尋找一切思想和精神現象的根據。[12]26馬克思哲學本體論不能僅僅被規定為物質本體論,運動著的物質過程并不是一切社會思想和行動的根源。應當深入現實的社會實踐領域,并從實踐的最基本形式——勞動來理解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筆者認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是物質-勞動本體論。

2.社會空間生成的勞動本體論基礎

馬克思在批判傳統哲學本體論和德國古典哲學理性精神時指出,“這些哲人一方面只在最片面、最一般的本體論規定中表現絕對的東西;而另一方面他們本身又是一種自我封閉的實體在現實中的顯露”[13]66。物質本體論意義上的空間強調空間的客觀實在性、物質性,空間只是自然性上的空間,忽視空間的生成性以及人類存在的能動性一面。毛勒堂指出,馬克思哲學勞動本體論闡釋了人的本質以及社會交往關系的實質,確證人的自由屬性和社會性,進而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內在邏輯。[14]相較于物質本體論,勞動本體論更能體現出屬人性、能動性和社會性等特征。馬克思哲學勞動本體論歸屬于社會存在本體論范疇,它所要追問的是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地位和意義。那么,勞動何以可能具有這樣的本體意義?這是理解勞動本體論及其與社會空間生成關系的關鍵。

社會關系結構與社會活動結構密切相關,社會關系意義下的社會空間與人的社會性勞動活動及其生產方式相關。馬克思指出,“社會結構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0]524。只有遵循一定的社會發展規律和客觀前提條件,社會活動才能得以進行。個人在從事活動中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不管這種共同活動是在什么條件、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的”[10]532。這蘊含著兩層重要意義:一是社會活動所表征的條件、方式和目的是解釋社會關系結構的基本出發點。二是社會關系結構自身蘊含著客觀條件、主觀目的、實現方式等生成性基礎要素。因此,社會關系與社會活動具有同構性,社會關系的生產必然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目的和方式下進行的。而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作為一種共同活動方式也就是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社會分工,“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10]521。即社會關系結構關涉社會規律性、勞動目的性和方式等因素。物質生產勞動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因果律并進行目的設定,并通過一定的勞動方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進而創造出不同的社會關系空間形式。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深入闡述了在不同勞動力水平下所產生的三種不同所有制形式及其社會空間結構形態,表明勞動對于社會空間歷史性生成的意義。由是觀之,社會關系構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形態,這種關系結構具有歷史性,它必然隨著生產力和勞動性質的變化而改變。馬克思語義中的社會關系蘊含著條件性、屬人性、動力因等要素,理解社會空間的生成問題必須立足于具體的勞動活動當中。

社會空間主要指社會關系結構形態,因此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亦即解釋社會關系結構形態及其各要素的根據。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實現自我本質、自我確證的基本手段。勞動使人真正成為其自身,“因為人在勞動中‘成為什么’和‘是什么’是由自己決定的”[12]104。因此,勞動具有屬人性,并內含著目的論設定和動力因。其中,滿足生存需要是人類首要而深刻的行為動機,但關鍵在于滿足生存需要的現實手段——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15]207,208勞動是一個人類不斷滿足需要的物質變換和物質生產的過程。在此意義上,勞動與物質生產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物質生產勞動的終極關懷是實現人的自由本質,而自由的實現與社會因果律和目的論設定密切相關,勞動本體論為實現人的自由提供可能性依據。簡言之,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是物質-勞動本體論。其中,物質本體論是基礎前提,它從解釋世界的邏輯層面說明物質勞動相對于社會空間生成所具有的先在性。獨特精神在于勞動本體論,它從改造世界的實踐層面論證物質勞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現實基礎。勞動本體論關于人的本質存在、目的性、因果性、必然與自由等問題的解析,成為解釋社會空間生成的現實根據。

三、物質生產意義上的勞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

物質生產勞動是指人創造自己并建構社會歷史的一種關系性、建構性的社會行為活動,主要包括生命活動和生產活動。勞動屬于實踐論范疇,它排斥一切先驗的東西,是解釋社會空間生成的能動性、動力因、方式等問題的現實根據。

(一)物質、勞動與社會空間的關系

在德國古典哲學領域,康德把空間和時間視為感性知覺的普遍基礎,即主體感知和把握經驗對象的先驗直觀形式。人們通過先驗時空形式把握事物的經驗質料,經驗質料也只有在分有人的先驗時空形式中才能獲得時空特性。因此,空間是一種先于現象界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與客觀事物無關的先天存在于人類頭腦中的一種思維形式。基于此,康德否定空間的社會性和客觀存在性。黑格爾試圖調和康德無涉物自體的先驗直觀形式,首次把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聯系起來,并用運動著的物質規定空間。然而,為了讓理性精神在運動中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他將精神世界的本原歸因于運動而不是物質,強調物質因運動而存在,而不是運動因物質而存在。由是,空間作為運動物質的客觀形式因精神的運動而存在,空間的發展最終歸因于精神的運動而不是運動的物質。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們或者抽象理解空間與物質、運動的關系,或者把自然時空與社會時空同質化,時空始終沒有真正進入人的現實活動中。尤其是黑格爾顛倒了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勞動被理解為抽象的精神勞動,勞動過程不過是自我意識通過自身異化又克服異化的精神運動過程。馬克思將勞動和空間放置于社會歷史領域,勞動是一種物質生產活動,空間不僅包括自然空間,也包括與人類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社會空間。在馬克思語義下,勞動賦予時空以社會性,社會時空是后天的、物質生產活動的產物。

從辯證唯物主義看,馬克思恩格斯尤其是恩格斯從物質本體論層面闡述空間與物質存在的關系,論證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恩格斯通過分析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之間的辯證關系,批判康德的脫離物質運動的先驗空間思想和黑格爾的物質的運動意義上的空間運行邏輯。恩格斯指出,時間和空間是一切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任何物質運動都具有時空特性。“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16]56無論是自然存在物還是社會存在物,都必然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作為其自身得以顯現的形式。在這里,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物質和空間的邏輯關系,但是表達了自然空間是一種物質的自然存在物,是物質存在的一種自然屬性的觀點。物質的各種形式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得以認識,運動著的物質的性質只有在運動的形式中才能得以顯示。“物質的這兩種存在形式(即時間與空間)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僅僅存在于我們頭腦之中的空洞的觀念、抽象。……因為物質本身和運動本身還沒有人看到過或以其他方式體驗到;只有現實地存在著的各種物和運動形式才能看到或體驗到。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運動本身無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運動形式的總和。”[16]500在恩格斯看來,“物質是不能創造的,因而它是自己的終極的原因”[16]510,511。空間是表征物質的一種屬性,它離開運動著的物質就是一種“虛空”。同時,空間實際上也是一種“感性事物”,物質需要通過物質的運動形式——時間和空間顯示出來。基于此,恩格斯批判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把空間視為思想之物以及顛倒物質與運動關系的觀點。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從物質出發論述時空問題,實現了對黑格爾“抽象空間”的理論反思。德謨克利特關于原子在空間中運動的思想,啟發了馬克思探究由原子組成的物的空間性問題即原子空間的生成問題。馬克思沒有在文本中專門開辟“空間”的章節,但在探討時間與感性的關系中,將空間與人的感性聯系起來并確立感性知覺在空間中的基礎性地位①在俞吾金的《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新論》和李春敏的《〈博士論文〉:馬克思空間思考的重要起點》等學術論文中均表達了同一個觀點:根據馬克思的“感性知覺是時間的源泉”,可以推演出“感性知覺是空間的源泉”。。在文本的第二部分第二章中,馬克思提到一個新概念——感性空間[13]39,以此說明具有質的原子之間只有量的差別即原子的位置、體積和形狀等變化。原子是一種物質基質,空間則表征原子的外在變化如位置、體積和形狀等關系變化。可見,馬克思已初步認識到空間的物質性以及空間所具有的認識論向度:一是后天的感性是時空的源泉;二是物質與空間是一種物質與形式的關系。但是,這里的“感性”是指人對外界事物包括自然的靜態感知,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空間所具有的深層次的屬人性、社會性等特征。只有在確立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后,馬克思才真正賦予空間以社會特性,并揭示社會空間的生成問題。

從歷史唯物主義看,馬克思從勞動本體論層面闡述了勞動與空間、社會空間的關系,論證勞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本體論基礎。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人與自身的對立關系,還生產出他對他人的關系。[10]165換言之,勞動生產出以人與人的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0]196人的勞動使自然空間轉化為世界歷史的空間,并成為世界歷史性空間誕生的基礎。如前所述,社會是一種關系性共同體,不同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意味著不同的空間形態,它們分別代表著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不同的空間組合。因此,社會具有共時性的空間維度。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生產力與分工具有同質性,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化、差異化,形成不同屬性的空間如商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等,以及不同階層的空間如工人區、農業區、工業區和別墅區等。勞動分工不僅促進空間的分化,且引起時空分離和時空重組。尤其是工業革命建構世界市場并促進普遍交往,人類活動領域不斷擴大并分化出新的活動空間,形成人與人之間較為豐富的、全面的交往關系形態,并引起時空分離。時空可以單獨“存在”,不再需要借助對方來表示自己,并脫離具體事件、具體行動而“虛空”化。資本主義通過擴大世界市場和壓縮時間,增強空間的共時性,實現以空間消滅時間,并建構起以物的關系為社會存在基礎的空間形式。馬克思指出,“勞動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這種易逝性和暫時性表現為這些物通過活的時間而被賦予形式”[17]73。作為耗費人類一般勞動時間的結果,物質勞動產品必然以一定的空間為存在形式。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勞動,由勞動所創造的物質產品是一種空間性的存在物,也表征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以商品為標志的空間性勞動產物揭示了勞動創造社會空間的內涵。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勞動發生了異化,異化勞動使得以人與人的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變為一種抽象的物性關系,表現為生產關系的物化和交往關系的異化,以物為依賴的抽象的主體間性,最終導致社會關系結構的進一步分化和固化,并加深各社會階層的隔閡。總而言之,異化勞動創造出抽象的生產空間和交往空間,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虛幻”的共同體。在未來社會,應消滅勞動和分工以重構新的社會關系形態,即通過消滅資本主義社會中與工人階級相對立的勞動生產條件和交往關系,擺脫物對人的統治和物化關系以及不自由的生產生活條件,建構新的勞動方式和勞動關系,使人在勞動中獲得現實性和主體性,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不再表現為物對人的關系,而是一種基于生活需要所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關系。同時,社會交往關系極大地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形成廣泛的全面的社會關系網,人的社會關系成為現實的主體間性。這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社會空間概念,也沒有直接論述勞動、物質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問題。但在各個不同的文本中,科學地反映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并蘊含著勞動創造社會空間的思想。

(二)勞動是社會空間產生的基礎

勞動創造物質生產條件,為社會空間的產生奠定基礎。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生產活動必然以一定的社會空間存在為前提,社會空間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實踐場域。一切物質生產同時也就是社會空間中物的生產,人通過物質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空間首先是物質生存空間。物質生產勞動是一種“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0]163。人為了生存和生活必須首先解決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需要,“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0]531。人的生命存在及其需要的滿足要求進行物質生產,物質生產即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感性勞動是一種物質生產活動,“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10]529。感性的現實世界,包括物質生產空間或現實的生存空間。因此,社會空間是物質生產和物質變換的結果,即感性勞動的產物。人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以創造屬于自己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生存條件的過程,也就是生產具有屬人性的物質資料以及創造這些物質資料空間形態的過程。

馬克思并不否定空間能夠生產,但這種生產的前提不是空間自身,而是人類勞動。物質生存空間既是人類勞動活動改造自然空間的結果,它創造出具體的空間存在形式,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拓展其活動空間的基礎,它生產著新的以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空間形態。人在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以滿足基本需要并創造基本生存空間的同時,必然產生新的需要并要求改善和提高現有的生存條件。因此,物質生存空間同時作為物質生產的場域和構成要素,即空間自身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到物質再生產過程當中,并發生重組和重構,形成人類的社會發展空間,社會發展空間的建構過程亦即社會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可見,人的勞動活動使社會空間的生成獲得物質基礎并具有現實意義。

(三)勞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根本動力因

勞動創造社會關系結構,推動社會空間的生成。現實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501任何一種物質生產活動都必須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并生產出一定的社會產品和新的社會關系。社會空間生產的實質,也就是人通過勞動實現物質資料在空間重組和重構進而創造出反映一定社會關系的新的結構性空間形態的過程。

第一,從理論邏輯的勞動目的看,勞動是社會空間生成的根本推動力。勞動的終極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以實現人的自由本質,人在勞動過程中必然進行目的論設定,以保證有效地創造出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目的論設定要求遵循一定的社會發展規律,通過發現并利用社會因果律,使得目的論預設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也即使改造自身生存和發展空間和實現自由具有現實可能性。

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的應然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自覺本質,目的性設定正是體現這種勞動活動的自由和自覺性。人在勞動活動開始前就在思維中預建構出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作為規律作用于整個勞動活動過程,并影響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勞動目的的預設定不僅改變自然物質形式,同時還使自然物質人化,即勞動目的的具體形態顯現。[15]208人在勞動過程中生產出包含著人類目的需求和主觀意志的非自然物即社會物,其中包括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社會空間。勞動目的性預設并不是純粹單個人的主觀臆造和抽象的思維預設,而是主觀目的性與客觀因果性相互作用和辯證統一的合目的性設定。在馬克思看來,人類行動及其社會活動的目的是可預知的,但行動的實際結果是無法預知的,關鍵在于發現其規律。沒有認識社會因果律,目的論設定就沒有基礎和方向,勞動目的也就不可能實現。任何社會規律作用的發揮都依賴于人的自覺意識和活動能力。“沒有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任何社會規律都是一句空話”,這種活動就是人的生產勞動。一方面,勞動是發現和利用社會規律的前提,它揭示客觀規律以使社會空間的生成具有方向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勞動的目的論設定則使社會空間的生成具有現實性和動力因。勞動實現因果性與目的性的辯證統一,推動人的自由實現和社會空間的發展。因此,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發現社會規律并進行有效的目的預設,進而達到創造社會關系結構和實現自由的真正目的。在根源上,勞動的合目的性所產生的“勞動合力”成為社會空間生成的根本動力。

第二,從實踐邏輯的勞動手段看,勞動工具的使用是社會空間生成的直接推動力。“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0]602不同的勞動工具創造出不同的社會形態,也就創造出不同的社會空間形態。馬克思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蘊含著歷史性維度,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使用不同的勞動工具和生產方式,推動著社會空間形態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在恩格斯看來,以石制工具為基本勞動工具的原始社會,形成了狹隘的社會關系結構空間。“人口是極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較稠密,在這種居住地的周圍,首先是一片廣大的狩獵地帶,其次是把這個部落同其他部落隔離開來的中立的防護森林。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于兩性之間。”[18]178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以手推磨為代表的“主奴勞動”,創造等級森嚴和階級分明的奴隸和封建社會。尤其在封建社會,主奴勞動關系導致社會結構的不斷分化和階層化,社會階層空間過于分明甚至斷裂。隨著勞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脫胎于封建社會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已經不再適應高度發展了的社會生產力,這種關系已經阻礙了工業的生產。“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不斷進行變革,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10]34于是,工業生產引起勞動方式和手段的變革,推動資本主義空間的重組。進言之,資本主義勞動的變革和分工,使得農村從屬于城市,東方從屬于西方,邊緣從屬于中心,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形成。可見,勞動工具的使用和發展是推動社會空間生成的現實的實現方式。

四、結語

資本主義國家將社會空間視為一種政治權力工具,社會空間的生成過程被理解為權力空間化和全球化的爭奪過程。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者夸大空間的社會地位、作用和意義,空間成為其自身生成的本體論基礎,最終無力解釋社會空間生成的物質性、屬人性、動力因等問題。馬克思哲學物質-勞動本體論對此作出了科學的解答,體現了必然與自由的辯證統一。社會空間的本體論基礎是人類勞動,無論是海洋空間、陸地空間還是數字空間,都離不開人們長期的勞動活動。由是,以數字空間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全球空間霸權具有非正義性,以空間自身生產為代表的現代西方空間本體論是不成立的。

猜你喜歡
馬克思生產活動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六小”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動隨手拍”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婷婷|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护士|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综合色天天|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18页|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 色爽网免费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黄在线观看|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亚洲精品黄|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黄色免费看|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八区| 综合色亚洲|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99视频全部免费|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一级|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先锋资源久久|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