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 郭世杰
(1新疆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2新疆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3河北北方學院 藝術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化潤疆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具有重要作用,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1]將人民群眾精神維度的發展提高到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位置。“文化潤疆”概念的提出,不僅豐富和拓展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話語體系與內涵空間,而且對于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新疆文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鄉村是新疆全面發展的基石,是文化潤疆的重要陣地,用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來促進新疆鄉村文明建設,涵養和滋潤新疆各族人民,打造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既是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目標,亦是對新疆鄉村文明秩序和文化生態發展變化的理性應對,更是實現新疆鄉村振興、推動新疆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路徑。
從本質上看,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互融是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現代化轉變的現實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推進新疆地區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新疆各民族根本利益。從參與主體看,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是在新疆特殊社會發展背景下實施的治疆舉措,需要多元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心理等諸多因素,旨在利用政府、社會組織、個體等多重主體力量實現新疆長期繁榮穩定。從建設目標看,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催化劑,是新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諧發展的點金石。從方法上看,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關鍵性工程,“文化潤疆”并非簡單的文化參與,正確理解把握文化潤疆中“潤”的科學內涵與方式是文化服務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準則,需要持續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因此,面對國際、國內發展新形式、新語境,正確理解文化潤疆精神內涵,合理建構其與鄉村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探尋科學發展路徑是學術界關于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研究的重要議題。那么,新時代文化潤疆何以理解,何以可能,以何種形式參與鄉村文明建設;又如何在參與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惠及人民、促進鄉村繁榮富足和民族團結,使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相統一,推動新疆加快現代化建設,這些都是文化潤疆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本文從文化潤疆內涵邏輯出發,結合新疆鄉村文明建設實際,以期對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互融進行深化拓展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
目前,新疆有1 123.87萬人生活在鄉村,占新疆總人口43.47%。[2]發展好、建設好鄉村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至關重要。鄉村要發展,必須要將文化嵌入到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走文化興盛之路,這是解決新時代新疆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經之路,更是滿足新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并提出“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的治疆方針。[3]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將十二字的治疆方針豐富完善為二十字的治疆方針,新增“文化潤疆”“富民興疆”,強化了文化在新疆建設目標中的重要作用,為新時代新疆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民族工作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加強現代文明教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4]可以說,文化潤疆的提出,源于貫徹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以及促進新疆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具有歷史與現實的必然性。從政治層面講,一個時期以來,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為達到分裂、肢解中國的目的,蓄意歪曲歷史、混淆是非,企圖把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割裂開來。[5]因此,正確認識文化問題,弘揚中華文化,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防范錯誤思潮侵蝕,抵御極端、分裂思想滲透顛覆是新疆文化建設的政治需求。從經濟層面講,加快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社會發展是新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方面的要求。新疆擁有豐厚的自然、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具有開發文化產業的特殊優勢,因此,加強資源整合,促進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是新疆各民族走向現代化的經濟需求。從文化層面講,新時代的新疆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上,新疆各族人民應該在文化創造中鑄就新繁榮,在文化進步中取得新發展。[6]由此觀之,在新疆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新時代文化發展機遇背景下,新疆應該以文化為紐帶,利用好制度優勢、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推動新疆各民族的現代化發展;加強各族人民群眾有機聯結,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如此,才能不斷實現新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而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的文化發展不能脫離中華文化這一價值母體。中華文化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園。文化潤疆,就是用中華文化涵養滋潤新疆各族人民,使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堅定不移堅持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由此,文化潤疆需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堅持以中華文化為依托,實現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從全局視角審視時代語境造成的新變化,加強與依法治疆、團結穩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的整體聯系,把握發展契機,不斷完善好自身價值體系,促進全面持續發展。
文化是文明的內在精神,是鄉村文明建設的思想保障與精神動力。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存在著高度的價值契合,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首先,新時代,文化潤疆之于鄉村文明建設,在于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定正確政治方向,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為此,文化要促進新疆鄉村文明建設在價值研判上形成系統化認知,從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出發,以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為遵循,在新疆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中凝聚價值共識,不斷促進新疆鄉村持續穩定和繁榮發展。其次,中華文化是由包括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各民族文化通過數千年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形塑而成的。由此,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要以中華文化為依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確立社會文化生活正確的理想信念和文化價值,促進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和傳承發展,建設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將各族人民群眾有機聯結,在滿足新疆鄉村群眾精神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為助力新疆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7]最后,以文化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可以有效營造鄉村文化氛圍,豐富鄉村民眾生活,提升民眾的公民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促進鄉村團結和諧、文明進步,激活鄉村文化內生動力,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社會穩定發展和引導鄉村民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的現代化轉型。因此,鄉村文明建設需以文化發展為重要參照,立足鄉村、依靠人民,逐步構建文化嵌入融合的發展路徑和機制。另外,鄉村文明建設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文化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價值實現需要保持文化多元路徑嵌入的融合發展策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效嵌入鄉村文明建設之中,促進多種文化在互嵌過程中的有機耦合,不斷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培育多元鄉村文化傳承發展觀念,實現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8]
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互嵌要正確把握好“潤”的方式和效用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一,方式上注重文化對鄉村萬物潛移默化、細致入微的文化觀念建構,將有益的、美好的、文明的、進步的文化因子不斷輸送到鄉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鄉村營造出積極、健康、文明、現代的文化氛圍。第二,原則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把握普遍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呈現出中華文化(主干)和新疆各民族文化(枝葉)緊密關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新疆鄉村文化多元、開放發展,加強民族間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大團結。第三,方法上要豐富形式,發展創新,拓寬“潤”的寬度和深度,加強政府、社會組織、個體等不同主體間的多元協同,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特別是深入推進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應用現代信息科技助力文化浸潤,樹立科學思想、培養優秀品德,大力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9]不斷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繁榮發展夯實經濟基礎,依靠產業帶動文化發展。第四,目標上要以文化為媒介,增強鄉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弘揚中華文化,多路徑增強各民族互信,激發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共鳴與自覺認同,夯實情感基礎、凝聚國人力量、培育民族團結精神;提升鄉村民眾文明素養,使其樹立文明新觀念,養成文明生活方式;整合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鄉村現代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有關文化潤疆與新疆鄉村文明建設互嵌研究總體上分為制度型研究、文化參與型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型研究三種類型。制度型研究與黨的民族政策、治疆方略、鄉村治理體系相聯系,強調鄉村文明建設的政治保障性和鄉村治理的科學性,屬于頂層設計維度的文化呈現。文化參與型研究是指包含非遺、民間藝術、體育、生態等民俗文化和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參與新疆鄉村文明建設的研究,是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的具體元素及路徑研究,其具有較強地域性特征。文化產業發展型研究涉及到地區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即依靠鄉村內部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和外部主體經濟參與而進行的文化經濟開發研究,其目的在于打造“活態”鄉村文化和可持續性的文化生態。
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而鄉村治理的有效性保障關鍵在于黨領導鄉村工作形成的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黨組織是民族工作有效運轉的基礎,要不斷進行系統梳理,完善機制,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對各類各級社會組織的領導,把黨的建設落到實處,確保基層治理正確方向。”[10]因此,文化潤疆工作要明確鄉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依靠完善的制度體系,從組織維度引領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當前,新疆各地區積極進行基層黨建助力新疆鄉村振興工作,通過采取抓基層、抓黨建、抓載體,增強基礎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骨干帶頭作用。[11]各地紛紛開展“訪惠聚”駐村工作,大力推廣思想教育性強、內容豐富的優秀文藝活動和作品到基層,建設多功能村文化活動室、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促進鄉村和諧穩定。需要提出的是,關于“文化潤疆”制度的要求,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長處,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略,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轄要求下,與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保持同步發展,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12]此外,制度效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依賴優秀的干部隊伍,因此,需要加快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制定人才引進戰略,讓優秀人才扎根基層,提升基層黨員干部工作水平與能力。[13]當前,通過不斷努力,新疆鄉村治理制度體系的生命力逐漸凸顯,政治制度不斷完善,農民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鄉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強化;鄉村教育、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宣傳工作等文化制度同步推進,農村基層基礎不斷穩固,為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進一步互融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新疆摸索創新出豐富且有效的鄉村文明發展路徑。一是鄉村民俗文化創新發展。民俗文化是民間流動的風尚、習俗,是一個地區和群眾特有的鄉土文化,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人文精神的深厚積淀。新疆具有豐厚的民俗文化,可以充分發揮民俗文化資源眾多的優勢,打造文化潤疆新陣地。如吐魯番地區充分利用地區非遺資源(土陶燒制技藝、花氈制作技藝、印花布技藝、桑皮紙制作工藝等)深挖其歷史文化內涵、提升其文化價值,既加強了文化語言教育又強化了中華文化認同,摸索出了鄉村民俗在鄉村文化發展中的意義及路徑;[14]另外,諸如“十二木卡姆”演唱、“阿肯彈唱”、“瑪納斯”演唱、“江格爾”演唱以及絲綢文化、陶文化、酒文化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也被大力傳承弘揚,實現了文化隊伍和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雙向發展。二是文藝下鄉的互動互融。一方面加強區外與區內的文化互動。由于政策支持和獨特的自然生態、文藝風貌,新疆區外眾多文藝團體深入新疆鄉村進行藝術創作表演已經成為常態性文化活動。他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新疆鄉村文化建設。如2020年中國音協組織國內知名老中青詞曲作家,赴新疆進行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創作活動;2021年由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主辦,新疆畫院承辦的“和美新疆——2021年中國油畫名家采風創作活動”;新疆藝術學院聯合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深入墨玉、塔什庫爾干等縣市鄉村進行的田野調查、藝術采風活動等。另一方面強化新疆文藝的自主性參與。如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深入喀什地區伽師縣英買里等鄉的62個村開展的藝術下鄉文化惠民活動,加強藝術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向村民介紹黨的惠民政策,傳播正能量。[15]趙亞莉等提出要深入挖掘新疆人文體育旅游資源,將民族體育特色文化融合于旅游產業,搭建好鄉村旅游開發平臺,有效結合新疆地域民族特色,大膽創新農村體育文化和體育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質。[16]可見,文藝下鄉間接地推動了疆內外各民族在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多維互嵌。三是文化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文明建設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文明建設關涉到文化、經濟、生態在內的整體布局。崔延虎以生態人類學視角對新疆草原和綠洲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思考,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要吸收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尤其是要把那些起重要作用的傳統生態文化的精華部分,納入到生態文明體系中,使生態文化價值觀得到繼承和創新。[17]筆者在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中深度闡釋了文化適應與生態環境變遷的互動關系,認為兩者相輔相成,在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影響,文化適應需要從相應的生態環境中獲得,[18]為鄉村文明建設提供獨特視角。
鄉村文化產業與鄉村傳統文化、公共文化、生態文化、審美文化等同為鄉村文化的組成部分。而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對于振興鄉村經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功能價值。近年來,新疆鄉村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種類規模不斷擴大,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特別是南疆四地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強,推進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普遍提高,這對推動鄉村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阿克蘇地區除了依靠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開發了龜茲文化旅游區外,還充分利用塔里木河胡楊林、雅丹地貌、鹽丘地貌以及天山林場地質生態積極打造文旅產業品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充分發揮我國民族文化歷史史詩《瑪納斯》的文化效力,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喀什地區的喀什噶爾古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文化名揚海外;和田地區積極打造玉石和昆侖山文化旅游開發等,助力南疆四地州經濟發展,也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抓手。
依靠新疆鄉村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文明建設構建良性文化生態的有效路徑,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雙向互動更是拓展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空間。以吐魯番為例,2018年9月,“第二十七屆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第二十七屆新疆旅游民宿高峰論壇”在葡萄溝開幕;2019年4月,“吐魯番交河馬拉松賽”在交河故城開賽;2019年3月,“幸福新疆游·花開新時代”第三屆新疆春季旅游博覽會在交河故城舉行;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亞爾村坎兒井小鎮、吐魯番葡萄風情小鎮、高昌區沙療小鎮、吐峪溝特色旅游小鎮等被注入不同地域文化元素的特色小鎮啟動規劃建設,努力打造全新鄉村文化旅游項目。[19]這種現代化鄉村文化產業形態,一方面為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多層次創造有利環境,推動鄉村生產關系及民風民俗的演變,體現出新時代新疆鄉村的新氣象;另一方面可以激發鄉村活力,使鄉村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實現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
綜上,相關學者關于文化參與新疆鄉村文明建設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對相關概念的闡釋缺乏系統性,很多研究者大多停留在技術層面,尤其是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單純依靠完善相關制度、改進文化產業發展方法、建構科學互助互惠幫扶網絡體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實踐中的諸多問題。顯然,關于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的關系并未形成整體觀念,也未形成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制度、心理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因此,建立完善、系統的制度體系,科學多元的實踐路徑和整體的文化觀念是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形成合力、更好促進新疆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文化潤疆參與鄉村文明建設,需要深刻領會文化潤疆的精神內涵及其與鄉村文明建設的內在關聯,從整體出發,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全面執行新時代黨的民族政策和治疆方略,多措并舉、綜合實施,積極探索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互融的可行性及新路徑。
新疆工作要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引領,[3]其中堅持黨的領導是穩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更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優勢,加速推進鄉村治理體制現代化改革,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優質化,這是推動新疆鄉村治理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堅持黨在文化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確保黨的文化方針政策在鄉村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堅持黨的領導在于將黨的組織結構、意識形態、行動邏輯和價值導向等深層文化基因有機植入鄉村文化生態體系,更好調動起鄉村治理各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想保持鄉村文化發展的有效性、穩定性與持續性,就要深度解析鄉村體制改革背后的運行邏輯和價值導向,分析以制度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治理體系及運行機制。
1.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互融有賴于有效的制度保障,要求黨組織加強對鄉村文明建設的文化發展全局性領導和底層實踐,既要不斷優化鄉村政治制度,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滿足鄉村社會發展穩定性需求,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鄉村文化建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以此保證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治理的體系化建設領導。[20]要密切聯系各族人民群眾,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宣傳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的和諧穩定、團結有愛的精神家園。
2.加強黨對鄉村意識形態領導權。意識形態工作是決定文化屬性和前進方向的關鍵。因此,要明確黨組織和各黨員的意識形態工作職責,掌握意識形態的結構和特征,[21]在實踐中不斷鞏固黨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堅持“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凝聚主流意識形態共識,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強化“五個認同”。
3.優化鄉村文化制度體系。文化制度作為鄉村治理體系的基本內容,包含著鄉村獨特的文化體制與文化機制,它以滿足村民文化基本需求為目標,是社會集體價值觀念的文化顯現,規范和約束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行為,構建著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22]故此,鄉村文化制度要以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準則,發揮文化制度體系協同集成作用,調動鄉村多方主體的積極性,達到內容與形式、傳統與現代、特殊與一般的文化兼顧;創新鄉村文化制度載體和方式,提升鄉村文化適應全球化、信息化發展新變化能力,保障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向性和持續性。
4.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堅持以人民作為鄉村文化發展主體,提升服務人民群眾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立起覆蓋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拓寬文化創建傳播路徑,豐富文化活動形式,注重內部生產外部引進兩手抓,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因地制宜地探索鄉村文明建設路徑,不斷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共建,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品質與效能。
文化潤疆參與鄉村文明建設是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工程,必須由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讓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和基層政府共同參與進來,從制度、政策、資金、產業、智力、人才和市場等方面構建起龐大靈活的網絡化服務體系,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促進社會潛力的挖掘。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現代文明教育,整合學校、社會、家庭教育資源,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建設文明鄉風。學校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不斷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社會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規范村民行為,深入實施文明創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工程,搞好社會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文化觀念的現代化轉變;大力發展鄉村職業教育,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優化村民知識結構,提高鄉村民眾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可以將鄉村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產品、工藝納入鄉村職業教育體系,探索發展集傳統工藝保護傳承、技藝型人才培養、文化產業發展于一體的新型鄉村職業教育。家庭教育是新疆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支點,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導,注重提高家長知識水平,依靠科學方式方法來構建家庭教育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好家風家規,推動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
2.加強優秀人才隊伍建設。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是文化生產與發展的源動力。在鄉村文明建設中,人才瓶頸成為當前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的現實障礙,尤其是南疆四地州更為突出,鄉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缺乏,科技人才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薄弱。文化潤疆的主體是人,優秀人才是鄉村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政府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不拒眾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行自主培養和外部引進雙管齊下的方式,把人才工作做扎實。一是加強規劃引導,不斷提升新時代基層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突出培養鄉村文化知識人才、文化創新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為鄉村文明建設服務。[23]二是加強鄉村各類人才教育培訓,打造本土人才發展良性循環生態。三是充分利用新疆對口支援幫扶政策優勢,結合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提升鄉村文化人才水平。
3.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公共文化具有凝聚價值共識、規范社員行為、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的社會功能,為其參與鄉村社會價值引流、行動規束、問題處置、關系調節等治理行動提供了實踐空間。[24]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要充分利用鄉村文化公共空間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構各民族群眾的集體認同與社會團結。一方面要為鄉村文化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文化硬件保障力度,持續完善鄉村文化服務設施,如文化活動廣場、村民活動室、鄉村大舞臺、文化書屋等;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鄉村群眾文化活動,尤其是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以新時代主流文化為價值引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轉化為人們的思想共識、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鑄牢鄉村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大力發展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和寶貴文化遺產,為中華文化生長提供了豐厚的滋養。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薈萃,民俗風情濃郁,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為鄉村文明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鄉土文化資源。需要強調的是,新疆鄉村文明建設要做到中華文化和新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辯證統一,既要發揮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又要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鄉村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與鄉土性。如結合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諾魯孜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各民族傳統民俗節日多樣態開展文化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做到民族間的長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加強各民族之間信任、合作、互惠、共融的文化生態建構,促進民心相通、民族團結。需要補充的是,鄉村生態文化建設是新時代中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而鄉村生態文化建設與蘊含著豐富生態智慧的地方性知識的鄉土文化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是由,要發揮制度的保障性優勢,并結合鄉土文化生態智慧積極推進鄉村生態文化建設,使其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引領。
文化產業興旺是人民群眾生活富裕的物質基礎。新時代背景下,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與意義,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文化資源中潛藏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價值轉換,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繁榮持續性發展。一是搭建鄉村文化產業項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平臺,給予各種政策經濟支持,改善鄉村文化產業項目投資環境,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多元投資路徑,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本與民間資本流入鄉村。二是以鄉村旅游產業帶動鄉村文化資源開發。依靠新疆地域優勢,利用各民族鄉土文化的同源性和互補性文化元素,走融合發展之路,同時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品質和特色,處理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持續利用;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要利用鄉村歷史建筑、傳統節慶等民俗文化資源舉辦各種文化旅游活動,通過建立傳統手工藝工作坊,使人們在親身體驗中實現與傳統文化的精神互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到鄉村體驗和感受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魅力,[25]進而形成中華文化認同。三是提升農業產業文化。發揮新疆地區特色與優勢,探索農業產業與文化元素深度融合新模式。新疆物產豐富,大棗、巴達木、葡萄、哈密瓜和棉花種植業發達,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品質帶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創新具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生產方式和運營方式。四是發展鄉村數字化服務產業。加快鄉村經濟信息化轉型,更新鄉村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突破局限,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文化發展新局面。鄉村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現代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培育數字化思維,用好信息化手段,積極引進鄉村數字文化企業,培養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引領鄉村發展潮流。將視覺文化、藝術設計、數媒影視等元素融入鄉村空間,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直播、影視等方式推動鄉村文化交流傳播,使鄉村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總體觀之,文化潤疆對于新疆鄉村文明建設來說蘊含了豐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一是強調新時代黨的民族政策和治疆方略與新疆鄉村文明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不僅有利于依托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基層實踐轉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有利于引導新疆各民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對于豐富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無疑具有積極作用。二是新時代文化潤疆與新疆鄉村文明的互融性發展,揭示了文化參與鄉村文明建設的行動邏輯和價值導向,體現在黨的領導、制度保障、鄉村治理體系的建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等方面。三是強調鄉村文化發展的整體性和創新性,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強化新時代鄉村文明建設中的立體性參與,以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文化發展良性循環,可以為保持文化發展活態性和可持續性注入動力,推動各民族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目標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要求具有內在統一性,因此,如何根據新疆鄉村發展實際狀況探求鄉村文化合適的發展路徑、克服文化潤疆參與鄉村文明建設現實困境、不斷強化文化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功能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實際上,本文雖然是基于構建文化潤疆與新疆鄉村文明建設互融關系的現實探討,但旨在通過分析文化潤疆與鄉村文明建設關系的運行邏輯,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找到合理的定位和解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在助力新疆鄉村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優勢,可以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發揮建設性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準確定位文化潤疆的目標和準則,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中華文化為抓手,以鄉村文明建設為方式,多渠道多路徑增強各民族間的團結互信,推動新疆社會的整體發展,為黨的新疆發展戰略布局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