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憲政 李鳳丹
(①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②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源地,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誕生地。馬克思在手稿中集中闡述了異化思想,其核心內涵是主體創造的客體反過來奴役和控制主體的現象。并從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出發,馬克思初步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歷程分為原初狀態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統一、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共產主義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復歸三個方面,闡明了他對生態文明的思考。異化思想作為馬克思早期的重要理論成果,內含馬克思對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問題的理解,特別指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體化的關系,是厘清人與自然關系、解決當今生態問題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12日出席COP15并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1]。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繼承和發展。借助異化勞動理論的成果,不僅可以為堅定“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提供哲學支撐,還可以把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從現實角度出發,通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最終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統一的現代化社會。
異化源自拉丁文Alienatiio,最初的意思是“轉移,讓渡”等意。后經不同思想家不同領域的多次運用,最終被提到哲學高度。
在啟蒙運動時期,英國思想家霍布斯首先在政治學領域使用“異化”一詞,用來解釋社會契約中權力和財富的轉移或讓渡,從而論證了國家存在的必要性。法國思想家盧梭著重強調異化的否定含義,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不平等幾乎是不存在的”[2],但是隨著社會化程度加深,人們也被異化了。只有通過締結社會契約,將人民的權力交給社會,才能真正地消除異化,將自由與公平重新解放。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Fichte)第一次將異化提升到哲學范疇,提出了“非我是自我的異化”思想。黑格爾在參照費希特“自我異化”理論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將異化的主體認為是“絕對精神”,提出絕對精神可以異化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從哲學意義上看,這是異化思想首次被系統解讀。與之相對,費爾巴哈將“抽象的人”作為其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唯物主義立場批判了黑格爾的異化思想,認為“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3],提出了“主體在人”的命題,其思想帶有明顯的人本主義色彩,具有進步性。但是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抽象的、離開了一定歷史條件的人,沒有看到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歷史觀上最終陷入唯心主義。
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異化思想構建了異化問題的基本哲學框架,也影響了馬克思對異化問題的研究,馬克思在他們的理論基礎上完成了對異化理論的揚棄與超越。馬克思最終認識到異化的主體是現實的社會性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從現實的人出發,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異化思想,并對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進行了分析。
馬克思將“客體被主體所創造卻反過來奴役并控制主體”的現象稱之為異化。他認為人的異化歸根結底是勞動的異化,認為勞動異化是一切異化的基礎,據此提出所有異化都是資本壓迫人性造成的,引發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雙重對立和矛盾,進而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證明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合理性。要解放人類、重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必須揚棄異化勞動,實現共產主義。這也就揭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勞動創造人本身,賦予我們生存的意義,讓我們蓬勃發展并富有創造力。但異化勞動卻不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社會人群明顯分化,占有生產資料的成為資本家,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成為被剝削對象即工人。對于資本家來說工人只是“勞動的動物”“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畜生”[4]233。那些除了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工人,除了做苦工來賺那些寥寥無幾的工資外別無選擇,這樣的勞動便是異化勞動。勞動具有異己性,馬克思認為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4]159。工廠流水線作業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最典型的異化勞動,通過設置硬性評價指標,剝奪了工人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在該模式下生產,不僅使勞動者與生產工具相分離,也使得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它的交換價值相分離。工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制造出他們買不起的商品,來為他們的老板賺錢。
在《手稿》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狀況出發,闡述了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
一是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在資本主義剝削體制下,工人創造的產品卻歸資本家所有,勞動產品成為了一種壓迫勞動者的異己力量。勞動者創造越多的勞動產品,受到的壓迫也就越大,他要反抗的力量也就越大。這就將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對立起來了。工人親手創造出來的產品成為用來壓迫他的力量。消耗的力量越多,反對自身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4]157。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者一方面通過勞動來創造勞動產品、創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勞動者也被自己所創造的勞動產品異化,非但不能占有自己生產的產品,反而不斷地成為“自己對象的奴隸”。
二是人和勞動過程相異化。由于工人生產出的產品不歸自己而是歸資本家所有,勞動對于工人而言成為了外在的東西,馬克思認為這種外化勞動成為了人們的負擔,工人無法自由地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勞動中不但不能肯定自己,反而在不斷否定自己,讓自己感到不幸,“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4]159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人們理應在勞動過程中感到快樂和滿足。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產中,勞動者喪失了尊嚴和權力,人的勞動過程被否定,勞動作為一種外在的東西,在勞動中工人只感受到了痛苦與折磨,他們的勞動是不情愿的、強制性的勞動。資本主義流水線生產便是典型例子,工人日復一日機械地進行著簡單工作,壓制了人的創造性,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此時,勞動就不再是勞動者謀取幸福的手段了,勞動變成了工人的沉重負擔,變成了其謀生的必要途徑。
三是人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勞動者同從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分來看,人能夠制造使用生產工具從事勞動,“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4]162。最初人的勞動是自由的、自覺的,但是在現實生產中,勞動并不是他們自由選擇的結果,是人們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已進行強制性的勞動,使得人與勞動之間產生了異化。“異化勞動,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因此,異化勞動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4]161異化勞動把自覺的、自由的勞動貶低為維持生存的方式。工人成為了機器的一部分,目的是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產品,創造更多剩余價值。勞動者喪失了主體性和能動性,成為了動物性的存在,他的本質被否認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從屬于資本家,工人的勞動成果和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他所創造的產品也變成了與他相對立的力量。當異化勞動把類生活僅僅作為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人同人的類本質便異化了。
四是人和人相異化,這也是上述三重規定所造成的直接結果。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理解人與人相異化。一方面是人與自身相異化。在勞動過程中,人對人的本質并沒有真正的占有,而是屬于占有他勞動產品的人,勞動者受到資本家的奴役和支配,這便造成了自我的異化。另一方面是人與他人之間的異化。馬克思從社會關系角度來理解人,認為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無法脫離他人而存在,因此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能體現出人的各種異化。因此,當人發生自我異化的時候,人們之間也會因為其他人的自我異化而變成相互對立的關系,導致產生“社會聯系異化”。因此“人的類本質和人相異化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4]163。異化也加劇了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勞動者創造了大量的價值結果卻沒有占有權,勞動成果反而被資本家收為己有,人的存在被否定。異化勞動使得資本家越加富有,他就更加殘酷地剝削工人,階級對立由此形成。
由此,馬克思借助異化勞動概念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階級矛盾,深入分析并批判了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異化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根源,并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剖析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這些理論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都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在分析異化勞動的過程中,馬克思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討,更是為我們當下反思生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視角。
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生態環境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在《手稿》中,馬克思已經察覺到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不和諧問題,并科學預見和表述了未來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與西方傳統思想中的“人類中心主義”不同,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將自然問題放到了社會領域來討論,來確定人與自然之間動態平衡的原初關系。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總的來說是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的能動性的統一,一方面,從自然的角度看,自然先于人類而產生,大自然既為人類的生產發展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又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人作為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依賴自然的同時,也受到自然的限制,沒有自然界,工人就無法創造任何東西。馬克思也說過“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4]158。因此自然對人具有先在性。另一方面,從人類角度來看,自然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人的自然界,“與人分隔開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4]220。隨著認知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有意識地改造自然,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給自然留下了人類的烙印,使自然成為適合人類需要的“人化自然”。
在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的第一重規定中,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實質上就是人與自然的異化,是物的異化。當人生產勞動產品,也意味著人類通過勞動對自然界進行了改造,人在生產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都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但在現實中由于物的異化,工人與生產出來的產品相互對立、相互異化,這意味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已經被異化,由此造成的必然結果就是,資本家為了達到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不僅殘酷地剝削工人,而且無限制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雙重異化,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原初的動態平衡關系被打破。
工業革命之前,生產工具簡單,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自然知之甚少,這也引起了對自然的恐懼和依賴。這個時期人們主要以順應自然為主,其生存和發展都受到自然界的制約,以至于不自覺地崇拜自然,在許多原始部落都有各自的圖騰文化,象征對自然的崇敬。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較差,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可以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來恢復,所以在這個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總體上還算和諧。
然而,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隨著科學進步和知識水平的上升,自然界神秘的面紗被揭開,人不再崇拜畏懼自然,相反,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倍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類中心論”等思想泛濫。尤其是資本主義的逐利性以及自由市場的盛行,導致資本家對生產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視而不見,形成了金錢至上、物質至上的價值觀,行動的唯一目的只為追求更多利潤。在這種社會關系下,生產力越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反而越來越大。
上述問題的本質在于資本主義生產具有逐利性。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為了一種社會制度,體現為資本家剝削壓迫工人,使得剩余價值的生產成為資本的目的、動機和本質。對此馬克思也指出“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價值,像狼一樣貪求剩余勞動”[6]。由此可見不僅工人被異化了,資本家同樣也異化了,社會上發生了全面的異化。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資本家最大限度地對工人、對大自然進行雙重侵占,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雙重異化。根據異化勞動理論中人同人相異化可知,人的異化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4]164勞動本來是指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來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但異化勞動成為“僅僅變成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162,將自然界看作是滿足生產需要的工具,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此外異化勞動還造成資本家而非勞動者擁有對產品的占有權,使得人與他人之間產生對立,造成了“交往聯系異化”,使人喪失了自己的社會性本質。
由此可見,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是直接的同一,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最終會變為人與人關系問題,目前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實際上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將這一理論對照當今現實,與實際聯系起來,為我們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中,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理念占據重要地位,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基礎之一。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4]185只有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來實現自然主義、人道主義,推翻資本主義剝削體制,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
鑒古知今,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作為社會共識被廣泛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5]。自然作為母體衍生出人和人類社會,它容納了人類發展所需要的事物,人類無法脫離自然單獨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也彰顯了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6]。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了自然條件的支持,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我們所需要考慮到的。
首先,無機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馬克思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同時又是“對象性的存在物”,需要進行對象性活動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對象性存在物”的統一,而作為完整的人,都必須以人的無機身體即自然界為依托,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身體為人的生產發展提供了材料、對象和工具,離開自然界人就無法生存和發展。而資本的逐利性和自由市場的盲目性破壞了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資本家為了追逐利益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導致了異化勞動的產生,如對工人進行剝削壓迫、對產品進行勞動分工等,同時也不可避免使得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異化,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產生矛盾。生產力和技術的提高也為人類提供了征服自然的新方式,資本家在利益的誘導下對人和自然進行雙重掠奪,不僅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而且不顧自然的承受力而無限度地索取資源,造成了水土流失、資源危機等問題。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擺脫“人類中心論”“征服自然”等錯誤思想。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對自然的活動,自然都會或好或壞地返還給我們。在如何對待自然方面,恩格斯就曾深刻提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7]自然與人類社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于破壞自然的不良行為,自然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給予我們警告。例如持續了近五個月的澳大利亞山火給我們帶來慘痛的教訓,數以千萬計的哺乳動物在這場大火中喪生,火災所引發的一系列連帶后果不堪設想;東非蝗災爆發,3600億蝗蟲泛濫,侵食糧食,摧毀家園;隨著全球變暖、海洋污染,2020年南極的氣溫首次突破了20攝氏度,南極已經達到氣溫臨界點……這些數字讓人觸目驚心,這一個又一個的例子在給我們證實,違反自然規律最終會自食其果。正如《寂靜的春天》描繪的,本來一個美麗的村莊,由于人們過分使用化學藥劑毒害自然,給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危害,同時人類自身也累積越來越多的毒物。這樣的做法,無益于自然,無益于人類。有人說這幾年很“魔幻”,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這種種跡象都在告誡我們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人不是完全被動地依賴自然,人類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來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古至今,人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由古代的“天人感應”發展到工業時代的“人定勝天”再到現代社會的“天人和諧”,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人類要依靠自然界生活,就必須同自然界和諧相處,必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來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導人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抵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等錯誤思想,發自心底地敬畏自然,保護自然。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社會中生態危機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只有通過分析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才能從根本上厘清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人民為中心,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在社會實踐中推進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發展。
首先,在私有制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異化從深層次來講是社會中的階級分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動性、利用自然規律來發展生產力,讓自然界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出現了勞動異化,勞動產品的所有權都被資本家占有,社會關系也產生了畸變,造成社會出現兩極分化狀態:一極是資本家的奢靡,另一極是工人的赤貧。資本家作為剝削者把工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而且對自然進行野蠻的征服和掠奪,并且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進行無節制地擴大再生產,從而給自然界帶來了嚴重的災難。而且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生態殖民主義”,為了使資本積累和再循環能夠得以進行,開始在國外設廠,把生態危機轉嫁到其他國家中去,使得生態問題成為全球性的問題。為了解決生態危機,我們首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指導,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其次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全球化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環境異化也在畸形消費活動中不斷加深。西方消費主義將消費與幸福聯系起來,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消費變成了揮霍,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消費市場,這種消費觀不斷驅使人們成為金錢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奴隸,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有些人甚至為了購買他們負擔不起的商品而主動選擇異化勞動,導致了人與物主客體的顛倒。而資本主義為了緩解其固有矛盾,也不斷鼓勵人們進行過度消費,從而推動資本主義對自然資源進行更加瘋狂的掠奪和開發,本·阿格爾對此也曾說過“資本主義由于無法提供無限的商品來緩解異化勞動,只能維持現存工業增長速度,從而引發生態危機”[8]。這種不良消費方式導致的過度生產和消費成為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這實際上也加劇了人需求的無限性和自然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從而加劇了生態危機。畸形的消費觀導致了畸形的生產,人們在利益的誘導下不顧自然的承受力而無限度地索取資源,造成了水土流失、資源危機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大自然也將惡果反饋給人類。針對這種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9],通過加強宣傳教育來提高公民環保意識,鼓勵人們養成綠色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們首先應當倡導生態理性,不僅要樹立良好的消費觀來抵制西方的過度超前消費,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維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此外最根本的是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當今世界生態危機的本質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制度變革,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
總的來說,在當今社會中,生態問題作為人們最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理解,不僅有利于完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當代生態危機的本質,揭示了人類生態文明轉向的趨勢;還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對于推進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