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野
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實踐中,物權理論、收益分配理論、資源耗竭補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地租等經濟理論在煤炭企業征稅中發生作用,促進煤炭企業稅收的實現。因此,我國煤炭企業必須自覺地將這幾種經濟理論應用于企業征稅實踐,促進企業、經濟、社會的發展。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是權利人直接支配其標的物的排他性權利。
1.所有權。其屬于自物權,是物權中最為完全充分的權利,處分權是所有權各項權能的核心,它直接涉及所有權的歸屬
2.用益物權。用益物權著眼于財產的使用價值,是以使用、收益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定限物權。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和使用水域及灘涂從事養殖和捕撈的權利等。
1.礦業權的物權性分析。
(1)礦業權是一種資源利用權。因其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因此,礦業權為一種他物權。
(2)礦業權主體資格存在嚴格的資質限制。由于煤礦開采是需要一定技術、設備、人才等條件方可完成的工作。
(3)礦業權的取得受到特別法的限制。礦業權的取得,一定滿足法定條件,需要按照申請一審批一登記一取得的程序實現,體現了公法干預的色彩。
(4)礦業權的客體是賦存于礦區中的礦產資源。相對傳統民法礦業權則不同,因為勘探礦產資源時,并不能確定有礦產資源的存在,帶有不確定性。
(5)礦業權的權能擁有特殊性。普通物權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而因礦產資源賦存于地下不能直接使用,使礦業權并非直接占有、使用的權利。
2.探礦權的物權性分析。
探礦權是一項特殊的物權。探礦權人享有如下權能。
(1)按照勘探許可證規定的區域、期限、工作對象進行勘查找礦活動的權利。
(2)在勘探工作區及相鄰區域架設供電、供水、通信管線等勘探設施的權利。
(3)在勘探工作區及相鄰必經區域通行或運輸相關勘探設施的權利。
(4)優先取得勘查工作區內新發現的礦產資源的探礦權。
(5)優先取得勘查工作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
(6)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探礦權人可以自行銷售經勘探開采所獲取的礦產品。
探礦權作為一種特殊物權,其特殊之處在于它不是純粹的民事權利或私權利,采礦權人對政府和社會有社會義務。這些義務可歸納為以下幾項。第一,依照勘探許可證規定的期限、方法、范圍完成勘探工作。第二,在查明主要礦種的同時,對共生、伴生資源進行勘查、評價。第三,根據相關規定繳納各項費稅,其中包括探礦權使用費。第四,進行勘探活動時,遵守環境保護、勞動安全等有關法律規定。第五,進行土地復墾。
3.采礦權。
(1)采礦權的含義。
采礦權是根據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開采礦產資源獲得礦產品及伴生礦的權利,采礦權是取得權,它針對的是土地中蘊藏的有價值的資源,所以,采礦權屬于不動產物權。采礦權的行使會出現以下后果,一是造成其客體脫離土地,而轉化為動產;二是不確定的客體,轉變為確定的客體。這兩個轉變使采礦權由不動產物權轉變為動產物權,由資源利用轉變為礦產所有權,最終的結果是取得礦產的所有權。
(2)采礦權的物權性分析。
采礦權是一種取得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履行保護資源和環境等義務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采礦許可證規定的期限、范圍內,進行礦山建設或開采煤礦資源;第二,有效保護、科學開采、有效利用礦產資源;第三,依法繳納各種費稅,包括采礦權使用費;第四,遵守國家事關勞動安全、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第五,接受礦業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現在從物權即探礦權和采礦權角度,煤炭企業應繳納相應探/采礦權使用費。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在其所著的《經濟學》中指出:“收益分配理論是一般價格理論的一種特例”。其從財富、收入入手,通過分析要素收入、政府作用、邊際收益產品和邊際生產率、要素的供給與需求等對要素價格的影響和作用,提出國民收入分配理論的基本觀點,即每種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影響各種要素的需求。
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創建要素收入分配理論,他認為“每個生產要素在參加生產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貢獻,有其相應的保持:即分配的自然規律”。
收益分配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
1.礦產資源收益分配分析。
礦產資源收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礦產資源收益是礦產企業純收入,廣義礦產資源收益的分配包括:礦產資源所有者收益、人工、生產資料、所有者投資收益、礦產資源經營者收入。
礦產資源收益分配涵蓋所有者權益、國家權益和企業經營者權益。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通過勘探者的勘探和企業經營者的開采得到,最終將礦產資源的銷售收入在不同利益主體間實施分配。
2.我國礦產資源收益實現形式。
我國礦產資源屬于國有,因此,礦產資源收益分配是以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為主體,為確保礦產資源的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各方利益,要建立合理的礦產資源資產收益分配體系,對實現的礦產資源收益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
以上可見,從收益分配理論的角度而言,國家要向煤炭企業收取礦區使用費、資源稅、勘查登記費、采礦登記費,探/采礦權使用費。
礦產資源的核心屬性包括地質、技術和經濟屬性。礦產資源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采用一定技術手段,通過人類的改造成為礦產品。礦產資源耗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問題的產生在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它同樣擁有數量上的相對性和質量上的絕對性。礦產資源隨著社會對礦產資源的消耗,有些礦產即將枯竭,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致力于新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質量上的絕對性,表現在煤礦生產的不斷進行,礦產資源的質量逐漸劣化,在同樣的條件下,人們總是會選擇先開發那些埋藏淺、質量好、儲存量大的煤礦,而留下品質差、難開采的礦產,這種行為會導致惡性循環,并且使開采環境日益惡化,導致開采條件日趨惡劣,煤碳資源質量日趨降低。
礦產資源耗竭補償是跨代際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共享問題:相對人類社會的代際更迭而言,礦產資源顯然是一個有限量,它應是人類世代共有的財富。耗竭性資源是“有限資源”的一種,其形成的過程極其緩慢。例如,煤礦資源是經過漫長的時期形成的,對人類而言,應把它的儲量看成是固定的,一旦被用盡或過度的消耗就無法補充。因此,煤炭資源需要合理開采,避免資源的迅速耗竭。
資源耗竭補償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
1.礦產資源耗竭補償的經濟實質。
礦產(煤炭)資源在服務社會時,因自身的特點,必然存在可利用價值的損失。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人們會受眼前利益的驅使,過度過早地開采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導致資源耗竭速度加快。正是這兩方面因素催生礦產資源耗竭必須補償,具體價值損失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科技落后及管理不善造成的價值損失。
礦產(煤炭)資源利用率由于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就導致部分的價值損失。實際上資源利用率和理想中的值存在很大差距,實際資源消耗量也要遠遠大于理想值,以上因素也是煤炭資源價值在代際之間損失的根本原因。
(2)過度開采導致的時間價值損失。
被開采的資源就好比一個只能流出不能流人的水池,為了使總的利益最大化,必須給各個時點分配合適的“存量”。
2.礦產資源耗竭補償與代際公平。
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持代際公平的前提就是要對煤炭資源的耗竭進行補償,其實質是因為當代人的開采對未來人導致資源損失的價值補償:國家作為掌握資源的所有權主體,必須確定礦產資源的價值,并強制征收補償費用,以收回原來用于地質勘查的部分費用,同時用于加強資源保護,尋找新的資源,繼續進行投資和補充儲量,以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綜上所述,國家需建立適應資源代際管理和資源補償的機制,擴大資源利用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從這個角度而言,煤炭企業也需要繳納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用。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煤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包含“需要”和對需要的“限制”。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對需要的限制指對未來環境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限制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及生態、社會等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是條件,可持續發展為目的:
我國的能源供給系統是由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水力及新能源等組成。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由于資源的稟賦不同,煤炭開采占據較大比例,目前我國煤炭開采利用效率比較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對能源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重大挑戰。
環境可持續性是能源可持續的基本前提。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在宏觀經濟的調控下,盡可能合理、有效、節約、環保地開采煤炭資源。能源可持續發展理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充分增加能源的供應,提高能效和采取節能措施,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能源的使用過程要保護生物圈和防止地區性的污染。
煤炭開采會打破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大多數資源會受到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要在煤炭開采期間保證煤炭產區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提高煤炭資源采收率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有些地區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則要求煤炭資源保持適當的耗竭速率,因此需要為煤炭產區創造各種后續發展的條件,重新對地區的環境進行規劃與保護,達到礦區的可持續發展。宏觀政策的恰當使用對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宏觀政策中稅收政策是一種有效的調控方式。
煤炭開采系統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通過開發利用煤炭資源來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這種發展要符合國際公認的可持續發展,又要體現煤炭開采系統的特點和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即在進行煤炭開采時,要綜合考慮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后代人的利益。對以開采煤炭資源為主業的煤炭產區,既要協調好煤炭產區與鄰區、煤炭產區近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的關系,又要注重煤炭產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上說,為了保障煤炭開采的可持續性,國家必須對煤炭企業收取一定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并不斷改進其機制。
地租理論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是地租理論的代表人物。此外,理查德·坎蒂隆、杜爾閣、詹姆斯·安得森等分別對古典地租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完善。亞當·斯密的地租理論產生于18世紀70年代,他的研究涵蓋了絕對地租、級差地租。馬克思認為地租可以分為三類即: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當代西方地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保羅·薩繆爾森、馬歇爾、雷利,巴洛維和克拉克,他們繼承和發展了西方經濟學關于地租的研究。
地租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煤炭開采直接以土地為勞動對象,存在以土地作為經營對象和土地作為所有權對象的壟斷,因而其所有者收益也主要表現為地租,即煤炭資源所有權在經濟上也表現為地租,礦山地租的決定方法和農業地租是相同的。因此,按照農業地租的決定方法推測,煤炭礦山地租也包括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等。
首先租用煤礦首先要交納絕對地租,其次開采煤炭資源交納級差地租,最后租用某種稀有煤礦需交納壟斷地租。
從地租的角度而言,國家應向煤炭企業征收一定費用,地租的表現形式有礦區使用費、探/采礦權使用費等。
綜上所述,在物權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中,進行了礦業權的物權性分析;探礦權的物權性分析;采礦權的物權性分析。
在收益分配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應用中,進行了礦產資源收益分配分析,從收益分配理論的角度而言,國家要向煤炭企業收取礦區使用費、資源稅、勘查登記費、采礦登記費,探/采礦權使用費。
在資源耗竭補償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中,分析了礦產資源耗竭補償的經濟實質,礦產資源耗竭補償與代際公平。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中,分析了資源的稟賦不同,煤炭開采占據較大比例,我國煤炭開采利用效率比較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為了保障煤炭開采的可持續性,國家必須對煤炭企業收取一定資源稅和煤炭資源補償費,并不斷改進其機制。
在地租理論在我國煤礦企業征稅中的運用中,提出了煤炭礦山地租包括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租用煤礦首先必須交納絕對地租,開采煤炭資源交納級差地租,租用某種稀有煤礦需交納壟斷地租。從地租的角度而言,國家應向煤炭企業征收一定費用,地租的表現形式有礦區使用費、探/采礦權使用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