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鄧洪生
中國鐵建作為建筑央企,始終重視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揚,在“創新永恒”的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大力開展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目前全系統已創建3 家國家級創新工作室、77 家省部級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室已經成為中國鐵建科技創新的先鋒隊、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區別于常規的創新平臺,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帶頭人一般由勞模先進擔任。這也意味著,帶頭人不僅要帶著團隊成員出成果、創效益,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讓勞模精神在團隊扎根發芽。
鐵四院機動院邱紹峰創新工作室設在一間普通會議室里,卻是團隊成員心目中的“圣殿”。入職兩年的郭欽,是工作室最年輕的成員。他覺得工作室有時像學校課堂,有時像工地現場,更多時候像和睦奮進的大家庭。正是邱紹峰一直以來對品質的執著和追求,才形成了工作室“崇尚勞動,崇尚奮斗,崇尚實干”的團隊文化,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中,“種子站”已然到了收獲的季節。
2021 年底,中鐵二十一局馬小利從500 萬職工中脫穎而出,捧回全國職工演講大賽一等獎獎杯。而他30 余年扎根一線,獲得47 項國家專利,研制出10 余臺機械設備以及取得各類技術創新成果,實現了從農民工到金牌藍領華麗轉身的光榮事跡,也傳遍了大江南北。作為馬小利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馬小利成功的背后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同時也離不開企業的平臺和培養。
長期以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通過“傳幫帶”“導師帶徒”“團隊攻堅”等形式,為企業培養了眾多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而創新工作室聯盟的成立,更是為廣大職工提供了拓寬學習界限、激發創新熱情的新平臺。同時,線上聯盟社區建設更成為職工群眾思想碰撞、技術交流、學習研討的“大講堂”,通過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的“公開課堂”“專家開講”等活動,傳播創新思想,引領創新思路,傳承技術技能,啟迪了更多職工求新求知求變。
此外,創新聯盟通過跨項目、跨地域、跨單位聯合開展技能培訓、觀摩交流、技術比武活動,將技術攻關與群眾性創新活動相結合,聯合開展“五小”創新成果發布、合理化建議評比等活動,樹立了“人人都是創新主體”的濃厚氛圍,進而帶領廣大職工盡責圓夢、建功立業,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保障。
作為中國鐵建最大規模創新工作室聯盟——中鐵十六局胡錦華創新工作室,緊扣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科研技術攻關,整合企業優勢技術力量,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在豫機城際鐵路建設中,在國內首次將BIM 技術應用于管片生產和隧道施工全過程,形成了超深基坑、超大直徑泥水盾構等多項高精尖核心技術,助力工程高質量建設。
微評5
鄧艷梅:勞模創新工作室既是經驗交流的智慧屋、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發室和實驗室,又是鍛造技工的一座大熔爐,聯盟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升級版”,更是鍛造技工的一座超級大熔爐。企業利用聯盟的人才、技術、創新思維等優勢,在技術創新領域實現“抱團取暖”“借船出海”,以技術驅動企業轉型升級,得以在互動互助中優化、規范化生產經營管理流程。
微評6
周家和: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看起來是由若干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簡單組合,好像就是個“圓桌聚會”。但是,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聯盟后,各成員之間將進一步、零距離進行溝通、聯系、合作,思想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技術難題更容易攻克。最終讓聯盟成為企業的“智囊團”、崗位的“創新源”、項目的“攻關隊”、人才的“孵化器”和隊伍的“方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