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全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8)
江蘇省是我國的科技大省,每年的科技投入位于全國前列,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諸多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區塊鏈領域,無論是相關企業數量還是研發投入和產出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近年來,無論是在全國還是世界范圍內都形成了一股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浪潮,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對于前沿科技的搶奪和研發變得越來越迫切,全球經濟發展環境隨之越來越激烈。以信息化為背景發展起來的互聯網新經濟形勢為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要素。而區塊鏈技術就是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前提下形成的又一技術創新,它能夠在技術構建的基礎上加快經濟發展中多節點之間的連接,在技術發展共識的前提下形成新的信任合作機制,為江蘇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創造了條件。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海外國家的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大幅下降,江蘇省對外貿易領域的訂單斷崖式減少,這給主要從事海外貿易的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江蘇省是我國電子產品類、服裝類、半導體等產品出口的大省,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產品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另外,由于境外新冠疫情的發展,許多行業產品生產的原材料及關鍵零件的運輸成本、進口成本都有所上升,如化工行業、集成電力生產、紡織產業等。受新冠疫情影響,貨物進出口過程中入境檢驗、運輸管理等環節的成本因此大幅上漲。以上因素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首先,新冠疫情的不斷蔓延使得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活動大大受限,這對江蘇省利用外資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造成一定的沖擊,使得江蘇省在未來幾年的穩外資任務更加艱巨。新冠疫情不僅導致許多對外投資企業在進行貿易洽談時受到雙重限制,而且對全球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許多國家在經歷新冠疫情的考驗后更加認識到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的重要意義,紛紛調整了產業鏈,部分發達國家甚至加快推進了“產業回歸”的建設。針對供應鏈的脆弱性,許多國家的企業都逐漸縮小了在單一投資環境中的投資規模,轉而向更多數量的國家進行供應鏈的布局,必要時還會犧牲掉一部分利益。以上狀況都表現出江蘇省當前所面臨的內外投資環境更加復雜,面對的挑戰更加多樣化。
雖然整體來看,江蘇圍繞創新能力提升所進行的一系列建設工作已取得矚目的成績,例如全省創新能力始終位于全國前列,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發明專利授權數達4萬多項,但在關于創新領域的人才引進、資本投入、技術進步、數據共享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江蘇省經濟發展格局的創新性發展。此外,人才流、數據流、資金流等要素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制度性壁壘,導致創新發展的途徑和渠道不夠廣闊,缺乏多樣化平臺的支撐;生產環節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存在脫節現象,科研成果無法有效轉化為產品生產;尚未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在整個創新生態環境中,現有創新培養機制無法對創新主體形成有效激勵,以上因素共同造成了江蘇創新鏈的缺陷,最終影響了“雙循環”發展戰略的推進。
在落實雙循環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江蘇省某些地區還存在著發展認知上的偏差。從江蘇省各個城市的發展狀況來看,全國百強城市的數量較多且區域單元的發展較為良好。另外,各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聯系不夠緊密,許多城市對雙循環發展格局的認識不夠清晰,甚至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新格局構建過程中無法形成整體發展合力。目前來看,江蘇省并不具備參與國家和世界競爭的一體化布局,十三個全國百強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優勢也并未形成全省市域下的有效規劃,他們對各自區域應該在雙循環新格局構建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存在猶疑。
在雙循環發展戰略中,許多原本主要從事出口貿易的企業同時還應該具備強有力的國內市場開拓能力。國內市場的經營與發展與海外市場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它要求相關企業要能夠很好地進行產品設計、研發及銷售的一系列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許多出口型企業所欠缺的。開拓國內市場還要求企業具備較高的組織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及消費者數據搜集能力等,因此江蘇許多出口型企業在雙循環發展戰略推廣的初期并不能完全適應國內市場的發展特點。這就要求相關企業必須把握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機遇,發揮國內、省內產業的集群優勢,轉變過去利用比較優勢過于依賴國際市場的狀況,增加產業價值鏈的附加價值和競爭優勢。
首先,江蘇是我國進出口大省,尤其是紡織行業、玩具制造等方面更是我國優勢性行業,因此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貿易運輸的問題。在傳統貿易物流模式中,無論是國內運輸還是國際航運都會涉及大量紙質文件的簽訂,如港口文件、銷售合約、簽訂租船合同等,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眾多國家和地區對航運程序做出了更加嚴密的規定。每一道程序都會消耗相應的成本,這就使得整個貿易運輸的難度上升。而區塊鏈技術恰恰具備分散加密信息處理的特點,它能夠廣泛應用于貿易運輸的各種場景。其次,信息化處理的形式可以將所有對內、對外的貿易過程轉變為“無紙化”形式。例如,之前全球最大航運公司就與區塊鏈技術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這種形式使全球貿易變得更加安全和高效。這一合作平臺能夠全方位記錄各種航運事件,包括船只時間、海關放行、集裝箱接口等。再次,區塊鏈技術有助于提升經濟交流的安全性,它對相關信息的處理、分享有著更高的透明度、準確度及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等優勢。最后,從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來看,江蘇省對經濟格局進行轉型升級擁有非常大的優勢。中國在世界區塊鏈技術專利申請方面本就優勢明顯,而江蘇省又是我國所有省份中區塊鏈發展內容最多的省份,無論是區塊鏈企業的數量還是區塊鏈政策優勢,江蘇省都有其他省份無可比擬的優勢。
區塊鏈技術有著跨行業、跨區域應用的優勢,它能夠與物聯網、大數據管理等有機融合,地方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區域內創新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加快相關標準和法令的制定,為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提供政策保障。
(1)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出臺有關區塊鏈企業幫扶其他產業的政策,并結合本地區塊鏈的發展狀況,重點關注當地創新技術攻關、基礎設施建設及示范性應用工程。
(2)利用區塊鏈優勢打造具有江蘇經濟發展特色的產業鏈基地,形成聚集產業生態。通過本省創新型院校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共同構建區塊鏈產業結構創新聯盟,加快各行業的技術創新研究,建造企業創新孵化基地,利用區塊鏈技術整合全省創新資源。
(3)構建面向不同行業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并為相關產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強化行業區塊鏈對接,更好地鼓勵智能制造、社會服務、監管治理、民生保障。
(4)加快創新人才引進,拓寬國內國外人才引進渠道,同時教育培養機構要加強國際化高端區塊鏈人才的培養,形成行業、院校、企業多方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
江蘇在利用區塊鏈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國內市場發展的重要拉力和力度構建一個消費型社會。主動培育出更多的消費熱點,進一步拓寬內需市場的范圍,要通過優勢性政策促進后疫情時代相關產業的復產復工,促進消費回補,增強企業的發展信心。在消費升級領域,要促進科技、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同時為人們創建更好的教育環境、養老環境,為拉動內需打下良好基礎,從而更好地推動國內經濟大循環。結合不同經濟主體的發展需求,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化解內需增長過程中的障礙和堵點。從拉動內需和改善經濟增長環境的角度考慮,提高百姓收入水平,只有百姓手中有錢才能保證雙循環模式具備持續發展的動力。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構建離不開地方各級政府的治理和規劃,我國各級政府在利益劃分方面相對獨立,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又以行政區域劃分為依據,這樣很容易導致區域發展之間的封閉和分裂,從而形成行政壁壘。這在經濟格局的發展中會導致區域發展的數據交換、信息交流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產生孤島效應。在數字化政府的構建過程中,各地區往往采用獨立開發的形式,因此使得數據壁壘問題逐漸惡化。另外,不同區域之間缺少負責區域協同治理的常設機構和區域協作條令,導致協同治理主體間的信任關系難以實現,新經濟格局也較難實現。引入區塊鏈技術后,能夠有效發揮去中心化的管理優勢,根據不同區域發展的優勢和目標制定出公正公開的代碼化合約,解決區域治理的數據流動性差、數據隱私泄露、數據主權界定難等問題,進一步提高全區域協同發展的效率。從省域發展一體化的角度,形成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區域產業鏈和創新鏈,進一步推動南北聯動,發揮省內循環和國內大循環的牽引作用。
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協調是江蘇形成外貿新優勢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發展格局中,江蘇憑借以出口為主的單循環模式,充分發揮出其吸引外資進行對外貿易的優勢條件,現如今在“雙循環”新格局的背景下,除了要進一步吸引高質量的外商投資,還應該促進本省一流品牌或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從而逐漸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的外貿優勢。一方面,積極對接國際貿易規則和市場管理系統,利用現代信息化的管理技術打通國內國外對接物流供應鏈,同時為省內更多的貿易投資提供便利條件,構建國家級高新區和創新試驗區,鼓勵更多跨國公司來江蘇發展,使內循環成為外循環發展的牽引點。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出內需市場的發展潛力,政府要利用自身政策、采購、資源配置等優勢,為產品或服務的創新升級提供保障,促進相關設備、材料、軟件的推廣和運用,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增長熱點,如智慧養老、虛擬現實、元宇宙、新能源汽車等。另外,還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交匯節點的優勢,加大境外園區合作和國際能源合作,從而搭建起具有江蘇特色的海外貿易鏈。通過內外雙循環之間的促進作用,推動國內省域之間協同發展,增強蘇南城市對其他區域的輻射作用,最終形成一個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