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引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在奔赴小康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其中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為目標的建設任務,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所在。我國城市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久居不前,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刻不容緩。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新興起的一種現代商務方式,由于其特有的便捷性,已經被運用到多個領域,促進各領域的快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也應當注意引進電子商務,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對農產品的產、供、銷進行全方位的助力,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在促銷農產品、引進先進經濟模式方面都應扮演著重要角色,下面就其二者關系作出詳細說明。
縱觀近年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各種突破,都從本質上說明了電子商務在行業之間的重要作用,推動著行業的發展。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網民的數量正在逐步上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線網絡正在普及到農村的各家各戶,雖然相比于城市的網絡普及程度比較低,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電子商務的普及是呈上升趨勢,并且村民們對于電子商務的便捷性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其認可度都有所提高。電子商務的普及將使百姓的眼界與認知都有所擴大,使農村的產業模式得到轉型,使農村生產者得到轉型,未來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大。小部分農村生產者已率先通過在知名電商平臺上搭建銷售渠道,運用多種電商促銷手段,成功地打開農副產品的銷路,并且也帶動了地方的電子商務貿易。
盡管電子商務的應用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其普及程度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于部分鄉村經濟實力比較低,基礎建設資金有限,互聯網覆蓋程度有待完善,不論是村民還是基層干部,對于網絡的相關知識了解不深,掌握程度不夠。同時基層運用于網絡建設的資金投入欠缺,網絡覆蓋不到位,將很難使電子商務順利開展,也極大地抑制了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影響。其次,部分村民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重大,對于新事物接受程度低,很難與互聯網的新理念相融合,具體表現在抵觸網絡的引入,拒絕家庭網絡的使用,認為是花費金錢毫無必要的做法。只有一小部分村民自愿購買電子產品,同意網絡的引進。這種傳統觀念嚴重抑制了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發展,電子商務是集體化作業的產品,如果不能在整個村落形成統一地使用網絡,將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同時,由于人口數量的龐大,許多村民接受教育程度低,獲取信息來源比較單一,不想接觸新的科技手段——網絡,農村生產力長期不足,新生一代的農村生產者外出務工,這就使電子商務的應用始終處于理論階段,未能得到有效地滲透落實。在鄉村交通不便利的問題上,網點分散不集中,村與村之間,村與屯之間路途遠,資源整合難度大,使農村物流轉運不便,常常面臨著農副產品積壓,無法順暢配送導致滯留田地的問題,這都阻礙了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應用。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電子商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新農村發展中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農副產品通過知名的電子商務平臺,通過電子商務的新型營銷手段,走進城鎮的家庭,走出國門,實現了地域間的跨時空流通。也由于農產品銷量的劇增,推動著農村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村生產力素質的提升,農村新業態的發展,持續的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1.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目前農村生產者面對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農副產品缺少銷售渠道,僅僅依靠傳統的銷售模式,銷量低且效率低,農副產品由于銷量不佳滯留田地,直接影響到農村生產者的效益。在這個信息網絡化時代,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還是由于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農民對于產品的出售一般是借助于中間商販進行收購,許多農產品很難找到合適的買家,與此同時許多賣家也不能得到心儀的農產品,這就使農產品貶值的同時也喪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電子商務的發展給農產品的出售帶來了新的契機,電子商務給農副產品帶來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農民不用到集市去出售,不用等著收購商上門收購,在家里就可以有很多機會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將產品銷售到更遠的地方。電子商務可以有效將鄉村分散的農作模式集約化,使農業生產更有組織性。農業市場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角色,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的引入可以有效減少因時間、空間所造成的不便利性和不確定性,促進交易主體的多元化,這將給農村生產者更多的機遇和選擇,大大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2.加速農業信息流通。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模式偏向于以家庭為單位的較小規模生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的事時有發生,農業生產傾向于獨立作業,不同生產區間之間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交流,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影響到新農村的發展建設。從農產品的生產來看,農村生產者不能及時了解到先進的技術方式,不能及時了解到市場的需求,由于對市場的不了解,因此不能及時追蹤信息,信息的缺失情況導致在交易過程中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農業發展,從而進一步影響新農村建設。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人口數量有關數據,其中全國農村人口數量有57661 萬人,占比41.48%(2017 年下發的相關數據,僅供參考),農業的改革發展勢在必行。受外界農業市場的沖擊,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信息如何暢通地“走進來”和“走出去”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問題。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生產者之間應當加強信息交流。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引入與快速發展,使農業生產者獲取信息變得非常方便。電子商務所建設的農業產品交流平臺,將使農業生產者及時了解先進的生產理論以及市場動態的變化。電子商務實現了農業信息的溝通與知識的共享,將傳統的農業與先進的網絡平臺相結合,大大推動了農業發展,從根本上避免了產量和價格的不確定性帶給農業生產者的財產損失。信息的流通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電子商務在傳統農業生產者如何向新型農業生產者的轉變過程中提供了更廣闊的信息平臺。
3.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在于保障農民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電子商務的應用可以促使農業生產者與市場經營者實現跨時空交流,完成合同達成交易的相關事宜,生產者可以了解經營者的需求,經營者告知生產者市場動態,實現二者的雙贏。通過網絡途徑了解市場動態,農業生產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采購生產原料以及出售農產品時,通過網絡價格比對,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在電子商務的助力下,通過互聯網做廣告比傳統借助媒體做廣告成本大大降低,同時網絡化的便捷性可以使產品被更多的人了解,拓寬了產業渠道。農產品的銷售是農業生產者經濟的主要來源,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高農產品經濟收入也是各級農村干部的主要目標。應用電子商務進行農副產品銷售,相比于傳統的產品買賣渠道,減少了第三方的介入,在銷售價格上更具彈性,消費者能獲取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同時,農業生產者的利潤空間也可由一定程度的提升。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網絡直接實現面對面的交易,使買賣雙方都能得到相應的滿足。同時農業生產者通過網絡的便捷性,擴大了產業模式,創建網上農產品超市等渠道,規模銷量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產品經濟收入,農業市場的提升將助力于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4.促進農業生產者的轉型。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類型主要為“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農業生產的條件主要依賴于原始的自然條件,因此,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不到很好的保證,沒有經濟支撐,傳統的耕作方式無法改變,進而導致了農村的主要骨干力量流失,農村的田地也由于生產力不足而閑置。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的建設鋪墊,農產品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提高了銷量,帶動了生產技術和勞動意識的提升,新一代的外出農業生產者嗅到商機,紛紛返鄉就業。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生產和管理流程上的創新,需要農村的生產者改變傳統的耕作意識,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生產者,學習并引入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手段,提高產品的數量和數量,并且學習通過電子商務的營銷手段,有效地將產品的銷售做好,以保證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者的轉型勢必對新農村的發展帶來新氣象,一定會涌現出更多懂技術,懂管理的新型農業生產者。
5.催生電商服務相關配套產業。
電子商務并非一個獨立存在的貿易體,它需要打通一系列相關的配套產業,方能有效地促進貿易的發展,為產品的銷售助力。當電子商務在農村建設的發展中有所影響時,勢必會催生包裝、印刷、快遞、美工、運營、倉儲等相關的服務配套產業,這些產業群的建立,對電子商務在新農村的發展中是相得益彰的。電子商務促進了農副產品的流通,提高了農副產品的流通效率,同時在農村新業態的發展中也帶來不少商機。農副產品流通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人員的流動,地方的商店、住宿、餐飲、娛樂等也會一并產生需求,以電子商務的點帶動新農村新業態的發展,促進了新農村經濟發展。
1.電子商務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更好地將其融入建設過程是當下農村基層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針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基層應當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工作,針對偏遠地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快網絡體系建設,為后續電子商務在新農村發展工作的順利開展做有力保障,為電子商務助力新農村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2.其次就是建設適合農村的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打造公共的電商平臺品牌,各大知名電子商務在農村的引入將很難短時間內使農業生產者接受并加以應用,這就需要相關從業人員建立適合農村的電子商務平臺,減少繁雜的操作,使農業生產者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操作步驟,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開展農副產品的銷售工作。比如在平臺建設中去除眾多的廣告推薦,直接展示商家與價格信息,使產品的流通變得更為簡單。同時相關部門也應當持續完善電子商務培訓工作,使農業生產者了解電子商務的巨大福利。通過專業人員的培訓,指導,使農業生產者能及時了解電子商務應用的手段方式,促使電子商務的應用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加順利地進行。
3.同時加強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物流、商貿、郵政、快遞等各類服務主體到農村布局,完善農村服務體系,建設配套物流服務點,使交易的農副產品能夠及時配送出去,避免貨物的積壓。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整合農村流通資源,形成規模經濟,提高分散網點的利用效率,使得電子商務在新農村的運作更高效率。
4.農村電商的發展還需要保障農產品質量,推進品牌化、標準化生產。雖然建設農產品標準體系難度非常大,需要監管部門、農村生產者等相關共同體共同協作。在標準化層面,對不同類型的農產品按照其特征進行分類,如個頭、顏色、成熟度等特征,從生產源頭進行標準化作業,保障品質標準化,加大劣質產品的淘汰制度和監管力度;在品牌化層面,加強產品包裝規劃及設計,提高品牌意識,實現視覺包裝標準化。同時政府提供扶持和監管來共建地域或區域性的公共品牌,以種植大戶、品牌供應鏈企業等為主體,帶動散戶、小戶的銷售,幫助解決散戶、小戶們因為品牌等問題不能參與電商促銷的難題。
5.加大人才培訓、人才激勵扶持政策,新一代農業生產者流失導致農村生產力嚴重不足,必須通過有效的人才激勵政策,引入有實踐經驗的電商從業者,帶動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在現有農村生產者進行電子商務創業時,給予貸款、培訓、補貼等方面的扶持,幫助解決電商創業過程中的難題,做出新型農村生產者的標桿,培養出一批既懂農業生產,又懂電子商務運營,同時還能帶動地方其他農村生產者致富的“新農人”。在電子商務培訓形式上進行創新,電子商務運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術手段,在實踐中教,在實踐中學,避免流于理論形式,積極探索寓教于實踐的新式培訓形式。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只有農村經濟發展得到顯著性提高,我國總體經濟才會有所保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在新農村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電子商務優化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農副產品的規模銷售,可以進一步推動新農村建設,相關基層人員應當善于引導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將其更加順利地運用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