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璇
“十四五”時期,新基建將成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黑龍江省需要抓住契機,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新基建科技革命,加緊謀劃、全面布局。短期擴大有效投資、中期擴大服務消費、長期提升發展質量;強力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項目,不斷強化信息基礎、融合基礎和創新基礎,依靠新基建項目形成新產業、生成新動能,加速新基建在傳統產業中的融合應用,為產業賦能、為發展筑基。
1.什么是新基建。新基建是指5G、人工智能、互聯網、數據中心等相關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及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基建的投資領域主要含:5G 基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鐵及軌道交通等領域。
2.從歷史發展規律和國家發展戰略高度認識新基建。(1)新基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方向。第五次科技革命以互聯網誕生應用為標志,屬消費互聯網類型。我國的互聯網、智能手機等信息產業空前發展,催生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一批強大的互聯網企業。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產業互聯網模式應運而生,即服務于企業與企業間的互聯網類型。產業互聯網的信息存儲和傳遞量更大、速度更快、網絡覆蓋面更廣、應用領域更寬。產業互聯網帶來投資需求,拉動巨大的消費需求,企業和社會將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新動能,學界視之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掌握新基建的主動權將在新一輪的科技變革和經濟競爭中獲得發展新優勢。(2)新基建成為國家發展新戰略。2018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并寫入了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發展新戰略。新基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和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以高質量為目標,是國家在全球范圍搶占新發展制高點的重要目標。新基建拉動投資,服務消費,作用巨大,將成為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重點。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僅5G 網絡建設投資將達1.2萬億元,5G 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 萬億元。(3)新基建成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十四五”時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新基建是重要突破口。新基建克服傳統投資的邊際效應,避免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滿足新時代產業融合發展并補齊民生短板的新需求。“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產業之間關聯度更加緊密,要素匹配更加靈活,城鄉居民對線上消費、遠程服務、交通出行、食品安全、智能服務等業態將有更高需求。這都要依靠5G、城際高鐵、軌道交通、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業態加以實現。
當前看,新基建主要帶動投資;長遠看,新基建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全局看,要搶抓機遇,全面謀劃。1.努力做好規劃工作。借鑒重慶、貴州等地先進經驗,制定新基建規劃及行動方案。從基礎建設、融合創新、區域布局等方面做好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國家發展步驟,結合“數字龍江”建設,做好市(地)縣5G基站規劃和空間布局,編制5G 基站選址規劃,制定原有4G 基站改造計劃,謀劃通信基站與社會資源雙向開放共享思路;從工業強省、農業強省的角度謀劃在傳統產業中嵌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推動融合發展。將新基建規劃作為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重要內容,融入經濟社會及產業發展之中。
2.做好多方協同工作。新基建總體上由國家推動,主要依靠國家和省、市共同推動實施,協同配合至關重要。國家鐵塔集團、三大通信運營公司、行業主管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及街道社區、物業小區都需要密切協作。由黑龍江省政府總協調,以信息主管部門牽頭協調央企、國企、省級相關部門并組織市地共同謀劃推進。
3.抓好項目推進工作。新基建項目可作為招商引資、大項目建設和“百千萬工程”實施的重中之重,集全省之力推進。鼓勵謀劃生成儲備一批新基建重點項目,涵蓋信息基礎、城市交通、智能制造,延展到工業、農業、服務業各領域。對基站項目、工業互聯網項目、數據中心項目、智慧城市項目、智慧農業項目、科技基礎項目,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等給予更多稅收金融優惠政策。
“十四五”時期,著眼于萬物互聯的巨大需求,國家將加快建設5G 基站、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為發展產業互聯網打牢基礎。同時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等方面有全新布局。黑龍江要全力跟上國家發展步伐和節奏。
1.推進建設5G 體系。黑龍江地廣人稀、邊境線長、市場主體相對有限等客觀條件對5G 建設有一定影響,主要是前期投入大、回報期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建設投資積極性。“十四五”時期,全省需要規劃建設5G 基站5 萬座,帶動投資100 億元以上,需要爭取多方投入。未來五年,要在13 個市(地)、重點旅游景區、重點功能區及產業園區、邊防重點區域優先完成5G 基站布局建設,力爭5G 基站普及率達到80%這一全國平均水平。全力推進實施《黑龍江省加快推進5G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方案》,強化統籌協調銜接,優化審批流程,開放公共資源,擴大示范應用,在用地、審批、供電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強化基層政府主體責任,做細居民工作,確保5G 基站順利進駐公共場所和居民小區。引導地方政府主動作為,對原有老舊通信鐵塔進行產權確認,確保基礎設施能夠在5G 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針對5G 基站用電量比以往增加3 至4 倍的實際情況,協調供電部門給予5G 運營直供優惠,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分散式風電,以降低5G 基站用電成本。在加快建設5G 網絡的同時,鼓勵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形成“5G+”產業發展格局。重點謀劃引進5G 設備生產企業入駐;鼓勵擴大終端客戶規模;鼓勵發展5G 商業運營及衍生服務。
2.推進建設一批大數據中心項目。2019 年全國數據中心快速增長,機架數量達到227 萬架,投資總額3698 億元,增長13.5%,成為新基建的重點領域。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我省地質結構穩定、氣候條件適宜、電力資源豐富、用地資源充裕等優勢,以哈爾濱中國云谷為龍頭基地,向上加大爭取政策支持,向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瞄準華為、移動、聯通、騰訊、阿里巴巴、浪潮集團等重量級企業,力爭建設一批國家級大數據中心項目,形成哈爾濱新區、哈南、大慶、佳木斯等多個大數據產業集聚區。
3.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持續發展哈工大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利用科研優勢,加快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科研攻關,推動生成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并就地轉化,形成人工智能產業。
1.在發展智慧農業上實現新突破。推動信息化、智能化在農牧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發展智慧農業和智慧畜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智能化農業機械。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田間監測、生態監測、林區監測、水體監測、病蟲害防治以及畜牧防疫管理。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預警,監測異常天氣、風沙侵襲、空氣水體質量等。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建設現代化糧食及其它農畜產品儲運體系,對糧食蔬菜倉儲、冷鏈運輸、產品溯源進行信息化、智能化監管。以信息化手段助推農業與市場銜接,助推農產品銷售,助力農民創業增收。
2.在建設智慧城市上實現新突破。在市(地)級以上城市推進建設城市“指揮大腦”。推廣哈爾濱平房區“城市大腦”建設經驗,在城市環境、治安、交通、社區管理等各方面推廣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集信息采集、傳遞、指令發布、智慧管控于一體。利用互聯網優化行政審批和社會服務,更加方便城鄉居民辦事、生活。鼓勵發展線上教育、遠程醫療、線上第三方配送等城市服務。在十三個市(地)城市優先開展智慧城市創建工作,在已有的天眼工程、智慧平臺基礎上繼續擴大城市智慧管理范圍,豐富移動終端服務功能。在哈爾濱、大慶、牡丹江等有條件的城市擴大物聯網終端部署,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充電樁、智慧水網、智能電網、智慧燃氣等人工智能設施建設應用。
3.在推動物流業、旅游業、養老業與信息產業深度融合上實現新突破。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發展現代物流業特別是冷鏈物流和智能倉儲;旅游景區要建立、優化客戶服務終端,完善信息公開、在線交易、智能解說、配套服務等功能;強化3D 打印技術在冰雪景觀制作中的應用,對冰雪產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增強冰雪景觀的科技含量以及互動性和趣味性;養老產業也要逐步推廣智慧養老社區等信息化服務。
1.依托高校和科研單位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哈工大等高校建設以信息化、智能化為主業的科技園、軟件園、航天園等創新平臺。
2.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重要信息化智能化企業建設產業園區和創新基地。密切與浪潮集團合作,爭取浪潮集團與市地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并制定投資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大數據產業園、政務云、智慧城市建設。在哈爾濱新區創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盯準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引入我省,建設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化服務平臺。
3.爭取國家在我省建設或提升能源類、食品類、農機類、礦產類檢驗檢測機構。圍繞主導產業及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布局專業化檢驗檢測服務,以檢驗檢測完善產業配套,以標準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基建具有基礎性和前瞻性,投資量大、回報期長,需要調配各方面資源參與推進。
2020 年4 月28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新基建要創新投資建設模式,堅持以市場投入為主,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強化服務。“十四五”時期,考慮到黑龍江省的產業特點和財力狀況,新基建的主要投資主體應為國家投入和民間投資。
1.爭取國家項目資金。黑龍江省立足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盡快謀劃、生成、儲備一批新基建或者與新基建相關的基礎項目和產業項目,加大力度與國家戰略、扶持政策對接,爭取國家投資,如5G 基站、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糧食倉儲、三江連通工程、重點水庫治理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工程等項目。
2.為民間投資拓寬渠道。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一批重點信息化、智能化企業,完成產業布局。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信息產業、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哈爾濱新區各項優惠政策以及完善的要素配套激發民間投資熱情。
3.鼓勵新基建項目開展多種形式融資。支持鼓勵新基建項目開展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混合投資。支持新基建企業通過融資、貸款、并購、重組、上市、發債等方式籌措資金。鼓勵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以PPP 模式開展政府主導的新基建。
主打自然生態優勢和居住生活成本優勢,在國內外建立人才聯絡站,吸引一線城市人才到龍江開展二次創業。細化新基建、新產業領域對人才的真正需求,根據崗位精準引入。密切與省內高校的聯系,加強與畢業生的關聯,爭取更多人才留下來就業。提供優厚的人才生活條件,實行靈活的政策,真正為他們解決住房、子女就學等現實需求,搭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華、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好環境。例如,根據崗位和人才發展需要設置職稱類別和人才評價體系;在哈爾濱新區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充分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權,在薪酬分配、科研經費等人才政策上實現創新;建立職稱評審“直通車”機制,探索完善特殊優秀人才認定標準,暢通高級職稱直接申報渠道;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勵等創新政策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人才流動通道。
1.為新基建提供用地保障。“十四五”時期,將5G 基站、軌道交通、數據中心、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用地進行超前規劃并預留,優先保證項目用地需求。
2.將特定功能區作為新基建的重點區域和突破口。黑龍江擁有哈爾濱新區、中國(黑龍江)自貿區的三個片區、17 個國家級開發區、74 個省級開發區、1 個哈爾濱臨空經濟區,以及5 家5A 級旅游景區。“十四五”時期,根據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有關要求及政策導向,結合特定功能區的發展需要,按照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原則,將上述功能區作為新基建的重點區域進行規劃建設。直接立足高起點,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化產業項目布局,同時加速將這些新業態融入重點產業和服務之中,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例如,在冰雪旅游產業中可以廣泛推廣信息化營銷、智能化景觀、現代化交通等新基建項目。
3、鼓勵資源復用。研究對城市公園、樓頂等公共設施進行綜合利用,對輸電鐵塔、城市路燈桿等公共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用來設置5G 基站,對原有產權不清晰的信號發射塔進行產權明晰,便于充分利用。對于城市新建小區可在規劃過程中強制預留5G 基站用地和空間。對于邊境地區、旅游景區、林區等重點生態保護地區建設5G 基站,鼓勵優先選用廢棄或閑置土地。協調電力部門為大數據中心項目提供優惠電價,確保新基建項目在東北三省一區具有同等競爭優勢。鼓勵自貿區(黑河片區)等有條件地區更多引入俄電資源,以沖減用電成本,形成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