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浩 黃德平 萬泗梅 李杏 王華鎮 侯郁輝 黃啟興
摘 要:以美香占為母本、巴斯馬蒂為父本,通過優勢互補進行常規雜交育種獲取F1,根據系譜法經自交6代后選育出米質優、有香味、產量高、抗性好的優質絲苗新品種美巴香占,采用“增苗攻穗控害”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實現穩產高產的目標。
關鍵詞:美巴香占;高產栽培;選育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1-008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米質要求越來越高,絲苗米因為米質優、口感好普遍受到大家青昧,但因其產量較低、抗性較差,未能大面積推廣種植。以美香占為母本,引進抗性好、穗大粒多的巴斯馬蒂作為父本,通過優勢互補進行常規雜交育種,經系譜法連續多代跟蹤選育出米質優、有香味、產量高、抗性好的優質絲苗常規稻美巴香占,并通過“增苗攻穗控害”高產栽培技術,實現穩產高產的目標。
1 選育過程
1.1 親本來源 父本:“巴斯馬蒂”引自國外,屬秈型感光型常規稻,在廣東省使用多年。其特征特性:晚季生育期較長,株高120cm左右,穗長24cm左右,分蘗力中強,每穗總粒數136粒左右,長粒形、長寬比3.9左右,千粒重26.4g左右。晚造香味濃郁,稻米外觀品質好,食味頗佳。中抗稻瘟病及感白葉枯病。
母本:“美香占”由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育成,在廣東省推廣應用多年。其主要特征特性:株高93cm左右,穗長21cm左右,每穗總粒數120粒左右,千粒重18.3g左右。晚造米質達國標和省標優質2級,稻米外觀品質為晚造特一級,有香味,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1.2 選育思路 美香占米質優,有香味,但穗小粒少,千粒重低,感稻瘟病,而巴斯馬蒂株型較高,穗長粒多,千粒重較高,抗稻瘟病。將美香占與巴斯馬蒂雜交,以期選育出米質優、有香味、口感好、產量高、抗性好的優質絲苗常規稻。
1.3 選育過程 2012年晚造在隔離狀態下各自種植母本美香占和父本巴斯馬蒂,合理安排播種期,使之花期相遇。采用溫燙(44℃、5min)去雄法殺死母本美香占雄蕊,再用父本巴斯馬蒂雄蕊進行人工雜交,獲得一批F1代種子。第2年采用系譜法連續自交6代,并逐代跟蹤選擇。考查每一代的株型及抗逆性,記錄入選優良植株的生育期、株高、穗長、總粒數、實粒數、千粒重、產量等農藝性狀各項指標,并作方差分析。F5和F6世代的P值水平極低,株間差異性極不顯著,說明該品系來自父本和母本重組后的遺傳物質穩定,種性表現整齊一致,熟期適中,產量較高,米質優,符合選育預期,命名為“美巴香占”。2016年、2017年晚造在5個區試點中比對照品種美香占2號均增產5%以上。
2 品種表現
美巴香占參加廣東省水稻品種的區試和生產試驗,2020年11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的評審,其特征特性體現為:美巴香占屬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12~113d,與對照種美香占2號相當。株型中集,分蘗力、抗倒力、耐寒性均為中強。株高104.5~109.6cm,穗長21.5~22.8cm,每hm2有效穗243~283.5萬穗,每穗總粒數146~147粒,結實率86.6%~87.9%,千粒重21.1~21.6g。米質鑒定為部標優質2級,糙米率80.5%~81.9%,整精米率64.6%~66.3%,堊白度0.4%,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58~66㎜,直鏈淀粉14.8%~15.2%,長寬比3.3~3.4,有香味(2-AP含量549.23~649.17μg/kg),品鑒食味分84.6~90.3??沟疚敛?,全群抗性頻率85.7%~87.9%,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4.2%~85%和100%,病圃鑒定葉瘟1.6級,穗瘟1.8~3.8級(單點最高7級);中感白葉枯病(IV型菌5級,V型菌7級)。
產量表現:2018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產量6025.5kg/hm2,比對照種美香占2號增產7.72%,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19年晚造復試,平均產量7291.05kg/hm2,比對照種美香占2號增產11.80%,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9年晚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997.8kg/hm2,比對照種美香占2號增產2.20%,日產量53.4~65.1kg/hm2。
3 “增苗攻穗控害”穩產高產栽培技術
根據美巴香占株型中集、穗長粒多等特性,采用“增苗攻穗控害”穩產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即通過增加有效穗數,合理肥水管理促進壯苗壯稈,促大穗,實施科學防控病蟲害,達到優質穩產高產目的。
3.1 育壯秧,蒔足苗,增加有效穗 美巴香占千粒重偏低,因此育好秧,插夠基本苗,提高成穗率,提高總粒數是獲得穩產高產的前提和基礎。
3.1.1 適時播種 美巴香占屬感溫型品種,合理安排播種期,避開早春或晚秋低溫對水稻生長和成熟的影響。粵北稻區早造于3月5日左右播種,晚造于7月8日前后播種。每hm2用種量:人工拋、插30~37.5kg,機插22.5~30kg,直播田60~75kg。
3.1.2 催芽浸種 首先攤曬種子2~3h后用清水預浸種,早稻24h,晚稻12h。然后浸入配制好的85%強氯精300倍藥液中消毒,能有效殺滅谷種病菌,減少菌源。采用高溫破胸,即種子用45~50°C溫水預熱后,用濕麻袋包好,溫度保持在30~35°C,24h即可催出根芽。最后攤開種子煉芽即可播種。晚造浸足時間后撈起,其可自然長出根芽。
3.1.3 培育壯秧 播種前用150μg/L多效唑藥液浸芽3min,可使秧苗矮壯。整好秧廂后,每hm2撒施尿素15kg加復合肥30~37.5kg,與表層泥混勻,擺壓秧盤后灌滿泥漿刮平,播后輕壓種。每hm2大田用750片左右塑盤。早造用薄膜覆蓋,晚造用黑網蓋好。早造要保溫保濕,防止爛芽爛秧,秧苗一葉一心時選擇好天氣兩頭揭膜通風,再逐漸去掉薄膜煉苗,如發生綿腐病可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晚造一葉一心時拿掉黑網,但要保持秧廂濕潤,勿曬白。
3.1.4 合理密植 秧苗3.5葉時可拋秧,在4片葉時可插植。為增加基本苗,提高總苗數,要進行合理密植,行株距20cm×16cm,即每hm2植30~31.5萬穴,每穴5~6苗,每hm2150~180萬基本苗。栽培過程中要控好肥水,提高成穗率,每hm2有效穗數達300萬穗以上。
3.2 施足肥,控好水,促大穗 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施肥,合理灌排水,是壯苗壯稈、促穗大粒多的關鍵措施。
3.2.1 適時施肥 施肥原則是控氮增鉀,前重、中穩、后補,促早發,早夠苗。
施足基肥:于拋插前或打田時施入,每hm2施碳銨450kg+過磷酸鈣375kg,有條件的可增施有機質肥。
及時追肥:早施回青分蘗肥,促返青,促分蘗,早夠苗。早造第1次施肥在拋插后4~5d,晚造在拋插后2~3d,每hm2施3個15%含氯復合肥300kg,或尿素150kg加氯化鉀112.5kg。早造第2次施肥在拋插后10~12d,晚造在拋插后8~10d,每hm2施3個15%含氯復合肥60~75kg。幼穗分化是決定穗長和穗粒數的關鍵期,此時要有足夠營養供給才能促大穗粒多,因此要適時施入穗肥,但要掌握“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一般早造在5月5日左右、晚稻在8月8日左右水稻拔節前施入,每hm2施3個15%含氯復合肥135~150kg,或尿素60~75kg加氯化鉀75~90kg。注意補施齊穗肥,壯大粒,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為主,長勢差的,如抽穗時又遇寒露風,可直接施一些尿素、氯化鉀。
3.2.2 合理控水 采取薄水拋秧,淺水促分蘗,夠苗露曬,即當每苗有4~5個分蘗且每個分蘗有4片功能葉時,多露輕曬控制無效分蘗,控制苗峰,及時轉淡。保持田間干濕交替,促莖稈粗壯,促幼穗分化,抽穗時保持淺水層,灌漿期防止過早斷水,減少秕谷,提高千粒重。
3.3 安全科學防控病蟲危害 防控策略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綠色植保,科學防控。
3.3.1 農業防治 增施有機質肥,控氮增鉀,適時露田、曬田,控制無效分蘗,調節田間小氣候,減少病蟲滋生環境,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3.3.2 物理防治 在水田缺水口用濾網防止福壽螺向其它田塊擴散,并撒施茶枯粉或螺藥以殺死福壽螺。
3.3.3 生物防治 利用性引誘劑誘殺三化螟、二化螟、大螟、臺灣稻螟,每hm2每種螟蟲誘捕器各放置30個,釋放赤眼蜂取食稻縱卷葉螟卵,在水稻封行后每hm2放鴨20~30只取食害蟲。
3.3.4 化學防治 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結合當地病蟲情報,及時用藥防治。當病蟲達到防治指標時,選用高效低毒對口農藥(首選生物農藥),適時適量用藥。稻飛虱可選三氟苯嘧啶、烯啶蟲胺、氟啶蟲胺腈,稻縱卷葉螟和鉆蛀性螟蟲可選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多殺菌素,稻瘟病選用三環唑、稻瘟靈,紋枯病選用井崗霉素、苯甲·丙環唑,注意藥劑輪換使用。
4 適時收割
一般以黃熟期、谷粒含水量在20%以下收獲為佳,防止割青、穗上發芽。水稻飽粒后,收割前5d要適時使田水落干,便于割稻時人工和機械操作。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