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艷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外國語實驗學校教師)

早讀課,孩子們正在讀詩,一位中年師傅扛著梯子,提著工具包來到門口,禮貌地問:“老師,可以打擾幾分鐘為你們換壞的窗簾嗎?”
我當然沒法拒絕,請他進來。這時候,我看見有一些孩子嘴巴讀著詩,眼睛卻飛到了窗簾上。
于是,我問:“你們想看叔叔換窗簾,還是想繼續讀詩?”大部分孩子說:“看叔叔換窗簾。”也有孩子說:“我喜歡讀詩。”
“這樣吧,老師請你們認真看叔叔換窗簾,觀察仔細,等會兒老師要請你們來分享看見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且我要請觀察得最認真的小朋友上臺來分享。”孩子們一聽,紛紛來了興致,目不轉睛地看了起來。
“哇,好厲害啊!”“好高啊!”雖然不允許討論,但是看見師傅爬那么高,孩子們還是忍不住自言自語,嘖嘖稱贊,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你們看這就是叔叔的專業技術。他靠他的本領為我們修好了窗簾,解決了問題,我們要對他說什么呢?”
“謝謝叔叔!”孩子們齊聲喊著。
師傅高興地說:“不用謝,小朋友。”相信這一群小可愛給換窗簾的師傅帶來了一種幸福感吧。
等師傅走后,我說:“接下來,我們請剛才看得最認真的小朋友上臺來為大家說一說叔叔修窗簾的事。”
孩子們躍躍欲試,我請了好幾個孩子上臺分享。
一個孩子說:“今天早上我們正在讀兒童詩,突然一個叔叔出現在了門口,他要為我們修窗簾。我看見他把一根桿子取下來量了量,又切下來,拿進教室,爬上梯子就把窗簾修好了。叔叔可真厲害呀。”
另一個孩子說:“我們的窗簾壞了幾天,結果叔叔一下就修好了。”
還有一個孩子說:“我看見他爬那么高修窗簾,他都不怕,真勇敢啊。”
……
“孩子們,我們學語文除了要讀書,寫字,還要聽故事和講故事。我們今天把看到的事情講出來,就是講故事了。你們愿意把這件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愿意。”
其實,我們的課堂上常常發生一些插曲,比如有時候飛進來一只黃蜂,一只蜻蜓,一只麻雀……孩子們是一定會去看的。與其責怪他們上課不專心,不如引導他們去看,去想,去對話,說不定一個故事,一個童話,一首小詩就產生了。
所以,既然教室里來了修窗簾的師傅,孩子想看,就讓他們認真看。這既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能合理利用好因修窗簾而耽誤的早讀時間,還能及時了解孩子在看到新鮮事物后,獨特的觀察角度和口頭表達水平。
利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資源訓練孩子表達,把所見所聞分享出來。通過啟發孩子們觀察生活,為未來有話可寫作準備。我們如果只讓孩子讀書本,而不去關注生活,孩子感受的觸角會從敏感變得遲鈍。
總之,語文學習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空間發生。
陪伴孩子時間更多的是家長,要想孩子真的善察善言,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捕捉生活中的細節,教他們把事情說完整,說具體。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在積累古詩、兒歌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他們去關注大自然的蟲鳥與山花,溪流與云朵,他們與自然對話的語言,就如詩一般美好有趣。
有一些家長正是這樣做的。
當稻子熟了,有父母就帶著孩子去看稻田,去晾曬稻谷,看脫米機為稻谷脫皮,去品嘗生米的味道。
中秋節,有一個孩子幫外婆收玉米,剝玉米,然后喂雞。我讀到了他寫的這件事,在教學《田家四季歌》時,就請他來分享,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他也感到很快樂。
暑假里,有父母帶著孩子觀察知了羽化。我們上《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這一課時,孩子們上臺分享,氣氛熱烈,不斷有人舉手發言補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體驗和觀察,孩子們在課堂上才有話可說。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道理很簡單,關鍵看父母和老師如何帶領孩子去實踐,又如何去實現——在生活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