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2015 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文件,表明將全面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以智能生產為重點的新制造革命不僅將促進工業技術的變革,而且還將促進產生新的產品、生產、市場管理和服務形式。工業經濟結構向智能時代的轉變改變了勞動力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只有堅持終身學習理念、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人文素質和技術素質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智能+”戰略。
經濟和社會的智能化發展過程導致了工業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從人力資源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市場中大量新興的技術性工作已逐漸取代傳統工作。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對低技術要求崗位的需求有限,但供給不斷增加,而對高級技術崗位的需求響應卻寥寥無幾。這一現象的實質在于,提供職業教育的部門存在問題,堅持傳統觀念和教學方法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已不能滿足智能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需要。我國傳統的技術和職業培訓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強調學歷教育而不是職業后培訓,高校管理重復且效率低下,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理念存在技術偏見,這導致勞動力市場在雇用技術技能人員方面出現結構性矛盾。
第一,創新理念。智能時代必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多樣性和個性化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精神的培養和鍛煉,特別是批判性思維、交流與合作能力、好奇心與創造力、領導力、適應性等方面。
第二,個性化人才培養理念。“智能+”戰略背景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出發點是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讓“以生為本”的理念從理想走向現實,利用智能信息技術,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優化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成就感和幸福感,以促進個性化學習的成功。
第三,多元化和開放理念。隨著個性化理念的實施,“智能+”戰略中的人才愿景和技術技能人才評估標準將趨于多樣化。人才培養的主體、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校園、教師、班級”三大中心模式,將在社會、企業、家庭等方面進行延伸和分化。
鑒于就業結構的變化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能力的需求,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首先必須積極應對現實和未來世界的需求變化,重新設計人才培養目標。一是對技術技能人才知識結構有新要求。智能時代需要“專業+常識+智能知識”的新型智能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結構需要做出新的調整。在人工智能取代部分人類工作的發展趨勢下,智能時代院校需要更多地關注人類自然能力的培養,如創新與創造、文化美學及藝術設計和合作溝通能力等,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與機器智能競爭的能力。三是對人才素質有新的要求,鑒于研發和人工智能使用帶來的道德和安全問題,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具備更深層次的人文素質,才能保證我們成為智能機器的普遍受益者,而不是智能機器的附庸。作為“智能+”戰略的一部分,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特別強調“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概念,是尊重工作、理解自然、體現傳承和追求創新的職業道德。它是思想與現實、體能與智力、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的結合。其核心是“追求”“堅持”和“信念”。工匠精神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智能+”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同時,技術和技能的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實現“智能+”戰略的重要動力。智能制造人才不僅要有拼搏精神,還要有批判意識,以及靈活處理問題的創新能力,包括創新設計、創新服務和創新合作。創新設計是指開發符合定制生產要求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設備,并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創新服務涉及根據服務和生產一體化的要求改進服務流程和技術,并快速、經濟高效地響應用戶的需求。創新合作是指學科、領域、時間和空間之間的溝通、合作和組織管理能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院校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特別應該關注人工智能時代對創新思維、信息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以滿足智能時代的需要。
在智能時代,新的智能技術不斷推動現有產業體系的創新和傳統勞動力市場的分化,導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發生極大變化。智能社會中的分工表現出“集成”與“分化”并存的特性。“集成”是指智能生產是一種“高度集成”的生產,工作范圍不斷擴展,將從一個崗位的任務拓展到整個生產線甚至車間的生產管理。“分化”是指智能生產需要更復雜的模塊化部門,包括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宣傳銷售、售后服務等模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個模塊的效率。精細化的模塊化分工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傳統生產中,技術技能人才在裝配零件時只需考慮工作步驟。然而,在智能化生產中,技術技能人才不僅須具備良好的裝配技術,還須評估零件的質量,選擇合適的裝配工具。“集成”和“分化”的智能化生產環境要求技術技能人員進一步擴大知識和技能的廣度和深度。“智能+”戰略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如下:
高校要以提升學生素質、技術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與整合,持續改進創新和創業課程體系,以跟上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變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非遺文化》等課程將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使命感。
第二,通識教育內容應突出現代社會文明的要求。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專業教育,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技能、精神成長、個性建設和綜合素質,旨在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現代文明人。目前,許多高校對通識教育作為技術人才培養一環的內涵認識不夠,片面強調教育的實用性和專業性,偏離了通識教育的初衷。
第三,專業課程的內容應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工作過程的要素分為工作本身、工作對象和勞動材料。智能制造的發展導致了工作本身、工作對象和工作材料的重大變化。因此,高校應重視反映實際技術應用水平的現實需求,充分考慮專業教育內容與行業、企業實際技術應用水平的對應關系。例如制造類專業課程應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融入專業教育內容,充分考慮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四,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應納入課程體系。創新能力是智能時代必備的重要技能之一。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緊密結合,整合內外部實踐資源,為學生提供創業空間、創業基金和創業輔導等。組織師生積極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工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數字化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
智能時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是技術創新驅動的內生經濟增長。企業對員工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各級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上明確定位和鏈接,共同形成從“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的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讓持有高學歷證書的技術技能人才真正具備智能時代經濟發展所需能力。中職學校主要培養中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專家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多個智能技術學科交叉領域掌握專業技能。
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建立將在人工智能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發揮重要作用。高校應更新學生管理系統和科學評價系統,注重大數據的技術應用和各類數據的分析,在真實校園的基礎上建設數字校園和虛擬校園。學生可以利用虛擬校園分析教學活并實現高度參與,實現高效學習。教師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為后續教育提供有效依據。通過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可以有效地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育計劃,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人工智能實現高校教學互動與評估,優化教學管理。注重教育的智能化發展,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智能+”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開發需要實施“多主體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戰略模式,以創建“智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生態。“多主體聯動”是指內部主體“學校、教師和學生”與外部主體“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多方位溝通和反饋的機制。“全社會參與”指的是從整體出發,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智能+”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作。技能培訓的改革與內外主體的有效銜接密不可分。只有內外協調銜接,構建“智能+”人才培育體系,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生態系統。學校管理層和決策層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頂級設計師。他們必須規劃智能時代教育的水平和生態結構。學生和教師是技術技能人才培育體系的直接實踐者,需具有各自所需的智能素養。在外部機制方面,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企業、政府和所有社會力量需要協力。政府作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發布指導政策,提供支持資源,確保教育的有序進行;公司作為雇主,指導人才需求;社會包括父母和群眾、政黨、團體,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文化氛圍和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