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楨
(麗江市古城區環境宣教中心,云南 麗江 674100)
環境保護和節能是“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實現的基礎,在新時期背景下,節能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需要圍繞綠色發展、生態建設和“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實現的各項要求,堅持生態發展理念,立足新的發展階段,構建生態發展新格局,推動“碳中和、碳達峰”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在1930—1960年,部分西方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環境公害事件,例如,1952年倫敦上空受到反氣旋的影響,居民燃煤和工廠產生的廢氣無法擴散,從而聚集到了城市上空,導致倫敦部分城市被濃煙所籠罩,造成交通癱瘓。市民的生活不僅被打亂,而且生命健康也遭到了侵害。據統計,因煙霧事件死亡的人數多達4000人,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部分發達國家發生過的環境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相繼出現,造成我國的生態水平呈大幅度下降趨勢,不僅制約了我國經濟質量,而且也影響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針對生態環境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協調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努力構建出和諧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貫徹持續發展理念。
大氣污染和碳排放的協同控制具體是指利用協同效應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同時解決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均來自于燃料的燃燒,通過節約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可以有效緩解大氣污染的問題。而在燃料燃燒的同時,也能夠減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目前,我國協同減排措施已經在交通、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和海南、新疆、河北等地區有序展開[1]。
目前,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技術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和規模減排。其中,結構減排具體是指調整我國能源結構,進一步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力度。規模減排具體是指淘汰以高碳為產量、產能的產業,減少高碳消費行為,進而達到協同減排的目的。規模減排和結構減排會造成產業和技術市場份額和市場規模發生調整,而這也意味著兩種減排措施互為表里。管理減排具體是指通過優化能源組織、加強環境監督、調控減排設備、提高能源利用率,從而達到減排的目的。技術減排具體是指通過中間控制和前端控制措施以及能源替代等措施,達到協同減排的目的。
污水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資金,同時也伴隨著碳排放問題。污水處理時產生碳排放主要包括間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是指污水輸送和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排放,以及殘余物經過降解處理后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而間接排放具體是指在處理污水過程中能耗和電耗產生的碳排放。
碳排放與固體廢物和污水的協同治理作為“碳中和、碳達峰”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固體廢物和污水處理過程中,可以提高固體廢物和污水處理的工藝,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推動零碳電力的應用,同時加大控制污染物產生的力度。例如,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可以通過污泥消化和甲烷回收等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并采用發酵工藝對工業廢物進行處理,同時回收沼氣能源;采用低碳處理工藝進一步降低外加碳源使用率;通過安裝太陽能設備和光伏設備,加強清潔能源的應用;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垃圾焚燒前對垃圾進行預處理,提高垃圾焚燒效率,并采取末端排放和低溫合成等防治措施,減少二噁英有毒物質的排放和產生[2]。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會被海洋和陸地中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的方式吸收后反饋到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中,一部分二氧化碳在生物作用和化學作用的影響下會被固定;而另一部分二氧化碳會通過微生物和土壤呼吸的方式重新回到空氣中。由此可知,生態系統對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對于碳中和有著重要的作用。生態碳匯中森林碳匯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森林覆蓋面積來看,我國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森林覆蓋平均水平,我國各個地區森林覆蓋率都存在一定差異,而加強森林建設和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過程中也需要加強森林建設。在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以目前的森林建設速度來看,我國在2030年森林蓄積量與2005年相比,將會增長60億m3。”想要進一步提高森林碳匯,除了需要采取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措施外,還需要提高海洋、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森林碳匯重點在于維持全球碳平衡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礦山復墾、藍色海洋保護、土地整治和生態重建等工作,進一步推動“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3]。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我國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提出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存儲和分類搬運等工作,這項環境保護工作已經試行了多年,但整體效果仍較差,公眾并未養成垃圾回收、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的行為規范,部分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此外,我國政府推廣的環境消費意識,政府部門號召我國民眾減少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消費行為。但從實際推行效果來看,該行為仍未有所減少,如部分民眾在購物時仍經常使用一次性購物袋。由此可見,我國大部分群眾生態保護意識仍然薄弱[4]。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如圓明園滲水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等,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了解層面也愈發廣泛,但是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主動性較差,其中大部分的公眾存在“光說不練”的現象。當公眾遇到環境保護相關活動時,大部分的公眾自主參與意識較差,從眾心理較強。
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的環境保護活動主要為宣傳教育,宣傳人員會利用植樹節、生物多樣日、土地日、地球日、臭氧日、環境日等節日舉辦環境保護宣講會、培訓班、專題講座、展覽、研討會等活動,以及利用新聞媒體、雜志、科普刊物等進行宣傳,公眾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并未延伸至和觸及政府決策中。此外,大部分公眾參與的環境保護活動主要集中在生活空間中,并且以淺層次、簡單的環保行為為主,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等。而需要主動學習或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的環境保護活動則少有問津[5]。
目前,大部分公眾主動參與到生態保護活動中的方式十分單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公眾熱衷于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節日活動中,如世界無煙日、世界節水日等,大部分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熱情和興趣會隨著環境保護節日的結束而消散。②當環境污染問題損害公眾的自身利益時,其會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例如,某市某小區附近一戶從事電鍍加工行業的居民為減少廢水處理成本,將廢水排放到河流中,導致河流被污染,破壞了小區居住環境,因此居民將其舉報至相關部門。
4.1.1 創新宣傳方式
在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宣傳人員需求樹立“節能+互聯網”環境保護理念,創新生態環境宣傳方法和途徑,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宣傳工作的開展。宣傳人員需要綜合利用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通過新媒體、互聯網等渠道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活動,同時利用手機報、APP、公眾號等方式提高宣傳活動的影響力。此外,可以通過開展線上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利用新媒體發布環境保護視頻、展示節能技術、開展線上講座、發布綠色活動、開展環境保護推廣活動等,也可以通過制作環境保護表情包、漫畫等創新宣傳方式[6]。在創新宣傳活動過程中,需要保證活動內容的豐富性、新穎性和突出性,進一步擴大環境保護宣傳的影響力和覆蓋面,進而發揮出宣傳活動的效能。
4.1.2 搭建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和技術展示推廣平臺
環境保護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以及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宣傳部分需要搭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環境保護服務和技術推廣平臺,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推廣機制,對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進行創新和延伸。此外宣傳部門也需要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服務與改造需求對接會議和對接服務等活動,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效果。
為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宣傳力度,推動宣傳工作的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樹立了多個宣傳品牌,不斷創新生態環境宣傳方式。中國環境保護日就是生態環境宣傳中最亮眼的一大品牌,宣傳部門將環境保護日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重要節日和平臺,通過提前謀劃和部署,進一步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效果,在這一節日中,我國數以萬計的公眾通過間接和直接參與的方式主動參與到該活動中[7]。除了需要樹立上述宣傳品牌外,還可以通過環境保護知識競猜、環境保護故事會、環境保護舞臺劇、環境保護消費日等打造生態環境宣傳品牌活動。
4.3.1 調動媒體參與環境保護宣傳的積極性
媒體作為環境保護宣傳的重要媒介,在生態環境宣傳活動中,相關部門需要重視媒體行業的參與度。邀請媒體部門參與環境保護工作,通過媒體播放、轉發與環境保護相關的重要事件、重要活動等,同時也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圖片、新聞信息等方式加大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力度。尤其是在中國環境保護日,宣傳部門可以邀請媒體公司積極參與其中,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公司,此外可以通過在優酷、新華社、愛奇藝、中國能源報、抖音、今日頭條等媒體中開設宣傳專欄,進一步擴大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影響力和覆蓋面,從多個角度將宣傳活動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中。
4.3.2 吸引企業和組織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主動與宣傳部門合作,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中,因此宣傳部門可以將市場化和公益化相結合,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構建多元化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機制,號召公眾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8]。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環境保護已經不是政府部門、相關組織和企業的獨立活動,環境保護活動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并且已經形成了全民積極參與的局面。因此宣傳部門也需要吸引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的加入,為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展示平臺。
綜上所述,“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施意義重大,并且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政府、公眾和企業共同奮斗,同時也需要科學界提供關鍵技術、科學知識、管理政策和數據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公眾和企業的參與對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加大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力度,調動公眾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