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紅 涂凌 賴文炎 李楠
廣東省2019 年科研人員數量占常住人口比例僅為0.87%,說明科研領域的人才集聚程度還有提升空間。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為廣東省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才集聚提供良好機遇。近年來,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實施,對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發揮積極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現狀、優勢和短板的基礎上,最后提出對策建議,對廣東省打造人才強省,集聚英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突破“卡脖子”技術,以期為廣東省人才政策設計找準重點,發揮政策體系效應,打造創新人才強省,構筑集聚創新人才高地提供參考。
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人才政策,內容囊括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綜合、評價、保障、流動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人才發展投入政策體系。從政策的數量來看,人才政策依次序遞減:引進、培養、激勵、綜合、評價、保障、流動。政策數量排名第一的是人才引進政策;并列第二的是人才培養政策、人才激勵政策、人才綜合政策;排名第三的是人才評價政策;排名第四的是人才保障政策;最后是人才流動政策。
(1)人才引進政策
人才引進政策是廣東省人才政策體系中出臺最多的政策,也體現出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對于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高度重視。
(2)人才培養政策
通過政策引導,人才培養政策與人才引進政策做好銜接,激發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的活力,發揮人才培養的規模效應。
(3)人才激勵政策
人才激勵政策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開發人才、促進人才成長,實現以人才
輻射來帶動更多人才成長。(4)人才綜合政策
人才綜合政策數量多反映了廣東省科技人才政策建設有長遠的、宏觀的規劃,體現了政策的系統性,這對于科技人才政策體系的完善具有指導作用。
(5)人才評價政策
科技人才評價政策主要與科技成果鑒定、科技成果轉化密切相關,后者的工作開展為科技人才評價提供了基礎。
(6)人才保障政策
通過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提供特定待遇,消除高端人才的顧慮。
(7)人才流動政策
人才流動政策數量最少,有待進一步完善。而人才流動會加速技術創新和傳播,寬松的人才流動政策,為激發人才活力,發揮重要作用。
(1)發揮黨管人才的特殊優勢,從戰略高度在集聚和協調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到促進人才發展的工作中來,強有力地保障和推動人才工作的整體合力。黨的領導是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事業不斷前進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建成人才強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廣東最高決策層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引領、協調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參與,推動人才發展工作的形成整體合力。
(2)大多數人才發展政策由多部門聯合出臺,部門間的協調聯動不斷增強。發文部門覆蓋面較廣,包括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廣東省財政廳等二十多個部門,是部門聯合協作的系統化工程。廣東省各部門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科技人才管理中所具備的獨特價值,從部門職能角度頒布了科技人才政策,為廣東省吸引和培養科技人才、為科技人才在廣東更好地工作生活、為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3)政策激勵措施多樣化,包括項目資助、精神激勵和創新創業扶持。人才激勵政策主要有三種形式:①項目資助形式,最具廣東特色的是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三大人才工程。②精神激勵形式,通過重獎突出貢獻人才來激勵創新創優,如南粵功勛獎、創新獎及南粵突出貢獻和創新獎。③創新創業扶持形式,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行政手段、搭建科研機構與企業溝通交流平臺的引導手段,以及稅費減免和創業擔保貸款等財政手段。
盡管近年來廣東省在人才發展方面出臺了多項投入政策,整體人才缺口在逐漸收縮,在人才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但在不同行業間、城市間,仍存在結構性人才短缺的情況,遠沒有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高地。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存在一些短板。
(1)重引進輕培養
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人才引進的投入政策的力度大于人才培養投入政策的力度。近年來,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以吸引國際、國內拔尖人才與頂尖技術團隊為重心,為其提供高強度的投入和經費支持。而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的投入政策力度較小。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待遇出現非常大的差別,甚至出現一些本土人才流失的情況。從長遠來看,“人才強省”要依靠自主培養的高層次人才。而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更好地帶動人才培養,發揮乘數效應。
(2)投入政策與人才成長的規律不匹配
近年來,全國各地拉起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人才的“身價”更是水漲船高。盡管近兩年有所趨于冷靜和理性,但前期快速增長的人才“身價”,仍處于較高水平。比如,現在引進的博士或者博士后,提供的待遇水平基本為年薪25 萬元(人民幣)左右,這個待遇水平基本跟省屬高等院校或省屬科研機構的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員的待遇差不多,甚至還略高一些。這種不平衡,也容易引發用人單位內部新老人才的矛盾。
(3)未充分發揮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等多元主體的協同效應
廣東省的人才發展投入政策主要依靠政府主導,在一定程度上未考慮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等多方效力。政府出臺人才發展政策,政府投入人才發展經費。政府花大力氣引進高端人才,但由于政府不是直接的人才培養和使用單位,可能出現引進人才“水土不服”的情況。另外,廣東省除了擁有眾多高等院校等人才培養基地,還擁有省屬科研單位,這些單位有足夠培養人才的師資、軟件和硬件,但由于這些省屬科研單位沒有研究生院,研究生來源的數量和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未充分發揮省屬科研單位培養人才的效用。此外,個人因素也是人才發展的重要主體,個人家庭的投入,也會促進人才發展。
(4)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績效評估體系不完善
廣東省全面開展部門績效評價、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這些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并形成了較為完善及穩定的績效評價體系。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也日益完善,逐漸形成了人才發展的政策體系。但目前對于政策的績效評估體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對于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績效評估體系更為欠缺。
廣東省人才發展投入政策,應把人才發展工作的重心從以人才引進為重點,轉變為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雙舉并重。加強人才引進,可以在短期內縮短技術創新和突破的時間,快速占領科技創新高地。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加強人才培養,能在較長時期保持競爭優勢,不輕易被復制或替代。留住人才,培養人才不能光依靠行政手段限制人才向其他地方流動。而應從相對公平的角度,特別是對于重大攻關項目,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要在同一起跑線上去競爭。在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設置時,既要考慮政策對引進人才的吸引力,也要考慮本土人才發展的持續支持。讓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通過出臺人才發展政策,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作為財政預算保障重點,穩定支持人才發展,特別是人才引進方面。進一步優化財政投入的管理機制。探索階段性的人才支持投入,提高財政投入效率。改進人才資助資金分配辦法,探索根據科研開展情況,逐期增加投入,使財政投入的規律與科研發展的規律相匹配。使真正有重大科研成果的青年人才也能潛心科研,無須為項目經費能否持續投入而做出短期行為。
從引人、留人、用人、發展人等多角度出發,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人才投入保障機制,發揮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等主體的投入效應。
(1)在引進人才方面,以政府為投入為主導,整合資源,加大引進人才力度。政府從全局出發,以人才戰略的高度,結合廣東省的發展需要,大力引進全球頂尖團隊、高端人才,發揮引進人才工作的引擎作用。
(2)在留住人才方面,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完善社會投入保障機制來實現。留住人才包括引進人才的留住和本土人才的留住。探索更加體現公平效率的政策機制,平衡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的激勵及保障措施。保障人才引進來、留得住;本土人才歸屬感強,有好的發展機會。根據不同的行業、領域及所處的階段,從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到社會投入參與,最后過渡到社會投入發揮主導效力。同時,要加強有利于留住人才的社會環境的建設。社會環境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的硬件條件及人文關懷,社會風尚等軟環境。城市宜居宜業,社會文化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使人才得以安居樂業,繼續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
(3)在用好人才方面,發揮用人單位投入保障機制。用人單位通過優化制度設置,提升人才服務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幫助人才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為其提供開展工作必要的支持。另外,激發人才的驅動力,通過核心人才組建團隊,以人才帶團隊的方式,使其發揮人才的價值。最后,在生活方面多關心人才的需要,特別是對于教育、醫療方面,多提供人文關懷和幫助。
(4)在發展人才方面,個人投入保障機制尤其重要,發展人才最大的動力在于人才的自驅力。在強大自驅力的驅動下,人才個人及其家庭會加大投入,如增加培訓、學習、對外交流等機會,進一步促進人才的發展。
建議通過構建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績效評估體系,對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產生的績效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也為人才發展政策后續的改進、修訂提供依據。利用投入產出等理論,構建人才發展投入政策的績效評估體系,包括投入指標體系:人才的培養、引進、開發;產出指標體系: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對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開發的投入政策交互效應及其對人才發展的績效影響進行分析。評價結果能夠對人才發展投入政策實行績效評估、分析和預測,為政府出臺人才發展政策設計找準重點,提高多元主體、多領域政策的協同性及政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