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豪 馮筠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巨大變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同時促進其他類型經濟體制共同實現繁榮發展。而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過程中,民商法與經濟法在其中扮演穩定市場經濟的關鍵作用。通過對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調節,有助于維護我國市場經濟的整體利益。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差異性、關聯性,從而有效系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以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由此,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通過對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對于認清二者的差異性,探明二者的共通性,能促使民商法與經濟法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有利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從整體而言,民商法與經濟法的本質具有相同特點。因為無論民商法、經濟法,其保護職能都是為了調節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保障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為了給市場經濟提供持續性保護,民商法與經濟法均在此過程中不斷對法律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其中,民商法通過為個體提供保護,其內容重點在于能夠為各種民事行為進行規范。而經濟法則是借助宏觀調控的科學手段,對市場經濟的內容實行調整。通過將民商法與經濟法相結合,能夠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有效調整。除此之外,也正是因為民商法與經濟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出發點相同,因此在市場經濟之外,也能對社會經濟起到調整作用。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商法與經濟法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民商法與經濟法設立的目的,均是為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確保市場經濟的秩序能夠始終與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相一致,同時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則,推動市場經濟生產力不斷邁步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的長治久安。在此過程中,民商法主要在公民及商業主體中發揮調節作用,而經濟法主要從宏觀視角發揮調節作用。從現代化民商法的角度來看,私法的公法化成為一種趨勢,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日趨一致,兩者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完善,以及推動市場經濟在長久發展中,能夠永久保持旺盛的活力。
民商法與經濟法之目的都旨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交易安全,那么在法律調整范圍方面即存在一定的交互之處,民商法旨在調整微觀經濟關系,而經濟法調整范圍即包括微觀經濟關系同時也包括宏觀經濟關系,兩者的調整范圍存在一定的交互之處。在一定情況下,民法所調整的對象并非完全由民法調整,也可能由經濟法調整,例如在民商法中,對合伙企業的法律制度進行主要的調整,但我國獨有的公有制經濟或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下,注重市場調節的民商法和國家干預的經濟法,兩者在其調整范圍必然有一定的交互。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在功能上互補。民商法是以私法功能為主、公法功能為輔,經濟法與之相反,兩者對于維護市場經濟安全和秩序有其對應的分工,前者注重私主體的自我調節,后者注重國家的干涉調整,兩者在維護市場經濟安全發展方面功能互補。例如在市場經濟競爭下,商業主體的違法行為不以經濟法為依據,可以通過民法予以調整和問責;如該違法行為形成對社會經濟利益的危害,則可通過經濟法以發揮維護經濟安全的作用。
在民商法和經濟法中,調整對象不同是二者最明顯的差異。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個體。即在民商法應用中,通過解決市場經濟中個體利益糾紛,促進市場經濟和交易安全。而從經濟法的角度出發,雖然調整對象同樣涉及社會中的平等個體,但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十分廣泛,此時個體除了指代個人,還指代商家或企業。經濟法是通過限制意思自治的方法對干預的經濟主體進行控制和調整,促進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長效發展;對于民商法來說,其應用目的在于尊重意思自治的前提下,保護社會個體之間的私權利。就經濟法來說,其應用目的在于保護市場經濟宏觀利益與國家經濟的共同利益。但是,這并不意味經濟完全不能保護社會個體的利益。相反,正是由于經濟法從全局統籌社會利益,通過對財政、金融、社會公平的方面的關注,能夠實現對社會、個體利益的深遠保護。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機制依然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此時,依然會有諸多問題的產生影響市場經濟發展。面對此情況,需要依靠民商法和經濟法進行調整。然而,民商法和經濟法對于市場經濟均具有調整作用,但是二者的調整方法卻存在不同。對于民商法來說,由于其調整對象主要以社會個體的私主體為主,因此民商法中存在諸多單位法。而在調整方式方面,民商法主要依托單位法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整。而對于經濟法來說,由于其調整對象主要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主,因此主要從社會經濟大局視角出發,通過多維及綜合手段實現對市場經濟的調整。
在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民商法保護的是社會個體的利益。而在這些社會個體中,除了確保基本自然人的利益,同樣涵蓋相關權利主體,如企業法人等。由此可知,民商法的保護主體主要涵蓋在私權利范圍內。因此,民商法的主體關系主要在于保護私權利。而從經濟法的角度出發,其保護主體關系不僅包括企業法人,同時還包括國家機關、組織等。因此,與民商法的主體關系對比,經濟法的主體關系更具廣泛性。除此之外,在經濟法的各主體關系中,諸多主體關系由于受到階層因素的影響,導致主體關系間出現不平等現象,但這并不會影響經濟法在其中貫徹公平公正原則。
民商法和經濟法之所以會在社會職能方面存在不同,主要由于二者法律內容不同所造成。例如在民商法中存在勞動法、擔保法等單位法。借助單位法、民商法能夠對市場經濟中的違法行為進行問責,同時對市場經濟中的個體行為形成約束。由此可見,民商法在注重經濟目標的情況下,社會職能在于通過對單位法的有效利用,進而實現對社會個體權益的保護,促進市場經濟的安全和自由。而經濟法由于自身主體關系具有廣泛性,因此其社會職能同樣相對廣泛。但具體而言,經濟法在不僅注重經濟目標,且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其社會職能在于運用各種法律手段,確保市場經濟整體社會職能保障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通過對民商法與經濟法的共通點及差異性進行了解后能夠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相互對立,但又相互統一。而通過理解民商法與經濟法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將二者更好地結合,推動市場經濟實現穩定發展。
從市場經濟主體的角度出發,政府一方面需要鼓勵市場經濟主體能夠具備民商法概念中的意識自治,但另一方面也要對這種自治加以限制。具體來說,政府不僅要保障市場經濟中所有個體的經濟權益,同時要從宏觀調控視角出發,確保市場經濟始終處于健康有序的發展狀態中。除此之外,政府在開展宏觀調控時,應以經濟法作為指導法律,同時要加強民商法在此環節的作用。例如,民商法能夠對宏觀調控實施下的個體經濟展開微調,幫助市場經濟快速對信息進行反饋,方便政府提出相應的經濟對策。
在民商法中,其功能在于為市場經濟個體利益提供法律保護,而經濟法的功能在于為社會整體利益提供法律保護。從表面內容上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調整作用存在差異性且關聯不大,甚至有時還會出現為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而犧牲經濟個體利益的情況。但是從長遠方向考慮,民商法與經濟法在調整作用方面存在一定契合關系。多數情況下,市場經濟中的個體會通過遵守市場秩序的方式,開展一系列經濟活動,推動社會經濟實現發展。但是實踐已經證明,市場經濟中并非所有個體都愿意安心遵守市場秩序。在利益的驅使下,市場經濟中的部分個體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觸犯法律。而隨著市場經濟中違法行為增多,會給遵守市場秩序的個體帶來經濟方面的損害。此時如果沒有法律條文對違法行為加以約束,市場經濟將陷入混亂、崩潰的狀態。在此情況下,民商法已經無法保障社會個體的利益了,此時需要經濟法出面對民商法形成協調、補充,對市場經濟中的違法行為加以約束。因此,通過二者的結合,能夠達到較好的結合成效。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共通點,包括保護職能相同、價值取向相同、調整范圍交互、功能作用互補等。同時,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還存在一些差異,涉及調整對象不同、調整方法不同、保護主體不同、社會職能不同等。針對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協調處理,應從客觀角度,正視民商法與經濟法對市場經濟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在調整范圍方面的結合、在調整作用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進而從法律層面上,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實現長期穩定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