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依婷
商號權全稱為商事名稱權,其概念即商事主體對商號依法擁有的權利。商號權具有商號非物質性、權利人專有性、專有權地域性、時間無限性等特征。商號權保護主要是對商事主體利益的保護,這既能調動商人經營的積極性,又能創造經濟效益,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健發展。
商號權包括設立權、使用權、轉讓權、變更權、處分權、救濟權,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設立權。商事主體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行使商號設立權,所設立商號包括商業名稱、行業性質、所在區域、行業特征、組織形式等。隨著商事體制的完善,商號注冊登記流程大大優化,部分公民能夠自主申報商業名稱。
第二,使用權。商號所有人對登記后的商號依法使用。使用權細分兩種情況,分別是許可使用權和專用權,前者通過授權他人部分使用商號或全部使用商號的權利,進而衍生出特許經營模式和連鎖經營模式;后者指商號所有權人獲得獨占使用權和排他使用權,一旦發現侵權行為,所有權人能夠利用專用權進行維權。
第三,轉讓權。商號權持有者出于盈利需求,或者無法繼續經營而轉讓商號權,轉讓后商號權被新的受讓人持有。
第四,變更權。所有權人順應市場變化,根據法定程度提出已登記商號變更申請,但不允許擅自變更登記后的商號。
第五,處分權。商號所有權人通過對商號的處分來獲取利益,其中商號既可以憑借名稱使用,又可以充當財產進行使用。具體來說,基于真實意思表示根據法定程序行使相關權利,實現利益獲取目標。
第六,救濟權。商號所有權人在商號權存在被侵害風險,或已然受侵害時,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實現商號權益救濟。救濟方式包括自助救濟和公力救濟兩種,最終侵害者會受到一定的法律懲罰。
1.《行政法》保護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二章從法人名稱、企業名稱兩方面進行規定。《關于對企業名稱許可使用有關問題的答復》要求企業行使企業名稱專有權,擅自將企業名稱許可他人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未經登記的企業名稱,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2.《知識產權法》保護
我國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意味著正式開啟商號權域外保護機制,具體法律保護內容可以被總結為:廠商名稱在所聯盟國家受保護,無申請義務或注冊義務。商號注冊之后,以商標形式受到法律保護,無論是國內還是域外,均在法律保護范圍內。現今,國內的商標保護體系相對健全,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為商號權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護,一定程度上增強商號影響力,使商號被人們所熟知,進而增強商號品牌價值。
3.《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未經許可共用企業名稱的違法行為普遍存在,這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還會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權威性,導致市場經濟緩慢發展。如今多數企業使用不正當競爭行為獲取市場份額,具體表現為:假冒他人商號進行產品銷售、采用字音相近或字形相近商號來吸引消費者、注冊他人所使用商號等。對商號權所有人來說,這些不正當行為會降低其信譽度、知名度,并且經濟效益也會受到影響。商號所有權人一旦遇到上述情況,可以借助《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維權。其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款具體規定:“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
4.《民法典》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十九條第二款、第一千零一十三條從名稱權視角對商號權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民法典》實施后,《民法總則》以及其他法律被廢止,這意味著名稱權法律保護工作邁向新臺階,從而加快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步伐。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商號權保護中制定部門規章,這雖然能夠對內部管理起到一定約束作用,但不足以上升到法律層面,其立法效力不強。縱觀商號權相關的立法內容,我國在這一方面有較大進步空間,如果立法工作不到位,那么商號權糾紛事件會大大增加,并且司法審判依據不足,極易影響審判的公平性,導致法律權威性受到影響。
商號權法律保護的前提條件之一,合理確定商號權性質,否則,法律法規缺乏實用性,并且法律保護工作不夠細化,極易為商號權侵害行為提供可乘之機,導致商號權持有權人的合法權益以及信譽度受到影響。從立法層面來看,商號權性質界定過于寬泛,已有法律法規中“字號”“企業名稱”不相一致,進而法律保護機制效用片面彰顯,一旦不正當競爭行為出現,會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
當前,商號權保護制度過于片面,多數商號僅在登記范圍內具有專用權,這極易增加商標權與商號權糾紛事件,導致商號權持有人的利益受到威脅。此外,商號權登記注冊模式未能與商標權的登記注冊模式保持一致,所以不法分子會以此為契機,發出侵害商號權的行為。此外,已有救濟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開通民事救濟、行政救濟兩種渠道,意味著現有救濟方式未實現對商號權持有人的全面保護。對于特殊商號權益保護工作來說,現有保護機制缺乏實效性。以老字號為例,由于這類商號的形成以較高時間成本為保障,當商號品牌確立,則商號自身經濟效益提高,并且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所以要提供全方面、有效性保護。實際上,商號權的保護模式尚未細化,已有商號主要根據地區差異來劃分,一旦商號專用權超過登記機關管理范圍,那么專用權作用隨之消失,進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機會,致使老字號所有權人利益受到影響。
商號權益保護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從法律層面保障商號權持有人權益,需要完善立法體系,并清晰界定商號權性質,同時,動態優化保護機制,大大提高商號權法律保護水平,促進市場經濟法治化、和諧化發展。下文針對具體途徑展開介紹,以期拓寬商號權保護的法律渠道,為日后商號權法律保護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商號權又被稱為經營性標記權,商號合法權益保護工作關系到商業形象及經濟效益,當商號權立法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那么商號權持有人的經營動力得以激發,并且營商環境透明化、公平化。商號權立法保護的常見方式,即設定綜合性法典、推出體系成熟且配套完善的商業標識法。結合我國商號權保護需求,以及現有立法情況,逐步完善配套法律法規,推動立法工作層次化開展,縮短與綜合法典間的距離。具體來說,在商號權現有法律保護的基礎上,制定適用范圍廣、時效性強的商號法,確保商號權所有權人的權益得到全面保障,使侵權行為被依法懲處。商號法的制定及完善,要與市場經濟法則相契合,致力于建設公平市場環境。與此同時,做好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工作,確保商號權益保護工作有據可依,大大減少糾紛。除此之外,適當借鑒發達國家在商號法確立中的經驗,針對我國現有法律法規進行梳理,從科學視角進行管理,并動態完善商號規則,據此規范商號選擇行為、使用行為、保護行為,最大限度地維護商事主體經營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我國建立商號法則的同時,多層次、系統化調解商號,確保法律法規協同配合、互相補充,最大化彰顯立法效應,并提高商號法的法律地位。
商號權設立之初,基于人身屬性劃分交易主體。經濟活動增多,使得商號權財產特征日益顯現,尤其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商號財產價值盡顯。如今很多國家在商號權屬性區分中,統一考慮商號權和商標,基于這種方式提出商業標志權。雖然名稱統一,但為減少摩擦及糾紛,同樣應當對其進行區分,確保后續立法、執法工作專項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習發達國家德國在保護商號權中的做法,通過頒布《商標和其他標志保護法(商標法)》進行規定,這既能增強法律適用性,又能對傳統立法工作進行革新,當商標和商號權得到統一保護,有利于減少糾紛,使商號權法律保護工作持續性、穩定性推進。實際上,德國這種立法操作對經驗要求、技術要求較高,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來說,需要一段時間踐行這一立法模式,當前單行法具有適用性和導向性。商號法與時俱進完善,在字號、企業名稱方面力求統一,使商號法律性質的界定清晰化、明確化,從而形成有效化法律保護機制。當商號權性質明確,能夠大大減少不公平競爭行為,確保商號權持有人權益、消費者權益得到保障,促進市場經營秩序穩定化。
商號權法律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保護機制,確保所有權人的信息完整、透明、互通。具體來說,全面優化商號登記管理制度、商號保護制度,為保護行為提供制度層面的支持與導向。其中,商業表示登記注冊制度統一化、規范化,不同區域商號權的登記注冊遵循一定規則,并且形式標準,從而減少商號權糾紛。當商號登記管理制度在國內通用,那么商號獨特性逐漸顯現,從而營造健康、和諧的經營環境。當前網絡信息技術大范圍推廣,這為商號權保護工作信息化開展提供支持,滿足信息共享、信息互通等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保護成本,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商號權保護制度,應與時俱進補充制度內容、健全制度體系,保證制度實用性,促進商號權法律保護工作制度化開展,最終維護商號權持有者的權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市場經濟背景下,要想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捍衛知名商號品牌價值,應搭建知名商號保護制度,在此期間,精準定位商號法律地位、優化商號權獲取的法定程序、成立信息化數據庫。商號權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要逐步推進,既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又要滿足商號權依法維護需求。需注意的是,重點保護老字號企業,針對不同規模老字號企業專項保護,如申請馳名商標、細化保護制度,推動老字號企業持續、穩健發展。
綜上所述,商號權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法律層面加大保護力度,即完善立法體系、明確界定商號權性質、優化保護機制,使新時期商號權法律保護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促進商號權持有人的經營效益持續增加,并形成穩定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