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英 曹永年
杭州作為建設中國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領先城市之一,近年來,圍繞數字產業和智能化發展,努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作為全國首批“三網融合”和“云計算”的試點城市,杭州加大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全面推行智慧經濟建設,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電子商務網絡集群化的發展。在智慧經濟發展過程中,杭州市實現“政府引導、市場化運行”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創業人才的優化機制,以市場化創業投資為主導的資本選擇機制。產業化綜合資源與人才創業扶持政策同步深度對接的引進機制。形成了具有特色鮮明的全國智慧經濟創新城市的典范。本文基于杭州智慧發展的優勢和難點進行梳理,并分析了杭州智慧經濟發展模式對安徽的啟示。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提升信息化建設的效果,通過信息化建設成效來助推智慧經濟的發展。杭州的信息化基礎建設在全國屬于領先地位,其擁有大容量程控交換和各類數據通信技術,并成為全國首批列為“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以無線傳感網、射頻識別及5G 應用的全面推動,實現了全面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推動,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物流、安防監控等領域中,云計算“運營”和“運維”兩大核心管理系統不斷成熟,有效推動杭州信息化建設的效果,實現了對智慧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在智慧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信息化產業規模的發展,并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進而推動產業效益的協調發展。杭州網絡零售產品中以母嬰類、家居家裝類為主,與傳統塊狀產業的匹配度較高,杭州電子商務產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網絡經濟與杭州本地實體經濟的融合度非常高,據不完全統計,杭州網絡銷售本地產品的比例在85%左右,不像義烏等地雖然網絡零售金額很大,但是產品絕大部分不是本地產品,對本地實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夠明顯。電子商務的進一步又好又快發展需要依托于開放的城市環境和功能配套,雖然杭州在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在智慧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是獲取噱頭,更不是盲目跟風,而需要結合杭州經濟發展的實際,全面推動智慧經濟發展的具體實施,并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全面推動智慧經濟的發展,在杭州具體實施智慧經濟的過程中,雖然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但還存在一定的發展難點,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杭州的智慧經濟發展處于國內前沿,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參考,全靠自己改革創新,杭州在智慧經濟發展上近年來改革創新力度較大,取得了多項國家、省級創新試點,但是在智慧經濟等經濟方面的創新發展試點不多,智慧經濟產業資源的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有所下降,杭州的智慧經濟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做出特色,必須要在改革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亟待形成自身發展的新優勢。隨著智慧經濟產業發展標準的陸續出臺,“低質跑量”產品的銷售越來越跟不上智慧經濟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要求,亟須創新發展。
杭州大力發展智慧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提供了就業機會,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但是高級團隊、專業型人才、綜合型人才等的緊缺程度仍未得到明顯緩解,還是存在“引得來、留不住”的問題,仍需地方政府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同時政府考慮到規模發展勞動力成本等問題,人才的引進并沒有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此,政府要跳出智慧經濟的小圈子來看待整體發展和建設,除了關注各類產業的發展外,更要認識到良好的社會環境、優質的公共服務,對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慧經濟發展需要依托于開放的城市環境和功能配套,雖然杭州在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但在開放平臺建設、貿易便利化推進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城市貿易便利化水平亟待提高。特別是在發展跨境電商,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具有保稅功能的園區建設相對滯后,缺乏開展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模式的大型平臺。城市國際化物流體系建設整體的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上程度不是很高,港口服務仍以傳統的裝卸、儲存、轉運為主,在港口整合保稅、通關、質檢、倉儲等功能上仍需加快拓展,亟待以外貿綜合服務功能、配套支撐服務功能的提升帶動智慧經濟產業走向國際。智慧經濟產業地方發展特色有待于進一步突出,杭州智慧經濟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還需要地方政府更全面融入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智慧經濟、共享經濟發展,多角度、多維度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和方式,加快嫁接、改造和提升實體經濟,帶動網絡經濟進一步特色發展。
基于以上對杭州智慧經濟發展的優勢及發展的難點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在智慧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市場發展潛力,提高產業發展的優勢,合理進行城市產業的定位和布局,有效進行資源的整合利用,進而實現智慧經濟高標準和高質量的發展,全面推動安徽智慧經濟發展的實施。
未來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智慧經濟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基礎手段和必備要素,要進一步認識到利用智慧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提高認識、提前謀劃、提早規劃,探索出一條具備安徽特色、適合安徽發展的路子。要進一步加大對智慧經濟尤其是產業生態體系建設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探索研究智慧經濟產業發展“負面清單”管理辦法。要優化土地、投資等要素支撐,建立與安徽智慧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天使基金、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基金投向智慧經濟重點領域。要進一步加大智慧經濟專業人才、優秀團隊的引進和培育,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健全政府公共職能,完善政府配套服務,是順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要堅持軟硬環境雙優化,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強城市智能化、數字化管理,廣泛推廣運用物聯網技術;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建立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提升政府陽光熱線服務效能;深化經濟市場化改革,構筑制度供給新優勢。進一步完善智慧經濟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基層聯絡點的布局。充分發揮智慧經濟行業協會的作用,探索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安徽已成為長三角經濟帶中的“創業之城、財富之地、宜居和休閑勝地”,也正在全力打造創新創業先行區、特色產業集聚區、城鄉統籌樣板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幸福民生和諧區,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這為各界特別是“互聯網+”產業化合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有利的條件。應始終秉承“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行天時、占地利、享人和、聚發展,留住人才、留下產業,實現城市與企業與人民共贏發展。同時,隨著智慧經濟立法的完善,要進一步營造競爭中合作、發展中規范的環境和氛圍,努力使投資者、創業者、工作者安心、舒心、放心在湖創業投資。
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智慧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力土建智慧產業的技術協同創新發展,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來提高互聯網等相關重點領域的技術發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研發能力,推動傳感器、海量數據存儲與處理、智能信息處理,以及超大規模的并行計算和智能化系統的深度運用,積極建立起智能設備研發和檢測機構,強化和國外先進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提升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實現技術溢出效應。增強重大科技成果項目的技術性運用能力的提升,重點是實現技術和市場化利益的相互融合發展,并形成相互之間共享機制的構建,提升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能力和效果,實現企業之間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互補,提升技術管理控制的能力,安徽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結合創建“新一代網絡技術與產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點突出智慧產業經濟的發展特色和能力,實現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全面深入,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全方位探索。
以“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創建為契機,以“互聯網+”為手段,大力發展地理信息、新能源等傳統優勢產業,電商應用普及行動。進一步加快智慧經濟進企業、進市場的步伐,力爭“十四五”期內,規模上工業企業智慧產業應用全覆蓋,農村電商增效行動。以“農商互聯”為契機,著力打造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提升拓展農村電商服務站功能,深化農村電商服務站與銀行卡助農服務點、物流配送服務點的合作共建。跨境電商突破行動。鼓勵和引導“區域產業集群+跨境智慧產業”發展,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契機,積極爭取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以外貿功能的提升帶動跨境電商出口。同時,加強與自貿區的對接合作,發展跨境電商進口業務。服務業電商創新行動。創新生活服務業電商發展,繼續推進社區智能投遞終端的布點和建設,創新開展社區“菜籃子”微市場便民服務網絡布局。進一步健全完善大數據、金融、物流、運營服務、教育培訓等智慧產業服務業體系,鼓勵和支持智慧產業服務本地化對接。
根植于本地實體優勢產業的智慧產業基地孵化和孕育出全新的區域網絡產業集群。目前,安徽的智慧產業園區基地已由布點建設階段向提升發展階段轉變,需要進一步擴大連鎖化、品牌化效應,增強生態化、專業化集聚效應,不僅與當地的實體產業緊密結合,更要將產業園區基地逐漸從網商辦公集聚到創業創新、生活服務集聚。同時,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多元化資本投入模式,提升產業園區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區域公共品牌是地方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集群內眾多企業共享的無形資產,代表了地方產業的整體形象。打造區域品牌對于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起到巨大作用。產業集群是區域公共品牌產生的載體,以及信息經濟、智能裝備、綠色能源、健康時尚等新興特色產業的優勢,著力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區域公共品牌,將形成巨大的“磁吸效應”,反哺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優秀的人才等,為產業集群的進一步擴張提供發展后勁。要進一步加強與優質智慧產業服務資源、教育培育資源、專業技術資源等的合作共建,吸引一批智慧產業高端資源、優秀團隊和“大好高”項目落戶安徽,特別是在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發展方面,亟待大企業、大項目打通全流程通道、帶動全域發展,借勢作為、借智深化、借力推進,推動安徽智慧產業更快一步、更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