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家瑋
當前環境下,我國農業農產品的銷售形式單一且效益低下,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傳統農產品營銷模式無法適應市場發展及變革的腳步,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變化。因此,只有借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發展,改變經營模式才能發展創新型農業營銷策略,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
對于農產品銷售而言,電子商務營銷是促進農產品快速銷售快速收益的新型銷售模式。因此當下這種營銷概念的適用范圍還僅限于網絡較發達和認知水平較高的大中型城市,對于偏遠地區而言,農產品經營者對于新型電子平臺網絡銷售形式的認識不足和相對滯后性,對銷售風險和銷售成本評估存在夸大性和不可控性,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網絡銷售對于農產品的推廣和產品品牌建設的益處。因此許多的農產品經營者不愿意借用網絡技術和電子平臺發展經營,銷售產品,在傳統經營模式中逐漸失去市場占有率,收益甚微。
對于部分對網絡技術有一定認知、對電子平臺或直播帶貨等營銷手段也有意向的農產品種植戶或經營者而言,最大的困境來自營銷人員嚴重不足,缺少完善的營銷管理隊伍,因此在市場中始終找不到產品賣點和營銷策略,導致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形成脫節,售后服務也得不到落實和保障。
(1)網絡普及度低
我國當前網絡覆蓋率出現嚴重的地域性差異和分配不均現象,大多數偏遠地區不具備最基本的網絡條件,關于農業和農產品的信息門戶網站少之又少,農產品經營者無法掌握實時的農產品市場動向和消費者需求。加之關于農產品的電子營銷專門平臺建設嚴重滯后,網絡配套設施的建設無法跟上農產品網絡銷售的需求。
(2)農產品自身不足
相較于傳統經營模式而言,線下銷售對于消費者而言更容易把控產品質量。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對產品的包裝和保鮮都提出了更高更規范的要求。
許多農戶認識不到產品包裝和品牌logo 對于網絡銷售的重要性,一些生鮮產品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因技術條件不足會導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和變質,由此而極大地破壞了產品的形象和線上銷售的信譽。這些因素導致消費者對于網絡電子平臺上銷售的農副產品的質量保證缺乏信心。
農產品的銷售網絡化,一方面能夠降低產品經營者的銷售成本、時間成本和儲存成本,減少中間商對于產品價值的盤剝,直接將消費者與種植者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者精準定位到客戶的需求,同時也幫助消費者找到更豐富更新鮮的農副產品;另一方面,網絡銷售不需要專門的銷售儲存場地,實現原產地現場作業和打包發貨,既節約了時間,又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改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一定要充分認識網絡銷售對于當前形勢下的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網絡技術全面發展的今天,農村經濟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和民眾需求,大力發展新型農業技術創新,打開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渠道。
針對上文提到的網絡銷售認知不足的問題,政府社會應該加大對于人民群眾尤其是農產品種植者和經營者對于網絡銷售和經營模式的宣傳力度,加快促進創新觀念和信息技術的意識。針對我國信息技術起步晚帶來的農產品網絡營銷工作發展落后,發展水平不均衡等問題,政府應強化網絡營銷模式的宣傳和思想的灌輸,幫助種植戶打開生產經營的思路,正確認識到網絡營銷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引導經營者創新經營觀念,確保產品質量,促進農產品網絡銷售經營良性可持續發展。
針對農村地區網絡設施建設落后和分布不均等情況,政府應加大財政支出,鼓勵當地企業和各類社會團體共同幫扶,幫助農村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設施和各類門戶網站,搭建多種類型的網絡銷售平臺,為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信息支持,幫助農戶通過商務平臺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供需關系。
針對消費者提出的網絡銷售農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各地政府部門應該嚴格按照國內行業標準,通過源頭把控和網絡平臺監督的雙重考量,規范農產品銷售質量,幫助農產品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橋梁。
網絡營銷對于農業發展以及農產品的宣傳和銷售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因此,農產品種植者和經營者應該借助網絡的力量,加快農產品的品牌化、特色化經營,建立健全網絡營銷手段和專門的網絡營銷平臺,打開農產品經營市場,進而促進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