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球云
(江南大學 圖書館,江蘇 無錫 214122)
高校圖書館特藏室是高校圖書特色資料建設的重要場所,它能充分彰顯高校的文化底蘊,展示高校的辦學特色。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國外一些著名大學的圖書館陸續建立了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特藏室”,強調傳承本校文化的精神力量,肩負保存本校文化傳統的責任,在研究本校歷史、支持教學科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特藏室的文獻資料,是根據學校辦學傳統、專業特色,經過長期建設而形成的。特藏室如何建設,已有一些相關研究,而對于如何拓展其空間功能的成果,卻較為鮮見。有論者認為,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大部分用于儲存文獻資源和為用戶提供靜態閱讀,其空間布局與設計形態與現代化的圖書館空間具有很大的差距[2]。有論者提出,傳統意義上的“以館為中心、以館藏為中心”的空間建設思維模式和服務方式已經不能推動圖書館知識內容的開放獲取[3]??臻g功能包括物理空間和利用空間,物理空間受圖書館整體建設規劃而有所限制,利用空間卻可以得到充分拓展。在新時代,數字化與信息化已經成為時代特征,圖書館特藏室也應順應時代特征,滿足讀者的新需求,拓展空間功能,將其打造成集閱讀、研究、交流、休閑于一體的多維學術空間,顯得尤其必要。
傳統意義而言,高校圖書館特藏閱覽室多處于一個偏僻角落,把特藏資料置放一處,或將其敞開任意取舍,或將其密閉而嚴格保護。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圖書館特藏室,處于圖書館5樓一個相當空曠的室內空間,分成兩邊,一邊是期刊閱覽室,一邊是幾排書架,放些所謂的特藏資料,旁邊安置幾張桌子,再掛個特藏閱覽室的招牌。特藏閱覽室很少有人光顧,讀者門可羅雀,諸多時候甚至燈光都可不開。諸如此類的特藏室在各高校圖書館并不鮮見,僅發揮為讀者提供閱讀的物理空間功能。這種現狀的形成,與以下原因相關。
一般高校的圖書館特藏室收藏種類繁多龐雜,但并不知特在何處。室內或有不少成系統的鎮館之寶,比如《四庫全書》之類,或歷經數年的孤本、善本、拓本等。但所收藏的資料,相對冷門,多晦澀難懂。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在重理輕文的影響下,文科學術資源普遍偏少,學術氛圍不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經歲月滄桑的各類藏書變成閑書,孤零零立在書架上,積塵不薄,書頁漸漸發黃變黑;特藏圖書或密閉于玻璃框的架子里,難以體現其應有的學術價值和利用價值。
在信息化的新時代,讀者借書還書數量與頻次不斷下降,利用紙質圖書顯著減少。圖書館本應與之相應調整,重新考慮資料利用,重劃空間布局等。然而,大多圖書館存在著重實物,輕數媒的現象。即重視整齊劃一的書架與紙質圖書,重視空調、熱水等硬件的改善,但在查詢、利用乃至小型交流的數字媒體設備較為缺乏。這種現象在特藏室更是如此。特藏室除紙質圖書等文獻資料外,缺乏系統的、珍貴的數據庫,對館藏的善本、孤本的數字化進展異常緩慢,或干脆缺乏數字化計劃。這固然與數媒經費支出受限,數字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
盡管特藏室所處樓層相對偏僻,依然比較注重擺設。比如,一邊放幾排書架,一邊放幾張閱覽桌子,這是傳統圖書館閱覽室的基本模式。在特藏室,考慮讀者較少,閱覽桌也干脆省略了,專業工作人員也省略了;特藏室沒有了閱覽功能,更加無人問津。筆者所工作的特色館藏資源室,每年只有寥寥無幾的師生查看一下相關研究的數據,或偶爾搬弄幾本書籍,鮮見有人在此處認真閱覽。
圖書館特藏室的文獻資料歷經長期積累而成,對于該高校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學術價值。它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特色服務、滿足讀者更高需求的有利場所。特藏室要充分展示其特色,發揮其利用功能,就要充分考慮拓展其空間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這種拓展需要遵循幾個基本原則。
圖書館本質上是一個凈化讀者心靈與遨游知識大海之所在,瑞士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被譽為“知識的匯聚地,靈魂的療養院”[4]。在傳統意義上的特藏室中,眾多發黃的舊書或厚實的新書,呆板陳列于書架里,燈光昏暗,讓人心情壓抑,即使重視擺設,也無非是工工整整而已,顯得陳腐、呆滯,與美學原理背道而馳。因此,空間設計應滿足高等學校的美育要求,培養讀者的高尚情操。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泵烙^程是一個自由自覺的教育過程,使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與滋潤[5]。圖書館特藏室突出美學原理,更能吸引讀者或學者到特藏室從事學習、研究與交流。一個賞心悅目的閱覽空間,一個有著敦實厚重的木書架,配上古色古香的圖書,與柔和靜謐的燈光交相輝映,營造高雅大氣的讀書氛圍,讀者又何樂而不往呢。
高校圖書館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知識創新的重要功能。特藏室要繼續發揚藏、借、閱的傳統空間功能,同時,根據新時代知識信息爆炸的特點,也要不斷拓展空間服務內容,增加新功能,將其打造成學術交流與創造知識的場所。為此,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要協同拓展與優化,使其功能由單一轉向多元,在傳統文本收藏、閱覽等知識輸出功能之上,進化出新型的同行匯集、學術交流等知識創造功能。
在信息化與數據化時代,便利成為一個重要的標簽。然而,傳統特藏室利用資料顯得極為不便,借閱手續繁瑣,閱讀環境缺失。在智能化時代,特藏室優化傳統借閱手續之外,除將必要的經典書籍整齊擺放于書架上,大多資料完全可以數字化,使更多讀者了解和使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讀者提供足夠的圖書資料、網絡信息及師生交流的便利條件,形成信息串聯,實現知識共享。
圖書館特藏室的空間應盡量滿足舒適的原則,即滿足學術化與休閑化的需求,主動激起讀者閱讀圖書的興趣。因此,在空間拓展上需最大限度遵循人性化,體現美觀、大方、典雅的原則,使讀者置身其中而深感愉悅。為此,特藏室完全可以設置個性化座椅、大小不一的空間隔離區間、滿足短時的休憩場所等。也只有在舒適環境里,讀者才更能充分潛心學術,吸收養料,拓展思維,創造知識,產生豐富的想象力。
根據上述拓展原則,特藏閱覽室將不再僅僅承擔珍貴文獻收藏與專業特色展覽等空間功能,應成為靈活的、多樣的、富有動態交互的、協作性的學習、研究與交流空間。特藏室的空間功能拓展應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專題化看似為特藏室建設路徑,實則與空間功能拓展有莫大的關系,可以說,專題化是空間功能拓展的基礎。特藏室應最大限度地體現學校辦學傳統與專業特色。幾乎所有世界名校都有自己獨特的館藏,即多種專題館藏。特藏室不應只是掛一個特藏室的招牌,而應有具體的特藏內容,體現其獨一無二的特點。比如復旦大學圖書館詩歌資料收藏中心,南京大學圖書館的南大人文庫,海南大學圖書館以“熱”為特色,進行熱帶特色館藏資源的建設,覆蓋了熱帶農業、熱帶海洋、熱帶旅游、熱帶經濟和熱帶資源等多方面。[6]當然,這種特藏室根據需要還可以進一步特色化,比如,南京大學的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就可以做成一個相當具有特色的特藏室。江南大學可以結合無錫的歷史工商名城,在圖書館做一個榮氏專題文獻特藏室。
在信息化時代,打造智慧化圖書館是潮流所趨。近年來,各圖書館已開始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力加強了資料建設,購買了不少數據庫,但相對于圖書館整體的數字化進程來看,特色資源數據庫仍顯得設施不足、技術落后。因此,應最大限度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科學設備,對特藏室的文獻服務進行整合,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文獻信息與讀者、管理人員等互聯,統籌信息技術資源,構建智慧平臺,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交互通道。特藏室不應局限于紙質圖書的收藏與閱讀這單一功能,而應基于數據庫終端的便利,拓展其智慧空間。
特藏閱覽室還應有一個新功能,那就是成為最方便的學術交流場地。特藏室可以打造成一個圍合或半圍合的整體空間,引入不易令眼部疲勞的自然光,搭配大尺寸的書桌,以確保讀者擁有足夠的學習空間。在空間設計上,從進門到館內空間布局、從特藏室大門的形狀到室內書架及各種硬件設施的空間擺放、顏色的搭配都應盡量有所考究,有助于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特藏室還應設有會議桌、一體機等現代先進數媒設備,使之能夠舉行小型學術會議或學術講座,進行研究生層次的相關教學與學術沙龍活動。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學習與休閑已密不可分。打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和氛圍,是高校圖書館拓展文化休閑功能的重要條件。特藏室應遵循休閑閱讀的理念,打造品位獨特的閱讀環境,以啟發讀者對新知識創造所需要的靈感。目前,圖書館或書店的休閑化,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法國巴黎美麗霍頓斯書店就融合了法國文化的葡萄酒吧與書店,因此店內經常老客云集。特藏室也要盡量將其打造成師生的文化休閑之所。
在新形勢下,特藏閱覽室需摒棄傳統意義上呆板而缺少人文氣息的空間特征,打破以借閱為中心的傳統格局,最大限度拓展空間功能。這種空間功能拓展并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卻是一所高校體現辦學傳統和專業特色的重要展示場所。特藏室應充分拓展空間功能,彰顯學校傳統,體現時代特征,充分吸引讀者,使之成為集讀書閱覽、學術探討、知識創造、休閑交流的多維空間,更好地體現高校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