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珍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粵港澳大灣區的分布區域十分廣泛,主要位于中國華南地區。它的存在深化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聯系,讓港澳的同胞們可以與我們一同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推動“一國兩制”的發展。
“一國兩制”很好地證明了港澳與我們同處在一個國家,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我們國家成立后的第四十八和四十九年后,香港和澳門一同被我們國家迎接回來“認祖歸宗”。中央政府實行“一國兩制”,即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用改變。除了外交和國防外,香港和澳門也有權獨立參加國際性事務。
在2003年,香港和澳門分別簽署了《關于加強經貿關系的框架協議》和《關于建立更緊密經濟伙伴關系的安排》,之后又簽訂了其他合同和相關協議。這么多的協議歸根結底為一項具體的行動計劃,那就是擴大香港和澳門內地貨物和服務貿易,同時確定了香港、澳門和大陸金融貿易合作的具體實施方案①。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紀念回歸香港20周年的政府事務報告中談到,建議內地加深與香港和澳門的合作,研究并制定粵港澳城市凝聚力發展的計劃,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利用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鞏固我國經濟發展和開放的地位。
在當今社會,和平相處成為各國之間相處的必要條件,各國領導人都相信合作才能取得雙贏。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各國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而我們國家更不能落后,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起著一個樞紐作用。2019年,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基本建設條件,將致力于盡快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海灣地區和世界一流的城市。此外,大灣區的開放程度和經濟活力都很強,相比其他灣區,更是“一帶一路”重要的支持和典范區。
粵港澳位于珠江三角洲,它的發展帶動了大灣區的發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面積很大。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大陸第一個進行改革開放的試點地區,因此它的發展水平一直都位列世界前茅。人才、資本和行業等眾多因素也處于國內第一陣營。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水平達到了發達國家水準,GDP達到廣東省的85%。
從經濟結構上看,大灣區制造業發達,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城市。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呈現出一種“前店后廠”的模式。在1990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崛起,為全球提供服務。但是此時的香港由于制造業沒有大陸出色,遂將制造業轉出大陸,因此在大陸上很難再見到香港的制造業。香港和澳門的服務業相當發達,它們的發展都特別好,但是澳門的經濟完全靠博彩業維持,游戲業在區域GDP值從2000年就開始逐步增長,隨著各種產業的發展和供應鏈的逐步完整,粵港澳大灣區已逐漸成為高科技企業的聚會場所。
在金融市場領域,大灣區的互動相對頻繁。大灣區的科技產業十分發達,產業鏈較為完整,制度較為完善,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同時,大灣區在國內的開放程度和知名度都很高,大灣區也從以前的服務產業逐步轉變為創新產業。這是順應時代的必然結果,也為金融市場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實現了金融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相互聯系和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別具一格,在未來的創新路上,也會為金融市場提供有力的支撐②。
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給大灣區帶來了特殊的動力,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發展新思想,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加強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為大灣區的發展注入一段新鮮血液。在貿易方面,簽訂的各類協議促進了各個國家、地區之間更加深層的合作與聯系,更促進了港澳與內地的貨物互通和交換,實現共同發展。在金融部門,中央政府在香港建立了一個海外人民幣中心,并在滬港通和深交所等重要交易中心開放,而香港證券通則促進雙向資金流動。從香港回歸大陸的角度來看,香港已經為珠三角企業帶來了資本和貿易,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香港先進的技術、教育、文化體系和人力資源也極大地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的發展。
然而,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都面臨著自我發展的瓶頸。目前,珠江三角洲的九座城市還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只能享受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環境的紅利。當前,大灣區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資源短缺和所處的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導致長期以來積攢的紅利使用不上,成為經濟不流通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乏力就很難繼續進行創新。據外貿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廣東的進出口總額進入了一個波動時期,波動的范圍比較大。
與其他地區一樣,大灣區的制造業因為大灣區的面積較大,制造業分布特別散亂,沒有條理,大多數為自由貿易,沒有進行統一的布局,所以制造業發展相對困難。香港的制造業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基本上就沒有再布局。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飛速發展的經濟正在拉近大陸和世界的距離,因此對香港轉口貿易的需求在下降。香港的經濟發展靠服務業等產業進行維持,重點發展自由貿易,所以香港經濟并不落后。香港經濟之所以超前發展是因為政府的精明能干和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套經濟體系,他們對交易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會歧視任何國家和地區,稅收比較低。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資本市場變得越來越大。對此,香港也正看重這一點,欲與大陸進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和經濟往來,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增加發展空間,成為貿易中心。澳門經濟規模約為500億美元,其中賭博業占主導地位。與其他沿海發達城市相比,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目前很難對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產生顯著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且波動和貿易趨勢的不斷增強,增加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具有歷史意義。然而,海灣地區的整合仍然存在許多挫折和阻礙,生產要素也因此需要高效快速地進行完善。大陸內地已經與香港和澳門進行過相關法律的溝通。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澳門與大陸之間的文化、法律和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發展不平衡,導致彼此之間互通的水平還有待加強。如貨物即使進入關稅區也不能立即通過,要經過層層檢驗,每一個環節之間都有可能出現差錯。一旦出現差錯就會影響三地之間的信任,也會為三地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香港居民比大陸內地的居民福利相對要高,可以不受限制地購買進口商品,而內地還無法實現這個愿望。從服務貿易來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服務貿易限制在CEPA框架內有所放寬,但在電信、金融和服務業開放方面仍然相對較低。以文化領域為例,向內地開放香港和澳門的文化產業包括勞動限制等。
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沒有金融市場,所有的產業都不會順利進行,供應鏈就會發生斷裂。因此大陸與香港和澳門的政府之間有共同的維持原則,但是即使香港和澳門的貨幣流入中國銀行,但是在股票市場方面仍發展不快。“深港通”將深圳和香港兩者在一起,但是在大灣區,這三個地區之間的貨幣仍然受到限制,不能自由流動。貨幣的流通,要經過嚴格把關,層層審查。因此,港澳金融服務進入我們日常生活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港澳金融服務發展目前的一大難題。
總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由于區域范圍大,所以發展參差不齊,有快有慢。但是整體來說粵港澳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條件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深圳和廣州的人民由于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一直走在國家的前列。但是廣東地區的粵東和粵西兩地的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要積極縮小這種差距。
香港、澳門與大陸內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可以說是優勢互補,都充分利用好自己已有的資源進行合作,實現共贏。中央政府與港澳簽訂關于經濟合作的合約,展示了國家的誠意,將之納入國家發展的綱要,加也加快了與港澳之間的合作與經濟往來。
粵港澳大灣區面積很大,人們之間的聯系緊密,這不僅保持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也為內地改期開放改革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大灣區是港澳與內地之間聯系的重要樞紐,為了加快大灣區的人員流動,國家取消對港澳人員出入境的限制,通過貿易擴大貨物的流通。使大灣區在內的三個關稅區不斷發展,逐漸融合,優勢互補、團結合作。在金融交易方面,目標是能夠實現貨幣的自由流通,自由兌換,減少麻煩,逐步放松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交易市場經營范圍和進入大陸的限制。同時,國家還放寬了大灣區居民之間的自由貿易和金融投資,讓大灣區人民進行密切的交流。在社會生活領域中,大灣區內可以共享許多社會福利,讓大灣區的人民體驗經濟一體化后帶來的紅利。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市場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此需要對相關地區的規劃做出調整,營造出自由、舒適、寬松的環境,減輕競爭壓力,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立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變。當然,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進程中,要強調地區之間共同合作才能取得勝利,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所以也應該主動參與國際競爭,體現自己的價值,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鋪路搭橋,打開新局面。
注釋:
①張思平.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篇章[M].中信出版集團,2019.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A].2019.
③投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創投報告[R].2019.
④余森杰等.全面開放新格局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完[1].國際貿易,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