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廣東理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肇慶 526020)
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關注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進程,尤其是對服務業的重視程度更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的經濟結構應當繼續調整與優化,在提高質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時,還應當重視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發展。李克強總理也強調,不僅要重視生產性服務行業,還要重視生活性服務行業,促進我國服務業的水平持續提升,在我國經濟領域占據更大的比重?;浉郯拇鬄硡^的建設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行業以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貿易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人們進行深入探索。
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研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分析的時候都會把中間的服務作為分析源頭。學者Coffer 在2000 年認為,生產性的制造行業本身不會獨立生產商品,而是提供生產各種商品的服務,在服務過程與生產過程之間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2011 年,學者殷鳳提出,制造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行業所提供的大量服務,生產性服務行業被包括在制造行業的內部,能夠有效促進制造行業的產品提升自身的價值?;谏鲜龇治觯疚某忠韵掠^點:制造企業促進生產性服務行業誕生,而生產性服務行業在制造行業之中貫穿始終,投入知識以及人力相關的資本,為制造業引進更專業的知識以及人力等,可以使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相融合[1]。
制造行業是否可以轉型并且升級,學術界通常關注以下幾點。首先,分析制造業的價值鏈,例如1999 年學者Gereffi 指出,要想使制造行業真正升級,必須將不同的價值鏈條進行連接,然后在此過程中升級產品的層次、相關經濟活動以及不同部門的層次。其次,分析制造業的產業鏈,例如2011 年學者戚曉曜提出,已經升級的制造業之中,被升級的部分為產業鏈條、科學技術乃至所有相關產業的切片轉移。因此本文持以下觀點:制造業之所以能夠升級,是因為價值的鏈條內部的附加值逐漸從低向高演變,而且從生產形態層面來看,制造業不只是限于簡單的生產和加工,而是逐漸轉變為品牌的研發以及輸出;從所有產業開展的宏觀布局來看,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已經成為歷史,制造業逐漸變為技術與資本的密集。
在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之中,對于生產性服務行業對制造行業轉型與升級的影響進行研究,通常從被投入的人力、知識等資本乃至經濟的規模入手。例如,學者Gruble 和Walker 在1989 年提出,如果制造行業的生產過程之中,投入知識以及人力相關的資本,那么制造行業就可以實現生產層面的專業化,生產出更多知識以及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使得勞動者的生產效率乃至其余各類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學者江靜、劉志彪在2009 年認為,無論是制造還是生產性的服務,對于促進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和制造業升級具有一定意義。
企業要想真正創造價值,必須開展一系列生產活動,此類活動主要有基本和輔助兩種,在基本的活動之中,包括內部和外部的物資流動、工廠生產、流入市場、售后服務等;在輔助的活動之中,包括原料采購、開發新的科學技術、管理人力方面的資源、企業建造基礎設施等。不同的生產經營活動看似分離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有活動共同構成對價值的創造過程,也就是學術界之中提到的“價值鏈”。企業內部的所有工作,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創造出全部價值,但是在企業的總體價值之中,價值鏈條內部的個別創造價值的活動,能夠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價值,這就是企業的價值鏈條之中備受關注的戰略。
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特別是企業能夠長期維持的競爭優勢,是指一個企業在價值鏈中特定戰略價值環節上的優勢。產業壟斷優勢來源于對某一行業特定環節的壟斷,抓住這些關鍵環節,就等于抓住了整個價值鏈。這幾個戰略環節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與收益,可以是產品研發、工藝設計,也可以是商業服務、營銷、信息技術、物流配送、售后服務,或者是隱性知識管理等等。這兩個視不同的行業當然也有區別。在對價值鏈的全球范圍進行考察的時候,就形成了全球價值鏈[2]。
上述理論為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目前黨和政府所倡導的生產性服務業,正是貫穿于企業生產的研發設計、營銷、戰略管理、售后服務等關鍵環節,從而創造出高附加值。在此背景下,美國和歐洲地區的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性服務產業,逐漸控制了全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分工。
我國的加工制造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價值生產階段,所獲得的附加價值,一直是價值鏈中最低級的價值,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和品牌塑造等戰略環節,來源于歐洲、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委托管理,其操縱高附加值的戰略環節,也就是在價值鏈上獲得了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因而在國際貿易中始終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不斷取得超額壟斷利潤。
現階段,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比較優勢被削弱,為了創造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競爭優勢,必須對制造業的具體產業的價值鏈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明確并利用二者之間“知己知彼”的關系,迅速調整自身在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以及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自身的戰略環節,不斷積極地挖掘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總之,我國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應該是盡快從價值鏈的價值創造階段走向價值實現階段,從價值鏈的低級階段走向價值鏈上下游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環節,使整個產業得到優化和升級,這樣既能擴大企業的獲利空間,又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3]。
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是我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產業門類齊全,企業多樣,產品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均有重要的地位。2014—2018 年期間,雖然受到成本上升、產業轉移等影響,總體增速有所減慢,但無論企業數量還是工業總體規模等都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造業企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14—2018年,大灣區九市的制造業雖有起伏,但總體呈現較快的增長速度,制造業企業數量從41 000 家增加至78 000 家。
二是制造業企業就業人數平穩增長。2014—2018年,大灣區九市制造業就業人數平穩增長,就業人數自2016 年突破了1 000 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3 強,且隨著高科技產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對高科技、高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強。
三是制造業企業總體增長迅速。2014—2018年,大灣區九市制造業企業平均產值由0.718 億元增長到2.478 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4%;而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超過25%;利潤總額則年均超過33%。總體增長迅速,發展情況良好。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企業R&D 投入增長明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由2014 年的1.90 萬元,進而增加值2018 年的4.99 億元,增長了1.62 倍。大型制造業企業的R&D投入也逐步增長,由389 億元增長至698 億元,增長了近80%[4]。
一是生產性服務業細分行業增速較快。2014—2018年,生產性服務業總體發展迅速,增速普遍超過制造業,其中批發零售業平均增長率超過26%,科學研究及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30%,交通物流倉儲業平均增速超過25%,而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的年均增速均超過50%。
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占總體服務業的比重較為穩定。生產性服務產業占比在65%~69%之間波動,說明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大灣區九市服務業的主體,對制造業發展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三是生產性服務業占總體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轉變大灣區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灣區各部門尤其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積極貫徹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方針。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2014 年的25.12%,提升到2018 年的28.7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5]。
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過程中,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經濟區,不能再采用傳統的模式。因此,要想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所有城市的一體化,并且使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制造業在融合的過程中轉型升級,我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推動關稅以及行政層面的協同發展,從而使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逐漸繁榮。然而在該過程中,我國政府必須打破傳統體制帶來的障礙,讓所有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各項因素得到高效流通。新的制度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構建并且運轉,需要多方規劃并且不斷進行試驗,如果發展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
城市之間的發展存在競爭,不僅體現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在經濟方面的競爭,還在市場環境以及各個領域的企業之中的競爭,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貿易發展,容易出現惡性競爭或者不正當競爭的情況,導致大灣區內部的核心城市受到不良影響,經濟方面受到損害,導致所有城市之間無法進行協同發展。不僅如此,城市之間的經濟層面出現矛盾的同時,不同的城市之間也需要及時調整關系,如何發展有效的城市發展機制,仍是粵港澳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6]。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產業的布局之中,也就是不同城市的產業定位之中,需要把關鍵的產業放在特定的城市建設工作內部,以保證粵港澳大灣區的所有城市在多個領域、多個行業取得顯著成績,從而促進大灣區的所有城市穩定而健康地前進。我國政府已經下發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文件,點明深圳市和廣州市的科學技術創新主要為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并且在發展的同時,將人工智能作為研發全新科學技術的新載體,支持城市內部資源的整合以及聚集,將大量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吸收過來,共同開發新的科學技術產業。但是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如何使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共同走向富裕,因此在產業的布局方面產生新的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為我國南部國土的臨海區域,在這一區域中已經出現復雜的生態問題,采取何種措施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相關義務進行明確,并且將全方位的生態文明體制構建出來,已經成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各行各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當前我國國內已經產生日益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以及對環境展開保護,需要人們進行深入思考。在生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形成協同互動、良性發展的新格局,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不同的制度框架以及法律法規,在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的時候,難以做到全面融合,不利于我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所有城市的國際化發展[7]。
在大灣區已經建設的制造業相關企業,雖然擁有格力、TCL 等已經崛起的創新型企業,但是大多數企業依舊是低端的加工制造業企業,如果國內或者國際環境產生波動,必然會受到直接影響。政府應鼓勵制造業企業投入更多研發資金,開展自主創新工作,尤其要重視與生產性服務行業的企業進行合作,連通產業鏈條并且不斷延伸,提高企業之間鏈條的價值;當地政府應當在金融、財政等方面進行大力支持,利用基金等方式對市場的整體發展進行引導,特別是金融機構對前景看好的生產性企業的直接投資,促進制造業持續升級。
大灣區當地的企業可以運用扶持政策,在多個領域乃至特殊的行業領域之中嘗試開展新的經營活動,例如電信、交通、金融業等。例如,在運輸物流業之中的快遞業,自從新冠疫情發生之后,航空方面的貨運呈現出缺乏的狀態,因此大灣區可以推動內部的企業進入該領域,將大灣區作為經營基礎,直至覆蓋全國乃至世界各個地區,真正使企業的服務貿易對接到國際的市場。
一是,在大灣區建立或改造創新相關的互動產業園,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相結合的集聚地,鼓勵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所需要的服務功能方向發展;二是構建大灣區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信息共享平臺,促進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密切互動,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8]。
完善服務貿易相關政策及服務機制,就是使粵港澳大灣區之中的信息、資金、物資和人員的流動得到有效發展,真正促進地區經濟的流通和發展。以實際的發展情況作為基礎,在地區內、市場內、產業內開展融合以及轉型升級工作,同時構建能夠調控全局的新機制,并且在合理范圍內改進大灣區的貨幣政策,使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獲得更長遠的發展[9]。
現階段,我國政府應當對不同城市的發展情況進行協調,構建出多個領域、多個層次更為深遠的全新發展格局,從而使所有城市的發展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做到取長補短,在不斷進行發展的同時做到優勢互補,對大灣區內部的所有城市進行正確定位,合理地對所有產業進行布局。
我國政府應當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工作已經得到部署的前提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更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出臺符合實際情況的生態治理協議,全面徹底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0]。
綜上所述,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貿易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國政府應當將廣東省九市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同時結合香港、澳門兩地的持續發展,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在我國經濟領域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要想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必須推動制造業以及生產性服務行業的融合,并且推動二者升級和轉型,使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經濟發展優勢與產業優勢充分發揮,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