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21 年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先后召開。兩次會議都客觀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財政工作面臨的壓力、風險和挑戰,確定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均突出強調“宏觀政策發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的選擇。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更是將呵護市場主體活力,加強對市場主體的支持置于今年財政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經濟循環是一個國內外各市場主體、政府緊密聯系、關聯互動的大系統,要靠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國外需求幾架馬車協力拉動,所以,對市場主體的支持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不能將對市場主體的支持片面理解為扶持企業部門。 對市場主體的支持應該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對企業部門的支持與對居民部門的支持并行不悖。 筆者認為,無論從儲蓄、投資、勞動力的供給方面來看,還是從最終需求來看,居民部門都是經濟循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主體,應該從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暢通經濟循環的角度來研究更有效的民生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 應該通過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來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的負擔,增強其消費能力;減稅降費政策也要惠及居民部門,仍要降低居民部門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稅收、社保繳費等負擔,仍要進一步清理、整治針對居民部門的收費甚至“三亂”行為;要通過鞏固扶貧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等舉措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要通過社會保障待遇更高層次的統籌、更加公平和統一的標準來消除部分群體消費上的后顧之憂。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強調,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增強消費能力,必須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加以落實。
正如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這既是缺點,也是潛在優勢,可以轉化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發展不平衡,說明存在不少需要彌補的短板。通過加大財政資源的統籌力度,集中財力解決一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成為財政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 所謂逆周期調節,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購買和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支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處,如“三農”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環保問題、一些地區還存在較大的基建投資空間等, 就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短板, 也正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著力點。 對于企業而言,政府購買和公共工程支出的擴張,就是很大的市場和機遇。所以政府支出的增加也是呵護市場主體方式之一。 當然,政府支出必須形成有效的公共品供給,確保物有所值、物盡其用。
支持市場主體,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如:如何防止壟斷性的平臺企業、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過度“抽血”,如何扭轉經濟循環脫實入虛傾向,如何避免稅收負擔苦樂不均,如何處理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關系等等問題,都需要精準、有效的財稅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政策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