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峰
2021 年12 月8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階段性挑戰進行了全面分析, 制定了2022 年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主要思路, 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21 年12 月27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上,財政部部長劉昆對2021 年財政工作進行了全面回顧,明確了2022 年全國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 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 為新一年財政工作提供重要指引。
全面、 深刻理解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精神是積極有效開展2022 年財政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深入貫徹落實2021 年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精神,需要將2022 年財政工作置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背景之下, 置于中國共產黨順利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視野之下, 需要置于貫徹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重要論斷之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國家整體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外交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全面審視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為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補齊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強化基礎科學研究, 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 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被提上日程。 盡管我國已經取得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勝利,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民生領域的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當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現代財政制度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但仍需繼續深化改革, 結合新的發展環境創新財稅體制改革。 從短期宏觀經濟形勢來看,我國還面臨著需求收縮、 供給沖擊和預期減弱的壓力,疊加疫情沖擊,外部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嚴峻,充滿不確定性,這給我國財政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在推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需要為提高國家治理水平提供制度支持。 財政政策需要服從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應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021 年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對我國2021 年財政工作總結到位,對新的一年財政工作定位清楚,對2022 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財政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筆者重點從三個方面闡述對會議精神的理解。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探索奮斗,開辟了偉大道路,創造了偉大事業,取得了偉大成績。 財政積極作為,為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一條重要經驗。 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階段,由于國家和民族面臨的斗爭與發展環境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所確定的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具體的工作思路與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一方面籌集資源支持革命戰爭, 另一方面盡力幫助革命根據地、解放區人民群眾渡過困難,發展經濟,改善生活。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受特定國際地緣政治影響,為了奠定新生人民政權的經濟基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財政制度安排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在較短時期內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秉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客觀上實行了以城市為重點和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財政及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在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城鄉、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 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大。 為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五個統籌”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財政制度安排開始向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方向轉變。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以來, 為了促進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財政體制也作出了重大調整。
縱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全過程可以發現,根據革命和建設環境及階段性目標的不同,我國財政工作的重點也有所調整,但始終錨定以人民為中心理念。 從整體上看,財政服務的具體目標經歷了把人民從受剝削、受壓迫的舊社會制度中解放出來,奠定人民全面自由發展的政治基礎,營造有利于人民全面發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穩定國民經濟,建立相對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國家長期發展的經濟基礎, 為人民群眾物質財富增長提供保障;大力發展經濟,增加社會總財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人民群眾福利水平的整體提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財政工作都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財政主要聚焦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進一步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2022 年財政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突出保基本,兜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具體而言,就是要支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衛生健康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發展。
高質量的教育和衛生健康體系既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也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加大財政對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是加大財政對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可以降低家庭支出比重,促進家庭增加儲蓄或消費性支出, 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是政府提供教育和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有利于增加人力資本積累,拓展就業空間,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三是對于不同人群有助于縮小人與人之間的人力資本差距,提高相關群體獲取收入和財富的能力,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由此可見,加大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投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推進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也是提高全體人民福利水平、增強幸福感、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任務更加緊迫,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推進可持續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是財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 讓人民群眾擁有與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居住條件是增強人民群眾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措施,財政理應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 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使全體人民擁有健康的體魄、 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確保社會穩定和諧、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 財政支持促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必然之舉。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財政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上取得了較大進展, 民生相關領域財政支出規模不斷加大, 未來要進一步向健全機制、優化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能等方面發力。 建國初期,為奠定國家長期發展的物質基礎,用于滿足民生相關的財政支出占比不高,存在較大的民生欠賬。 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長時期, 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發展新時期,財政支出重點服務于經濟增長,受政府可支配財力的限制, 雖然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絕對額增長較快, 但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高。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我國進一步加大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民生相關財政支出規模有較大幅度提高,但財政支出結構在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格局不完全合理。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財政要進一步落實中央與地方共同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關文件精神,一方面,同級政府內部的民生支出與經濟建設支出的財政支出結構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和優化,要進一步健全民生相關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 確保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更好地匹配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 不同層級政府之間和同級政府內部不同部門的支出責任要進一步優化。 為確保有限財力約束下的民生支出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財政支出績效機制。
因此,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財政要樹立民本思想理念,不斷健全完善機制制度,力求高效率地做好正確的事; 也即要賦予財政民本的靈魂,通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來踐行、貫徹民本理念。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匹配財政作為國家治理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必然要求。 匹配國家治理基礎和重要支柱、 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財政制度, 不是簡單地照搬其他國家的公共財政制度,而是以公共財政基本原理為指導,立足于中國具體國情, 創新性地建立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現代財政制度。
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并進一步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目標。2014 年以來,我國從預算管理、稅收制度、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三個方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方面,《預算法》及與之相配套的《預算法實施條例》均已經完成修訂且付諸實施, 為強化預算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方面,個人所得稅改革、增值稅擴圍和轉型也已完成,環境保護稅取代環保費成為一個獨立的稅種, 消費稅改革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房地產稅試點也即將開始。 按照稅收法定的原則,一部分行政立法的稅收法規相繼通過人大立法上升為法律,金稅四期投入運行并取得明顯成效。 在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改革上,1994 年分稅制改革基本建立了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事權、 支出責任、財權、轉移支付制度的財政管理框架,提高了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 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事權和支出責任較長時期內仍然沒有完全劃分厘清。 2016 年,《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就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提出指導意見;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交通運輸等中央與地方共同提供公共服務支出責任劃分的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相關轉移支付制度,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財權、支出責任和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明晰, 財政管理體制得到了有效優化,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
在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部分領域的改革還明顯滯后,在新的一年仍需進一步深化。 在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深化預算制度管理的具體要求。 當前預算管理制度建設和預算管理水平相對滯后,需要認真落實《意見》相關要求,力求使預算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積極適應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需要。 結合現代財政制度要求,財政稅收相關制度的建立、執行與監督環節均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間。 盡管目前有部分人大授權立法的稅收法律法規已經通過人大立法上升為稅法,但其他相關財稅制度立法進程也需要及時跟進。 在加快財政稅收法律建設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財稅法律法規的實施,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技術手段,改進和提升財稅法律制度的執行效率,加強對相關法律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使財稅立法、執法和監督協同推進。
當前,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已取得明顯進展,但仍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2021 年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已經開始,今年可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措施,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加快全面推廣進程。 同時,進一步擴大債務顯性化試點范圍,全面摸清地方債務家底,加強地方債務管理,降低地方債務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央建立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了實施范圍,今年可繼續組織力量對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運行情況進行評估, 總結經驗并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積極探索通過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緩解基層財政困境, 增強基層財政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隨著房地產稅改革試點,財政應全面跟蹤試點地區房地產稅收試點對短期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了解房地產稅收對房地產企業、相關民眾以及房地產相關金融業的影響,對國民經濟整體和較長時期財政經濟發展的全面影響,為擴大試點范圍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持,為優化房地產稅收提供可資借鑒的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市場供求波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明顯,迫切需要強化財政政策的調節功能, 從中長期財政政策目標出發,保障國民經濟穩定增長。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宏觀經濟形勢的整體判斷是: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疊加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轉型,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不明朗等各種因素影響,我國通過增值稅擴圍轉型、相關金融制度扶持等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稅負和融資成本,但仍不能抵消短期內多重因素疊加對企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規模, 實施政策性的減稅降費,適當擴大財政赤字規模,擴大社會總需求規模,充分發揮財政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穩定經濟增長是今年財政工作的重要方向。
短期的財政調節政策與構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長期發展措施是有機統一體。 從較長時期來看,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要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首先必須暢通國內經濟循環, 需要財政在其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以實現短期需求調節與中長期供給側對策相互協調。 補短板,鍛長板,延伸產業鏈,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第一, 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優化支出結構。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以來,我國綜合經濟實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初步形成了較為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擁有龐大的國內需求市場優勢,部分高科技領域實現并跑、領跑發達國家。 但也必須承認,部分尖端技術、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這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風險隱患。 大國財政需持續發力,助力高新技術創新攻關,一方面,持續加大科研創新投入,優化支出結構,強化財政資金使用過程監管, 確保科研經費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優化健全科研管理體制,實現財政科研投入和科研管理體制相互協調, 產生強大的協同效益。 通過加大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領域的科技攻關, 強化基礎科學研究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第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這既是短期財政調節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城鄉關系協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農業發展用遠低于全世界人口比重的耕地保障了十四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 有效避免了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對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的嚴重沖擊。 在新中國經濟建設過程中, 農業發展不僅為推動國家工業化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也在多次經濟危機中承受并消減危機沖擊,幫助國家渡過經濟危機,實現經濟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 特別是中國日益深度融入國際金融資本主導的全球化浪潮, 中國經濟更易受到外來不確定沖擊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的威脅, 鄉村仍需承擔緩解和消減危機沖擊, 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作用。 溫鐵軍等(2013)指出,鄉村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其承擔沖擊, 抵御外來沖擊的能力。受要素稟賦結構差異、長期城市偏向經濟政策和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壤污染等因素影響, 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面臨著極大挑戰,存在較大的隱患,抵御經濟社會沖擊和維護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能力相對于其應承擔的作用明顯不足, 承受和抵御沖擊的能力亟待加強。
從中長期來看,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財政農業投入機制,確保主糧產量穩定和糧食生產能力穩定,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強化鄉村的風險緩沖和消減功能十分必要。 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是逆周期調節政策的重要抓手, 財政投入的增加帶動受其引導的民間投資的增加必然會擴大社會總需求,從而發揮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當然,增加財政投入和達到財政投入目標之間需要由財政投入績效來予以保證,因此,健全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投入機制和投入績效保障機制是實現財政鄉村投入的短期和中長期目標兼顧的重要條件。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要求,到2022 年,要達到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的目標。相應地,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脫貧攻堅、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都要求達到相應的水平。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脫貧攻堅任務已經順利完成, 其他工作目標取得重要進展,財政還需進一步加大相關方面工作力度,力爭保證規劃目標順利完成。
第三,加大財政在優化區域、城鄉和產業經濟結構中的投入力度。 這是促進中長期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也是強化財政逆周期調節的有力舉措。 由于我國較長時期內實行有助于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金融、產業和其他相關政策,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經濟增長快、 要素收益率高和要素流入相互強化的正反饋機制,欠發達地區則形成經濟增長慢、要素收益率低和要素流出的正反饋機制, 兩個反饋機制共同作用導致東、中、西部發展差距累積性擴大,地區發展結構嚴重失衡。長期以來我國重工業集中的東北地區受生產型增值稅等稅收制度的影響,加之地方財力限制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不夠,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經濟轉型緩慢,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緩慢、就業機會少和要素收益率低導致要素流出,形成東北經濟增長相較于全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弱勢地位。地區間經濟結構累積性失衡直接影響了我國整體空間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僅不利于大國優勢的發揮,甚至會成為大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阻礙。
另一方面,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可以轉化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當前財政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 我國作為典型的后發大國,國土面積大,幅員遼闊,區域和城鄉要素稟賦差距大是客觀國情,辯證來看,這既是缺點,也是潛在優勢。當經濟發展處于供給約束型經濟增長階段時,可以集中全國要素重點發展關系國家長期發展的工業、產業類型,促進經濟增長; 當經濟進入需求約束型經濟增長階段時,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廣大農村因發展相對滯后可以容納巨大的投資,有助于解決國內需求不足所導致的經濟增長緩慢乃至停滯問題,促使經濟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財政不能也不應該是惟一的甚至主要的向中西部、東北和農村地區投資的主體,還需要引導和帶動民間資本向這些地區投資。在欠發達地區投資要素收益率較低的情況下,要引導民間資本要素向這些地區流動,需要利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提高私人投資的收益率。加大財政和民間資本對這些地區的投資有助于消化當前國內過剩的產能,擴大社會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平衡區域、城鄉經濟結構和農、輕、重經濟結構。 因此,在國內產能過剩、對外投資風險較大的情況下, 運用財政政策手段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投資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對鄉村振興的財政支持力度是有效利用過剩產能,避免企業大面積破產倒閉,穩定就業和社會經濟秩序,擴大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這對于本輪經濟周期的短期財政調控措施而言,既必要又緊迫。
當經濟處于下行區間, 產能過剩是常態,一旦放任市場機制自發調節, 財政無所作為,就會導致產能過剩蔓延,帶來更大規模的產能過剩,致使大量企業破產,經濟陷入蕭條。當經濟復蘇后, 企業需要進行新的投資或擴大產出,原來在經濟蕭條階段的過剩產能如因財政逆周期調節政策有幸避免破產、倒閉,在復蘇期間仍然是有市場需求保證的產能,即由蕭條時期的過剩產能變成了經濟復蘇階段正常的、有市場需求的供給。因此,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東北、農村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還存在大量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可以借助于財政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加大對這些有投資空間的地區進行投資,這樣既可以擴大社會總需求,維持就業機會不減少,確保經濟穩定,又可以促進中西部、東北和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協調,助力高質量發展,實際上兼顧了短期調節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
第四, 開展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既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按照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發展階段關聯的一般規律,基礎設施作為一種全社會共享資本,對于產業發展和人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其供應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中,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根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包括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是引領、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些新型基礎設施一部分可以引入民間資本投資,但整體來看,新型基礎設施是一個有機的系統, 只有各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達到一定水平后, 才能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新型基礎設施從開始投資到建成,需要持續大規模的投入且產出較小,微觀經濟效益不顯著, 甚至會出現較嚴重的虧損,盡管可以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但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投資主體的吸引力并不強,因此,加大財政對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十分必要。建議通過運用產業投資基金,實行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采用PPP 模式等方式支持新型基礎設施投資。 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一方面短期內可以直接擴大社會總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民間投資跟進, 間接促進擴大社會總需求, 從長期來看有助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五,順應綠色發展趨勢,全面推進綠色轉型。 這既是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短期擴大財政支出,實行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措施。考慮到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開展以地區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為主要目標的地區間競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財政支出要順應綠色發展趨勢,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擴大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范圍。 從短期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來看,對中西部、東北和農村地區的投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實行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貼的財政支出以及適度超前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短期經濟效益可能不明顯,但這些有利于形成經濟長期協調、 可持續發展的實體資產和生態資產,從長期和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是有效益的財政支出。 我國作為典型的后發展大國,國內發展嚴重不平衡,西部、中部、農村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草原生態保護領域存在大量的投資空間,這是我國相較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所擁有的優勢,對這些領域的投資有助于消化需求不足情況下企業的過剩產能,幫助存在過剩產能的企業渡過困難。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我國財政政策制定和實施需要從全局和長遠角度來系統考慮國民經濟的微觀、中觀和宏觀,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政策效應, 將財政平衡和國民經濟整體協調緊密聯系起來。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東北和農村地區投資,對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財政支出,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增加財政赤字,甚至加大財政運行風險,因此需要加強財政支出管理, 進一步健全完善財政管理機制和財政監督機制, 提高財政監督效率,不斷提升財政管理整體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盡量避免逆周期調節政策所帶來的損失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