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萬民 王海紅 芮秀麗
隆化縣地處河北省北部,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雖然總面積5473.4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僅86.5萬畝。農業產業是本縣經濟支柱,主要結構特征為“一主兩輔”(肉牛養殖為主導,設施果蔬、中藥材為輔助)。該縣在農安縣創建和鞏固提升中,強化質量安全在產業發展中的基石作用,以構建五級網格監管體系為著力點,用過硬的質量安全保障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2020年,隆化縣根據《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的通知》要求,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網格化監管架構總要求,按縣、鄉鎮、行政村、產業園區、經營主體的各自質量安全責任劃分5個層級質量安全單元。
一級單元:責任主體是縣農業農村局,責任區域全縣域。明確監管領導和責任人并把監管與產業扶貧相結合,農業農村局50個股站157名職工以“1+N”形式,對全縣357個行政村采取農技人員結對基地模式,對種養殖基地實施面對面地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和安全生產監管。
二級單元:責任主體為鄉鎮,責任區域為本鄉鎮。主要任務是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根據縣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監督指導所屬行政村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每個鄉鎮建立監管工作機構,設置1名以上專職監管員,職責任務是對規模生產主體每季度進行至少一次普法宣傳和巡查檢查,受理群眾投訴舉報并開展隱患排查、專項檢查、日常執法檢查等活動;開展產品速測并協助上級部門抽樣等質量監管工作;建立生產經營單位監管信息檔案,收集、上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

三級單元:以行政村為基礎單元,責任區域為本村。由村委會確定1名村干部擔任協管員;負責收集、上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對轄區內農產品及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巡查指導和宣傳引導,重點對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嚴防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流入生產環節;協助上級開展隱患排查、執法檢查、產品抽樣、政策法規宣傳等工作;督促指導生產經營主體建立生產檔案記錄;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臺賬。
四級單元:以產業園區為分散網格單元,按國家、省、市三大園區在北、西、東三川布局劃分區域監管網格員,并由屬地動物防疫員和環境保潔員協助開展工作,具體負責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識、產地準出、市場準入五個環節的監管。
五級單元:以經營主體為獨立網格單元,作為第一責任人自我管理,對所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主要任務是自我承諾并做到不使用禁、限用農藥獸藥及非法添加物,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獸藥休藥期規定,銷售的食用農產品符合農藥獸藥殘留國家強制性標準。
監管單元層級劃分,形成了全縣監管有抓手,鄉鎮監管有隊伍,村級監管有支撐的全域監管骨干架構。五個單元以完成本級任務為主要要求,以上下協助為基本義務,以信息互通為聯結手段,建立緊密聯接、上下互動關系。監管人員身兼生產技術員、政策宣傳員、服務信息員、安全監管員多重責任,把監管力道暢達到生產一線的每個節點,織就了一張“層層負責、網格到底、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網格化監管體系。
讓四級網格員有待遇。發揮動物防疫員和環境保潔員深入一線優勢,協助村干部對全村農業生產實施全方位監管。該縣農業農村局共聘用120名村防疫員,主要從事動物春防和秋防,年工資平均6000元左右,工作季節性強,工資較低。為增加村防疫收入,調動監管積極性,將防疫員兼聘為養殖保險代勘員,每年增加收入10000余元。在管理制度上,將工資和防疫效果掛鉤,理賠和無害化處理掛鉤。政府投入未增加,網格員工作積極性得到激發,防疫、禁藥物濫用、無害化等監管工作進一步落實到位,保證了養殖市場安全。
讓二三級網格監管員有地位。隆化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每年近6個億的整合扶貧資金中有3個億左右用于農業產業發展。國家、省、市扶貧資金績效要求的村級立項公示、鄉鎮審核公示、縣審批公示、村實施前公示、村竣工后公告、村公告反饋函等要求的公示中,鎮村兩級在經營主體項目申報中具有較強的話語權。讓網格員直接參與產業項目的審核管理,樹立了監管員在經營主體中的威信,提高了地位,實現了項目監管建設全過程,同時也為后續監管打下了良好基礎。
讓一級網格監管有抓手。一是完善檢測體系。投資近500萬元提升縣農產品綜合質檢站硬件設施,每年縣財政預算投入30萬元作為檢測經費,檢測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在9個基層區域站設立檢測室,除進行基礎檢測外還每周到縣檢測中心送檢1次,縣鄉兩級檢測成網,實現檢測全覆蓋。二是建設信息化監管平臺。依托縣“農用通”智慧云平臺和省農產品追溯監管平臺,對農產品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資經營店等相關單位進行登記、歸檔,并開展電子信用檔案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三是實施失信懲戒。將生產經營主體日常配合監管和質量安全狀況納入信用管理,將財政項目支持和資金獎勵補助與經營主體信用直接掛鉤并實行局班子和業務股站項目聯審制,對低信用或失信的經營主體一票否決,對已納入項目支持但未落實食品合格證、電子追溯二維碼的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一律不予驗收。我縣建立10個追溯試點,移動終端已發到22個監管股站和10個追溯試點,平臺引入手機定位技術,能夠添加精準化、可視化監管與生產記錄。四是簡化和改進生產檔案,減輕生產者的記錄負擔,在加強管理和方便生產之間找到平衡點。

政府“三板斧”喚醒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意愿。
第一招:借力保險杜絕病害牛出場。縣政府與人保公司合作啟動肉牛“險資直投”業務,人保公司一手放貸款一手做保險,用貸款促動肉牛產業做大,增加保險收入,用保險保障貸款安全,實現利息和保費雙增收。養殖戶買牛用貸款,賣牛還本金掙收益;牛死亡率高低賠付,死亡率低賠付高,未無害化處理無賠付,基本杜絕濫用違禁藥物,促使死亡肉牛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二招:借力市場推動標準化。以經濟效益做動力、以市場要求做標尺,推進標準化生產。隆化縣政府與北京新發地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在湯頭溝鎮設立新發地蔬菜配送中心,新發地總部設立河北省隆化縣農產品流通駐新發地辦事處,為實施標準化生產的隆化縣經營主體提供免費攤位和車位,產地檢測和入場檢測兩地共認。與天津金鐘蔬菜批發市場簽訂合作協議,在隆化偏坡營鄉冷鏈物流基地設立金鐘河蔬菜配送中心,天津金鐘蔬菜集團在市場內優勢地段免費預留隆化扶貧專位,運輸車輛憑隆化農業農村局證明免收入場費,經營主體和經紀人憑農產品合格證和縣農業農村局免費檢測報告直接進場銷售。生產和經營主體節約了排隊時間和檢測費用,并能占據優勢攤位賣出好價錢,由過去的抵觸監管變為現在積極配合監管、主動要求監管。
第三招:借力獎補拉動質量品牌效應。用好國家獎補政策,對綠色認證連續三年免費,激勵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模式提檔升級。縣政府發布重獎高端產品政策,對獲得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的和對主導產業或農民增收拉動作用明顯的,當年予以20萬元一次性補貼;獲得省著名商標的,當年予以10萬元一次性補貼;對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或綠色食品認證并建立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企業,當年予以5萬元一次性補貼;對采取電視廣告宣傳、展會宣傳等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予以一次性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