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隨著歌曲《大花轎》的音樂節奏,一顛一扭,坐轎者還不時從窗口探出頭拍照。當圍觀者驚奇地發現擁有高超抬轎技術的轎夫竟是兩個假人時,紛紛為其巧妙的設計點贊。1月6日,在太原古縣城縣衙門口,一頂頭戴紅色彩燈、晃晃悠悠的花轎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據了解,這款新型花燈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山西省民間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要金海。
何以與花燈結緣?這和要金海的人生經歷有關。要金海的父親曾經營一家手作燈籠店。“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場所,所以每天放學后,我只能待在店里看著父親做燈籠。”耳濡目染下,要金海也喜歡上了這項手藝,便跟著父親學習。
1990年,參與北京亞運會“煤海之光”設計制作之后,要金海便一發不可收地愛上了這一行。1992年,他去珠海成立彩燈公司,1995年和部分“煤海之光”制作者一道成立大地之光彩燈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太原市東方之光大型花燈有限公司。
30年來,要金海手繪花燈圖上千幅,每張圖都細致入微,從花燈的設計、繪圖、材料購置、安裝、布展,各個環節他都要親力親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在做燈籠”。
2003年,受太原市委、市政府之邀,要金海為太原市建城2500周年設計了巨型燈組“九龍燃情”,布展在龍潭公園。
要金海鋪開當時素描的畫稿,九條龍大到形狀、位置,小到蝦眼、鯰須、獅鬃,無不細膩生動;標注清晰、翔實,一目了然。龍不動,無異于九龍壁,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大。所以,制作的關鍵是要讓九條龍動起來。怎么動?利用軸承滾輪的機械傳感技術。為讓傳動流暢,要金海團隊反復改進、不斷創新。
讓鐵藝人物、動物動起來,舞龍耍獅、敲鑼打鼓,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離不開精湛的制作工藝。要金海團隊成員個個都是能工巧匠,精通電焊、機械、電路傳感等技能,不但提高了花燈的品位,而且激發了觀眾的賞玩興趣。
“為切合展會的主題,我還在九條龍的下方燈箱上,配文介紹了26個龍城故事。這26個故事可不是隨便說說的,是我泡在太原市檔案館十多天精選的。臺駘渲汾、叔虞封唐、燮父易晉、趙鞅建城、李唐國本、匯通天下、龍城雄姿等,代表性很強,文字精練樸素……”要金海的回憶,把聆聽者帶進了那場盛典,美輪美奐,精彩紛呈。
要金海說,他制作的每組花燈都力求在“四強”基礎上更強。2012年制作的宣傳戎子酒文化的群燈組,就因為“更強”,達到了要金海制作花燈藝術的高峰,成為他此生最驕傲的作品。
以花燈的形式做廣告,宣傳酒文化,對要金海來說是生平第一次。他依據傳說,考察風土人情十多次,用半個月時間完成文字描述,親自畫稿設計,整整制作了3個半月,才完成了史詩般的作品。作品分“戎子和葡萄酒”“千古雄風 一代霸主”兩大部分,共計24個燈組向世人講述了“紅葡萄酒之母”、晉文公母親戎子釀酒和晉文公稱霸的華麗故事。
“當時,‘合藟上炕’燈組前擠滿了觀眾。觀眾只要一上臺階,美女就會姍姍走來,為其斟上半杯葡萄酒,然后裊裊娜娜地退回去……”對此設計,要金海自己都佩服自己。殊不知,為收到這樣的奇效,要金海和團隊成員不分晝夜攻關了上百次之多!
有精益求精的追求,才擁有炫技的資本。要金海制作的花燈不管是傳統花燈、歷史題材、企業文化,還是童話故事,都以深厚樸素的文化內涵和流暢動感,受到百姓的喜愛。
因為熱愛,所以無悔。要金海用不懈的創新超越了傳統,使“花燈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有史以來懸掛式的傳統花燈發展為現在花樣繁多、千姿百態的花燈——臺式、棚式、立式、壁式、門式、車輛流動式、懸掛式、地擺式,百般花樣,千姿百態;改傳統靜默的花燈為聲、光、電、動齊發的表現藝術,使整組花燈的情景和人物有機地融為一體,延伸了花燈的故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