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雁 戎禹仁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五岳之一——北岳恒山山勢巍峨,從北仰望,層巖疊嶂、靈峰秀立,雖不十分險峻,但原始古樸之中透著神秘和蒼涼,給人清靜絕塵之感。作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的懸空寺,則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北魏時期,北天師道的創始人寇謙之接受魏太武帝的征召,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布道,并在恒山北麓建立道場,開創了道教體系化的時代。他融合儒教和佛教的禮儀規戒,建立了一整套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主張唯賢是授,信守持戒修行,這一系列的重大舉措,為后世道教最終形成并與儒釋并列、成為影響中國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448年,北天師寇謙之仙逝。他的弟子為完成師父的遺愿,按照道教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在恒山金龍峽西壁建立了一座三面凌空、向西朝拜的道觀,千年之后人們稱之為懸空寺。全寺距地面高約50米,是世界上現存建在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群,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遠遠望去,有“天上寺院”之稱的懸空寺像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在一百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建筑有40間大小閣殿,之間用曲折回環的棧道連通。
這座重達數十噸的3層寺廟孤獨地懸掛在半空,似乎只有幾十根立木支撐整個樓體,這是因為起主要支撐作用的并不是這些立木,而是深深插入巖石的橫梁。北魏時期的工匠們利用簡陋的工具,在巖壁上打出兩米多深的石孔,然后將27根直徑50厘米的橫梁一根根插入石孔,橫梁的大部分都在石孔內,露在外面的橫梁只有1米。這就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杠桿,輕松地挑起了懸空寺的絕大部分重量。工匠在這些露在外面的橫梁上鋪上走廊,通過繩索將建筑材料運上90米的高空,最終組裝出一個壯麗的懸空寺。
令人稱奇的是,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遮蔽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懸空寺不僅外觀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懸空寺的妙絕之處,就是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內巧妙地安置了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朵殿、經閣等18座建筑,并借助天窗、石窟、棧道有機地聯系起來,使之渾然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這座古建筑曲折回環、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參觀起來頗有些不容易。由于地勢所限,建筑結構特殊,其連廊、樓梯等處十分狹窄,很多地方甚至僅能容納一人,參觀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移動。
在懸空寺周圍,還有“懸樓十二奇觀”,即空中色相、龍虎捍門、飛檐掛月、鐘瀑和鳴、太白醉書、霞客觀止、蜃樓水簾、素裹紅裝、神鷹守洞、仙鶴云翔、絕壁飛虹、寶寺佛光。其中的“蜃樓水簾”可謂奇絕天下。每逢暴雨傾盆,雨瀑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濺入峽底,使云霧中的神樓仙閣好似掛在晶瑩的水簾之中,奇景天成,世所罕見。
得益于鬼斧神工的建筑技術,經歷1500多年的風雨和幾十次的地震,懸空寺始終牢固屹立,并在2010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危險建筑之一。它從選址、設計,到宗教內容無不超越了寇謙之的初衷,成為一處融建筑學、美學、宗教學于一體的人文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