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茗婷

柏林立方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在氣候危機與新冠時代疫情疊加的雙重危機面前,都會被風暴裹挾。2020年麥肯錫公司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在新冠病毒的沖擊下,建筑行業的轉型與重組有所加速。革新,從建筑行業的核心—建筑設計環節開始。
近日,由《Fast Company》雜志評選出的2021年全球十大創新設計事務所榜單出爐。在榜單上,有企圖平衡超高速城市化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的建筑實踐,也有懷抱人文關懷以實現完全無障礙空間的實踐,還有嵌入智能技術以應對新冠患者治療高峰的醫院設計等。上榜作品無一不在回應社會發展、人居、綠色、智能、實用需求等一系列時代問題。
順應時代,是建筑設計的功能。從原始社會開始,建筑形態便跟隨著人類生活形式的變遷而變化。正如現代主義建筑學派倡導者之一、包豪斯學院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所說,建筑學必須前進,否則就要枯死。建筑沒有終極,只有不斷變革。
新冠疫情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可見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生活形態。曾參與中國廣州塔設計的建筑設計師Stefan AI認為,也許未來,公共辦公空間會被壓縮,辦公室將會變得和現在很不一樣。這催促著建筑設計作出回應。
2020年2月,一座被德國媒體稱為歐洲最智能、最高效、物聯程度最高的建筑落成。這座坐落在柏林市中心華盛頓廣場的形似立方體的建筑,名為柏林立方,由丹麥3XN建筑事務所設計。
從遠處看,柏林立方玻璃幕墻像被打碎的鏡子一樣,從墻面中心向四周伸展出直線,不同的玻璃板塊映照出柏林天際線各個角度的圖像。當路人走近建筑,街道影像反射在玻璃墻面上,引人駐足觀看。
進入柏林立方,會發現建筑內有乾坤。只要通過手機等電子設備連上建筑內部的物聯網,就可以調控建筑內部的溫度、濕度、風量、光照等環境因素。此外,為了順應線上會議以及居家辦公的工作模式變化,柏林立方為用戶提供了線上預定工位以及停車位的服務。辦公空間與停車位成為了共享的資源,既順應了人們工作方式的轉變,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這一功能的實現,得益于柏林立方的中央處理器的運作。通過搜集用戶大量行為習慣與耗能數據,處理系統完成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從而對建筑不同時段的供能作出改變。通過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人們實現了建筑使用者向建筑運營者躍升的質變。
引入數字手段促成自身的節能減排,這類建筑被稱為生態智能建筑。通過應用室內熱工環境和人體工程學理論,生態智能建筑能夠根據外界氣候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為用戶創造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
早在疫情之前,生態智能建筑領域就出現了。在這一領域走得最早的,當屬歐洲。2000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市就建成了生態智能建筑—維多利亞保險公司總部大樓:該建筑通過雙層智能玻璃幕墻、置換式新風系統和混凝土板樓供暖制冷系統等成熟的技術系統,實現建筑內部再供暖、光照、噪音和通風等方面的自控。

德國維多利亞保險公司總部大樓

??谠贫磮D書館
引入數字手段促成自身的節能減排,這類建筑被稱為生態智能建筑。
由此,維多利亞保險公司總部大樓在2000年被德國權威機構授予德國生態環保一等獎。
后疫情時代,智能建筑將承擔起防御危險的功能,當緊急狀態出現時,智能建筑能夠分化成“孤島式”的空間系統,以抵御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外擴。
2020年8月,來自意大利Piero Lissoni工作室的概念摩天大樓skylines項目,獲得了skyhive 2020摩天大樓挑戰賽的榮譽提名獎。這是一個針對疫情隔離而設計的具有獨立能力、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大樓垂直分布的各功能區,為居民提供了進行各種活動的空間,實現了學校、辦公、住宅、醫院等功能。高樓為收集雨水、太陽能與風能提供了載體,回收能源的智能設備將太陽能、風能轉化為電能,雨水為建筑內部綠植提供灌溉,多種能源的循環使用實現了建筑節能低碳的目標。
草叢中的石徑,通往一棟鑲嵌著形狀各異、大小不同洞穴的白色建筑。這座矗立在南中國海之濱的建筑物,是2021年3月開館的海口云洞圖書館。圖書館流動的形狀與海面上涌動的浪花遙相呼應;海岸、落日、圖書館構成的詩情畫意圖景,成為了流量追捧的“打卡點”。
這一座由中國MA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建筑物,還沒落成,就被《泰晤士報》列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該建筑的設計師馬巖松表示,讓人與自然舒服地相處,并重新建立關系,是建筑應該具備的能力。
為提供人與自然相處的空間,在設計云洞圖書館時,馬巖松利用墻面上的孔洞實現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屋檐的懸挑設計,有效利用物理遮陽降低熱輻射,實現可持續發展。
節能、綠色、可持續,是生態建筑的特征,也是當下建筑業對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回應。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蔓延與加重,綠色建筑的概念不僅在全球建筑設計領域流行,還受到了房地產市場的熱捧。
第21屆普利茲克建筑大獎(被譽為建筑設計界的“奧斯卡”)得主、“高技派”代表人物諾曼·福斯特曾說過:“綠色是設計的核心,也是一個重要線索。”在福斯特及其創辦的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實踐中,時??梢圆煊X到“綠色”的蹤跡。
2021年7月,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公開了位于希臘首都雅典的馬里娜大廈的模型。福斯特工作室將該建筑定義為“世界上最綠色的高層建筑之一,是可持續設計的典范”。環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從源頭上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還為日后建筑材料的回收與再利用創造了條件。
而具有特色的建筑“外立面”,設置了帶有植被和雨水收集系統的大陽臺,既能與四周的地中海景觀相得益彰,還確保了自然采光和通風的暢通無阻。
除了面朝地中海的地理優勢外,希臘“第一棟綠色的高層建筑”,成為馬里娜大廈公寓的另一大賣點。據稱,該大廈的公寓價格從每平方7500至26200歐元不等。在模型公開后的3個月內,這座高200米、共45層的大廈公寓就被希臘國內投資者與海外投資者搶購一空。
建筑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步伐。根據中國住建部數據,在全球范圍內,有超過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建筑業。
前不久落幕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促成了全球197個國家參與的史上首個逐步減少使用煤炭的國際協議。由此,“碳中和”“零排放”通過官方形式成為了全球共識。在此背景之下,建筑業的脫碳之路可謂任重道遠。
綠色開發理念逐漸成為全球建筑業的新要求。在COP26峰會上,各種助力建筑脫碳的設計共同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英國綠色建筑委員會聯合全球近百名建筑從業者,推出了一個名為“Build Better Now”的建筑展覽。
綠色建筑與綠色地產,應當成為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主力軍”。


雅典馬里娜大廈的模型
該展覽圍繞可持續材料、可再生能源、當地材料與保護自然的各種主題,介紹了全球17個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項目,包括瑞典的Sara文化中心、挪威的節能辦公樓Powerhouse Bratt?rkaia等。
中國無疑已成為全球綠色建筑的領軍者。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國內獲得官方認定的綠色建筑已有416個。中國是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的第二大市場。
近年來,中國的綠色建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實施綠色項目的中國建筑企業占比已從2016年的5%提升至2018年的28%;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從2012年的2%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65%??梢姡袊ㄖ袠I已基本達成共識:綠色建筑與綠色地產,應當成為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主力軍”。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