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天
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長期從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區域、園區和企業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與路徑,重大低碳技術戰略研究等,出版《碳達峰碳中和:邁向新發展路徑》等多部專著。
城市是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承載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職能。我國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為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發展當前處于關鍵成長期,其產業發展處在轉型攻堅期,必須妥善處理好城市發展、經濟增長和降碳減排的關系,牢牢把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碳達峰碳中和,既是目標更是舉措
圍繞“雙碳”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是未來全球競爭高地。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的廣泛共識,目前已作出碳中和承諾的國家覆蓋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經濟規模在70%以上,全球大趨勢已然形成,圍繞碳中和將形成新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浪潮,是未來全球競爭的重要高點。我們必須從國際國內發展全局的高度,立足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理念,深刻領會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意義。
“雙碳”目標為我國拓展產業競爭力提供了重大機遇。從我國發展的階段看,我們人均GDP已經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屆時我們的經濟總量要翻一番、人均GDP要至少達到2萬美元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在面向未來的全球性關鍵產業上開拓出更多的增長空間。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恰恰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換道超車、拓展產業競爭力的重大機遇,比如,新能源、電動汽車、零碳工業,等等,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勢頭已經有領先的趨勢。以汽車產業為例,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國產品牌想要超越國外品牌,難度非常大。但在碳中和目標下,汽車行業低碳轉型,電氣化成為重要方向。過去十幾年,我國在電動車領域積極部署,電動車鋰電池已經在全球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未來,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融入電動車領域,誰能夠技術領先,誰就能成為引領者。
“雙碳”既是目標更是舉措。許多人憂慮和擔心低碳發展可能會影響和阻礙經濟發展,恰恰相反,碳達峰碳中和并不是就低碳談低碳,它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戰略,必須從大處著眼深刻領會其中蘊含的戰略意義,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帶動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推進。一方面,“雙碳”目標能夠引領我們加強源頭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另一方面,以“雙碳”戰略為切入點,發掘未來全球碳中和進程中的產業機遇,全面提升技術和產業向高端進軍,邁向高質量發展。
結構優化,扎實邁向新發展路徑
成都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成都市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優化空間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和能源結構。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從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開展源頭性變革;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城市空間結構、能源交通等結構優化,恰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空間、產業、交通和能源幾大領域相互融合交織,必須將這幾個領域相互協調起來,共同打造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未來。
以“立、提、破”來優化產業結構。《決定》提出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一是乘勢而上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立”未來發展優勢,聚焦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氫能等新賽道新領域;二是夯實產業主干支撐,“提”產業發展能級,圍繞五大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創新藥、航空發動機等產業,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是聚焦節能降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破”資源環境制約。
以城市功能為導向優化空間、配置資源,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著力使城市發展的均衡性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匹配,公共服務供給結構與人口分布相匹配,產業能級提升需求與產業空間承載能力相匹配。一是著眼破解部分區域開發強度過高的問題,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二是推動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功能體系。三是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品質,科學確定各類用地比例,推動職住平衡,強化就近配套,實現用地結構均衡合理。四是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增存并重長效管理機制,推動公園城市內涵式發展。
聚焦提升綠色出行服務水平、促進運輸新結構和新技術體系建設。一是促進綠色出行,“軌道引領、公交優先”,全面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低碳交通出行體系。二是優化貨運結構,“宜鐵則鐵、綠色優先”,大力推動適鐵貨物由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三是推廣新能源車,“控增量、減存量、優結構”,積極推動交通運輸工具“油換電”,降低傳統能源汽車占比。四是推進綠色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賦能、綠色發展”,大力推進智慧交通感知設施整合共用,深化交通數據信息融合共享,豐富智慧交通應用場景,精準調度、合理配置交通資源。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依托四川清潔能源大省優勢,把握成都城市特征,從推進能源消費低碳化、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等方面發力,以能源結構優化促進發展動能轉換、治理方式轉變,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電氣化進程、加大天然氣消費、加快氫能應用,持續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50%以上。全面推動用能效率提升。將節約作為“第一能源”,提升社會節能意識,加強全生命周期節能改造、節能監察、節能管理,倡導生產生活綠色低碳用能,構建綠色發展高效發展生態氛圍。
“雙碳”引領,化成都優勢為綜合競爭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都從全國來說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成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核心一極,在國家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立足成都的資源稟賦,成都各方面優勢顯著,要把成都的優勢轉化為競爭力,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讓成都成為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的供給高地和聚集地。在產業發展方面,既要從國家政策方面全盤規劃產業發展方向,也要從產業鏈的角度攻破關鍵節點;在技術創新方面,成都高校院所林立,創新資源集中,要接軌世界科技前沿創新和產業變革趨勢,挖掘科技潛力,利用好科教資源,讓綠色低碳的技術在成都落地、生根、發芽、壯大。
讓成都成為更加綠色低碳、包容開放的公園城市。西南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成都已具備了較好的能源結構;提升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讓城市更加宜居,對人才吸引力與日俱增。
讓成都成為優勢領域的綠色低碳示范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成都當前的優勢和創造力應該充分發揮出來,建設綠色低碳的科技創新、低碳產業等示范區,為四川省乃至全國打造樣板。這其中離不開科技、產業、服務業和人才等各個鏈條精準協同,這恰恰也是成都的綜合性優勢所在。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期待成都展現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