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森,王 巍
(中共滁州市委黨校,安徽 滁州 239000)
“全域旅游是在旅游資源富集地區,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在空間和產業層面合理高效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以旅游產業來統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①”在后疫情時代,全域旅游是推進國內經濟內循環的主要抓手和著力點。安徽滁州位于南京都市圈,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先發”地域和資源優勢。但是目前仍然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旅游資源向經濟效益的轉化能力不足。因此,選擇具有一定類域特征的滁州市來研究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具有現實啟示。
近年來滁州推動全域旅游規劃,以“人文皖東”和“休閑滁州”為目標,以旅游業“五個一批”工程為抓手,以旅游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2018年全市新建和續建兩類重點旅游項目實現投資88.84億元,同比增長14.38%②。重點提升旅游保障水平,推進旅游暢通工程和旅游導向工程,修建旅游廁所和停車配套設施。大力開展營銷宣傳,滁州市、縣兩級圍繞合寧都市圈及周邊客源市場,合力舉辦了桃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節慶。包括5.19旅游日主題宣傳、農歌會旅游專場推介、“走進滁州旅游”宣傳采風行以及“旅游迎春活動月”“春季賞花月”“金秋九月惠游滁州”“滁人游滁”等系列旅游宣傳營銷活動,持續擴大市內外旅游人氣。
總體來看,全市對旅游認識不足,整合不夠,還有很多瓶頸。一是發展不足,總量不高。全域旅游業總體表現出策劃不足、投入不足、開發不足、產品不足、營銷不足等問題,旅游接待總量、旅游收入、游客花費等主要指標整體不高,各類旅游品牌沒有得到突破。二是開發不足,建設不力。“住”“吃”“娛”發展滯后,旅游綜合消費低。同時,景區景點布局分散,旅游線路碎片化問題突出,缺少新項目、大項目和精品景區帶動,條塊整合和線路串聯不足,難以形成合力。此外,旅游開發建設總體水平不高,重點項目推動不力,少數項目生命力不強、產品低質雷同、發展后勁不足。四是服務不足,品質不高。全域旅游交通、驛站節點、集散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導向標牌、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務體系急待進一步規劃和完善。同時,精品景區、旅游品牌不多,行業提質升級工程推進滯后。此外,旅游從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不強,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1.充分發揮規劃引領調控作用。強化空間布局,推動旅游業加快實現從傳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從單一觀光旅游向多業態旅游目的地旅游轉變。首先,加強全域旅游頂層設計。以全域理念編制和實施旅游發展規劃,按照“景城(鎮)一體、城鄉一體、全域布局、產業互補”的全域化、全景式布局理念,精心謀劃全域旅游產業。其次,推進全域布局。結合“十三五”規劃和《滁州江淮分水嶺國家風景道全域旅游規劃》,謀劃市域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大格局,精心編制《滁州市域全域旅游規劃》,統領和指導各地全域旅游建設。再次,堅持多規合一。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產業規劃與城鄉建設、美麗鄉村、水利建設、林業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文教科體、健康養老等領域多規合一,實現一個地區一張藍圖,確保全域旅游建設有序、科學高效。
2.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首先,推進項目謀劃。推動全市各地按照旅游業“五個一批”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精心謀劃一批精品景區、新業態、精品線路、特色商品和領軍旅游企業項目,大力發展旅游新業態和特色旅游產品。其次,推進精品培育。重點打造瑯琊山、鳳陽山旅游區、明中都城考古公園、江巷湖、老嘉山運動休閑區等旅游項目,著力推動精品景區和旅游龍頭建設,打造拳頭產品和品牌影響力。同時,通過龍頭項目、精品景區以點帶面,實現全市旅游“點”突破、“線”串聯、“面”跟進,努力形成規模和片區效應,同時帶動區域交通、餐飲、住宿、購物等各類旅游要素共同發展。
3.加快培育特色業態產品。首先,加快產業融合。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業、工業、林業、水利,旅游與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旅游與交通、環保、國土等多元化產業融合、資源整合、工作契合,形成“群馬拉車”的旅游產業大格局。同時,精心研判市場需求,突出地域特色、產品差異和旅游要素的全域配套,著力構建以核心產品、重點景區為基礎,旅游小鎮、旅游鄉村、各類旅游基地等為延展,文化、觀光、休閑、度假、康養、研學、鄉村、商務等新興業態全面發展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其次,打造特色產品。精心謀劃部署滁州江淮分水嶺嶺脊旅游帶建設工程,按照“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打造滁州旅游產業的統領線、全域旅游的統籌線,并以此帶動重點項目和旅游區帶建設。再次,培育旅游商品。加快開發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產業,發揮本地的農副土特產、酒類、飲料、家電、特色手工藝品、非遺產品、地方“老字號”等資源優勢,積極打造一批游滁州“不得不購”的旅游商品和“不得不吃”的旅游美食,形成“滁州禮物”品牌。
1.整合資源,做大做強旅游市場主體。以滁州亭城文旅公司、天長千秋文旅公司等龍頭公司為牽引做大做強市場主體,充分借鑒南京江寧、安徽亳州等地經驗,繼續推動和指導各地整合旅游資源,積極培育各類旅游市場主體和領軍企業。
2.培育文旅產業品牌。瑯琊山、皇甫山、大柳草原、老嘉山、全椒慢城、女山湖古鎮、龍崗古鎮、江巷湖等一批重點資源和項目應該加大招引力度,尋求重要合作伙伴。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招引有實力、有能力的市場主體參與滁州旅游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引進品牌企業參與運營和管理,不斷提高滁州旅游開發建設水平和市場駕馭能力。同時,有效鼓勵本市各類市場主體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和旅游特色經營,推動本市旅行社等企業跨地區連鎖經營。
1.加大產業政策支持。結合實際制定出臺地方性相關扶持政策,特別是在旅游項目立項、審批、用地、融資、財稅等方面,加大激勵和保障,在旅游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同時,推動整合各相關領域和行業政策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動力。推動各地多方整合財政力量,通過安排定向性、配套性扶持資金和整合各類涉旅資金等方式,多渠道加大投入,著重扶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旅游業態培育、旅游商品開發等。針對工作先進、行業表彰、游客招徠等專門制定相關獎勵激勵政策。此外,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力度,支持引進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旅游項目建設、參與旅游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城投、文旅投等投融資平臺作用,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增強旅游開發建設和市場駕馭能力。
2.加大旅游宣傳營銷力度。堅持市、縣兩級政府主導、文旅牽頭、行業聯動,立足區位和交通優勢,圍繞長三角和“兩圈一線”(合寧都市圈+高鐵沿線)等重點客源市場,推出跨省市精品旅游線路,加強區域旅游市場營銷合作,推動旅游產品互推、客源互送。借力各類市場營銷平臺和市旅游行業協會組織,探索組建滁州旅游市場營銷聯盟,加強旅游營銷策劃包裝,創新旅游市場營銷機制,加大滁州旅游市場宣傳推廣力度。針對合、寧兩地客源市場,研究制定專門營銷政策,擴大兩地入滁旅游總量。與國內省內主流媒體、高鐵媒體、主流OTA及各類自媒體平臺廣泛合作,面向“兩圈一線”和周邊重點城市開展滁州旅游專項推介活動,擴大滁州旅游在周邊客源市場的影響力,加快提升滁州旅游品牌形象。
3.加快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積極與教育、人社等行政部門溝通協調,加強研究,制定旅游人才管理政策和機制,加大旅游人才特別是高層次旅游管理人員、旅游科研人員、新興業態經營者、職業經理人以及導游、非遺傳承人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同時,加強旅游一線從業者的崗位技能培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為旅旅游業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全域旅游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一種新的旅游發展觀③,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滁州全域旅游既面臨發展機遇,也面臨潛在挑戰,而打造全域旅游工程、強化市場主體培育、保障旅游產業要素或許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
注釋:
①楊振之.全域旅游的內涵及其發展階段[J].旅游學刊,2016(12):1-3.
②滁州市人民政府.滁州“十大”文旅項目推進情況匯報[Z].2021-02-22.
③王國華.論全域旅游戰略實施的路徑與方法[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