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馨怡
(蘇州市職業大學,a.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b.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和家庭養老功能的持續弱化,使得老年群體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強烈。隨著“銀發浪潮”的到來,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指出“從容應對社會老齡化,加速老齡化工作和產業發展規劃”。黨中央更要求“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①”。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好指出,要“促進智慧健康產業發展,依托現有互聯網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顧等居家養老服務”②-④,以有效的政策支撐促進了養老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了養老服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眾多學者對養老產業轉型升級開展研究,魏蒙提出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發揮智慧養老服務優勢⑤。任宗偉等基于“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提出“虛擬養老院”服務聚合模式,重點研究“虛擬養老院”服務聚合的驅動要素⑥。于凌云等從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整體協同度提升出發,提出調節資源配置子系統的有序度差異,提升社區養老服務效率⑦。吳鋮鋮等比較了傳統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互聯網+醫養結合”創新養老模式的差異,并從完善大數據頂層設計、加強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創新養老模式對策建議⑧。徐蘭等分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社區養老模式,根據中國養老需求特點,構建以“看、養、護、醫”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居家養老O2O模式⑨。姚興安等針對合肥市,戈揚等針對蘇州市和武漢市的“互聯網+”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提出政府主導、定制服務、法律保障等優化意見和措施⑩。
綜上所述,目前對養老服務轉型升級的研究已經包括了創新模式、影響因素、培育實踐以及地方實例等,且多集中于理論層面。然而,在研究中存在尚未厘清的問題,數字經濟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需要結合地方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設計。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以蘇州社區養老服務為例,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當前養老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現實困境,研究數字經濟在養老服務領域的落地實踐,提高城市社區養老效率,也是數字經濟在民生服務領域中的有益探索。
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建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機制的通知》,強調推動發展“互聯網+養老服務”,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大數據收集、養老需求識別與服務精準投放等方面發揮優勢。實質是數字經濟與養老產業的融合發展,是養老服務領域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
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在養老服務領域,諸多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智慧養老”是通過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打造嶄新的養老模式。通過數字化與“醫養結合”理念相結合,發展出“互聯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整合成人社會照顧系統(ASC)和國民健康服務系統(NHS),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在此基礎上,以“虛擬養老院”為代表的養老服務平臺興起,通過在線服務網站、綜合業務平臺等統一化的業務管理,使養老服務更加透明化與專業化。此后,以專業服務平臺和大數據統計分析平臺為支撐,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共享養老模式開始發展,在整合碎片化資源、激活閑置資源、實現資源最優匹配等方面發揮巨大優勢。
在產業數字化的驅動下,以供應鏈提升為主導,重組養老醫療和服務產業鏈,解決供給資源碎片化,實現多元主體協同供給。當前,國家推動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方式融合發展成為必然。社會多方通過多種信息技術手段覆蓋社區養老服務,能夠充分發揮家庭、社區、企業、社會等多主體的積極性。同時,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融合應用,降低養老服務供應商和集成商的資源量波動,使供應鏈成員間網絡協同成為可能,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實現精細化管理。由此帶來的是養老模式、供應鏈成員之間,不同個體、組織和產業之間的協同合作、資源共享,提升養老產業供應鏈的柔性,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養老產業體系。
養老服務業信息不對稱、養老服務不規范、養老服務層次較低的問題決定了行業需要技術創新,而養老服務數字化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實現“菜單式需求”與“精準化供給”的完美融合。諸多研究表明,受現實國情、傳統觀念以及疫情常態化等多方面復雜因素影響,社區居家養老仍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人的主要養老方式。從需求側出發,采用新技術,可以緩解公共養老護理的壓力,滿足多元化、個性化與多層次性的養老需求。如數字經濟催生的C2M等新型商業模式,通過數據集成、平臺賦能等方式聚合消費者和供應者,讓消費者需求與供應者直接對接,有助于高性價比的養老服務產品開拓新市場,也有利于催生新的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孕育經濟新動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2020年底,蘇州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突破188萬,占比25.32%,老齡化問題突出。為此,蘇州在提升社區養老服務保障方面做出很好的示范作用,蘇州的養老服務工作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一是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持續提供特色養老產品供給。如設立全國首家“虛擬養老院”,制定并完善《虛擬養老院服務管理標準》,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提供智慧養老解決方案;創新“旅游+養老”模式,把蘇州生態業態與養老發展結合起來,打造省內唯一的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區。二是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引入社會化養老服務團隊,推出家庭養老夜間照護、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等一批先進做法。三是統籌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建立更大區域的養老服務中心,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協同發展。同時,蘇州在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方面表現亮眼,“2019長三角數字經濟指數報告”城市發展排名中,蘇州位居前三名。因此,在當前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助推“滬蘇同城化”的戰略背景下,分析蘇州社區養老實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雖然蘇州數字經濟的基礎和優勢十分明顯,然而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互聯網+養老服務”的發展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產業數字化程度還有待提高,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社區之間未形成開放共享機制,使得各類養老服務資源呈現出碎片化特征,增加各方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養老管理體系薄弱,缺乏專門機構的整體規劃和引導管理,僅靠社區自發組織,缺乏養老服務行業標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行業質量評估。社區老年人對服務信心缺失,滿意度較低等實踐性問題突出。此外,社會輿論對養老服務的信息共享、權限控制和隱私保護等提出更高要求,這意味著需要更加安全和透明的方式來處理各方之間的信息交換。
蘇州養老服務企業信息化基礎總體上較為薄弱,不同類型機構、企業數字化能力參差不齊,企業內部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具體表現為一是絕大部分機構、企業數字化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缺乏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存在困難。二是缺乏示范性龍頭企業。三是蘇州系統集成服務商存在規模小、綜合實力弱等情況,制約了養老服務數字化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信息智能化水平。這是由于產業數字化意味著硬件和軟件的全面升級,其中對原有系統軟件的改造難度最大,需要針對地區特點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其中所涉及的工作異常復雜與瑣碎。
蘇州應從制度設計、數據治理、產業基礎、平臺支撐、人才動能等方面入手,構造“互聯網+智慧養老”為技術特征的多維一體高效式養老服務模式,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目標,打造“蘇式頤養”新標桿。
政府建立社區養老管理機構,完善組織結構體系,發揮兜底、示范與監督作用。一是通過出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精準化的引導性和支持性政策文件,分類施策,開展社區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創新政策試點,提供一企一策精準服務,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造成企業及社會資源的浪費。二是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行業應用標準,特別是特殊養老需求服務的規范性及養老服務過程中的風險界定等,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參與養老服務領域的國家標準制定。當前,蘇州已出臺了《蘇州市虛擬養老院服務規范》(2020),《蘇州市養老機構等級評定管理辦法(試行)》(2020)等一系列管理與考評辦法,對社區養老服務市場進行規范和管理,以期塑造競爭有序的養老市場環境。三是實施養老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計劃,在“滬蘇同城化”中高位布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支持,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強化5G、人工智能在養老服務領域中的典型應用,加快培育養老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打造蘇州養老產業品牌。
針對供求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多方協作,形成社區間養老服務群。在此基礎上,對接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服務公司、療養院、家政公司等不同主體的信息數據庫,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手段,建立信息數據開放共享的養老服務供需信息數據平臺,通過智能計算使養老服務供給端與需求端相匹配。同時,以社區、企業、平臺自律為基礎,開展數據協同治理,保證多方主體協同參與的有序性,提升數字化監管水平。監管部門需要加強數據安全檢查、監督力度,防止數據泄露、制定竊取處罰標準與賠付補償機制。社區養老機構需要訂立服務評估標準,并對社區養老服務進行不定期檢查或評價,及時監控和分析養老服務質量,保障老年人的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
加大“專精特新”企業、骨干企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培育智能標桿企業,發展養老服務企業集群,打造養老服務全產業鏈。截至2021年9月,蘇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工業增加值約占全市總量的20%,就業量約占30%,市場份額約占40%,其中行業領跑企業近200家。在“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數量排名方面,蘇州成為繼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后的全國第四位,躋身資本市場“一線城市”行列。基于蘇州的城市特點與蘇商的特征,在人才、資金等方面重點支持“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在鞏固核心業務的基礎上,提升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向科學化、精細化、精準化邁進,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的養老服務品牌。同時,探索用互聯網打通供應鏈、創新鏈、產業鏈,建立以骨干企業為核心,整合統籌各類資源的產業鏈,帶動中小養老服務機構數字化水平提升。中小企業通過復制骨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提高企業管理、服務質量,充分享受數字經濟產生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做大養老產業規模、做強養老產業集群。目前已有10家企業入選江蘇省智慧健康養老重點企業,16項產品入選智慧健康養老領域優秀產品名單。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本土龍頭企業、科研機構以及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建設面向垂直行業和細分領域的互聯網平臺,支持企業對產業集群的數據做深度挖掘和分析,開拓行業養老信息互聯網應用市場,助推全產業鏈的數字迭代。
根據國務院“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意見,推進數據資本化,通過出臺《蘇州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管理辦法》,吸引民間資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蘇州養老,探索“養老+金融”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據集成平臺。產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三大體系:網絡、安全和平臺,網絡是基礎、安全是保障、平臺是核心。蘇州要重視本土平臺的打造,培育面向蘇州社區養老行業的數據資源中心及應用服務平臺。表現為通過制度設計和激勵措施,引導成熟完善的信息化技術平臺企業涉足社區養老服務領域,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鼓勵多元化投資形式,形成“大數據信息集成-綜合管理-定制服務”的資源配置體系,增加數字化集成服務的提供業務。包括將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信息傳達給社區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企業,進行精準匹配;同時針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場景和應用模式,為上述企業提供菜單式、模塊化的服務,形成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推進數字化服務的標準化、個性化,不斷降低服務成本,拓展市場規模,打造全國知名的行業數據集成平臺。
從蘇州實際出發,對數字人才實施“外引內培”策略,確保數字人才供應鏈穩定。為此,一要厘清養老產業數字人才的供需情況,加大對高端人才和團隊的引進力度。二要提高高校數字人才培養能力,與在蘇高校建立密切合作,重點培育數字經濟領域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三要發揮企業對綜合型數字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使其成為既擁有數字化能力與思維又熟悉養老行業的綜合型數字人才;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型數字人才內部選拔培養機制,培育企業數字化運營團隊,更好地滿足養老產業發展需求。
注釋:
①李心萍、邱超奕、韓鑫、劉新吾.發展數字經濟,增強創新動能[N/OL].人民日報,2020-12-16.
②朱蓓,錢香玲,胡斌.徐州市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1):72-75.
③廖楚暉.智慧養老服務總體性問題破解與實現路徑[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9(6):5-13.
④戈揚,汪穎棟,彭業康,胡廷.共享經濟條件下城市社區養老的探索性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2):124-126.
⑤魏蒙.中國智慧養老的定位、不足與發展對策[J].理論學刊,2021(5):143-149.
⑥任宗偉,劉鈺冰.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虛擬養老院”服務聚合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1(7):10-16.
⑦于凌云,李易穎.社區智慧養老資源配置協同度評價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4):149-160.
⑧吳鋮鋮,張璐.“互聯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21(9):38-41.
⑨徐蘭,李亮.互聯網+智慧養老:基于O2O理念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6):2676-2678.
⑩姚興安,朱萌君.“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230-236.
?武玉,張航空.我國大城市醫養結合的實踐模式及發展路徑[J].中州學刊,2021(4):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