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作君,于海慶
(1.赤峰市紅山區工業和信息化局;2.內蒙古格林特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赤峰 024099)
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就是企業。企業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處于良好狀態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促使國民經濟科學、健康、持續的繁榮發展。同時,社會市場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企業持續提升企業服務能力的服務對象。企業是社會市場經濟公開、公正、公平這些基本原則最積極的執行者和維護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對其產品和服務進行不斷的創新。在此過程中定制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必然就會引起產業結構的迭代。因此,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企業之間彼此的競爭就會發生改變,而改變就會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特別是一些以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營業務的特色企業的創新與變革,不僅會優化社會主導產業結構,同時還能影響和改變社會產業系統的動態結構。
企業的另一個社會責任就是解決社會勞動力,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必然需求。由于近年來國際和國內兩種市場經濟陷入衰退,市場需求不足使得失業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失業、下崗、待業、再就業等重大的壓力。我們國家也不例外,為了保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和諧的良好局面,國家通過適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定一系列普惠政策,以此來緩解大量的失業問題和一些社會穩定隱患問題。
幾十年來,內蒙古通過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全面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對全部國有小企業“放開搞活”,使國有企業適應了市場發展的要求,為市場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同時大力發展了非公有制經濟。內蒙古搶抓歷史機遇,沖破層層束縛,為打開全區創新的嶄新局面打下了牢固的“地基”,牢牢抓緊“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發展機遇,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實施“科技興蒙”戰略,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 514.2億元,超過貴州省,位列全國第21位;名義增速達到18.17%,在全國位列第2位;名義增量更是高達3 154.4億元,這一增量更是高于經濟總量更高的重慶、遼寧、云南和廣西等四省區市。在全自治區經濟增速的亮眼表現下,自治區下轄的各盟市表現更加出色,12個盟市中共有10個盟市GDP名義增速超過10%[1]。內蒙古逐步實現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良性局面,集中體現了“小政府、大企業”的創新思路。政府為壯大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惜力,不畏難,著力打造以若干龍頭創新企業為引領,以遍地開花的中小創新企業為基礎的蓬勃發展的創新企業群,在空間維度上點線面全面兼顧,在時間維度上輕重緩急分明有序。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應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尤其是工業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隨著國民經濟穩定恢復,內蒙古工業生產需求持續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向好,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
截至2021年7月末,內蒙古自治區工業企業單位數有3 037個,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4個,位列全國第25名。
截至2021年7月末,內蒙古自治區工業企業資產總計為35 37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 726.3億元,同比增長5.1%,工業企業總資產排全國第16位;截至2021年7月末,內蒙古自治區工業企業負債為20 352.1億元,占資產比重的57.53%,所有者權益為15 025.5億元,占資產比重的42.47%。
截至2021年7月末,內蒙古自治區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1 61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 028.5億元,同比增長17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倍,比2019年同期增長84.5%;兩年平均增長35.8%,保持較快增長[2]。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如果人才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發掘,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達到“人盡其用”的效果,那將會給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正面效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多數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是高層次人才難引進,普通員工招工難,甚至有些企業面臨著天天招工、天天缺人的狀態。
一方面,因為國際和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貿易摩擦等經濟大環境因素,市場需求大幅下滑,產品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同時企業利潤嚴重壓縮,而銀行則是根據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和抗風險程度對其進行評估,因此貸款往往難以追加;另一方面,因為一部分過剩產能、落后生產力面臨市場出清,不符合銀行信貸投向的趨勢和原則。與此同時,受經濟下行影響,部分大型企業也出現資金周轉減速的情況,延長了占用交易鏈上小微企業貨款的時間,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小微企業資金困難。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倡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而目前很多企業不愿意創新,一方面由于企業本身創新基礎較弱,另一方面因為創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使得企業“不敢”“不愿”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管理模式由傳統的制度化逐漸向數字模塊化轉變。騰訊會議、釘釘打卡、企業微信、阿里釘釘等已不再陌生。簡明、精確、快速的數字模塊化管理程序代替了傳統的制度化。然而這些現代化的辦公方式對一些企業來說卻有些措手不及,因為他們還沒有做好轉變的準備。
近年來,為了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國家、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惠企政策,同時開展了一系列宣講活動。但是仍有很多企業不知道、不了解、找不到、看不懂一系列惠企政策,沒能享受上國家給的紅利。
基于以上的認識和目前內蒙古企業自身發展能力的實踐,應從以下方面提升內蒙古企業自身發展能力。
①制度創新與體制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口。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于體制和機制,只有體制機制靈活開放,人才工作才能滿盤皆活。②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依托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現有的“草原英才”“鴻雁計劃”的成功引才政策,繼續堅持以重大人才工程引領和帶動人才隊伍建設。③開展重大推薦活動。憑借大型活動的優勢,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形成品牌效應,為各類人才營造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的良好環境。④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借助創新載體聚集人才,組織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等平臺載體建設工程,為創新人才打造施展才華的“舞臺”和高層次人才集聚的“磁場”,依托項目和產業培養、鍛煉人才。
在注冊資格、資金繳納等方面降低創新企業的審批難度、縮短審批周期,降低創業門檻。建立高科技企業創新貸風險池和以企業為主體、區域共用的各類研發服務平臺,有效分擔創新創業風險。逐步完善服務中小微企業擔保融資、信用貸款、信用保險等舉措。完善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強化主體之間的協同性,構建適合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開放式創新體系。
建立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為代表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突出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完善高校、科研機構與市場的對接轉化機制和聯合攻關的利益分配機制,共同提升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能力。
企業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為“設定目標—預估風險—實施計劃”,并創建一個有效的內部環境智慧治理體系。研究內容分為分析層面和實施層面兩個階段。分析層次由3部分組成:目標確定、環境分析以及未來活動。實施層面包括3個維度:實施方案、實施效果以及實施反饋。企業在對內部環境進行主要需求分析時,需要將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共同討論,將需求與誘因相結合,打造敏銳、有前景、動態協調的智慧治理體系與機制。不同的企業外部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不同,也要面臨不同的內部環境,因此,公司在設定目標時,需要確定企業管理的特點、響應各種下發指令的時間、內部環境的構成等因素,從而通過適合自身企業的操作機制、操作手段以及操作方法,完成企業目標,確保環境分析層面的各種措施取得良好進展。
①各業務主管部門要發揮好職能作用,找準企業發展的難點和短板,拿出硬招實招,幫助引進戰略、技術、人才等資源,促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引導企業抓質量、創品牌,力爭幫出實效、幫出特色。②各企業應安排相關人員好好學習和研究普惠政策,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我國正在逐步實現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良性局面,集中體現“小政府、大企業”的創新思路。政府為壯大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惜力,不畏難,著力打造以若干龍頭創新企業為引領,以遍地開花的中小創新企業為基礎的蓬勃發展的創新企業群,在空間維度上點線面全面兼顧,在時間維度上輕重緩急分明有序。充分依靠市場機制,充分利用市場選擇的力量,引導和推動企業從滿足市場需求、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出發,逐步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能力,逐步走向創新鏈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