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諾 王維康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傘文化內涵廣泛而深刻,它的形態、顏色,甚至它的漢字字形,都能激起人們無限的聯想。正是在這種多樣化的情緒中,形成了各地豐富多樣的傘文化。西湖綢傘在20世紀30年代由都錦生組織創制成功,以江南水鄉文化、西湖風光為主創元素,以杭州當地特有的淡竹制傘骨, 以杭州絲綢織成的經緯密度極高的綢緞作傘面,以專門設計的西湖風景圖案為裝飾。其設計造型浸透著西湖的自然與靈性,一經問世便受到民眾的喜愛。西湖綢傘素有“撐開一把傘,收攏一支竹”的美譽。其造型輕盈、設計奇巧、制作精細、高雅美觀,將中國獨特的手工工藝與西湖美麗風景完美結合,既有使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特具江南藝術之神韻,一度享譽海內外。
20世紀30年代中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湖綢傘的生產和經營都處于分散狀態,生產方式多為家庭作坊模式,受季節影響較大。1949年后,西湖綢傘分散經營的局面逐步得以改觀。1960年,為提升西湖綢傘的質量,成立了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特設西湖綢傘研究室。開展新產品與高端綢傘的研發工作。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幾度停產,1977年西湖綢傘恢復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開始實行標準化管理,在綢傘的規格尺寸、技術要求、驗收規則等方面均做了明確規定,在1980年注冊了“西湖”商標。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越來越多的外籍游客進入內地旅游,西湖綢傘受到青睞,出現了短暫的繁榮。20世紀90年代末期,西湖綢傘原材料價格攀升,加上受到外地粗制濫造冒牌西湖綢傘的沖擊,西湖綢傘一度處于艱難徘徊、停滯不前的境地。2004年,杭州市政府頒發了《杭州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規定》,西湖綢傘被確定為杭州市傳統工藝美術重點保護品種和技藝。
1932年,杭州都錦生絲織廠試制成功第一把西湖綢傘。初期的綢傘工藝還不是很成熟,傘的規格也不統一,傘骨從32根至46根不等,傘面刷花相對簡單,題材也較單一。傘面設計之初,圓形、方形圖案均有,但是顏色、格調、韻味都不夠理想,后又改為人工繡花,但是圖案稍顯單調、呆板,絲綢與畫面的虛與實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由于綢傘傘面沒有圖案紋飾,產品顯得單調而缺乏特色。試制小組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確定了刻版刷花西湖風景的方案為西湖綢傘傘面裝飾的最佳選擇(如圖1)。

圖1 20世紀30年代的西湖綢傘
20世紀50年代,西湖綢傘的制作技藝得到較快發展,綢傘的規格和工藝都有較大改進。傘的制作工藝日益成熟,傘面刷花技藝有了很大提高,套版層次豐富,圖案清晰。采用的竹根柄和寶葫蘆漸變色傘頭富有特色。傘綢改用更具半透明面料,花版由單套改為雙套以上,圖案從單色改為多色,并改進刷花方法,使得傘面圖案更顯鮮艷秀美。最為絕妙的是手繪西湖風景綢傘,在薄如蟬翼的喬其紗上設色山水、紅梅,景色遠近分明,技藝高超;在篾青上烙刻花鳥、人物圖案,這是西湖綢傘裝飾藝術的又一突破(如圖2)。

圖2 20世紀50年代的西湖綢傘
20世紀70年代,西湖綢傘加強了設計改造,對傘面裝飾、頭柄造型做了優化,將傳統文化和繪畫技巧融入“三花”技藝中。進入20世紀80年代,西湖綢傘開始采用點花、閃色、刷繪相結合的新工藝制作傘面圖案,還采用藍印花布、扎染布、蕭山花邊等試制傘面,使西湖綢傘傘面裝飾技藝得以進一步突破(如圖3)。

圖3 成熟期的西湖綢傘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西湖綢傘出現了一些特別形制的綢傘,大到直徑180厘米,小到10厘米的皆有。不過隨著杭州西湖傘廠的轉產、合并,西湖綢傘的發展陷入滯緩期,僅在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個體中維持小批量生產。雖然產量小,但是在繼承成熟期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的西湖綢傘在技藝和產品形制創新上仍有所進展。
進入21世紀,社會需求多樣化,西湖綢傘在面料的選擇、圖案的設計、頭柄的造型等方面開展了進一步的創新,一批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綢傘相繼出現,有納米材料防雨傘、剪貼畫傘、印章圖傘、組合傘燈等。這些創新,是在保持西湖綢傘傳統工藝和題材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藝術語言對西湖綢傘傳統之美的進一步詮釋,是西湖綢傘發展傳承的內在動力。例如,傘面采用絲綢噴繪技術,將江南煙雨風光輕柔淡雅地呈現在西湖綢傘上,恰到好處地展現了江南文化元素,再如,以傳統文化京劇臉譜圖案描繪于傘面的綢傘(如圖4)。

圖4 彩繪京劇八臉譜圖西湖綢傘
由一節竹化身為一把傘,由撐開時的一把傘變成收攏時的一支竹,在竹與傘、傘與竹之間魔幻般地轉換變化,是西湖綢傘的魅力所在。西湖綢傘的精致和秀美,得益于杭嘉湖地區的特產:淡竹和絲綢。
1.傘骨制作主材
傘骨采用江南獨特的淡竹制成。這種竹篾質細潔,色澤玉潤,烈日曝曬也不會彎曲,是劈制綢傘傘骨的上等優材。將近白露時挑選竹齡在3年以上、色澤均勻、沒有陰陽面和斑疤的淡竹,取其中段2至4節。由一節淡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細條,另配骨撐,組成傘骨,張開時是圓形的傘,收攏時像一段圓竹。每根傘骨0.4厘米寬,若劈成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圓潤,竹節平整。
2.傘面制作的主材
絲綢很早就被當作傘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隨著絲綢的普及,綢傘進一步流行。南宋臨安是全國的制傘中心,市場上綢傘品類眾多,有大小黃羅傘、清涼傘、紅綠小傘和方傘等供顧客選擇。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綢傘作為綢傘家族最靚麗的一支,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綢傘的突出代表。西湖綢傘以竹作骨,以綢張面,小巧玲瓏,風格典雅,傘頭造型多借鑒西湖中的“三潭”,傘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藝術上的變化外,還要求手感舒適、線條流暢。同時,花線的穿制、傘扣的造型饒有民間風味,也烘托了綢傘的精美工藝,具有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西湖綢傘制作精良,生產全過程有18 道工序,技術要求嚴格細致,其中擗青、上架、裁剪、糊邊、傘面裝飾、穿花線(如圖5)、貼青等工序尤為關鍵。如穿花線,一把傘要在細密的縫隙中穿針走線,來回交叉編制網紋,共穿296針,工藝之精湛、制作之細膩,令人嘆為觀止。又如貼青,要求制作者將每支竹骨的青,一支不錯地膠合到原配傘骨的綢面上,倘若傘面收攏又恢復成一支天然竹節。西湖綢傘之傘頂多以“三潭印月”的潭為造型,品位高雅,獨具杭州韻味。

圖5 穿花線
傘骨:西湖綢傘由竹變傘、由傘變成竹的關鍵,在于傘骨巧妙的工藝和造型上。這在世界制傘工藝中為首創,是西湖綢傘獨具匠心的特色所在。由一支圓潤的青竹劈成均勻的竹骨,然后將篾青與篾黃分離,柔美的絲綢夾制其間,再將篾青隔著絲綢對應貼在篾黃上,最后合攏起來又還原成一支竹節,別具韻味。傘骨制作包括擦竹、劈長骨、編挑、整形、劈青篾、銑槽、劈短骨、鉆孔。
傘頭、傘柄:西湖綢傘的傘頭,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石潭為造型藍本,采用寫實、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設計出眾多的藝術造型,富有杭州韻味。傘柄設計遵循手感舒適的人性化設計原則,與傘頭造型相匹配。早期的傘柄一般呈“瓶”狀,表面髹漆,后擴展至浮雕、烙畫等多種工藝。
傘面:西湖綢傘以江南絲綢為原料,體現了中國韻味,而融合了中式傳統繪畫、刺繡、刻版刷印技藝的傘面“三花”工藝則將西湖綢傘的藝術韻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美麗的西湖風景、傳統的戲劇人物、可愛的蝶蟲鳥魚以不同的形式在西湖綢傘上延續著藝術生命,盡顯江南人文意趣。傘面制作包括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折傘、貼青、裝桿、包頭、裝頭、裝柄、打釘口。
傘扣:即扣結,又稱為葡萄籽,形狀如小型中國結,兩端類似旗袍上的陰陽扣。西湖綢傘創制初期,扣結不結實,后來竹振斐的夫人游靜芝受中式盤扣的啟發,發明此種西湖綢傘專用的傘扣,既美觀又牢固。
目前西湖綢傘都為小規模生產,在西湖綢傘的傳承和保護上都遇到了難題。
技術人才缺乏:非遺傳承關鍵在人的傳承,現在很多西湖綢傘制傘的老師傅由于年齡較大已經不愿意制作西湖綢傘。如劈傘骨,雖然研制出半自動的機器來制作,但西湖綢傘中還是有很多道工序是必須由人工來完成的,如劈篾青,是一定要由人掌握力度的?,F在劈篾青的老師傅已經七十多歲了,雖然也在帶徒弟,但效果不好,因為師父每天制作的數量要比徒弟高很多,質量上也好很多。現在年輕人也都不愿意做綢傘了,連老師傅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學這門手藝。再加上綢傘生產的技藝要求高、難度大、周期長,年輕人不愿意學,導致后繼乏人。
原材料缺乏:西湖綢傘選用的傘骨材料淡竹需3年以上樹齡且尺寸規格,要求極為苛刻。西湖綢傘對淡竹的要求比較高,包括竹子生長的朝向、竹竿是不是筆直、竹節的長短等,所以每年的量不會很多,故適合的淡竹資源較少。這制約著西湖綢傘的產量。
場地限制:傘廠主要以生產現代傘為主,廠房有限,較為緊張,很難為西湖綢傘的生產專門排出 一塊生產基地,所以沒辦法集中生產,只好分散生產,將部分步驟在外面加工,部分在廠里做。
外來沖擊:正宗的西湖綢傘由于生產工藝及原料成本等原因使得售價相對較高,從旅游產品的角度來看,花大價錢意義不大,所以西湖綢傘逐漸被擠出旅游紀念品市場;從產品性質來看,西湖綢傘更偏重于工藝品范疇,欣賞價值大于使用價值,很難契合一般家用需求;而從工藝品收藏的角度來看,西湖綢傘相對陶瓷等其他工藝來說缺少升值空間,藏家收藏興趣不大。西湖綢傘這種傳統工藝品與現代的生活需求存在矛盾,現代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似乎缺少競爭力。
采取的措施:杭州天堂傘廠為保護西湖綢傘一切從零做起。首先拜訪原來從事西湖綢傘制作的老師傅,并多次拜訪說服其傳授技藝;然后考察一些制作的原材料的采購地,并在嘗試制傘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了挑選、采購原材料之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基本掌握制作的大概流程及技藝。并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手工活態館聘專人進行西湖綢傘的表演。目前天堂傘廠制作西湖綢傘的員工大概有20多個。
為了提高產量,天堂傘廠對西湖綢傘的加工工藝進行研究,并制作了幾臺工序機器。例如,傘的上下槽工序進行半機械化生產,原來采用外加工,一個人每天只能做40個,現在制作采用半自動的機器后,每天可以制作500個,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員成本。
西湖綢傘原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圖案的設計以及工藝的施展中,彰顯了西湖綢傘物質與精神、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竭力呈現西湖綢傘的豐富內涵,讓大家進一步加深對西湖綢傘的了解。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傘的制造一方面借助更合理、更人性化和更具審美內涵的設計,另一方面依賴高效便捷的機械設備,從而在質量和產量上都實現了飛躍。隨著設計理念的更新和技術手段的進步,西湖綢傘將不斷改寫歷史,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