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梁 天津美術學院
河南地處中原,在黃河流域的中下段,連綿的山脈依托著廣袤的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河南不僅是人口、經濟大省,同時也是文化大省、陶瓷大省。原始社會時期,當人們用火坑和泥土相結合,以土煉器制造出最初的陶器之后,陶瓷文化便不斷在此地開枝散葉。北宋時期,河南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陶瓷生產中心,對整個中國陶瓷都影響巨大,歷史上五大名窯中的鈞窯、汝窯、北宋官窯都在河南境內,不僅產量大,而且生產技術發達,又靠著便利的交通輸送至全國乃至海外,掀起陣陣浪潮。并且不同時期的窯口生產的瓷器就像一面鏡子,生動反映了當時的人文精神、歷史風貌,讓我們能夠循著歷史的足跡發掘無盡的智慧與啟迪。
河南陶瓷文化產業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而且其類型分為汝窯、鈞窯、官窯等,并且官窯的價值在當時使河南陶瓷的發展達到鼎盛的狀態。 河南省自古就是陶瓷生產大省,境內有諸多古窯口,傳統陶瓷產業發達,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整個行業的競爭力是不足的。當代河南陶瓷行業呈現后繼不足以及藝術瓷市場混亂的現象,創新能力要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其他陶瓷產區。特別是對于像景德鎮這樣的區域性主要陶瓷產區來說,河南省的陶瓷整體產業面臨著高精尖人才不足導致的創新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出現工業園區規劃混亂、新舊產業之間的矛盾、企業的管理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雖然有著自己獨特的窯口特點,但是沒有形成規模化的陶瓷產業集群和健康完善的創新創業集群,因此生產出的產品不能對其他陶瓷產區形成明顯的競爭壓力。
要討論河南陶瓷行業也需要從市場和經濟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常見的藝術瓷和日用瓷針對的是完全不同的消費人群,對于傳統窯口和制瓷產地來說,日用瓷是其最注重的方面。傳統陶藝往往建立在成熟的制作體系上,有著完善的配套人員和材料,從原料的開采到泥坯的成型再到最后的掛釉燒制,都由一系列的專業的配套人員在操作,分工合作,效率很高,出產的瓷器質量也能嚴格把關。因此要發展陶瓷行業就需要把握日用瓷這一基本盤,同時需要注重對品牌形象的樹立。進入信息時代后,當前的消費社會是多元的、多變的,并且主要消費人群正在逐步顯示出年輕化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注重品牌的建設,對口發展。
對于日用瓷來說,發展也需要當地政府能夠進行資源整合,將陶瓷生產的各項流程集合到一起,使得從原料加工到燒制,再到運輸這一系列環節都能夠以更高的效率進行,這一點如今的景德鎮就已經做出了先例:將傳統的瓷廠周圍的老舊作坊進行搬遷整合,統一集中到專門的工業園區,使得一系列流程都能以最好的效率進行,各項配套設施也能夠優先輸送到,加大力度扶持龍頭企業,使之更好地帶動整個行業。同時要注重創新意識,現在的社會主要消費力正在慢慢轉變,很多年輕人對千篇一律的傳統器型興趣不大,因此可以嘗試器型、釉色的創新等,緊跟社會熱題。同時要開拓不同的銷售渠道,改變原有的單一銷售方式,既有線下銷售也要有線上銷售;招收特定的專業營銷人才,組建專業的營銷團隊,制訂不同的營銷方案。
然而不同于傳統日用瓷,古代瓷和藝術瓷市場占據了陶瓷市場的中高端區域。古代瓷因為其珍貴的數量,因此在拍賣收藏上一直是熱門。不同的是,當代陶藝不僅在形態上與傳統器型、瓷板畫有著不同,而且在成型方法上也有很大區別,這導致當代藝術陶瓷的作品形成相較于傳統陶瓷制作周期更長,并且成型難度更大,成功率更低,需要作者付出的精神勞動也就更大。當代藝術瓷市場的問題除了藝術瓷的制作相對更困難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導致其同市場的對接不充分。對于陶藝創作者來說,特別是年輕的藝術家,創作的主要誘因是自身的審美需求,外界的刺激并不是很大。從近些年的高校畢業展以及第十二屆中國美展的情況來看,藝術家們的作品更多的是對自身觀念的表達,陶瓷更多時候承擔的是一種媒介、一種材料的作用,因此跟市場的結合不是很緊密。當然也有很多雅俗共賞的作品出現,畢竟好的作品一定能夠得到其應有的評價。得到市場認可的藝術家有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就能夠進行接下來的創作,從而存活下來,而沒有得到市場的藝術家就會不斷萎靡,直到放棄相關的藝術創作,轉向其他的行業,這就導致了更嚴重的不良循環,因此我們要改變“現代陶藝沒有市場”的思想,重視市場對當代陶藝的重大影響。
要解決以上問題,一是需要建立價值評估體系,二是培養優秀的精英人才。這兩點能夠幫助整個行業發展體系完善和健康。藝術瓷的估值和售價需要合理,這就需要公平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出現,比如,我們如何區分一級鉗工和三級鉗工,就是去客觀地使用兩者生產出的產品,測試其好壞程度。一個健康的評價體系需要專業學者、專業學會、拍賣行等共同構成,從而避免當代陶藝陷入極權主義、虛無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泥沼中。作品的好壞不是靠某個院校、某個權威的評價就能評判的,也不能夠僅僅靠藝術家本身的感覺、自說自話去衡量,而是要靠一群具有職業道德的人以一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去共同評價,從而形成一個完善公平的評價體系,并且最終需要交給市場去做檢驗。有了一個健康的評價體系就需要吸引相應的人才,優秀的人才能夠彌補勞動力的不足,為產業帶來新的活力。目前,各個高校依舊是輸送人才的主要力量,因此建設一個陶瓷專業性強的龍頭高校是必須且必要的。以景德鎮陶瓷大學為例,“景德鎮陶瓷學院……自由的學術氛圍,以及便捷的對外交流,使之很快成為現代陶藝的沃土,并形成了一支強大的現代陶藝創作的隊伍。在這樣的創作氛圍影響下,景德鎮的部分陶瓷從業人員也開始了現代陶藝的嘗試。” 可見一個陶瓷專業性強的高校能夠對行業發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不僅能夠源源不斷地往外輸出勞動力、彌補創新型人才的不足,也能夠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升級以及本地傳統工作室的轉型創新。
當前的河南省陶瓷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企業管理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有很多傳統的窯口都是家族式的作坊經營,這就導致其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外界的交流溝通,固守傳統、不思求變,并且也很容易出現管理混亂的問題。同時傳統的煤窯、柴窯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環境污染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大量地開采原料和砍伐木材會造成土地流失、資源浪費,不利于以后的發展。社會上很多窯口都建在老城區內,隨著城市快速擴張,原有的民間窯口位置已經不適合再繼續存在了,需要將這些窯口改造搬遷或者升級成污染程度更小的電氣窯等,走節約能耗、科技創新的綠色發展道路。
除了上述問題,河南省本地的陶瓷藝術從業者事實上也在不斷地繼承傳統、積極求變,這為河南陶瓷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改變。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鈞瓷大師任星航,出身鈞瓷世家,其先祖在清代時期就已經開始燒制鈞瓷,到了任星航這一代,不僅系統性地傳承了鈞瓷的燒制工藝,并且他個人沉浸其中,對材料選擇、釉色挑選以及窯爐設計都有著很深的理解,他復原了宋代雙火膛結構的鈞瓷窯爐,通過他的復原創新,當代鈞瓷基本能夠達到與宋代巔峰鈞瓷的水平(如圖1、圖2)。任星航極大地豐富了鈞瓷燒制的理論研究,為我國改革開放后鈞瓷的恢復與生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被稱為當代中國最符合宋代鈞瓷審美的人。

圖1

圖2
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郭愛和創造性地燒制出了“洛陽三彩”。三彩陶瓷美輪美奐、艷麗多姿,醒目卓越的釉色是其獨有優勢,凝煉繪畫與陶瓷工藝之精粹。 其大大地拓展了陶瓷創作的表現形式,是當代陶瓷藝術同傳統工藝的優秀結合。他的作品大氣磅礴,寓意深遠,造型生動,色彩明亮豐滿,充滿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是對傳統三彩陶瓷的全新賦魅,如洛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大型三彩陶瓷壁畫《文明之源》(圖3)。

圖3
當前河南省的陶瓷行業的情況還是樂觀的,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只要積極轉變觀念就能夠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河南的藝術陶瓷要發展就必須轉變觀念,應該從文化繼承、市場發展、人才培養三方面來抓:以五大名窯為主發掘研究各個傳統窯口,繼承傳統優秀手工藝技術,建立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主的文化自信;基于各個陶瓷古鎮、陶瓷產區使陶瓷藝術同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逐步打造國際性的陶瓷藝術集散地,建設陶瓷文化創意園等;提升福利條件,創造發展機遇,吸引外來優秀人才和技術,留住新鮮血液的同時進行校企合作項目以及陶瓷大師工作室的引入,使創新力量和傳統力量相結合,讓優秀的人才真正走進企業,了解當前陶瓷行業發展所面對的問題。
河南陶瓷的發展歷史悠久,與其他陶區相比,在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找出差異才能使河南陶瓷得以發展,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有影響力、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鏈。 得益于黃河母親千萬年來的哺育和滋養,河南省自古就是陶瓷發源地和生產大國,有著幾千年厚重的手工歷史以及數量眾多的窯口,衍生出的哲學思想豐滿深厚,對于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有這樣的根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念,在矛盾與傳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去開拓、建立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現代陶藝,充分利用河南省良好的地理優勢、窯口優勢、經濟優勢、手工文化優勢,這樣未來的河南陶瓷藝術才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