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卿 湖北美術學院
金繕主要使用天然大漆作為其整個過程的用漆材料。早在新石器時期, 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利用工具從漆樹上提取汁液并進行簡單的處理, 可以得到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漆, 把得到的漆在各種器物上均勻涂抹, 除了可以增加器物的觀賞性,還可以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如可以進一步防水、耐腐蝕等。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發現,在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所發掘出的木胎碗,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漆器,當時漆器主要是以陶器的形式呈現出來,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其大致有過兩次較為繁榮的局面。而到了東漢末年,隨著陶瓷行業的逐步興盛,漆器行業逐步衰落,這時候出現了早期的漆繕。
在中國的陶瓷工藝與髹飾的泥金工藝逐步流傳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手工藝者便將其與本地的區域文化有機結合,逐步演變成了具有其自身特點的漆繕。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南宋時期,當時中國贈予日本一只龍泉窯的茶碗,精美絕倫,但是由于時間的消逝, 茶碗逐漸出現裂痕。日本的手工藝者遍尋全國也未能找到與其完全一樣的茶碗, 便突發奇想,使用大漆、金箔等材料嘗試對茶碗進行修復。此后的匠人便將這一技法繼承發展,逐步演變成如今的金繕修復工藝。
金繕工藝本質上是漆藝的一種表現形式, 主要使用的原料是黃金與大漆。在金繕技法剛剛形成的時候,通常是把大漆和黃金分別作為黏合劑與裝飾材料。但自從金繕技法到了中國以后,聰明的金繕藝人結合了我國漆藝的特點,在具體工藝上加大了作為黏合劑的大漆的比重,逐漸形成了以黃金作為補充材料、大漆作為主要元素的一種創作模式, 使這一技法進一步融合了東方美學的特點, 因此,在中國,金繕也被人稱為“漆藝金繕”或“漆繕”。
而作為黏合劑的大漆,其本身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使金繕在修復時有以往技法所沒有的廣泛性及可塑性,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其已經可以用于瓷器、玉器、漆器、硯臺、古琴等的修復。而隨著國內本土化金繕的形成,金繕藝人逐漸發現“漆”與“器”之間結合的神韻與空間想象力的多樣性,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我國的金繕文化。
金繕的修復主要由清洗、補缺、打磨、補配等步驟組成, 常用的材料是生漆、瓦灰、絹、金粉、糯米粉等,手法與“鋸瓷”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金繕的修復過程中, 從做底到涂漆、打磨、拋光、描金、描漆、清洗、拼接、補缺、修整、補漆、裝飾等每一道工序, 都體現了傳統金繕技法的工藝之美。我國名著《髹飾錄》中提到的漆藝中的“過”,具體就是對在漆器的實際制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違反既定制作程序的失誤,這種在工藝中的“過失”在我們經驗豐富的匠人手里變成了一種另類的契機,抱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宗旨,順勢而為,將錯就錯,并不回避之前的失誤而是將其放大,使之變成一種另類的創意源頭。器物的殘缺形狀、位置、大小無疑是隨機的,是人或者自然在不經意間產生的。 金繕修復師在這一充滿隨機性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美學觀念和具體的個性靈感,充分地利用工藝的靈活性,通過對殘損器物的二次創作,化腐朽為神奇。器物自身的殘損情況不同,修復師的美學觀念與美學水平不同,使器物修復之后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就是金繕修復所具有的獨特的個性化的創新性美感。所以,筆者認為,金繕工藝的誕生不僅是為了將破損的器物修繕完整,復原其外觀以及使用功能,更是將修復本身的藝術價值作為首要的追求目標,在這一點上,和一般的器物修復方法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金繕藝術是基于殘缺的二次藝術創作,不僅僅有工藝上的要求,也有藝術表現的成分。
金繕工藝包含金漆修補、隨色修復和自由改造三個不同的工作方向。金漆修補,即以恢復功能為目的,修復受損物品,延長其使用壽命,并附上金色裝飾修補痕跡,這是最為常見且最實用的傳統處理方式。
在修補玉器的過程中,首先是用生漆和面粉調制黏合劑將破損的碎玉黏結起來,玉的斷面如果有明顯的空隙,在修復前還要適度打磨并刷上隔離膠。接下來在破碎的玉片斷面上均勻地抹上,然后將碎片準確地黏結在一起。待基礎層干透后,再反復地填補漆灰,直到塑形完成,一旦所有修補部位的形打磨塑造完畢,用生漆髹涂兩至三遍,確保所有的細小的凹陷處都填補完整,漆底堅固光滑。這時候就可以做上金的工序了,在貼金的位置涂金膠漆,為了保留玉器內斂、溫潤的美感,用太粗的線條會破壞玉璧整體的氣質,所以需要用很細的線來描繪,線條雖細,但不弱,待金膠漆將干未干之時進行貼金,貼金的時候用蠶絲球蘸少量金粉輕柔地掃涂在金膠漆上,反復擦拭,金面會呈現光澤。等兩三天徹底干固以后再擦漆保護金面,增強金面的耐磨程度。用金繕修補的玉器就完成了(如圖1、圖2)。
圖1 未修補的碎玉
圖2 金繕修補好的玉
另一種以金為材料修復破損玉器的工藝是金鑲玉工藝(如圖3),金鑲玉是一種鍍金工藝,在器物表面鑲錫包金,設計比較多樣,靈活多面。從對玉的損壞程度來說,金鑲玉工藝較為復雜,稍有不慎則會損傷玉器,而金繕工藝以大漆作為黏合劑將碎玉粘合,以金箔、金粉修繕之,讓破損的玉器得以重新幻彩。從效果來看,金繕修復過程中,如果技法采用得當、優質,在還原破損的器物的同時,還能增添一種別樣的“殘缺之美”。且大漆黏性大、穩定性強、純天然沒有化學污染,能達到更好的修繕效果。
圖3 金鑲玉作品
在玉器修復中,金繕工藝是工匠審美與殘器氣韻的高度結合,具體來說,玉器的造型、種類、功能與裝飾影響著人們對器物的整體感受,金繕工藝在玉器修復中的裝飾性也是它的重要特性,線面結合是金繕工藝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線條極具節奏和韻律,精致似克林姆特的畫作。例如,鄧彬的金繕漢代玉石劍首作品(如圖4),修繕師采用的技法、材質、紋樣等與器物高度融合,賦予原器物新的氣韻的同時,也保留了玉本有的溫潤和自然,還帶有一絲莊重之感,處處體現著作者的匠心巧意。
圖4 金繕漢代玉石劍首 鄧彬/作
金繕是一種基于殘缺美的修復技藝,但“殘缺”是千變萬化的,被修復器物的器型也是多樣的,所以,金繕修復的藝術表現就會呈現出不確定性、獨一性等特點,無照搬套路可言。為了使金繕修復本身能和器物較完美地融合,在開始修繕一件器物之前,不可盲目上手操作,首先要觀察熟悉器物本身,結合器物形狀分析它的審美特征,反復考量后為其設計優質的修復方案和藝術表現,方能使其重生。金繕圖文的繪制也要與器物的氣韻相一致,如若器物本身有裝飾,則金繕圖形最好與之相呼應,對于“修復”而言,筆者崇尚自然,即依據器物自身的裂口與痕跡稍加修飾,需保留器物本身的氣質,若“有意”附加,則會給器物附上極具主觀精神的情感,其出發點實際已經對“殘缺”心存芥蒂,因此也就背離了金繕的初衷。
“美”不僅僅是技術,還是心靈的悠久歷史傳承。金繕雖然是漆藝傳播到日本后出現的藝術形式,但在筆者看來,應將更多的中國藝術精神融入金繕的藝術創作中。在金繕藝術中,線的表現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在中國藝術中,關于線的實踐也非常多,線條是中國古代繪畫、書法的主要表現手段,從中汲取養分是很有益的。在金繕修復中,線條的粗細、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應與器物的美感相和諧,破碎的器物是不完美的,金繕工藝把當代創作理念融入破損器物中,使人們開始珍視“殘缺”,發掘殘缺的美。筆者認為,運用金繕技藝修復繕過的玉器不僅是在物理上的重組,而且是針對碎玉片的“二次創作”,本質意義在于修復與創造,用內心最真切的情感去觀賞器物,去修復玉器,保留其自然之韻,又使觀者在審美想象中追溯歷史。
近年來,金繕在我國廣泛流行起來,不但已經成為一種職業,而且開創出一種全新的審美理念,并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美學內涵的技藝,它的興起并非一個偶然的現象,也是當代物質文化高度繁榮背景下“惜物”“惜福”“簡樸”“隨緣”理念的回歸。以現代的眼光回顧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留給我們的技藝遺產、精神遺產無疑是彌足珍貴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追溯源泉, 更是探索未知。金繕在玉器中的應用應該基于當前的審美追求和創造個性的需要,發揮工藝的靈活性,尋找適宜的發展方向以及金繕工藝精神內核中特殊的生命觀,使人們能夠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感受到特有的感情溫度,體味到金繕工藝所包含的包容、平等的生命理念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轉化與磨合,逐漸綻放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