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
輿論普遍認為,意見稿實施后,將有效規范信用卡業務經營行為,被詬病多年的信用卡“文字游戲”和營銷套路等亂象或將得到整頓。
意見稿明確,針對信用卡分期業務,銀行在合同(協議)首頁必須以明顯方式展示分期業務可能產生的所有息費項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費計算方式。向客戶展示分期業務收取的資金使用成本時,應當統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續費等形式。
“方向是對的。”使用信用卡多年的IT行業從業者王青楓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不管是信用卡預借現金還是賬單分期業務,銀行作為資金提供方,收取利息無可厚非。但現實中,持卡人通常會被告知是零利息,這就導致一些持卡人將分期還款零利息誤認為“完全免費”。“利息是不收了,卻改收手續費,這不是一個意思嘛!這不就是文字游戲?”王青楓反問。
信用卡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金融支付工具,一些人名下甚至擁有多張信用卡。
但是,信用卡在日常消費場景中不斷為公眾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持卡消費者因為部分銀行信用卡業務經營不規范等原因,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王青楓直言,自己就是信用卡分期業務的“受害者”。
2015年,王青楓第一次接到某銀行信用卡分期業務員的電話,那名業務員說,由于她用卡記錄良好,可以采取分期還款方式支付一萬多元的賬單,而且無息。
“我當時認為自己是銀行的優質客戶,得到了銀行的貴賓禮遇。”王青楓說,自己當時就稀里糊涂地同意辦理了12期分期還款,滿以為撿到了便宜。
此后,她每月按照銀行告知的還款金額及時還款,也從未計算過是否有出入,“畢竟銀行是不會算錯的”。
直到她從朋友那里聽說信用卡分期業務的“貓膩”后,她和銀行進行溝通,結果得知,自己辦理的分期還款業務其實一直在扣除手續費,而且比同期利率高出不少。
雖然自己沒有留存錄音證據,但王青楓清楚地記得,當初業務員并沒有和她提到手續費的問題,“因為一旦有費用產生,我是會有所警覺的。”她分析,“問題就在于,我不問,他(業務員)就一定不會主動告知。”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和王青楓一樣有此遭遇的持卡人不在少數。
有受訪者表示,一些銀行信用卡分期還款業務還有自己固定的“話術”,“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套路和文字游戲嗎?”
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實對于持卡人而言,大家都很清楚,哪有借錢不收利息的好事,推出業務,銀行不可能一分錢不賺。但是,銀行大力推行的分期還款業務,必然會讓一些持卡者覺得是天上掉餡餅,上個月的消費本來有能力還,但如果可以免息分期,當然不是壞事,結果反而多花了錢。
對此,本次意見稿明確提出,向客戶展示分期業務收取的資金使用成本時,應當統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續費等形式。
王青楓說,這種“不高級”的業務是該規范了。
目前,意見稿的意見反饋時間已經截止。那么,銀行方面有何反應?
記者以持卡者的身份,向廣發銀行電話咨詢賬單分期業務,得到的答復依然是,“沒有利息,只收手續費”。
在與廣發銀行電話業務員的溝通中,對方主動向記者介紹了一款5萬元的信用金,如果申請使用,可以即時把款打到個人借記卡賬戶中,還款周期最長3年。
據這名業務員介紹,該信用金,同樣沒有利息,只收手續費,手續費計算方式隨著分期數而有所變化,“分期越多,手續費越低”。
至于究竟如何計算費率,業務員并未主動告知,只是籠統地說每月要還多少錢。最后,在記者的要求下,對方才告知,按分期3年計算,年化利率為13.79%。
一名從事金融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如果銀行工作人員一開始就直接告知消費者分期利息很高,絕大多數持卡人必然會選擇不辦理。一些銀行正是利用持卡人對分期“零利息”的錯覺推廣分期業務。
此次意見稿提出,“分期業務合同(協議)上同樣必須以明顯方式展示分期業務可能產生的所有息費項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費計算方式”,就受到廣泛好評。
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涉及信用卡業務的有44374件,占投訴總量的50.8%。
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近一段時期部分銀行經營理念粗放,服務意識不強,風險管控不到位,存在侵害客戶合法權益等行為。
“亟須推動銀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轉變信用卡業務發展方式,強化審慎合規經營,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惠民便民服務質量。”這名負責人說。
他表示,意見稿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在文件實施之日起24個月內完成整改。而在過渡期內,銀保監會還將持續督促銀行以落實意見稿為契機,切實增強審慎合規意識,壓實風險管控責任,規范業務經營行為,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張靖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