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貧富差距是世界性的話題。尤其近十幾年來,圍繞貧困、失業、稅負、不公等問題引發的抗議浪潮在世界范圍內不斷高漲。從突尼斯、埃及等北非國家的抗議和變革,到西班牙年輕人打出的“憤怒的一代”口號,從美國抗議者“占領華爾街運動”,再到法國爆發的“黃馬甲運動”,其背后的核心問題無不指向貧富分化。這些抗議者的要求很明確,他們要推動制度發生變革,他們要政府更加關注窮人的境遇,要社會更加關注公平。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美國經濟學家班納吉,正是因為他合作撰寫的《貧窮的本質》,關注了貧窮經濟學。
對中國來說,實現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一個久遠的夢想,其文化內核早早就嵌入在均貧富、求大同理念之中。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最先倡導了共同富裕論,并且把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制度聯系起來。此后,鄧小平同志設計了市場經濟下“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開啟了中國的經濟奇跡。鄧小平之后的歷任中共領導人,對共同富裕問題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深刻闡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中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然而,正如鄧小平同志很早對貧富兩極分化表達的憂慮那樣,我國的貧富差距也在拉大,成為阻礙高質量發展的大問題。2008年我國基尼系數一度達到0.491高位。此后總體趨于下降,但2015年之后又出現反彈,2018年為 0.468,雖然低于同期美國(0.485),但高于日本(0.371)、德國(0.319)和法國(0.327)。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十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會議提出,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標志著,我國共同富裕已經進入到制度性變革的新階段。
目前,我國分配制度改革仍明顯落后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初次分配制度不完善,政府、企業、居民分配關系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比過低,資本要素所得畸高,城鄉區域收入差距過大,分配秩序不規范不公平導致人民群眾不滿。政府再分配職能發揮不充分,針對存量財富的遺產稅、房地產稅等制度缺失,針對流量收入的稅制設計還一定程度存在逆向調節現象,個稅收入再分配效應較弱,高收入人群繳稅與其稅負責任不匹配。戶籍制度與公共服務掛鉤的制度安排,在限制勞動力流動的同時也制約了公共服務對于流動人口的可及性。而第三次分配,還受限于社會主體意識水平的提升,從近年來公益慈善接收的現金物資規模來看,僅相當于GDP的0.15%左右。因此,三次分配只能是補充,分配制度改革的關鍵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優化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財政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不平等的代價》一書中,專章討論了“預算之戰”。我國未來在推進分配制度改革過程中,財政要在不同環節積極作為。要進一步優化宏觀稅負,支持深化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制度改革,助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居民勞動者報酬;要從收支兩端和存量增量雙向維度同時發力,通過合理安排預算赤字,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推進房地產稅、遺產稅和完善個稅等稅制改革,切實縮小貧富差距;要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兜底限高制度安排,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戶籍制度與公共服務脫鉤,有效提高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通過綜合施策,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總體目標發揮財政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