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賈淑萍,趙啟南,張漢達,李 凌,呂 猷,栗 林,辛慶強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2012年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實施中國重要農業遺產發掘工作以來,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農牧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也已得到國內各界的積極參與。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因提供成吉思汗祭祀所需牲祭、奶祭、酒祭、素食等供品以及守陵人達爾扈特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是具有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宣傳示范性強的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當前的利好政策會進一步帶動伊金霍洛旗的農牧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1]。
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圣主的院落”。伊金霍洛旗歷史悠久,距今約七萬年前開始,就有古人類在如今的烏蘭木倫河沿岸生活。四千余年前,以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鄉朱開溝村命名的“朱開溝文化”的古代先民,在傳統農業經濟的基礎上,適時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形態,促進了農牧生產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中原后,不僅從內地遷來大批移民,墾田耕植,廣筑縣城,還“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南北縱貫旗境,加速了對本地區社會的發展和農牧生產的進步。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南遷,使這里的民族融合達到空前的境地。特別是唐代后期,黨項人逐步入遷,這里的天然牧場和先進的農耕技術,為西夏的迅速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大軍攻滅西夏,伊金霍洛草原從此打上了蒙古族文化的烙印。尤其自明代中后期以來,蒙古鄂爾多斯部伴隨著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培養了以八白室畜群為代表的優良農牧品種,繼承并發展了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最終形成了集蒙古帝王祭祀文化、宮廷文化、傳統草原游牧文化于一身的伊金霍洛旗農牧生產文化[2]。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整體范圍涵蓋伊金霍洛旗全境,包括農牧業優良品種、農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文化多樣性、自然景觀、技術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與成吉思汗祭祀和蒙古族生態保護理念相生相伴,歷經千年傳承至今而延綿不絕,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內涵深刻,世所罕見,是不可多得的農牧業文化遺產。
作為“圣主的院落”,百年來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人工選擇了農牧業優良品種供奉著成吉思汗,逐漸形成了蒙古馬、蒙古綿羊、敏蓋白絨山羊、蒙古牛及炒米等豐富多樣的優良農牧產品,擁有其他地區農牧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還孕育出包括奶食、素食、紅食等成吉思汗祭祀供品以及守陵人達爾扈特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成吉思汗祭祀中最為重要的四時大典,彰顯出蒙古族遵循自然規律,掌握牧業生產的周期性與季節性。
伊金霍洛旗植被品種繁多,植物資源比較豐富。伊金霍洛旗植被類型以沙塵植被、草甸植被等隱域性植被為主,僅在少部分封禁地區存在顯域性植被[2]。伊金霍洛旗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鳥類眾多,野生動物有遺鷗、白天鵝等。伊金霍洛旗植物類型多樣,植物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菊科、禾本科、豆科,其次是藜科、蓼科、傘形科、莎草科。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代表性的畜牧品種與農產品有蒙古馬、蒙古羊、蒙古牛、敏蓋白絨山羊、炒米[3]。
伊金霍洛旗農牧生產以服務成吉思汗祭祀和提供守陵的達爾扈特人飲食為主,衍生出鮮明的具有民族和地區特色的飲食、技藝、民間藝術以及崇尚習俗。
伊金霍洛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人杰地靈、文物古跡薈萃,景觀資源得天獨厚,尤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著名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園為傲。伊金霍洛旗境內景觀資源類型多、功能全,組合優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內涵豐富。成吉思汗陵是伊金霍洛旗構建世界級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區的有力支撐。距今四千余年的“朱開溝文化”遺址,保存完好的戰國秦長城遺址和郡王府,體現佛教文化的吉祥福慧寺、陶亥召、烏蘭活佛府等古寺召廟,盡顯伊金霍洛旗悠遠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展現伊金霍洛旗舒展大氣的自然生態景致[4]。
當地蒙古族創造性地將伊金霍洛旗農牧生產與成吉思汗祭祀相結合,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成為他們恪守的牧業生產生活總指導。他們遵循自然規律、掌握牧業生產的周期性與季節性,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將愛護動植物、愛惜工具的生產生活方式傳承至今,成為全體族人恪守的牧業生產生活總指導。這一創造性的舉措,確保當地蒙古族遵循自然規律,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愛護動物,愛惜工具的生態平衡核心體系一直沒有變,依然活態傳承。
對農牧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利用之前,需要對其價值進行判定并開展定量化研究。價值研究是農牧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基礎,為農牧業文化遺產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及管理提供依據[5]。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中的主要農牧產品是八白室畜群的蒙古馬、蒙古羊、蒙古牛,以及牲祭、奶祭、素食等祭祀供品,此外還有敏蓋白絨山羊、炒米等。
3.1.1 保護優良畜品種。蒙古族對品質極佳的蒙古馬、蒙古羊、蒙古牛進行人工選擇,放入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中的八白室畜群中培養,有利于優良畜品種的保護,從而形成穩定的基因和獨特生長生產優勢。
3.1.2 提供成吉思汗祭祀供品。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主要為蒙古族群提供成吉思汗祭祀供品,其中有希日古勒斡特格、珠太、札薩布日、珠勒圖、哈圖等各種牲祭,奶、奶油、酸奶、鮮馬奶等各種奶祭,奶酒和上等優質糧食酒的酒祭及以優質白面制作的各種酥餅、紅棗、核桃、冰糖等素食。
3.1.3 提供部分日用原料。牛羊皮張是天然皮革,可以用來制作各種皮制品。“敏蓋”內蒙古白絨山羊以產絨量高、絨質優良而馳名,是“溫暖全世界”鄂爾多斯品牌羊絨衫的首選原料。羊毛可以制作成氈子,用來制作蒙古包等氈制品。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中的八白室畜群保護了生態的多樣性。而成吉思汗祭祀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愛護動植物、愛惜工具,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既是蒙古族思想理念的反映,又是影響蒙古族思想理念的重要因素,對草原生態保護至為重要,具有積極的生態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鄂爾多斯農牧業文化遺產不斷得以恢復,充分體現了當地蒙古族生態保護思想傳統文化的魅力[6]。在此期間,成吉思汗陵全面恢復成吉思汗四時大祭等一系列祭奠,對保護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從2006年開始,成吉思汗陵旅游區管理委員會與內蒙古檔案館、鄂爾多斯市檔案館、伊金霍洛旗檔案館合作,收集、整理與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相關檔案文獻資料[7]。通過整理內容、影印原始資料,建立系統的原始檔案資料,填補了系統檔案的空白,對農牧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文化傳承工作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1991年12月,成吉思汗陵園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10年,文化和旅游部對成吉思汗陵旅游區進行考核驗收,決定將其認證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AAAAA級旅游景點。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依托成吉思汗陵,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展示、觀光旅游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自治區和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是教育子孫后代的生動課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利用節假日,到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了解蒙古族歷史,了解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領略伊金霍洛旗蒙古民族民俗風情和獨特的傳統文化,切身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保護體系,在娛樂中受到教育。1996年,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原總政治部等6個部委命名成吉思汗陵為“全國百家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成吉思汗陵被國防部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是人民群眾增強國防意識、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是廣大青少年學習國防知識、繼承革命傳統、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8]。
根據伊金霍洛旗氣象資料顯示,氣候變化趨勢為年平均氣溫持續升高、降水總體減少、十年九旱。由于年降水量的減少,加之時空分布不均,導致干旱對草場的影響逐漸加大,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范圍春旱、夏旱頻繁發生,草原退化和沙化程度不斷加劇。
伊金霍洛旗資源豐富,二、三產業發達。2015年伊金霍洛旗實現生產總值659.9億元,其中第二產業394.9億元,第三產業257.8億元,而第一產業僅為7.2億元,當地相關部門、群眾維持、發展農牧業生產系統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社會公眾僅將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祭祀的認識停留在對英雄本人的崇拜,未能感悟其中的生態保護系統及其價值。故不能為以提供成吉思汗祭祀所需供品而形成的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給予正確的認識和重視。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具有畜牧業文化遺產性質的生產系統很多。與其他農牧業文化遺產一樣,畜牧業文化遺產也正面臨著危機。與世界比較而言,我國的農業系統本身比較缺乏畜牧業的比例,尤其從草到畜的轉化流程不暢,所以對畜牧業文化遺產的重要認知比較薄弱。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許多地區針對當地草原生態環境惡化情況而采取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措施。但在執行時,禁牧區域的劃分對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伊金霍洛旗能源豐富,2015年全旗生產總值659.9億元,第二產業就達394.9億元。目前,伊金霍洛旗東部分布著有神華萬力布爾臺煤礦、神華布連塔煤礦、神華煤油制油園區等能源企業,農牧業文化遺產面臨著開墾、工礦的嚴重干擾。
如今參加成吉思汗祭祀活動的人們受現代生活影響,大部分僅注重祭祀的儀式,而忽視了對祭祀供品的選擇。現代生活中的成品乳、肉、食品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成吉思汗祭祀供品中,嚴重影響了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人們將參加休閑旅游活動作為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游牧文化相關休閑活動更是受到大眾的青睞。因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周邊的旗、縣,以及相鄰的省等地區也爭相開展以游牧文化為核心的休閑旅游活動,其規模也不斷擴大,優勢日益突出,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除自身具有的特色外,更重要的是深挖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和達爾扈特特色民族文化內涵,申請成為中國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以區別于別處的休閑旅游業,提升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價值[9]。
我國農牧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面臨著嚴峻挑戰,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遺產在工業化進程中瀕于消亡,農牧業文化遺產存在的農牧業傳統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因此,應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切實做好農牧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10]。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我國農業農村部提出的全球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與中國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的理念,把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帶動遺產地農牧民就業增收,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加快文化自覺能力,力使群眾提高對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認知率。各部門之間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緊密聯系當地群眾,強化宣傳力度,提升他們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動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力使更多的社會力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的行列中。
通過遺產地的保護和示范、試驗區的建設,全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展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精華,引導牧民發展休閑觀光產業,促進綠色高端養殖業的發展,整體提高當地居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實施生態和景觀保護,通過文獻整理、實地調查、示范點跟蹤與專題研討,進一步梳理伊金霍洛旗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的類型與分布,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樣板,及時總結其中的有效途徑、創新發展和保護的有效模式。實施游牧生態文化建設,系統深入地挖掘、整理達爾扈特人特色民族文化內容,結合規劃區牧民的生產、生活特色,搭建不同規模的、多層次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展示平臺。
加快生態產品開發,以“伊金霍洛旗中國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建設為契機,保護好核心區和保護區原生態、無污染的生存環境,將成吉思汗祭祀供品規范化、品牌化,做大做強白絨山羊、炒米及達爾扈特特色飲食,從而帶動遺產核心區和遺產地農牧業向高端化、優質化、高效化、規模化發展。加快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高伊金霍洛旗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地區影響力。重點開發完善以成吉思汗陵園和歷史文化區為“中軸”、達爾扈特特色小鎮和巴音昌呼格草原為“兩翼”、周邊地區為延伸的整體發展規劃,設計并使用體現游牧文化標識系統的遺產地旅游服務設施。依托伊金霍洛鎮、札薩克鎮、紅慶河鎮以及蘇布爾嘎鎮的水、沙、林、草、田、牧等自然生態資源,以農牧莊園、農牧家樂為旅游節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引進人才、創新機制來提高經營管理能力。通過講座培訓等手段,提高農牧業文化遺產管理者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畜牧產品加工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經營能力,提高農牧民多種經營能力。通過構建多部門協作、多層次參與的農牧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網絡,以及開展主題宣傳與技術推廣活動,提升政府和社區對農牧業文化遺產的經營管理能力,提高遺產地農牧民收入。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與當地蒙古族生態保護理念及成吉思汗祭祀相生相伴,歷經了歷史的考驗,滲透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隨著農牧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在政府的支持和積極倡導下,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開發農牧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當前休閑農牧業的利好政策將會進一步帶動農牧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是成吉思汗祭祀的物質基礎和延續保障,支撐著當地蒙古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成為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典范和民族團結的象征,因此發掘、保護、傳承、弘揚伊金霍洛旗農牧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