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昕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綜合保障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推進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是為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支撐的重要舉措,是解決科技資源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1]。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指出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研發組織等社會用戶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部門分割、單位獨占,充分釋放服務潛能,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服務,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支撐[2]。同時,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多項文件里,把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上升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度。
目前,與區域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的多級共享網絡平臺正逐步推進和建立。《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攜手港澳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3]。上海市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和國家有關部署,推動建設和完善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的共享服務平臺,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協同機制。京津冀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創新機制、理順身份、協調需求,為加快推進三地科技資源匯聚、科技協同創新、科技成果供需對接、科技服務示范應用等工作奠定了基礎。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開放川渝兩地大型儀器設備14 090臺(套),實現了兩地用戶統一身份認證、一鍵登錄、儀器設備共享等功能,打通川渝地區科研儀器資源開放互動的渠道。
除國家產業基地布局外,一些兄弟省市根據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資源與需求有效對接的共享平臺。貴州省發布《貴州省先進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建設專項行動方案》,統籌謀劃先進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推動航空、航天、汽車、工程及礦山機械、電力裝備、工業機器人等六大產業,鼓勵全省規模以上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和相關檢驗檢測機構將本單位不涉密的大型科研儀器納入有關省級公共在線服務平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房山工作站建設的“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服務試點”為石化新材料基地提供技術研發、成果推廣等全方位科技服務,為石化新材料產業和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轉型提供高端科技支撐。南京江北新區圍繞生命健康、集成電路兩大主導產業方向,分別組建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科學儀器共享服務聯盟,共享儀器設備逾萬臺,充分挖掘和發揮儀器應用價值和服務效能。
為推動科技資源發揮其在供需之間共享的最大效用,國內重視同時擴大供需雙方市場,加強供給側、需求側雙向激勵[4]。截至2021年10月,科技創新券已在我國31個省份開展實施或試行推廣;雙向補貼機制實施范圍逐漸擴大,江蘇省、浙江省、湖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天津市等均利用雙向補貼機制提高了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度。《江西省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雙向支持試行辦法》將高校、科研院所納入用戶使用補貼對象,在規定補貼范圍的基礎上,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作為需求方和供給方的雙向積極性,最大化共享效用。浙江省開創了大型科研儀器與科技保險合作的新模式,借助保險杠桿作用為113臺大型科研儀器簽約投保,降低科研儀器供給方在開展開放共享工作中發生損毀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創造良好的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機制提供風險保障。
政府部門、高校和科研單位等共享主體多渠道引入市場創新機制,多元化建立合作模式與共享體系。北京市、上海市根據相關政策探索儀器設備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上海市對上海研發服務平臺進行了平臺市場化,建設了第三方在線服務平臺(牽翼網);北京科技大學[5]成立專業服務機構——北京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負責科研儀器設施的對外運營服務,全面托管學校實驗檢測資源和資質建設工作,承接校外分析檢測業務,實現專事專人專責,大大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重慶市成立了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管理委員會,并基于O2O模式,模擬電商平臺服務流程實現了平臺在檢測服務、績效評估、系統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需求[6]。中國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為擴大客戶源,與一些二級運營服務站簽署協議,為基地13家成員單位提供企業需求資源,與基地共同探索市場化運營機制,對于二級運營服務站推薦達成的服務項目,二級運營服務站可提取10%管理費中的七成[7]。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省市和高校運用數字化思維、利用數字化技術重塑開放共享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提升共享服務能級。浙江省正式發布關于物聯網傳感器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服務規范,為管理單位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管理服務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引,推動形成覆蓋全省各類大型科研儀器、統一標準規范、功能強大的專業化、網絡化管理服務體系。紹興市推進大型科研儀器物聯網搭建,通過市縣聯動,以免費服務的形式,為開放儀器設備的企業、高校院所、研發機構安裝物聯網傳感器,初步構建全市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物聯網,并設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一指辦”數字化平臺,開展創新券“無感直兌”,實現創新券免審兌付,大大縮短政策資金的兌付周期。西安交通大學從2014年開始建設大型儀器設備物聯共享系統,通過科研經費項目查詢接口、提交報銷單接口、報銷單狀態查詢接口和連接支付平臺等實現與財務系統實時對接,使校內外用戶都不用再跑財務報銷,顯著改善用戶體驗度[8]。
2016年4月22日,廣東省科學院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簽署《推動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共同推動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2016年10月20日,“南方雙創匯”開通上線,平臺集新聞報道、政策法規解讀、要素對接交易、活動拓展延伸、各地市“雙創”工作一站式集納服務及經驗成果學習與交流等六大服務功能為一體,以產學研政金和創新創業人群為服務對象,匯聚、整合廣東省巨大社會科技資源,成功打造了“廣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了成果、專利、共享儀器設備、專家、科技文獻和政策法規等數據庫,形成了“一網一端一平臺”的科創資源共享服務生態圈、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互聯網+研究機構+大眾傳媒”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機制和“一報一網一端兩號”一站式全媒體宣傳服務。通過“南方雙創匯”平臺,廣東省科學院、易科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擁有的399臺(套)大型儀器設備被有效地展示和運營,利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報紙、自媒體、網站等多渠道的宣傳加大了廣東省科學院大型科研儀器共享的知名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9]。
2015年,內蒙古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初步緩解了大型科研儀器及基礎設施共享管理手段不足、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但圍繞儀器開放共享的主體和科研活動的核心問題及必要環節的開放共享制度體系還未建立,開放共享補貼力度較低,補貼對象覆蓋面窄、門檻高,評估結果未與申請財政資金新購、新建科研儀器與設施掛鉤,也未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盟市未出臺配套政策,省市聯動乏力。截至2020年底,全區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率不到20%,“內蒙古大型科研儀器與設施開放共享服務網絡管理平臺”共錄入網員單位45家,儀器設備1 382臺(套);入網儀器設備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呼和浩特市入網儀器970臺(套),占儀器總數的70.18%。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科技資源分散、分離、分割的狀況明顯,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缺失,科技資源的封閉化和“信息孤島”現象突出[10],對接困難和交易壁壘明顯。①許多高校、科研院所沒有建立能夠提供開放科研儀器在線交互功能的平臺,企事業單位的科技研發人員沒有途徑去查詢所需的儀器設備;②“內蒙古大型科研儀器與設施開放共享服務網絡管理平臺”在供需匹配上采取靜態的查詢模式,這是一種單向的匹配,平臺服務過程機械單一、缺乏互動,導致儀器擁有者與需求者中間出現斷層,網絡化、信息化績效評估手段不足,后續服務支撐缺乏,管理、維護和績效評估所需人工成本較高;③第三方協調解決機制不健全,市場化運營的專業服務機構缺位,缺乏市場運作環節,能夠參與用戶與儀器負責人溝通協商、合同簽訂、送樣測試、費用結算等流程的專業服務團隊較少。
數字經濟發展與科技資源共享建設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性: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科技資源共享建設提供驅動作用。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物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為科技資源共享提供支撐;產業數字化賦能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催生大量產業科技資源。目前,呼和浩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成開通,建成5G基站9 199個,實現全區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域5G網絡覆蓋;全區獲得IPv6地址的LTE終端比例超過98%,建成NB-IoT基站1.5萬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區大型數據中心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120萬臺,綜合裝機率超過60%,在建規模200萬臺,服務器裝機規模位居全國首位。超算平臺增加至4家,高性能計算能力達到100 PFLOP/S。農業、乳業、工業等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建成內蒙古海芯華夏全國設施農業大數據運營平臺、蒙牛乳業數字化工廠、華頌馬鈴薯單品種大數據平臺等示范項目,建成智能工廠15個、智能車間36個,成立5G+無人礦卡聯合實驗室,建成一機萬佳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自治區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其中,自治區“萬企登云”公共服務平臺已為1.3萬戶企業提供了5大領域76類服務212個云端產品[11]。此外,貴州省、寧夏(銀川市)和江西(鷹潭市)等地區依靠數字經濟實現彎道超車,為探索欠發達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機制和發展路徑提供了前沿案例[12]。
大數據和新媒體的發展,要求科技信息服務主體間打破組織機構的壁壘,以科技創新、知識創新、服務創新為目標共同創造價值[13]。包括傳播技術、團隊和平臺在內的媒體資源對于服務科技信息服務的作用不容小覷。近年來,內蒙古在融媒體服務支撐能力升級中取得顯著成效:①與科技日報共同推進科技服務和資源整合。內蒙古充分發揮科技日報“一庫兩翼多平臺”的融媒體優勢,利用科技新聞傳播子平臺、科普信息聚合子平臺、科技成果展示轉化子平臺等平臺,推動內蒙古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并把服務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納入其中[14]。②全國第一個省級融媒體工作室——內蒙古大青山工作室在內蒙古成立,利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機制平臺化運行、集約化經營的管理模式,大青山工作室聚攏到更多資源,不斷開拓資源的利用價值[15]。③截至2020年10月16日,內蒙古12個盟市103個旗縣級融媒體中心基本達到建設要求。其中,鄂爾多斯東勝融媒體中心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并軌,兩大工程“能融盡融”,通過機構重組、職能重建,建成基于東勝區大數據之上的智慧型融媒體中心,使全城資源得到充分利用[16]。④“創新內蒙古”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擁有固定用戶接近2萬人,建成包括14個盟市科技部門的新媒體矩陣,科技傳播團隊具備無人機航拍、網絡在線直播、虛擬演播室、H5微場景、MG動畫、微視頻等新媒體技術手段。
充分圍繞儀器開放共享的主體和科研活動的核心問題和必要環節對自治區開放共享制度體系進行相關補充,進一步推動科研儀器開放共享。①統籌規劃內蒙古科技資源配置、整合與共享發展戰略,建立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的管理體制與投入機制,構建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體系;②做好分工,厘清職責,補充面向全區、盟市以及不同層級共享主體的分級分類管理制度,通過法律保障將各級政府可控的高校、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等部門50萬以上產權明晰的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納入共享平臺,對接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③利用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結合共享過程中的多方主體,形成共享服務網絡,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機制,開展市場化服務;④綜合考慮預算、計劃、采購、科研、創新、成果、資金管理等相關領域關聯政策,尤其要解決服務收入、收費合規性認定、發票管理等“最后一公里”關鍵問題,遵循科研儀器協同綜合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為全區范圍內的協同管理和開放共享奠定政策基礎[17];⑤充分利用現有創新券政策、雙向補貼機制,將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納入支持范圍;⑥制度上細化執行準則,將大儀器平臺共享與扶持中小企業結合,予以儀器平臺一定的關聯性優惠政策與獎勵,強化監督共享的開放性。
產業技術聯盟性質的科研基礎設施共享模式可初步解決因機構利益關系沖突、數據外泄、共享手續繁瑣等所導致的部分科研基礎設施共享無法順利進行的情況。①落實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融入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借助內蒙古“4+8+N”合作機制匯聚產業技術需求,凝練產業技術規劃,推動產業內研究基地統籌互動;②根據內蒙古產業經濟與資源分布特點,選擇綠色食品、乳業、煤炭、電力、化工、新能源、農牧業等具備優勢的特色產業,建設技術聯盟共享模式試點,推動產業數據的開放和開發;③以重大任務為載體,融合各實驗室、高校特色檢測能力,圍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需求,組織產業技術攻關,增強協同創新能力;④鼓勵高校實驗室科研人員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與國內外同行之間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共同完成科學實驗,共享實驗數據,逐步提升高校“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的分析服務能力;⑤聯動盟市共同設計產業創新議題、互聯互通產業創新要素,構建省(區)市聯動創新網絡,統籌科技創新服務資源。
借鑒貴州在發展數字經濟中的典型經驗,充分發揮內蒙古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推進大型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的數字化改革。①利用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和數據中心向西部發展的大趨勢,盡快培養數據中心運維人才、改善網絡性能、降低連接成本、提升行業服務水平;②充分發揮數據管理部門職能,以政務數據平臺和數據類型的開發為數據產業發展的起點[12],打通各級政府及其各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大中型工業企業之間的溝通渠道;③通過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升級“內蒙古科技創新大數據平臺”,搭建分布式、多主體、信息互聯互通的區域共享服務平臺架構,在已有的共享服務平臺基礎上重點實現基礎性、公益性科技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并帶動實物共享;④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管理全過程“留痕”,降低共享平臺績效考核和評估的人工成本;⑤在構建覆蓋全區的數字經濟智能基礎設施和技術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應用物聯網技術輔助實施動態監管,對科研設施和儀器運行進行狀態監測、定位監測、智能標簽和實時圖像采集,最終實現對共享情況的實時監管。
在引入市場機制、政策引導等措施提升儀器設備共享服務意識的同時,還需利用跨界融合趨勢,培育協同創新及開放共享生態。①培育一個融通生態系統,將“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類創新主體對接起來,橫向強化跨界融合各類服務組織、縱向建立聯動樞紐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和諧共生、協同共進,構建配置優化、運轉高效的創新生態;②建立綜合化、產業化、網絡化和社會化的科技服務組織,重視與科技活動、產業活動有關的資訊服務的協同共生[18];③嘗試以主流新媒體平臺為核心,在各類創新主體間發揮中介、鏈接、融合作用,將開放共享等轉化服務嵌入平臺,集成科創資源,將新媒體流量逐步導入平臺,制定平臺入駐機構標準和入庫資源標準,發揮傳播渠道優勢,形成平臺建設和融媒推廣的互動閉環;④以傳播技術手段,集群科技期刊“媒體+”信息資源優勢,聯合知識型、智慧型、專業型企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深度推進政產學研媒一體化;⑤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傳播媒介,結合新媒體技術手段,利用路演、培訓交流、專場講解等方式加強對儀器設備的功能宣傳,讓企業更好地了解儀器設備的功能與能夠解決的問題,做到讓企業人員知道如何用及哪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