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峰,孫寧云
(新鄉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對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師資隊伍能力和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筆者在分析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的策略。
在人才強國、人才強校的時代背景下,高水平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突破口也是關鍵點,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決定著高校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近年來,高校雖然已經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但受頂層設計、體制機制等的影響,就現階段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是靈魂和人格的塑造者,而部分教師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其自律性、思想意識等相對薄弱,教師的行為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受教學生,高校師資隊伍的思想政治、師德師風的統領作用需進一步加強。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與評價過程中必須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將立德樹人要求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常態化推進師德師風建設。
①年齡結構:青年教師和老教師比例偏多,中年骨干教師數量相對較少,中堅力量不足,如不及時優化,很容易出現人才斷層現象。②學歷結構:博士研究生學歷比例偏少,特別是老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大部分靠經驗主義教學,不能緊跟理論前沿,缺乏創新性。③職稱結構:具有中級及以下職稱者比例偏多,由于受到職稱比例結構及評聘條件的要求,高級以上職稱指標比例較小,造成教師職稱晉升困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才流失率。④學緣結構: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師比例較低,部分存在學術“近親繁殖”。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師素質能力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不適應,國際化水平低。教師整體素質需通過系列培訓來提升,而目前教師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化、散點化的問題,與學校人才發展項目契合度不夠,培訓結果在師資隊伍建設各環節中應用不充分。
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可使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教學科研服務能力水平,促進其更好地成長與發展。當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師資隊伍評價缺少頂層設計,系統性不強,評價結果不能如實反映教師的真實教學科研水平,教師的配合度和滿意度不高。
大多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以定性評價為主,多為主觀判斷,定性分析所占比重較大。評價大多流于形式,評價結果主觀性較大,基本上都是合格以上,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較低。
對高校教師的評價大多是學生評價和督導組評價為主,第三方評價參與不夠,評價主體不夠多元,評價者出于管理方面或面子方面的問題,并不能對教師的實際能力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導致很多評價結果都處于中間水平。
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大多采用有效性評價,評價內容多為普遍性和常規性的問題,重視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重視對數量的評價、忽視對質量的評價,重視對科研的評價、忽視對教學的評價,重視評價標準的統一、忽視教師之間、學科之間的差異,最終導致評價結果不具針對性,缺乏更客觀、更系統的評價體系。
要實現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證師資隊伍規模和結構能夠滿足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存量師資隊伍整體質量的提升。筆者在分析目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及評價現狀的基礎上,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人才引培賦能、分類評價、人才激勵等方面提出師資隊伍優化策略。
高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優秀接班人的使命,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其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師德師風具有獨特的特點,高校師資隊伍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始終堅持黨委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師德師風的引領作用,提升師德師風要求,加強師德考核力度,將師德師風教育和師德師風考核貫穿教師職業發展全過程。不斷規范師德師風教育和培訓制度,將師德考核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教師聘用和資格認證等的首要條件,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提升教師在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作風和職業技能方面的整體水平。加強師德師風先進宣傳和師德師風師范懲處力度,強化榜樣引領,注重感召,弘揚楷模,形成強大正能量,對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零容忍,實施師德失范一票否決。
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有規模相當的師資隊伍相匹配。根據學校崗位需求,實施因崗設人,堅持以需求為前提,以質量為根本,靶向引才,精準育才。
根據專業需求差異,以開放、務實、包容、共享的柔性引才引智方式,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引進計劃,著力搭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對人才進行靶向分析、定向跟蹤,做到人才引進有方向、有重點、有策略,廣開渠道、持續發力、精準遴選。同時將引人用人權限下放至二級學院,充分調動二級學院的自主選擇權,二級學院可以按照自身實際的發展和戰略規劃方向,制定適合自身標準的選人用人制度。
教師職業發展能力培養貫穿整個職業發展階段,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應通過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成長規劃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為使高校教師接受前沿理念,拓寬教學與學術視野,切實提高教師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自主培養,在教育培訓、職業規劃、咨詢服務、改革研究、資源建設、教師國際化等方面進行系統建設,構建全方位教師發展咨詢與資源平臺,形成完善的教師培養體系。促進教師個體發展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不斷創新培訓模式,針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工作經歷的教師,分層分類開展針對性培訓,賦能教師綜合水平提升。
為全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總體方案,高校需加強頂層設計,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建立并優化教師業績考核評價機制,堅持全面評價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分類指導與分層評價相結合、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相結合等考核評價原則,尊重學科差異,根據崗位類型不同、區分不同研究方向,破除“五唯”傾向,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系列的教師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指揮棒作用。科學設置評價標準,根據教師學科、成長階段的不同對考核評價標準進行動態調整,合理設立突出質量導向和實績貢獻的評價指標,使評價能真正反映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水平的真實狀況。加強評價結果的合理利用、加強評價結果共享,避免多頭、頻繁、重復評價。把品德作為評價的首要內容,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實行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等效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重點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導向,堅持憑知識、創新、能力、實績、貢獻評價教師,鼓勵教師在不同崗位、不同研究領域作出各自貢獻。
職稱評聘工作對高校引人、用人、留人工作同樣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強化分類評價制度,加強對質量和突出貢獻的評價,以崗位用人制度為基礎,創新職稱評聘工作,使學校優秀人才、特殊人才脫穎而出。在職稱評聘中,按照不同崗位、不同研究類型,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評價標準,并適當地將職稱評審權下放,二級學院按照自身發展目標定位、學科性質不同和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根據學校職稱評審總體方案要求,自主制定評價標準、評價形式、評價程序。
教師的薪酬待遇水平是高校引人和留人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應建立較為靈活的薪酬待遇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薪酬待遇和保障,并向教學科研一線傾斜、向突出貢獻傾斜、向優秀和骨干教師傾斜,為教師解決經濟問題上的后顧之憂,讓廣大教師、科研人員沉在一線抓教學、專心致志搞科研。
為更好地體現教師的職業價值,各高校必須結合自身事業發展和財力情況,全面深化績效分配改革。以“按勞分配、優績優酬”的分配原則,重質量輕數量,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等,探索實施激勵與約束并重、精神和物質結合、崗位職責和收入匹配的分配激勵機制,提高高校教師針對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提升教師工作動力和創造力。
新時代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是一項戰略任務,需要從高校事業發展規劃出發,建立良好的崗位用人制度、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實現師資隊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高校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要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教師發展全過程,根據學校發展需要不斷擴大師資隊伍規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搭建教師交流學習平臺,建立系統化、個性化的職業培訓。師資隊伍活力、潛力和動力的激發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高校要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全面推進分類評價,建立突出質量、創新和實績貢獻的績效分配機制,實施較為靈活的薪酬制度,讓人人盡展其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實現師資隊伍健康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