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清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內蒙古創新發展70年,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未來,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把創新擺在內蒙古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為總體目標,科學研判區情形勢和發展機遇,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抓手,創新傳統發展模式,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發展,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走出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要走內蒙古特色創新發展之路,必然要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強化創新驅動,激發內生增長,實現由科技支撐發展向科技創新引領的轉變。為此,提出以下建議舉措。
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緊扣重點產業提質增效升級需求,聚焦大規模儲能、氫能、稀土、石墨烯、二氧化碳捕集等五大領域,兼顧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云計算、生物醫藥、現代農牧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安排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開展戰略性產品和關鍵性技術研發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成套設備,大幅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穩定布局新興產業。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環境,建立市場化機制發揮主導作用、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組織開展“雙調查”工作,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聯動、一網運行的技術市場體系,加快培育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隊伍。深化成果轉化主體交易補助和技術轉移機構費用補貼機制,創新科技金融手段,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
聚焦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平臺體系。優化布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多元化投資、多樣化模式、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提高發展質量;按照國內一流標準,高水平打造稀土、乳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在荒漠化防治、煤化工等優勢領域培育建設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大型科研設備開放共享和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建設;建設不同類型的科技示范園區、特色科技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通過項目實施、平臺建設、人才發展“三位一體”深度融合,提升自治區創新發展能力。
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發揮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聯盟、科技服務機構等主體作用,構建一批專業化服務能力強、市場效益突出、優勢產業聚集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高質量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企業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支持科技型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探索普惠性政策,實施創新券制度,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組織開展國家級高新區“爭先進位”、自治區級高新區“優化布局”和“培育創建”,落實盟市的高新區建設、管理主體責任,支持盟市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園區高起點,打造一批自治區高新區。加快創建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切實建立自治區統籌、呼包鄂三市建設、區域協同的工作機制,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推廣借鑒的措施經驗、模式樣板。加快創建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為主題,推動出臺扶持政策,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實踐經驗。加快創建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突出河套灌區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主題,加速聚集創新資源,將農高區建設成為北方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發展特色產業科技扶貧和健康扶貧,以及滿足不同檔次健康與消費需求選擇的民生新福祉,積極開展科技助力精準脫貧。加強與中科院、國家自然基金委兩家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對接聯絡,以科技特派員和星創天地為抓手開展創業式扶貧;做好國家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布局中的“一湖兩?!钡湫秃此Y源關鍵技術及示范,組織實施庫布齊沙漠、毛烏素、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重大專項;保障自治區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重大民生需求的關鍵技術突破與系列產品研發及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農機裝備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加強蒙醫蒙藥研究,完善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布局,爭取建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通過多點發力,探索科技惠民新模式。
全面貫徹中央“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的戰略部署,統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努力構建新的發展動力系統,豐富“科技興蒙”內涵,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內蒙古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框架要基于國家創新體系理論構建,配套落實國家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更要結合自治區實際,搬來主義、拿來主義要不得,要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
統籌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科學共同體的自治作用。尊重市場規律、科技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政府層面超前謀劃,前瞻布局重大專項、關鍵技術研發等計劃。把市場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不斷提高對全區創新資源的配置力,掌握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的實際,及時出臺指導性政策性文件,積極發揮好政策引導掌舵的作用。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做出正確引導,規范其發展過程,對創新發展做好服務管理工作。遵循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尊重科技創新主體的自治能力,支持不同技術路線、技術架構的研發,培育多類型的優質高效創新生態系統。
構建符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未來需求的制度體系,明顯提高科技創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建立完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體制改革、政策制定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科技與產業、財稅、金融、社會等政策的統籌機制,推進科技改革與相關改革的統籌協調。構建監管機制與平臺、監管和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出臺自治區以下科技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逐步構建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自治區政府與區以下政府的財政新體系。
破除阻礙創新和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弊端,提供普惠、精準、平等的制度供給,形成創新友好的市場環境。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在市場體系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實施意見》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文件,打破唯項目、唯職稱、唯學歷、唯獎勵的“四唯”政策,建立科技創新領域公平、普惠、平等市場機制,建立完善研發加計扣除、市場交易后補助、科技成果獎勵、專利申請后補助等普惠性獎勵制度體系。
完善以信任和包容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改進倫理規范和學風建設,構建以誠信和責任為基礎的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健全完善科研誠信工作機制,完善科研誠信審查、科技信用評價、紅黑名單管理等制度體系,調查處理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辦法,著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誠信建設新格局,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圍。
著力于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重點圍繞 “五大基地”和“兩大屏障”建設中的技術瓶頸,組織開展科技需求調研和產業技術發展預測研究,制定和修訂相關計劃管理辦法和經費管理辦法。建立政府、市場和社會共治的創新治理體系。形成項目決策、立項、執行、評估相對獨立,相互監督制約的運行機制。
建立完善的全社會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建立自治區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重大專項承擔企業的科技投入監測與考核機制。繼續推進“營改增”改革,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深化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資源稅改革、環境保護費改稅等稅制改革。
研究制定科研人才在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雙向流動的政策,暢通科研人員在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合理流動的渠道。建立健全各類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目標考核責任制。制定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的政策意見,健全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機制,制定更具競爭力的國內外人才吸引政策,制定高層次人才優先落戶的具體措施。
制定有利于使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人才引進培養和研發平臺建設有機統一的實施方案,建立科技研發平臺能力評估、績效評價和動態管理機制,提升研發平臺的整體實力。健全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優化、配置協調機制,合力解決創新驅動發展重大問題。制定自治區科技計劃對外開放管理辦法,推進構建多層次的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和網絡。
推進創新政策評估督查與績效評價,形成職責明晰、積極作為、協調有力、長效管用的創新治理體系。建立創新政策審查和清理機制,啟動政策清理工作,廢止有違創新規律、阻礙創新發展的政策條款,對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約創新進行審查,建立創新政策調查和評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