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鳳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徐市鎮黨群服務中心,福建 南平 354216)
國有資產指的是國家實際擁有的資產,包括經營型、非經營型以及資源型,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了促進國有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應強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力度,引入會計監督模式,減少無效流失。筆者分析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會計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國有資產的開發與利用提供更多借鑒依據。
強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中的會計監督力度,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快社會經濟前進的步伐。①可以確保國有資產的規范使用,避免資產不正當流失問題,在系統化處理國有資產配置的前提下,約束資源浪費現象,適應經濟改革要求。②可以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根據自身經營情況識別風險,搜集分析各個運營數據,為管理層人員作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通過實行會計監督,可以更為及時準確地記錄、反饋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信息,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促進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③可以保持行業內活力,國有資產主要由政府部門控制,并未由市場全部控制,強化會計監督力度,可以保證資產利用的靈活度,促進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
當前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與基層員工均未認識到國有資產會計監督的重要性,缺乏保護與利用意識,很容易出現浪費行為,甚至部分干部人員利用職權,在國有資產利用過程中徇私舞弊,作出危害企業與社會發展的行為,加大了國有資產監管難度,也對國有企業的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作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中的重要職能,會計監督工作需要完善的運行制度為支撐,但當前國有企業并未針對國有資產情況,建立可行的會計管理機制,比如會計人員分工不明確,崗位責任混亂,違背了基本的財務原則,加大了國有資產的保護難度。會計監督期間甚至出現出納與會計職能的混亂問題,增大了徇私舞弊行為的發生概率,為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管理工作帶來漏洞[1]。
當前國有企業并未針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監督行為并不規范。比如在國有資產會計管理過程中,存在人為參與、干涉行為,尤其是領導層分工不明確,本由幾個部門與領導同時審計的資產使用活動,往往會由一個或某幾個領導決定,導致會計監督工作形同虛設。
專業財會人員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監督工作中具備重要作用,但當前國有資產會計人員專業水平依然較低,工作中大多采用陳舊的管理方式,以賬簿為主,利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此種會計模式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無法全面合理展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同時,還有部分會計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看重自身利益,甚至不惜做假賬,損害企業效益。
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國企領導與基層員工均應樹立保護與保值增值意識,強化會計監督力度。①員工應充分了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關鍵途徑與管理策略,在日常工作中滲入保值增值理念,強化監督意識。②應加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會計監管工作的宣傳力度,保證全體員工認識到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實現各部門的協調合作,降低監督難度。③應發揮領導作用,通過上行下效的榜樣力量,在整個國企內營造良好的監督氛圍,增強相關人員的監督認同感,形成常態化機制。
當前國有企業主要在事后開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會計監督行為,且參考歷史數據,監督效果有限。國有資產會計監督主要由財務或內控部門負責,受從業人員與領導班子的影響較大,監督結果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同時,外部監督工作側重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分析是否被侵占,忽視了資產利用率,效果并不明顯。對此,國有企業應設立專門內部會計監督部門,抽調專業水平高、經驗豐富的財會人員組成監督小組,根據崗位不相容原則劃分職責范圍,相互制約,結合內外多種因素,動態監督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確保會計監督的獨立性。除此之外,還應根據規定及時準確披露會計信息,公開國有資產的使用與監管情況,保證外部監督機構準確獲取相關信息,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政府監督等外部監管部門還應重視國有資產的利用率,結合資產稅負、成本情況,客觀全面分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效果,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2]。
一方面,應引入多元化的會計監督方法,當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會計監督手段較為單一,過多依賴會計人員,效果有限。為了進一步提升監督效率,可以引入云計算、云監管等方法,建立信息系統優化監督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及時性。國有企業應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各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并及時在平臺中進行信息披露,保證各監督主體均可以獲得真實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還應實現信息錄入、原始票據審核的信息化,由不相容崗位人員負責,避免編造篡改數據,為會計監督工作提供完善的支撐數據。同時,國有企業還應在資產保值增值監督中引入全面監督理念,劃分資產類型,分層級開展監督工作,在宏觀角度分析國有資產的利用與管理情況。另一方面,應完善會計監督機制,設定行之有效的約束制度,保證政府監督、會計師事務所、單位內部監督人員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杜絕出現各自為政、相互干擾的問題。在建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監督規范時,應由全局戰略角度出發,明確監督目標與范圍,確保會計監督的客觀性與可行性。
為了保證合理高效使用國有資產,國有企業應強化監督工作的執行力,規范監督行為,制定可有效執行的會計監督方案與措施,通過內部控制等約束各項活動的開展,由內到外的貫徹執行監督行為。同時,還應根據國有資產現狀優化會計監督工作流程,設立備查賬,以便監督人員隨時查閱。除此之外,還應精簡單位組織機構,根據監督需求合理調整崗位,重新劃定工作與職責范圍,通過追責問效機制的實行,提高會計監督的開展效果。必要時還應撰寫監督報告,總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會計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確保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增強權威性。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會計監督工作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對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對此,國有企業應重視財務監督人員的培育工作,有計劃地開展相關法律法規與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覺悟與守法意識,規范監督行為。同時,還應強化會計人員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使其熟練掌握軟件操作流程,熟悉現行會計準則與會計政策變化,提高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監督效率[3]。
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中引入會計監督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有企業應充分重視此項工作,構建可行的內控與審計機制,保證會計監督的獨立性與客觀性,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全面監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促進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的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