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紅
(赤峰市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黨群服務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511)
在經濟發展水平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由數量需求轉變為質量需求,更加追求農產品的多樣性和營養健康。而受到國內外市場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導致生產成本發生變化,農業生產者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趨向于種植市場價格高、需求量大的農產品,因此,為了確保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實現農產品戰略平衡,要靠多部門聯動調解、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
我國農產品的需求由單一的農產品轉變為農副產品、奶蛋類產品和羊絨、鵝絨等原材料的需求。這種變化既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又能開發農副產品生產,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農民種植、生產的積極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質量與飲食健康。因此,對于高品質、綠色食品需求量不斷上升,從而使得這些高品質食品上下游產業鏈的食品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
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營養均衡與健康,而作為高營養并且獲取來源簡單的奶蛋類食品需求量自然居高不下。但是,這類產品由于保存時間短、貯存條件高且受牲畜疾病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供需關系、供需矛盾較為復雜。
蔬菜、水果等副食產品作為均衡營養的重要元素,其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同時,由于農副產品受生長條件、儲存條件、自然環境、運輸成本等影響,價格波動較大,有時甚至會出現滯銷或者供不應求的極端狀況。
近年來,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人們開始在穿住行方面也追求品質,這就帶動了服裝產業、房地產產業、交通產業等很多產業的發展。而高品質、手工、天然等品質代名詞更是對服裝原材料多樣性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纖維、鴨絨、羊絨等原材料需求量大大增加。而這種副產品產量有限,且品質要求高,帶動了價格上漲,也為農民增加了一項可觀的收入來源。
在我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農業收入主要受產量和農產品市場價格影響,這種影響因素客觀性強且資金集聚能力有限。根據調查顯示,農業生產中水利設施落后、農田保護設施不完善等情況普遍,問題嚴重,導致農業現代化建設緩慢,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遇到極端自然情況常常面臨作物減產、減收等問題。盡管國家實行惠農補貼、政策扶持,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差異較大,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很不完善。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和低收入,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促使農村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而使得農村老齡化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嚴重。受到年齡、學歷限制,這些老齡勞動力對現代化農業生產工具、方式接受程度有限,耕作意識還停留于過去人力為主、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導致現代化農業用具難以大規模應用。由于老齡化勞動力市場意識較差,難以準確把握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化。農產品種植多少、種植什么品種,多是根據去年市場價格選擇,這樣就造農產品種類趕不上市場的快速變化,促使出現某些農產品供過于求價格偏低,種植量較少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反而增加,市場價格上升的現象。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農業生產者認識有限、難以準確把握市場規律,盲目追求市場而造成的。
從全國主要農業生產種植現狀來看,農業生產沒有形成規?;F代化、產業化發展模式,難以助力農業增收。以赤峰市農業生產為例,雖然農業現代化、大規模種植農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農產品種植結構、產業布局仍存在很大問題。例如:農業種植中糧飼比重不合理,沒有準確把握市場變化;垂直農業發展較少,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突出。而對于農業增收方面,由于農業生產沒有形成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遇到瓶頸問題,使得精加工農產品比重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銷售渠道如電商、新零售等規模有限也進一步限制了優質農產品外銷,影響農業增收。
在農業生產方面,科技助農的作用被嚴重忽視。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受教育水平較低,對新興科技接受程度低,導致農業科技轉換率較低、科技成果推廣緩慢。另一方面,農業技術研究與實際種植差距較大,農業研究多停留于理論、育種研究等階段,真正將科研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實用型人才較少,輻射范圍有限,難以提供全面、有效的農業科技服務。
在農產品銷售流通環節也存在著流通渠道少,成本高等現象。目前,在農村農業生產中,農產品交易仍然以批發交易為主,價格較低,農民處于流通環節的最底端,而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管理混亂,定價隨意性較高,農產品交易收入低。借助互聯網、電商、新零售等新平臺,農產品銷售渠道逐漸增多,但是,一些農產品僅僅處于粗加工階段,附加值低,同時由于沒有形成產業鏈閉環,農民只能依靠售賣天然農產品獲取利潤,而為了壓縮流通成本,中間商極力壓縮價格,致使農民利益受損。
為了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產量的需求,近年來,一些地區以環境為代價,農業生產中多依靠化肥、農藥等提高產量,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業生產環境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下不僅食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而且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的土地生產能力下降、農作物生產乏力,嚴重違反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對土地資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如果不加以改善,只會使得環境資源趨緊,農業生產能力下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農業生產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農業品種與種植量選擇。但是,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總是根據以往農產品市場價格決定現階段的農產品種植,導致生產經常落后于市場變化。農產品市場經常出現極端狀況:現階段某種農產品產量少、需求量大、價格高;緊接著農民就大量種植該種產品以求獲得高收益,但是隨著大量該種產品流入市場,供過于求,價格跌幅較大,常出現賣不出現象,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的積極性。這種循環怪圈,在農產品生產中并不少見。由此,農產品經常會出現滯銷現象。而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生產者準確把握市場規律,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通過農業生產調整,使得農產品的質量與數量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生產地與消費地的高效對接。實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是農民,但是為了鼓勵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多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各級政府仍要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農產品作為替代性較低的必需品,供求彈性很低,其價格波動幅度也較低,盡管市場上有些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但是仍在市場規律范圍內。農產品替代性較低,但是其內部相似農產品仍然存在“替代效應”。例如,在市場價格穩定的情況下,同類農產品的需求較為穩定、變化不大。但是,在某種產品價格上漲時,其需求量隨之下降,而同類、可替代農產品需求會上漲。例如之前豬肉價格飆升,一度漲至30元左右,導致市場上豬肉需求量大幅下降,其相同功效的替代品如羊肉、牛肉等需求量上升。這是市場經濟的正?,F象,在滿足相同功效的前提下,消費者自然會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
我國糧食生產中對政府政策扶持的依賴性很強,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鼓勵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國家實行“價格補貼政策”,導致國內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使得農產品庫存增多,農產品結構嚴重不平衡。而進行產品結構改革,使得農民種植農產品以國內外市場為主,不僅僅依靠某段時期內市場價格變化,同時應發揮地區優勢、氣候優勢,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形成品質優勢。生產結構方面則需要國家安全局把控,打造各種農產品最適宜生產地帶,合理調整農產品地區生產結構。
農村農業生產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使得農民處于流通環節的底端,難以獲得產品附加值。而以農產品種植為源頭,發展農產品加工,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向精加工方向發展,生產各種市場需要的農副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依靠互聯網、電商、新零售等平臺,進行農副產品銷售,開發農產品銷售渠道,結合地區特色,形成農家樂、農業生態園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促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產融合發展既延長了農村農業發展產業鏈,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生產具有市場需求量大的農副產品、節省了流通成本,也能獲得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村快速健康發展。
在農業生產方面,重視科技支撐作用,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科技理念進行農業生產。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提高秸稈、禽畜糞便利用率,采用休耕輪作、退耕還林還湖等方式,促進土壤可持續發展。在經營方式方面,鼓勵農業承包、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模式,培育新型農業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轉變經營方式,融合三大產業發展,形成特色化、品牌化的農產品,為加工業、服務業提供充足的農產品原材料,保障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生產現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