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征
(作者單位:眉山日報社)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短視頻因其時長短、內容豐富、聲畫俱全更符合用戶的瀏覽習慣,比傳統報道方式更有吸引力。在短視頻影響力日益增強的當下,地市級傳統媒體也在積極布局短視頻,力爭以此為突破口,實現媒體融合的“彎道超車”。
短視頻的突出特點就是播放時間短、輕量化,具體時長一般是按秒計算。將短視頻與新聞資訊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滿足移動時代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短視頻新聞已成為媒體融合的一個風口,同時也為傳統媒體在轉型中尋求突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1]。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很多傳統媒體的短視頻新聞逐漸從對圖文新聞報道的“補充”變成“獨立”形態的新聞報道。短視頻新聞拓展了新聞傳播鏈與產業鏈,并在全媒體生態圈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一條完整獨立的短視頻新聞,仍然要遵從新聞的五要素(5W),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2]。相較于傳統媒體,短視頻呈現新聞要素的方式有所不同:第一,文字說明;第二,智能語音播報;第三,使用背景模板。其中,使用背景模板的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通常情況下,將橫屏拍攝的短視頻嵌入豎屏的背景模板中,更符合人們手機閱讀的習慣,還能利用背景模板承載更多的信息,如新聞背景、拓展閱讀及品牌展現等,一目了然。
Vlog即視頻日志,內容通常以拍攝者的日常記錄為主,其主題非常廣泛。近年來,Vlog形式的短視頻席卷了整個視頻界[3]。
Vlog也在傳統媒體圈中盛行。這類短視頻不僅好操作,效果也很好。通常以拍攝者的第一視角進行拍攝與情節推進。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拍攝、剪輯和傳播等環節。在重大主題新聞現場,記者的Vlog常常能發揮較好的傳播效果。比如,《川觀新聞》推出的《首席觀禮VLOG|在天安門廣場見證黨的盛典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就是以記者的第一視角帶領受眾走進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一場偉大盛典。該作品榮獲2021年度四川新聞獎(短視頻現場類)一等獎。
新聞報道之余,傳統媒體也積極推出創意短視頻。這類短視頻具有較強的觀賞性與傳播價值,無論是前期策劃、中期拍攝,還是后期的剪輯、配樂、特效等環節,都可以別出心裁,依靠創意取勝。有了創意的加持,短視頻更容易引起用戶共鳴,從而成為“爆款”,提升媒體的傳播力。短視頻制作質量高、傳播范圍廣,這也是傳統媒體視頻制作水準的體現。
圍繞特定的主題將短視頻系列化、欄目化,通過持續推出相關節目視頻,打造品牌欄目形象,這也是傳統媒體在短視頻制作上的有益嘗試。
眉山日報社在2022年推出了幾個視頻欄目:《主播說蘇軾》是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吾家東坡”文物特展期間推出的弘揚東坡文化的視頻欄目,記者化身漢服“小姐姐”介紹書畫文物展品,講解趣味故事,連續推出了十期,受到各方好評;《小月月帶你看鬧熱》是一檔具有方言特色的生活類節目,節目語言詼諧活潑接地氣;《守護成長,丫丫有話說》聚焦成長中的青少年及其家長,解答他們心理層面上的困惑;《記者一線行》欄目以記者出鏡采訪的形式,走基層、訪企業、探民生,看一線百態。
適應“小屏時代”的專題報道也可以是長視頻,長視頻往往更能體現創作團隊的水平。但目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行業在長視頻的制作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內容表述吸引力不夠、視頻敘事邏輯不清、表現形式不夠新穎等。但無論是電視媒體還是紙媒,都有各自的優勢,也都有各自的發揮空間。報社的優勢就在于文案創作,能夠講出有深度的好故事。
陶瓷是火與泥相互成就的絕美藝術與智慧結晶。千年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工匠們在不斷探索怎樣的火才能成就最好的泥的形態,最終才能鑄就令人驚艷的絕美瓷器。火與泥的最佳成果仰賴著人類的智慧,獨具耀州窯特色的瓷器更是千年來人們不斷改進,不斷探索的成果。這些精美的耀瓷也在透露著所屬年代的故事。
目前,傳統媒體做得較多的長視頻報道主要分為新聞專題報道和宣傳片兩大類。在地市級媒體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優秀作品。比如,榮獲2020年度四川新聞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一等獎的《駐村摩托“自白”說》就是一部非常有吸引力的長視頻作品,由四川省達州市廣播電視臺制作完成。這是一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作品,但主角并不是脫貧攻堅的第一書記,而是他的摩托車。作品通過摩托車的自述,將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執著與努力以非常詼諧的方式展示出來。尤其是視頻中經典流行音樂的運用,非常巧妙地調整了視頻的節奏,渲染了人物情緒,網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傳統媒體在制作長視頻時,不必局限于以往常見的專題宣傳片風格,應在創意與風格上發力,以更加獨到的創意與風格,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在選題上,要通過小切口展現時代大背景。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每個人內心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四川觀察推出的長視頻作品《“疫”容|騎手媽媽:我想改變生活!》,通過一個小人物展現了社會大背景。拍攝者在拍攝視頻時盡量隱去自己,將主人公和孩子的故事更真實、更平實地記錄下來。視頻主人公“我要多賺錢讓生活好起來”的話語令人感同身受,十分具有情緒感染力。該作品榮獲2020年度四川新聞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一等獎。
在選材趨同的情況下,還要善于尋找別具一格的“小清新”。2020年還有一部獲得四川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一元錢的愛心餐》,由遂寧新聞網制作。該作品講述了一個企業主自愿為清潔工、困難群眾提供一元餐的故事,弘揚了互幫互助的價值觀,這部作品在當年“抗疫”題材居多的專題報道中,讓人耳目一新,也因此打動了評委,獲得一等獎。
視頻直播也是傳統媒體積極嘗試的融媒報道新形式。首先是城市慢直播。城市慢直播以其隨時隨地的陪伴感成為近年來非常流行的直播形式[4]。眉山日報社在2020年上線了城市慢直播,先后布局眉山遠景樓、洪雅瓦屋山等城市慢直播點位,上線抖音直播間3個月累計瀏覽量超百萬人次。
許多媒體還與單位、商家合作,推出了新聞直播或者商業直播。傳統媒體也在積極嘗試布局直播帶貨,利用本地媒體的資源優勢,推廣當地特色產品。但對于媒體而言,直播帶貨要兼顧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在直播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提升主播的臨場應變能力。
除上述視頻類型外,不少傳統媒體也在商業短視頻平臺開通了賬號,如抖音、快手等。這類平臺的傳播規則與客戶端的規則有很大不同。要成就一條“爆款”短視頻,需要注意以下五個要素:第一,完播率。完播率是完整播放次數/播放次數,也就是完整看完視頻的次數和視頻播放次數的比例。完播率越高,被后臺算法推薦的機會就更大。第二,點贊率。點贊越多得到的推薦也就越多。第三,評論率。視頻評論的人越多,就證明視頻的內容更好,可在視頻中著重吸引、刺激更多用戶評論。第四,轉發率。轉發的人越多,傳播的范圍就越廣,疊加推送的概率自然也會提升。第五,粉絲關注量。關注作品的人越多說明視頻內容對用戶的價值越大,視頻被推送的概率也就更高。
同樣一個視頻,不同的人觀看,得到的觀感效果與評價也不盡相同。當前,新聞界將新聞的接近性定義為新聞價值的第二要素,新聞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新聞報道與受眾的接近程度[5]。當用戶的身份不同、興趣不同,對同樣的短視頻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評價。
媒體在策劃短視頻時要有用戶思維,懂得如何抓住用戶的“痛點”。視頻制作者要考慮短視頻受眾是誰,播放平臺有怎樣的規則,視頻主要面向哪類群體。要事先預判短視頻的主要傳播對象,然后根據他們的需求和愛好等特征策劃視頻的拍攝與制作。另外,媒體可以選擇的短視頻播放平臺有很多,不同平臺的播放規則不同,受眾對視頻風格的接受度也不同,這將直接影響視頻內容的創作方向。比如,抖音有自己的推薦與算法體系,其平臺上大多數視頻都很短,講究的是黃金15秒,其實最吸引人的是視頻開頭的5秒。而傳統媒體的視頻號依托社群傳播,以本地用戶為主,本土化視頻往往更容易獲得關注與轉發,如部分傳統媒體推出的“家鄉美”短視頻,在視頻號上就常常能獲得較多關注。
2.2.1 抓住共同點
共同點是指能引起人們共鳴與共情的地方。具體來說,共情就是指能引發人類共有情感的同頻共振。這里的情,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等,也可以是關愛之情、熱愛之情、敬愛之情。共鳴,包括身份上的共鳴、經歷的共鳴、審美的共鳴,也可以包括視頻中與用戶利益密切相關或者與用戶的價值觀高度相同形成的共鳴情愫。2020年5月,眉山暴雨,岷江河水位大漲,彭山區一只狗媽媽在洪流中勇救小狗崽的行為感動全網。視頻中的狗媽媽不顧危險,幾次奔到洪水中搶救被洪水沖走的狗寶寶。動物身上散發出來的母愛光輝在網絡上引起人們強烈共鳴,成為當時網絡上的熱點新聞,當地傳統媒體也因該視頻在抖音上收獲了超高流量。
雖然這樣的題材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媒體視頻制作者在進行新聞策劃時,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共鳴的方法,在視頻中加入能夠引起用戶共情的元素。比如,眉山日報社策劃制作的快閃音樂短片(Music Video,MV)《萬疆》就是一個引起用戶強烈共鳴的典型案例。該MV的主角是一群身穿旗袍的阿姨,她們手拿小國旗高喊“祖國,我愛你”,傾訴著對祖國的熱愛與感恩,大大激發了視頻觀看者的愛國熱情。又如,短視頻《什么是眉山》抓住了眉山人的故鄉情結作為“痛點”來策劃,將記者眼中的精彩眉山呈現出來,引發受眾的共情共鳴。這條視頻在視頻號收獲了4萬多的瀏覽量,同時也達到了成功宣傳媒體人的目的。
2.2.2 抓住差異面
找“痛點”的另外一個方向是找差異面。這里的差異面包括視覺反差、生活反差、信息反差。找出這些差異面,就能夠贏得用戶的關注,激發用戶的互動行為。
視覺上的反差包括那些唯美的、奇觀的或者是特效包裝過的短視頻,這類視頻常常能給用戶帶來視覺盛宴,從而成為“爆款”。生活反差是指用戶面對未曾有過的生活經歷而產生的神往、期待等情感。比如,2015年流行的一句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李子柒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丁真自由純粹的世界,都能讓人產生一種憧憬、向往的情愫。這其實就是利用了人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
信息反差主要是傳遞一種知識、某個技能,打破用戶的固有認知,拓展用戶認知的邊界,激發用戶的興趣與關注。例如,2021年四川新聞獎(融合創新類)獲獎作品《如果在宋朝,眉山人怎么過中秋》就是這樣一個案例,該作品的創作團隊通過查資料、請教專家,梳理出宋朝人過中秋的儀式,通過主播的講解與穿越式表演,向觀眾傳播這一傳統文化儀式。
剪輯節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內容的節奏,二是觀眾的心理節奏。內容的節奏主要由視頻要表達的事件、情節和敘事技巧來實現。如果視頻事件與主題引人注目,那么用戶想要了解、觀看的意愿會更加強烈;在用戶觀看過程中,如果視頻情節跌宕起伏,語言豐富且具有感染力,那么用戶完整觀看視頻并積極進行互動的概率會更高。觀眾的心理節奏指用戶在觀看視頻時形成的心理節奏。恰當的視頻節奏主要靠拍攝與剪輯來共同實現。拍攝的時候,運動鏡頭或者是固定鏡頭,單個鏡頭持續的時間長短、鏡頭運動的快和慢、畫面的景別、色彩的選擇、光線的明暗等,都會對短視頻的節奏產生影響。在剪輯的過程中,不同畫面之間的組接方式,每段畫面的時長、配音、配樂、音效等,也會對節奏產生影響。
視頻剪輯是創造性工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怎么剪,才能讓用戶看得舒服是有標準的。
在剪輯中,要特別注意動作的剪輯點、情緒的剪輯點、節奏的剪輯點。第一,動作的剪輯點,指前后兩個鏡頭之間有動作承接關系的時候,動作的開始點和結束點,或者動作的出現點和消失點,都可以作為剪輯點。第二,情緒的剪輯點,指剪輯中的刻意留白。比如,人物該說的話已經說完了,或者動作已經結束了,但是仍然沒有剪斷這個鏡頭。第三,節奏的剪輯點,指按照節奏剪輯的視頻,最常見的是卡點視頻,一般有關鍵幀卡點、定格卡點、轉場卡點、抽幀卡點、變速卡點等。這類卡點視頻充分利用了短視頻“短平快”的特點,剪輯上擺脫以往平緩且單一的起伏節奏,配合音樂、特效卡點去切換鏡頭,或者利用巧妙的轉場推進節奏,更為引人注目。
在“小屏時代”,傳統媒體紛紛布局短視頻,并賦予了短視頻推動媒體融合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傳統地市級媒體在“短視頻+”的賽道上積極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短視頻新聞報道、創意短視頻、Vlog、專題報道、視頻欄目及直播等報道類別,拓展了全媒體報道的傳播鏈與產業鏈。然而,傳統媒體的短視頻業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視頻制作者要善于抓住用戶的“痛點”來進行策劃,在重視拍攝的同時更要重視剪輯,尤其是剪輯節奏的把握,這是成就“爆款”短視頻的關鍵環節,卻也是傳統媒體容易忽略的環節。
短視頻的時代紅利還在持續,相信通過更多的實踐,地市級傳統媒體將會推出更多優質的短視頻作品,推動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