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主流媒體新聞節目堅守自身特色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向新媒體靠攏,取長補短進行探索發展,視頻博客(Vlog)新聞即為其探索方向之一。從2018年的博鰲論壇到2019年全國“兩會”和閱兵式,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東京奧運會等,Vlog新聞的運用實踐總是和時政要點、社會熱點密切相關,成為主流媒體報道新聞的新路徑和廣大受眾了解新聞的新方式,未來發展前景較好。
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作為我國規模大、級別高、影響力大、內容權威、受眾廣泛的主流媒體,其Vlog新聞嘗試和運用也走在國內媒體前列。本文以2021年1—7月央視網上發布的21條“時政Vlog”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時長、題材、形式、風格等進行簡要分析,并對其視聽內容和傳播特點進行歸納,以期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
(1)時長。21條Vlog時長各不相同,最短僅有1分21秒,最長的達8分56秒,4~5分鐘的有6條,占比29%,3~4分鐘的有4條,占比19%。從實際觀看效果來看,這兩類時長的Vlog能夠在內容輸出和觀看體驗上保持平衡。
(2)題材。21條Vlog中,重大產業項目有7條,人文歷史有4條,時事政治有3條,生態文明、扶貧攻堅各2條,體育、科技、百姓生活各1條。
(3)風格。21條Vlog整體風格偏向生動性和趣味性,用幽默的語言、有趣的講述、輕松的語氣、輕快的背景音樂來為受眾提供新聞內容。標題風格偏向口語化,能夠有效嵌入網絡熱詞和流行用語,擅長設置懸念,視頻中動畫轉場、標題花字、生活化場景和花絮式題材等屢見不鮮。
(4)展現形式。21條Vlog共同的展現形式為“主持人介紹+實地采訪畫面+已有新聞影像”三段式結構(下文簡稱“三段式”),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第一種為主持人開場(其中又分為單人口述介紹和采訪場景介紹),圍繞主題開展采訪和實際拍攝,最后以已有新聞畫面作主題升華結尾;第二種為新聞人物開場(其中又分為采訪對話場景開場和新聞人物影像同期聲開場),是將已有新聞畫面進行串聯,最后再用新聞人物采訪場景升華主題。兩種形式并非完全固定,穿插結合較多。
2.1.1 政治性和主題性強
作為央視出品的“時政Vlog”,政治性和主題性是要放在首位的。21條Vlog中的主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系列主題,主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為框架,挖掘考察過程中的新聞點來制作發布Vlog,如央視頻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期間發布的螺螄粉主題Vlog,在福建考察期間發布的福州三坊七巷主題Vlog,在青??疾炱陂g發布的青海藏毯主題Vlog,在貴州考察時發布的貴陽超市主題Vlog等;第二類是社會熱點主題,主要以全年熱點話題來制作發布Vlog,如政協提案Vlog,脫貧攻堅Vlog,生態文明Vlog等。主題性與政治性是息息相關的,這些Vlog主題的選取也恰恰反映了央視極強的政治性。
2.1.2 真實性和代入感強
Vlog新聞有別于傳統新聞的重要一點,就是記者的主觀視角和第一人稱講述成為視頻內容的串聯者和節拍器。如同麥克盧漢“媒介即人的延伸”觀點中所言,記者以Vlog新聞這一形式,將攝像機和手機這一媒介延伸至受眾面前,讓受眾具有身臨其境般的新聞接收感,如“親歷FAST重要一刻”Vlog新聞中,央視記者沈忱為了向受眾展示中國天眼FAST的周長,沒有采用單純的數字或者參照物,而是使用手持攝像設備“圍繞FAST圈梁跑一圈”,在跑步過程中同步介紹FAST特點及個人跑步體驗,最終通過手機定位功能實時顯示距離長度。受眾觀看Vlog時如同通過手機這一媒介延伸至FSAT新聞現場,與記者同步進行,這種表現方式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場感。
2.1.3 補充性和解讀性強
Vlog新聞受到時長和表現形式的限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和傳統電視新聞采取同樣的新聞事件表現方式。實際上,縱觀這21條Vlog,其表現出的對新聞熱點的補充性和解讀性非常強。如“‘探店’總書記來過的超市價格不一般!”Vlog新聞中,記者將新聞點放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貴陽考察時到過的一家超市上,超市環境、物品價格、菜品質量等畫面內容在傳統時政新聞報道中一帶而過,但在Vlog新聞中卻能有效展現。再比如,針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所制作的Vlog新聞“政協提案去哪了?時政小姐姐帶你探訪!”中,記者對政協提案的收集、分類、分辦等流程進行了介紹,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解讀方式。
2.1.4 交流性和互動性強
Vlog新聞的主要節奏由記者把控,那么在內容選擇、播報形式上必然帶有個人色彩。比如,許多記者在Vlog新聞開場時都會以“打招呼”的方式和觀眾進行交流,介紹本次新聞的目的和背景,還會使用“走!咱們看看去”等口語化表達,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Vlog新聞結束時,部分記者還會用家常語氣對新聞報道的主題意義進行升華。此外,大多數Vlog新聞均是單人出鏡,但在“‘Tony老師’剪刀長 青海藏毯不一樣”這個Vlog新聞中,卻有兩位記者出鏡,其在節目開場用互相聊天的方式為新聞內容做好鋪墊。節目中,兩位記者間的互動也并非嚴肅念稿,而是用較為歡樂的語言來營造輕松的氣氛,這就為Vlog新聞的可看性打好了基礎。
2.2.1 新聞屬性和新聞邊際模糊
傳統意義上來看,一條電視新聞無論時長多少,必要的新聞要素如誰(Who)、什么(What)、時間(When)、地點(Where)、原因(Why)等一定要完整,編輯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填充關鍵新聞要素,否則新聞報道就容易內容缺失。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要素被重新定義,尤其是在受眾理念的影響下,新聞要素開始挖掘并重點展現受眾最關心的新聞點,其他新聞要素作用則被有選擇性弱化。21條Vlog新聞中均存在這樣的不足,如“‘探店’總書記來過的超市價格不一般!”Vlog新聞中,記者將關注點放在了超市價格如何便宜,商品質量品相如何好,但超市為何能做到這一點(5W中的Why)、超市何時做到的這一點(5W中的When)等內容,沒有得到有效展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
2.2.2 模式固定化和同質化
縱觀21條Vlog新聞,其展現模式較為固定化,內容較為同質化。具體來說,在標題制定方面,雖然Vlog新聞已經盡量生活化、口語化,但與其他新媒體和網絡新聞標題的結尾類似,未體現出新意[1]。在內容選取上,往往是圍繞一個已有的新聞點和熱門社會事件來做表面影像化展示,并未深層探究其來龍去脈,受眾感覺更像是在“看熱鬧”。在內容組成上,“三段式”展現形式被廣泛運用,區別僅僅在于何時進行場景轉換或插入影像。在篇末的升華主題環節,或采用采訪對象的采訪畫面,或采用已有的新聞影像畫面,形式單一,尤其是插入已有的時政新聞畫面,會讓受眾有“出戲”的感覺。
2.2.3 題材選取過于傾向個人
21條Vlog新聞中,女性記者拍攝制作17條,男性記者拍攝制作3條,男女雙人記者拍攝制作1條。男性記者的拍攝制作偏向個人講述或進行采訪交流,主要突顯新聞事件的邏輯性,對于新聞場景的展現不多。如“打卡國家跳臺滑雪中心”Vlog新聞中,Vlog內容側重于滑雪中心的設施設備、訓練數據,滑雪中心全貌場景的展現并不多。女記者的拍攝制作偏向拍攝現場場景和體驗式場景,注重畫面美感和搭配豐富的配樂,對于新聞事件本身及深度思考表現得并不多。如“原來你是這樣的三坊七巷,我差點就看不到你了”Vlog新聞中,主持人用近2分鐘的時長介紹福州三坊七巷的日常街景和俯拍場景,還借助流行歌曲配樂展現三坊七巷的文物近景,但對于三坊七巷的文物保護過程,僅用采訪對象的幾句話來帶過,并未深入展現為什么要保護、怎么保護等關鍵信息點。
2.2.4 系列報道的新聞點較為單一
如果一個新聞主題有多個新聞點,那么記者在報道這些新聞點的時候需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銜接性和聯系性,所組成的系列報道要體現一定的內外邏輯性。但在21條Vlog中,能夠做成系列報道的Vlog并沒有體現出系列性,只是對各個新聞點進行單一報道。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曾視察多個地方現場并發表重要講話,21條Vlog中有3條涉及此新聞事件,但所表現的新聞內容均為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廣西民俗博物館和螺螄粉。且雖然3條Vlog分別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但相互之間并沒有深層次聯系,只是單一新聞點的描述,這無疑削弱了整體Vlog新聞的傳播力度和傳播效果,也難以對受眾Vlog新聞觀看習慣的培養產生促進作用。
目前,主流媒體對于Vlog新聞的定位傾向于對傳統新聞報道的補充說明,如涉及“兩會”報道時,關鍵性新聞內容出現在傳統報道中,補充性花絮性新聞出現在Vlog新聞中。可以說,這種傾向兼顧了傳統新聞與Vlog新聞的長處,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也必須看到Vlog新聞的主要使用載體——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而這些用戶是新媒體新聞的主要接受人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7%,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占網民整體的93.7%[2]。龐大的受眾基數要求主流媒體必須加強對Vlog新聞發展前景的重視。Vlog新聞將來會承擔更為重要的任務,這就需要重新認識Vlog的新聞屬性,不能僅將其作為傳統新聞的補充,而應將其作為主要新聞點的發起者?;赩log新聞的特點,記者在制作時必須緊緊僅抓住受眾關注的某一新聞點,由小見大,由點到面,圍繞新聞點選擇某一方面詳細論述[3]。
新媒體環境更強調受眾的參與性,但21條Vlog新聞均由主持人掌控節奏,內容按照主持人意愿展現,鮮有受眾參與,因此未來的Vlog新聞在制作時應充分考慮受眾因素。這里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受眾要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創作過程中;二是受眾與記者(拍攝者)要形成良性有效互動;三是受眾要能夠主動轉發、評論。
未來,Vlog新聞可著重從3個方面進行制作:一是將受眾與新聞事件相結合,以受眾身邊的小人物、小故事來展現宏大主題[4],受眾可在Vlog中出鏡,也可與主持人一起串聯新聞事件,必要時受眾可承擔主要角色。二是增強主持人與受眾的互動。比如,主持人康輝針對受眾提出的“Vlog”一詞的正確發音問題,專門進行論文回應,互動性較強,拉近了雙方的距離。三是在合理范圍內,對受眾的轉發、評論等操作給予獎勵,如可邀請其在Vlog中出鏡,以其身邊事件為Vlog新聞由頭等,在提升受眾參與度的基礎上,提升Vlog新聞的傳播度和接受度。
以新聞事件為策劃主題,可分離出若干新聞點制作Vlog新聞,新聞點之間應依照緊密程度、緊急程度、時間流轉等邏輯關系排列,從而形成Vlog新聞矩陣,這是提升Vlog新聞受眾可看度和主題豐富度的重要方向。
這樣的新聞矩陣,在“康輝的Vlog”和“‘兩會’Vlog”中有所體現,但優秀范例較少,較多Vlog新聞依然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如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的事例,Vlog新聞可以按照總書記考察的時間順序,深挖各個考察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可結合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與其中的深刻意義,深挖總書記考察前后的新聞點。如針對第一站湘江戰役紀念館,可以制作湘江戰役的來龍去脈、陳樹湘的英雄事例等Vlog,其中可用革命先輩獻血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入第二個考察點桂北山村,之后可用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使這里成了金山銀山引入第三個考察點漓江,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等。這樣一個個新聞點就得到有機串聯,新聞主題也能夠得到有效升華。
Vlog新聞的靈活運用,還表現在其可以不受具體新聞事件限制,在允許范圍內合理拓展時空外延,這是因為Vlog新聞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允許在合理的范疇內進行主觀性思維的延伸。具體來看,主要分為時間維度的上下游延伸和空間維度的廣泛性延伸。時間上的延伸是指Vlog新聞突破某時存在的限制,向上延伸和向下延伸。如對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媒體可以在開始前一個月左右進行探訪場館設施、了解籌備情況、感受環境氛圍等多種內容的Vlog新聞制作,在冬奧會結束的后一個月還可以進行運動員返程、場館后續維護等內容的Vlog新聞制作,這都是能夠滿足受眾好奇心的優質素材。空間上的延伸是指Vlog新聞突破某地存在的限制,綜合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相關類似情況。比如,記者可以通過Vlog新聞來反映各地的防疫政策、確診病人的診治等情況,并將其制作成綜合性Vlog新聞專題,在此基礎上,受眾可以比較不同地方的不同方式,同時也有助于出現病例的省市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打通新聞上下游鏈條。
Vlog新聞作為新聞節目的新表現形式,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為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指出了新的思路,主流媒體新聞節目必須充分發揮Vlog新聞短平快的優勢,充分體現新媒體受眾參與性強的特點,充分借鑒自身新聞傳播的經驗,做好Vlog新聞,為新聞節目的傳播和發展貢獻新力量。